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海口丨在《芳華》的取景地,續一段南洋舊影

▷跟著文末的騎樓人文短片, 邂逅更多騎樓下的生動面孔。

▲吳冠煒 攝

電影《芳華》的後半段,

文工團的幾位戰友闊別多年後

在海口騎樓老街重逢。

他們迥異的人生際遇,

投影在騎樓的牆上,

沉澱成了一段段斑駁的光影。

這片擁有百年歷史的騎樓老街,

從來不乏故事。

▲冉玉傑 攝

騎樓是典型的南洋建築樣式,

由華僑從東南亞帶回故鄉,

在中國東南沿海分佈較廣。

上層的住宅由兩根柱廊支撐,

“騎”在底層的商鋪上,

這種建築風格和海口陽光強烈、

風雨即來的天氣一拍即合。

▲陳靖文 攝

12月的陽光打在

重新粉刷過的騎樓上,

潔白如雪。

我們在臨街的一棟騎樓下

見到了張業緒。

與海口多數老人的T恤拖鞋打扮不同,

他一身休閒西裝,

頭髮向腦後梳得一絲不苟。

張業緒今年75歲,

這裡是他從小生活的地方。

5年前, 他搬出了騎樓,

住進了2公里外的樓房,

但閒暇時總愛回來看看

——中山路24號,

他住了70年的家。

我們走進騎樓, 縱深很長。

二十米處, 一道鐵門攔住了去路。

張業緒指向門後,

“後面的都拆了,

以前有六十米深呢。 ”

上二樓,

通道僅一人寬,

地上新鋪了瓷磚。

室內早已改造

一側被隔成了一間間工作室,

找不到半點曾經的痕跡。

眼前兩扇圓弧琉璃窗,

因臨街而保留以前的樣子,

在默默訴說著這棟騎樓的不凡身世。

短短的走廊很快就走到了盡頭,

張叔邊往回走邊說:

“當年我們家20多口人都住這呢,

樓高也有四米。

現在只剩臨街的這一小塊啦。 ”

張叔一家和騎樓的淵源

要從民國年間說起。

咸豐八年(1858年),

海口(瓊州)因為《天津條約》

被辟為通商口岸,

當地人熱衷於下南洋謀生,

張叔的祖父就是其中一員。

▲吳冠煒 攝

1926年,僑居泰國的祖父衣錦還鄉,

用一萬多銀元買下了這棟騎樓大宅,

和很多歸國經商的華僑一樣,

做起了布匹生意,

掛商號“義成興”。

當年還是小孩的張叔甚是好動,

去鄰居家串門便是常事。

“對面是買藥材的,

隔壁一家是從美國回來的,

也是買布的,

當時我們天天在街上跑。”

張叔不記得很多事情,

卻說得出一個個具體的場景。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

騎樓進行了國有制改造。

1997年,政府落實華僑政策,

騎樓的歸屬權回到了他們手上,

於是他們重新經營起了老本行

——布匹商行。

直到2012年,

中山路騎樓改造成步行街,

張家和其他老街坊舉家搬遷,

這裡被租出去做生意。

▲吳冠煒 攝

張叔家所在的中山路,

是海口的“名街”。

這條207米長的街道,

是海口市老城區最早的道路之一,

於1662年清康熙年間建成。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

中山路是海口五金電器商鋪的聚集地,

曾經富麗雅致的騎樓

在年歲的沖刷下暗淡了色彩。

海口市老城區年代最久、

規模宏大、保存較為完整的

古廟宇和明清古宅隱藏

在鬧市商業街中,

漸漸被人們所遺忘。

為了重現騎樓老街原貌,

2009年,海口有關部門開始計畫

對海口騎樓進行修繕改造,

2010年開始進行全面施工,

修繕了中山路及周邊的5條街道,

還調整了中山路的商業業態,

並賦予了它新的使命

——海口旅遊新地標。

▲吳冠煒 攝

如今中山路的兩旁,

多是經營珠寶、

服裝和特產的商鋪,

中間穿插了一些文創店和民宿,

而騎樓上商行、銀號的

舊招牌還清晰可辨。

道路盡頭的鐵樁隔離了車輛,

街道兩旁擺上了

歐式風格的桌椅和陽傘,

供遊客歇腳,

喝10元一個的椰子。

有著紋飾精美的騎樓,

成了影樓婚紗照的天然背景。

▲冉玉傑 攝

我們在中山路呆了一個上午,

往來的遊客稀稀落落,

清淡的生意讓張叔憂心。

“生意不好,租金賣不起價,

等到一年之後合同到期,

我就收回來給二兒子做生意。”

張叔言語間有些失落,

又存著期待。

▲吳冠煒 攝

一個針對外地遊客的休閒小資目的地,

似乎變成了旅遊城市最常見的購物街。

我們很好奇,

除了拍婚紗,

本地人會來這裡嗎?

騎樓學者蔡葩讓我們

看到了本地人的努力。

在一棟騎樓內的工作室裡,

我們見到了這位土生土長的海南人。

不等落座,

她就有滿腔的話想和我們分享:

“上世紀20到30年代

是華僑回鄉建騎樓最興盛的時期,

那時平均兩天就能蓋起一棟騎樓。

從那時開始,

這裡就是海口最熱鬧

和最時髦的地方。”

在她看來,

如今的中山路騎樓街

還缺乏更好的內容。

很多老建築拆了,

新的業態不完善,

文創也才剛剛起步。

“海南很多特色風物

還沒能推廣給市民和遊客,

商品千篇一律,

以審美為目的的遊客

可能會出現審美疲勞,

導致本地人不來,

外地人沒興趣。”

▲吳冠煒 攝

我們注意到她身後

書架上擺放的雕塑和刺繡,

她告訴我們,

這是海南特色的灰雕和黎錦,

也是她正在研發的當地特色物產。

她準備將這些物產投放到騎樓街,

希望能將騎樓街活化成一片更具

海南特色的主題街區。

▲吳冠煒 攝

走過中山路,

一個轉角外,

便是另外一番景象。

水巷口的辣湯店前停滿了電動車,

食客們的聊天聲

蓋過了老闆娘的吆喝聲;

東門市場裡,

拎著青菜的主婦打包兩根臘腸,

淹沒在濕潤鹹鮮的魚蝦味中;

開了50年的老爸茶店座無虛席,

老大爺們翹著腳喫茶談彩經......

行走其間,

鮮活的生活氣息讓我們這些

外地遊客也深受感染,

那是一種無法言說的親切感。

▲冉玉傑 攝

想起分別時張叔說的話:

“把騎樓街‘關’起來供人欣賞,

是很難讓人願意走進來的。”

正是當年海口開放成通商口岸,

才有了騎樓街的繁華一時。

回望這一路的沉浮,

開放和包容的基因也許是這片

土地生生不息的根源所在。

這片百年歷史文化街區,

想“火”,必須“活”。

這值得每個對它有感情的人付諸努力。

版權聲明:本文圖文版權歸“海口市旅遊發展委員會”、《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繁體版)雜誌及“那一座城”共同所有。如需轉載,請與“那一座城”聯繫。

▲吳冠煒 攝

1926年,僑居泰國的祖父衣錦還鄉,

用一萬多銀元買下了這棟騎樓大宅,

和很多歸國經商的華僑一樣,

做起了布匹生意,

掛商號“義成興”。

當年還是小孩的張叔甚是好動,

去鄰居家串門便是常事。

“對面是買藥材的,

隔壁一家是從美國回來的,

也是買布的,

當時我們天天在街上跑。”

張叔不記得很多事情,

卻說得出一個個具體的場景。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

騎樓進行了國有制改造。

1997年,政府落實華僑政策,

騎樓的歸屬權回到了他們手上,

於是他們重新經營起了老本行

——布匹商行。

直到2012年,

中山路騎樓改造成步行街,

張家和其他老街坊舉家搬遷,

這裡被租出去做生意。

▲吳冠煒 攝

張叔家所在的中山路,

是海口的“名街”。

這條207米長的街道,

是海口市老城區最早的道路之一,

於1662年清康熙年間建成。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

中山路是海口五金電器商鋪的聚集地,

曾經富麗雅致的騎樓

在年歲的沖刷下暗淡了色彩。

海口市老城區年代最久、

規模宏大、保存較為完整的

古廟宇和明清古宅隱藏

在鬧市商業街中,

漸漸被人們所遺忘。

為了重現騎樓老街原貌,

2009年,海口有關部門開始計畫

對海口騎樓進行修繕改造,

2010年開始進行全面施工,

修繕了中山路及周邊的5條街道,

還調整了中山路的商業業態,

並賦予了它新的使命

——海口旅遊新地標。

▲吳冠煒 攝

如今中山路的兩旁,

多是經營珠寶、

服裝和特產的商鋪,

中間穿插了一些文創店和民宿,

而騎樓上商行、銀號的

舊招牌還清晰可辨。

道路盡頭的鐵樁隔離了車輛,

街道兩旁擺上了

歐式風格的桌椅和陽傘,

供遊客歇腳,

喝10元一個的椰子。

有著紋飾精美的騎樓,

成了影樓婚紗照的天然背景。

▲冉玉傑 攝

我們在中山路呆了一個上午,

往來的遊客稀稀落落,

清淡的生意讓張叔憂心。

“生意不好,租金賣不起價,

等到一年之後合同到期,

我就收回來給二兒子做生意。”

張叔言語間有些失落,

又存著期待。

▲吳冠煒 攝

一個針對外地遊客的休閒小資目的地,

似乎變成了旅遊城市最常見的購物街。

我們很好奇,

除了拍婚紗,

本地人會來這裡嗎?

騎樓學者蔡葩讓我們

看到了本地人的努力。

在一棟騎樓內的工作室裡,

我們見到了這位土生土長的海南人。

不等落座,

她就有滿腔的話想和我們分享:

“上世紀20到30年代

是華僑回鄉建騎樓最興盛的時期,

那時平均兩天就能蓋起一棟騎樓。

從那時開始,

這裡就是海口最熱鬧

和最時髦的地方。”

在她看來,

如今的中山路騎樓街

還缺乏更好的內容。

很多老建築拆了,

新的業態不完善,

文創也才剛剛起步。

“海南很多特色風物

還沒能推廣給市民和遊客,

商品千篇一律,

以審美為目的的遊客

可能會出現審美疲勞,

導致本地人不來,

外地人沒興趣。”

▲吳冠煒 攝

我們注意到她身後

書架上擺放的雕塑和刺繡,

她告訴我們,

這是海南特色的灰雕和黎錦,

也是她正在研發的當地特色物產。

她準備將這些物產投放到騎樓街,

希望能將騎樓街活化成一片更具

海南特色的主題街區。

▲吳冠煒 攝

走過中山路,

一個轉角外,

便是另外一番景象。

水巷口的辣湯店前停滿了電動車,

食客們的聊天聲

蓋過了老闆娘的吆喝聲;

東門市場裡,

拎著青菜的主婦打包兩根臘腸,

淹沒在濕潤鹹鮮的魚蝦味中;

開了50年的老爸茶店座無虛席,

老大爺們翹著腳喫茶談彩經......

行走其間,

鮮活的生活氣息讓我們這些

外地遊客也深受感染,

那是一種無法言說的親切感。

▲冉玉傑 攝

想起分別時張叔說的話:

“把騎樓街‘關’起來供人欣賞,

是很難讓人願意走進來的。”

正是當年海口開放成通商口岸,

才有了騎樓街的繁華一時。

回望這一路的沉浮,

開放和包容的基因也許是這片

土地生生不息的根源所在。

這片百年歷史文化街區,

想“火”,必須“活”。

這值得每個對它有感情的人付諸努力。

版權聲明:本文圖文版權歸“海口市旅遊發展委員會”、《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繁體版)雜誌及“那一座城”共同所有。如需轉載,請與“那一座城”聯繫。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