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由老人帶大,跟父母親與不親都正常,但出現這兩種情況要警惕

現在有一種夫妻, 老家是農村的, 畢了業就在城市裡打拼, 最後買了房子, 也結了婚, 老人就來幫忙看孩子, 最後不是因為小倆口工作太忙, 就是因為老人住不慣城裡, 把孩子帶回了老家照顧, 等小倆口安定下來, 去接孩子來城裡上幼稚園或者小學的時候, 才發現孩子出現這種那種的問題, 最顯著的就是, 跟爸爸媽媽不親。 這讓很多父母比較糟心, 其實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 為啥呢?

小孩子跟經常照顧他的人, 最容易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也許孩子小時候跟媽媽很親, 可是因為老人帶娃, 整日裡跟奶奶朝夕相處的, 跟奶奶親近是很正常的現象。 也有的孩子, 跟媽媽接觸一段時間後, 也變得很親, 這是因為他小時候的記憶在復蘇, 骨子裡還是把媽媽當成最親近的人, 所以這種現象出現時, 爸爸媽媽都不用著急, 孩子會有一段時間的適應和熟悉期,

等過了這段時間, 孩子就會跟爸爸媽媽親了。 可是還有另外兩種情況, 是最需要父母注意和警惕的, 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孩子由奶奶帶大, 最後卻對奶奶冷眼相待

我的一位鄰居, 孩子從小被奶奶抱回老家照顧, 去年才回來上幼稚園, 奶奶想念孩子, 就隔三差五地來看, 可是最近孩子卻討厭奶奶, 總是對奶奶拳打腳踢, 這讓奶奶偷偷抹了好幾次眼淚, 孩子是她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 小時候還親的了不得, 為啥最近對奶奶這樣了呢?

這個現象需要警惕:孩子的照顧者由奶奶變成了媽媽, 媽媽肯定會糾正孩子身上的一些習慣, 比如奶奶對他比較寵愛, 可以在床上吃東西, 媽媽卻不允許, 孩子鬧一陣子覺得沒有辦法時, 就會選擇妥協。 可是過程中媽媽是否總是這樣說呢?“看你奶奶給你慣得壞習慣, 簡直討厭死了”, 諸如此類的, 如果媽媽總是這樣說, 孩子就會產生同理心, 對奶奶的厭惡情緒就產生了, 小孩子不會偽裝, 喜歡什麼討厭什麼, 從表情和動作就表現出來了。

另外, 孩子跟奶奶親, 也讓媽媽心裡不舒服, 總是跟老公抱怨, 或者當著孩子的面跟朋友或者親戚抱怨, 孩子聽在心裡, 就自然記住了。

孩子由奶奶帶大, 很長時間都不認媽媽

還有一種奇怪的現象, 孩子雖然由奶奶帶大, 可是卻一直不認媽媽, 最後無奈,

奶奶就陪著孩子一起進了城。 我就見過這樣一個小男孩, 總是跟她媽媽要錢, 把錢塞在奶奶的口袋裡, 嚷嚷著要回奶奶家。 這也不是一種正常現象, 孩子跟媽媽的親子關係應該很容易建立才對, 如果長時間, 比如超過了好幾個月都不認媽媽, 這肯定出現問題了。 這要從兩方面入手考慮, 一個是媽媽是否把孩子送回老家, 回去跟孩子的相處時間太少了, 導致孩子對媽媽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已經消耗殆盡?再一個就是奶奶從來不在孩子面前提媽媽的存在, 讓孩子對媽媽沒有深刻的印象, 這是婆媳關係危機的一種表現, 如果奶奶時常在孩子面前樹立媽媽的慈愛形象, 孩子就會對媽媽有一個良好的印象, 否則, 孩子就把媽媽當成了陌生人, 長大後也跟媽媽不親,讓媽媽傷透了心。

所以,媽媽還是儘量陪伴在孩子身邊,如果條件有限,也要儘量避免上述兩種情況的產生,孩子是一張白紙,不要讓大人的偏好左右了親子關係,您說是嗎?

長大後也跟媽媽不親,讓媽媽傷透了心。

所以,媽媽還是儘量陪伴在孩子身邊,如果條件有限,也要儘量避免上述兩種情況的產生,孩子是一張白紙,不要讓大人的偏好左右了親子關係,您說是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