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沒飛機、沒高鐵,古人如何去遊學?

轉眼又到歲末年終, 孩子和家長們盼望一學期的寒假馬上就要到了。 有的家長已經開始著手安排孩子的寒假生活。 近年來假期遊學尤為火熱, 越來越受到家長和孩子的歡迎。

其實遊學並不能算新興事物, 因為早在2000多年的戰國時期, “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黃歇, 就已經有了遊學之旅。 “遊學”二字最早出現在《史記·春申君列傳》:“(春申君)遊學博聞, 事楚襄頃王。 ”

“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 ”在那個交通不暢、資訊閉塞的年代, 遊學就是獲取資訊和學以致用的最佳途徑。 在那個沒有飛機、高鐵的年代, 古人們到底是怎樣遊學的呢?

孔子是遊學鼻祖

西元前496年, 55歲的孔子帶著弟子們開啟了中國古人遊學之風。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 孔子周遊列國長達14年, 足跡遍及衛、陳、魯、宋、鄭、蔡、楚諸國, 有些地方的孔子遺跡保存至今。

這麼多人一路上的食宿, 肯定是一筆不菲的開銷, 那麼盤纏從何而來?《論語·述而》有一句:“自行束脩(xiū)以上, 吾未嘗無誨焉。 ”意思是說, 只要主動送給我10條幹肉的學生, 我沒有不給他教誨的。 這句話表明, 孔子招收學生會收取一定的學費。 這些積少成多的學費, 就是外出遊學的盤纏來源之一。

孔老師在魯國做官的年薪是“俸粟六萬”, 這是他的基本工資。 除基本工資, 孔子還會得到一些贊助, 如魯國大夫季孫氏贈“小米1000鐘”, 就是對孔子學說表示讚賞的物質獎勵。

戰國辟大夫虎符(故宮博物院藏)

遊學要帶“通行證”

自商鞅的“保甲連坐法”起, 普通民眾就沒有了隨意遷徙的權利。 未經許可隨意離開居住地的民眾, 被認為是脫籍, 這可是嚴重的大罪。 到了後世, 這種官府戶籍制度管轄外的民戶,

有個專用名詞:流民。

因此先秦的士子想要遊學必須遵守嚴格的登記制度, 拿著“通行證”作為憑據, 出入關時登記造冊, 才能相對自由地遊歷。

如果古人出門遊學, 沒有帶上符節之類的憑證會怎麼樣呢?1975年出土於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的一批竹簡, 讓外界窺探到古人也會遭遇“查戶口”。 竹簡中的《遊士律》, 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旅遊法規。 其中記載:“游士在亡符, 居縣貲一甲, 卒歲責之。 ”意思是說, 如果出遊者丟失了通行證明, 要交一身衣甲的罰款, 到年底時統一徵收。

這種戶籍制度在唐代變得更為具體, 《大唐六典》規定:“凡行人車馬出入往來, 必據過所以勘之。 ”各地檢查站的長官都要認真擔負起查驗工作, 如果發現有人冒用他人的“通行證”,

要判處“有期徒刑”一年。

明代杜堇《伏生授經圖》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司馬遷遊學半個中國

到漢魏時期, 讀書人遊學之風尤盛, 最典型的人物是《史記》作者司馬遷。 他在《太史公自序》中寫了自己的遊學路線:“十歲則誦古文。 二十而南游江、淮,

上會稽, 探禹穴, 闚九疑, 浮於沅、湘;北涉汶、泗, 講業齊、魯之都, 觀孔子之遺風, 鄉射鄒、嶧;戹困鄱、薛、彭城, 過梁、楚以歸。 ”這番遊學下來, 司馬遷不僅把大半個中國跑遍了, 而且實地考察了風土人情、遺跡遺風, 對他創作《史記》可以說是知識與經驗的雙重積累。

從京師長安出發, 司馬遷到了湖南長沙及汩羅江, 在屈原投江的地方憑弔詩人;去了浙江會稽, 探訪了會稽山上的禹穴;到了韓信的故鄉淮陰, 瞭解了韓信早年的經歷;去了山東曲阜, 參觀了孔子故里, 觀察孔子遺風和齊魯大地的文化;去了秦楚、楚漢戰爭的戰場彭城, 來到秦漢之際風起雲湧的歷史人物故鄉, 訪問遺老, 查看地形, 探訪漢初功臣的奇聞軼事。

在對大半個中國的遊歷中, 司馬遷不只是對山川河流、風土人情、歷史故事更為熟悉,而且在遊學途中領略到了一種無限的時空、不羈的自由和對自我精神的檢閱。這為其成就史學巨著的志向、寧死要說真話的信仰,埋下了伏筆。

明代張路《蘇軾回翰林院圖》

古人遊學帶點啥?

有條件者如孔子,去拜訪老子,乘坐的是魯昭公贊助他的一輛瘦馬破車,然而更多的是步行,靠徒步完成遊學計畫。哲學家墨子就是其中之一。他穿著草鞋步行天下,在各地遊學,推廣“兼愛”、“非攻”的思想。

徐霞客遠遊的時候帶著生米,走到哪裡就燒火煮飯,自力更生。他這一招,或許是吸取了孔子的教訓。60歲那年,孔子帶著弟子去鄭國,不料與弟子走失。糧食鍋灶都在弟子那裡,老夫子饑餓難耐,疲憊不堪。弟子們分頭尋找,直到有個鄭國人告訴子貢說東門有個人,“累累若喪家之狗。”

《戰國策·秦策一》“蘇秦始將連橫”,記載了戰國時著名的論辯家蘇秦遠遊的“裝備”:“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羸縢履蹻,負書擔橐……”由此可見,蘇秦遠遊至少帶了這些東西:禦寒衣服,黑貂之裘;盤纏,黃金百斤;學習資料,書;收納用具,橐。

沒有銀行卡和手機支付設備,古人不得不帶上足夠多的盤纏,以備不時之需。當然,這還不是最大的負重。既然是遊學,免不了一路上讀書求學,寫幾篇讀書筆記、旅行見聞。可先秦時候,書本都是笨重的竹簡串連而成,這可比紙質書籍重多了。

如果沒有馬車或僕人,就只能自己肩挑背扛。如果是士大夫出遊,玩的就是情調了。散文家張岱在《遊山小啟》裡,詳細寫了旅遊所要準備的東西,包括小船、坐氈、茶點、杯盞、筷子、香爐、柴火、米飯,每個人都要自帶一個簋、一個壺、兩樣小菜。

三國名士邴原有個飲酒的雅好,而且有終日不醉的海量。自從開始遊學後,因為怕嗜酒耽誤學業,竟整整八九年滴酒不沾。其間,每當遊學結交的師友設宴款待,他總是託辭自己不會喝酒。通過多年遊學,他的學識大有長進。返回家鄉後,他設置學堂,創立了邴原學派,並被世人譽為“國之重寶”。曹操慧眼識才,徵召他為丞相征事。後來,又在別人的舉薦下,封他為代涼茂為五官將長史。

司馬遷不只是對山川河流、風土人情、歷史故事更為熟悉,而且在遊學途中領略到了一種無限的時空、不羈的自由和對自我精神的檢閱。這為其成就史學巨著的志向、寧死要說真話的信仰,埋下了伏筆。

明代張路《蘇軾回翰林院圖》

古人遊學帶點啥?

有條件者如孔子,去拜訪老子,乘坐的是魯昭公贊助他的一輛瘦馬破車,然而更多的是步行,靠徒步完成遊學計畫。哲學家墨子就是其中之一。他穿著草鞋步行天下,在各地遊學,推廣“兼愛”、“非攻”的思想。

徐霞客遠遊的時候帶著生米,走到哪裡就燒火煮飯,自力更生。他這一招,或許是吸取了孔子的教訓。60歲那年,孔子帶著弟子去鄭國,不料與弟子走失。糧食鍋灶都在弟子那裡,老夫子饑餓難耐,疲憊不堪。弟子們分頭尋找,直到有個鄭國人告訴子貢說東門有個人,“累累若喪家之狗。”

《戰國策·秦策一》“蘇秦始將連橫”,記載了戰國時著名的論辯家蘇秦遠遊的“裝備”:“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羸縢履蹻,負書擔橐……”由此可見,蘇秦遠遊至少帶了這些東西:禦寒衣服,黑貂之裘;盤纏,黃金百斤;學習資料,書;收納用具,橐。

沒有銀行卡和手機支付設備,古人不得不帶上足夠多的盤纏,以備不時之需。當然,這還不是最大的負重。既然是遊學,免不了一路上讀書求學,寫幾篇讀書筆記、旅行見聞。可先秦時候,書本都是笨重的竹簡串連而成,這可比紙質書籍重多了。

如果沒有馬車或僕人,就只能自己肩挑背扛。如果是士大夫出遊,玩的就是情調了。散文家張岱在《遊山小啟》裡,詳細寫了旅遊所要準備的東西,包括小船、坐氈、茶點、杯盞、筷子、香爐、柴火、米飯,每個人都要自帶一個簋、一個壺、兩樣小菜。

三國名士邴原有個飲酒的雅好,而且有終日不醉的海量。自從開始遊學後,因為怕嗜酒耽誤學業,竟整整八九年滴酒不沾。其間,每當遊學結交的師友設宴款待,他總是託辭自己不會喝酒。通過多年遊學,他的學識大有長進。返回家鄉後,他設置學堂,創立了邴原學派,並被世人譽為“國之重寶”。曹操慧眼識才,徵召他為丞相征事。後來,又在別人的舉薦下,封他為代涼茂為五官將長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