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西安相聲界的黃埔軍校:苗阜玉浩只是學員,班主被稱西北郭德綱

如果我說, 相聲不只郭德綱, 西安相聲更不只苗阜, 你會怎麼想?

2007年, 伴隨著郭德綱和德雲社走紅, 相聲小劇場在全國如雨後春筍般生根發芽, 然而這種跟風式的數量上的提升, 並不意味著品質的提高, 於是, 很多意圖紮根小劇場的相聲社團倒下了, 又有很多新的社團冒了出來, 周而復始, 既造成了相聲的虛假繁榮, 也讓這個行業更加的良莠不齊。

10年過去了, 相聲小劇場的熱度仍然沒有過去, 有志於進入此行業的人仍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很多人不知道, 在這相聲小劇場業突飛猛進的10年裡, 有多少家已經消失的無影無蹤,

又有多少家仍然在慘澹經營。 他們看到的, 只是諸如德雲社、青曲社等金字塔尖上的風光。

一家10年仍不賺錢的相聲社團

在古都西安, 就有這麼一家相聲社團, 他們屹立10年不倒, 卻又在勉力苦撐, 他們堪稱西安相聲界的“黃浦軍校”,

卻多次瀕臨倒閉。 用他們班主衡小珍的話來說, “我們現在就是為尊嚴活著”。

2007年9月28日, 西安第一家正規民營相聲社團珍友社成立, 班主名叫衡小珍。 衡小珍是相聲第七代傳人, 算起來, 他比郭德綱要大一輩。 衡的師父是王寶珍, 並且得到過被稱為“北侯南張”中的張永熙的指點。 2017年, 珍友社迎來了創立的10周年。

2017年也是西安另一家相聲社團青曲社的成立10周年, 但珍友社要比青曲社早幾個月成立。 然而對於同樣“10歲”的珍友社來說, 青曲社的10年無疑要更為成功, 不但班主苗阜成為了全國知名的相聲演員, 青曲社也走上了正軌, 今年的10周年全國巡演更是辦的有聲有色。

8月6日, 珍友社舉辦了10周年慶典開幕式演出晚會, 這既是珍友社10周年慶典的開幕式, 也是珍友社10周年系列活動中最隆重的一場。 邀請了包括李金鬥、楊少華楊議父子、陳寒柏等相聲名家來到西安助陣, 地點選在了西安曲江大禮堂, 這是一個能容納2000人的大場館, 郭德綱的徒弟張雲雷等人即將在這裡舉辦德雲三寶跨年演出。

敢選在這樣一個大場館辦相聲專場, 衡小珍承認自己下了很大的決心:“我既然把日子定了, 弄這個十周年慶典, 就要搞下去。 ”最後這場演出, 看似滿坑滿谷, 但實際收到的錢不多, 而且場租偏貴, “票賣了8萬, 剛夠場租費的, 實際虧了十幾萬。

為了尊嚴, 這似乎是衡小珍和珍友社如今各種坎坷的最佳解釋。 如果沒有相聲, 衡小珍本來可以過得很好。

西北郭德綱和西安德雲社

很多人將衡小珍和已故的相聲大師侯寶林相提並論, 兩人有太多的相似點——都是京劇科班出身後改說相聲, 都堅持傳統相聲的改革創新, 不說髒口葷口段子。 “有人說我是陝西的侯寶林, 因為侯寶林的幾個段子我都有, 戲劇與方言啦, 關公戰秦瓊啦我都有這些活。 ”

衡小珍與郭德綱

“相聲裡西安這塊,說學逗唱裡沒有一個能跟你衡叔(衡小珍)比及的,這不是我吹牛,”在接受採訪時,衡小珍對相聲秘聞說道。

苗阜的師父鄭小山則直接將衡小珍稱為西北的郭德綱,據說,鄭小山曾說過,“這叫玩意,跟衡先生學能耐。”

珍友社10周年慶典的主題叫“不忘初心,繼續前行”。如今的相聲,有太多衡小珍看不懂的地方,但他也只能不忘初心,堅持做好自己。“什麼叫陝派相聲呢? 這本身就是沽名釣譽嘛 ,哪有陝派相聲,要說陝派相聲,我是第一個,我2007年就把怯洗澡,完整的用陝西話從頭到尾表演出來了,我都不說我是陝派相聲。”

不只是班主衡小珍被稱為西北的郭德綱,07年成立的珍友社,因為是西安第一家民營相聲社團,一時間籠絡了西安當地幾乎所有的相聲演員,很多人如今已經成為了相聲界的中堅力量,這也讓珍友社成為了當時西安的“相聲黃埔軍校”。

2007年9月,珍友社成立,當時的演員團隊,如今仍有很多人仍然活躍在舞臺上。比如郭德綱所說的《張雙喜捉妖》孤本的所有者鄭平安先生、侯耀文的徒弟魏元成、如今西安天禧苑班主馬騰翔等,都是珍友社的初始團隊的演員。而如今聲名鵲起的苗阜王聲,以及相聲新勢力的玉浩,當時還只是珍友社的學員。

2007年在珍友社表演的苗阜王聲

苗阜在珍友社只工作了幾個月,後來他和王聲聯合成立了青曲社的前身陝西青年曲藝社。而談起當年的苗阜,衡小珍的印象並不深。“印象就是他挺愛相聲,喜歡相聲,喜歡鑽研,可能前期是業餘,學校玩,後來進入珍友社平臺後覺得這一行比較難,需要努力,這應該是他們在珍友社呆了幾個月沒白呆的原因,想學好相聲必須勤奮努力,我覺得這一點他們做到了,因為在珍友社他們幾乎沒上臺的機會。當時活兒也不行 。”

衡小珍回憶,當時的苗阜,只是珍友社的學員,來了之後就是聽活(看其他演員的表演),也沒有勞務費,但跟德雲社學徒不同的是,並沒有約定學成拜衡小珍為師,也不會安排他們搬桌子等檢場工作。“我記得他們就會一個段子,叫口吐蓮花,一周十天半個月安排一場,不是見天讓他們演,當時用的都是成熟的藝人。他們在珍友社呆了幾個月之後,因為他們也不會什麼段子,活兒也不行,也就幾個月就離開了,人家不來了”

“當時可以說把西安所有的相聲演員聚集在珍友社的門下了。很多人都支持,都說衡小珍先生為西安曲藝界辦了不少好事。”

2007年珍友社名單

演員:衡小珍,劉文友,于海濤,周春曉,鄭平安,祁喜生,魏元成,趙衛明,李寶軍,馬騰翔,楊金龍,楊洋等。

學員:李斌,肖向陽,張玉浩,苗阜,王聲等。

沒有相聲的青春歲月

衡小珍本是唱京劇出身,上世紀70年代就進入了西安市京劇團,但後來遇到了京劇團改革,要改唱地方戲,衡小珍憤而辭職,“可以說我是西安市文藝界第一個辭職的,把鐵飯碗都丟掉了。”

辭職後的衡小珍,全國各地輾轉繼續自己的京劇生涯,包括江西京劇團、揚州京劇團、蚌埠京劇團、滁州京劇團等,84年經朋友引薦,結識了南派相聲名宿張永熙,改行說了相聲。“那時一個月給我72塊錢的工資,84年72塊,已經能解決溫飽了,當年我在其它京劇團幹也就是40塊錢50塊錢。”同年他也認識了自己後來的師父王寶珍,並正式拜師,正式進入相聲門。

隨著改革開放,市場經濟搞活,衡小珍也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代,1986年,他回到西安,利用家裡投資的5、6萬塊錢,成立了一個民間青年藝術團,開始全國各地搞文藝演出。“那幾年發展的還不錯,年輕嘛,自己買的大轎子車,什麼都有,國家的團還沒有呢,咱就有啦。”回憶起自己當年的青春歲月,衡小珍言語中不乏興奮。

進入90年代後,走穴辦演出的方式已經不怎麼能賺到錢了,歌舞廳開始走紅,衡小珍能唱,會說,還會彈吉他,他就開始在這種歌舞廳當主持人、節目總監,到07年時,他月收入仍能到1萬-2萬,雖然辛苦,但已經比很多人日子過的好多了,他也很快在西安買了房,買了車。

然而,一次偶然的經歷改變了他之後10年的人生軌跡。

2007年6月1日,衡小珍被邀請到南京參加一次活動,去了才知道是張永熙的徒弟李金鵬收徒弟,而且李金鵬等人還搞了一個開心茶館,一下子勾起了他對相聲的懷念。當時他問李金鵬:“小劇場相聲掙錢嗎?不掙錢不會賠錢吧。”對方則回答:“賠錢倒不會就是不掙錢。”不賠錢就行!衡小珍打定主意,回西安就要辦一個相聲茶館,連名字都在南京就想好了,就叫珍友社,“能來聽我相聲的那都是我的朋友,我要珍惜我的朋友。”

2007年的北京,德雲社正如日中天,這也讓遠在西安的衡小珍,看到了相聲小劇場的希望。然而他卻沒有想到,珍友社接下來遭遇了一系列巨變,不但把郭德綱牽涉其中,更讓衡小珍成為了西安相聲界眼中的另類,“西安很多同行盼著珍友社早點倒閉。”

(未完待續)

衡小珍與郭德綱

“相聲裡西安這塊,說學逗唱裡沒有一個能跟你衡叔(衡小珍)比及的,這不是我吹牛,”在接受採訪時,衡小珍對相聲秘聞說道。

苗阜的師父鄭小山則直接將衡小珍稱為西北的郭德綱,據說,鄭小山曾說過,“這叫玩意,跟衡先生學能耐。”

珍友社10周年慶典的主題叫“不忘初心,繼續前行”。如今的相聲,有太多衡小珍看不懂的地方,但他也只能不忘初心,堅持做好自己。“什麼叫陝派相聲呢? 這本身就是沽名釣譽嘛 ,哪有陝派相聲,要說陝派相聲,我是第一個,我2007年就把怯洗澡,完整的用陝西話從頭到尾表演出來了,我都不說我是陝派相聲。”

不只是班主衡小珍被稱為西北的郭德綱,07年成立的珍友社,因為是西安第一家民營相聲社團,一時間籠絡了西安當地幾乎所有的相聲演員,很多人如今已經成為了相聲界的中堅力量,這也讓珍友社成為了當時西安的“相聲黃埔軍校”。

2007年9月,珍友社成立,當時的演員團隊,如今仍有很多人仍然活躍在舞臺上。比如郭德綱所說的《張雙喜捉妖》孤本的所有者鄭平安先生、侯耀文的徒弟魏元成、如今西安天禧苑班主馬騰翔等,都是珍友社的初始團隊的演員。而如今聲名鵲起的苗阜王聲,以及相聲新勢力的玉浩,當時還只是珍友社的學員。

2007年在珍友社表演的苗阜王聲

苗阜在珍友社只工作了幾個月,後來他和王聲聯合成立了青曲社的前身陝西青年曲藝社。而談起當年的苗阜,衡小珍的印象並不深。“印象就是他挺愛相聲,喜歡相聲,喜歡鑽研,可能前期是業餘,學校玩,後來進入珍友社平臺後覺得這一行比較難,需要努力,這應該是他們在珍友社呆了幾個月沒白呆的原因,想學好相聲必須勤奮努力,我覺得這一點他們做到了,因為在珍友社他們幾乎沒上臺的機會。當時活兒也不行 。”

衡小珍回憶,當時的苗阜,只是珍友社的學員,來了之後就是聽活(看其他演員的表演),也沒有勞務費,但跟德雲社學徒不同的是,並沒有約定學成拜衡小珍為師,也不會安排他們搬桌子等檢場工作。“我記得他們就會一個段子,叫口吐蓮花,一周十天半個月安排一場,不是見天讓他們演,當時用的都是成熟的藝人。他們在珍友社呆了幾個月之後,因為他們也不會什麼段子,活兒也不行,也就幾個月就離開了,人家不來了”

“當時可以說把西安所有的相聲演員聚集在珍友社的門下了。很多人都支持,都說衡小珍先生為西安曲藝界辦了不少好事。”

2007年珍友社名單

演員:衡小珍,劉文友,于海濤,周春曉,鄭平安,祁喜生,魏元成,趙衛明,李寶軍,馬騰翔,楊金龍,楊洋等。

學員:李斌,肖向陽,張玉浩,苗阜,王聲等。

沒有相聲的青春歲月

衡小珍本是唱京劇出身,上世紀70年代就進入了西安市京劇團,但後來遇到了京劇團改革,要改唱地方戲,衡小珍憤而辭職,“可以說我是西安市文藝界第一個辭職的,把鐵飯碗都丟掉了。”

辭職後的衡小珍,全國各地輾轉繼續自己的京劇生涯,包括江西京劇團、揚州京劇團、蚌埠京劇團、滁州京劇團等,84年經朋友引薦,結識了南派相聲名宿張永熙,改行說了相聲。“那時一個月給我72塊錢的工資,84年72塊,已經能解決溫飽了,當年我在其它京劇團幹也就是40塊錢50塊錢。”同年他也認識了自己後來的師父王寶珍,並正式拜師,正式進入相聲門。

隨著改革開放,市場經濟搞活,衡小珍也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代,1986年,他回到西安,利用家裡投資的5、6萬塊錢,成立了一個民間青年藝術團,開始全國各地搞文藝演出。“那幾年發展的還不錯,年輕嘛,自己買的大轎子車,什麼都有,國家的團還沒有呢,咱就有啦。”回憶起自己當年的青春歲月,衡小珍言語中不乏興奮。

進入90年代後,走穴辦演出的方式已經不怎麼能賺到錢了,歌舞廳開始走紅,衡小珍能唱,會說,還會彈吉他,他就開始在這種歌舞廳當主持人、節目總監,到07年時,他月收入仍能到1萬-2萬,雖然辛苦,但已經比很多人日子過的好多了,他也很快在西安買了房,買了車。

然而,一次偶然的經歷改變了他之後10年的人生軌跡。

2007年6月1日,衡小珍被邀請到南京參加一次活動,去了才知道是張永熙的徒弟李金鵬收徒弟,而且李金鵬等人還搞了一個開心茶館,一下子勾起了他對相聲的懷念。當時他問李金鵬:“小劇場相聲掙錢嗎?不掙錢不會賠錢吧。”對方則回答:“賠錢倒不會就是不掙錢。”不賠錢就行!衡小珍打定主意,回西安就要辦一個相聲茶館,連名字都在南京就想好了,就叫珍友社,“能來聽我相聲的那都是我的朋友,我要珍惜我的朋友。”

2007年的北京,德雲社正如日中天,這也讓遠在西安的衡小珍,看到了相聲小劇場的希望。然而他卻沒有想到,珍友社接下來遭遇了一系列巨變,不但把郭德綱牽涉其中,更讓衡小珍成為了西安相聲界眼中的另類,“西安很多同行盼著珍友社早點倒閉。”

(未完待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