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要把充分就業置於宏觀經濟目標首位

經濟增長、充分就業、價格(總水準)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 是宏觀經濟的四大目標。 在成熟市場經濟國家, 通常將充分就業置於這四個目標的首位。 這是基於政府性質和職能定位的正確選擇。 近年來, 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前提下, 我國宏觀經濟正在經歷從經濟增長作為首要目標到充分就業作為首要目標的轉變。 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 李克強總理指出:“穩增長的重要目的是為了保就業、惠民生。 ”這裡, 就業和民生是目的, 增長是手段。 顯然, 就業被擺在首要的位置。 他進一步指出:“今年就業壓力加大,

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 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 城鎮新增就業預期目標比去年多100萬人, 突出了更加重視就業的導向。 ”

什麼是就業彈性係數

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指導思想, 並通過制定“翻番”的增長指標, 以實現不斷趕超的發展目標。 在這一背景下, 經濟增長一直是宏觀經濟的首要目標, 只有在某些通貨膨脹率較高的年份, 價格穩定被替換為首要目標。 當然, 經濟增長與充分就業是同方向變動的, 也就是說, 增長較快時就業狀況就會比較好, 反之亦然。 然而, 增長與就業畢竟有著不同的內涵:增長是產出, 是結果, 是因變數;就業是勞動和人力資本的投入, 是引數。 增長一般代表財富的增加,

就業則表示勞動人口參與財富創造過程並獲得收入的機會。 顯然, 就業是與人聯繫更加緊密的變數。 所以, 就現代政府的執政理念而言, 要求將充分就業置於宏觀經濟目標的首位。

儘管增長與就業是同方向變動的, 但是, 在不同的相關條件下, 增長拉動就業的數量是不同的, 亦即就業彈性係數是不一樣的。 所謂就業彈性係數, 是指從業人數增長率與GDP增長率的比值, 即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帶動就業增長的百分點, 係數越大, 吸收就業的能力就越強, 反之則越弱。 在現實的經濟運行中, 由於受到產業結構、經濟增長方式等諸多因素的影響, 增長與就業之間表現出不同的互動模式, 就業彈性的強度和方向也會有所不同。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 就業彈性係數經歷了兩輪由低到高的變化。

改革開放初期, 增長較快的是勞動密集型製造業, 相應的就業彈性係數比較高。 隨後, 製造業向資本密集型轉變, 工資水準也逐步提高, 增長吸納就業的能力出現逐步降低的趨勢。 與此同時, 在政績考核體制和稅收最大化的激勵下, 地方政府偏好大規模項目和基礎設施投資, 而大企業往往也是資本密集程度更高的企業。 因此, 出現就業彈性係數下降的情形。 但是, 這一格局隨著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占比不斷上升和經濟發展方式持續轉變, 又一次出現變化。 儘管2010年以來, 我國經濟增長連續六年出現下行, 從2010年的10.2%到2016年的6.7%, 降幅達到3.5個百分點, 但在上述因素的影響下,

就業彈性係數依然得到提高。 也因此, 這些年來, 我國並未出現較大的就業壓力。 這也在某種程度上表明, 直接關注就業、保障就業, 是政府“最要緊的責任”, 也是最體現“以人為本”的宏觀經濟目標。

將充分就業置於首位遇到哪些障礙

長期以來, 充分就業之所以沒有成為宏觀經濟的首要目標, 有歷史發展階段的原因, 也和在分析預測宏觀經濟走勢時, 與就業有關的指標較少被涉及等有關。 需要指出的是, 這裡面還有我國城鄉二元結構和現行統計制度的問題。

首先, 到目前為止, 我國反映失業狀況的指標, 仍然是城鎮登記失業率, 它是指在報告期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占期末城鎮從業人員總數與期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之和的比重。

一方面, 分子即城鎮登記失業人員是指有城鎮戶籍, 在一定的年齡範圍內, 有勞動能力, 無業而要求就業, 並在當地就業服務機構進行求職登記的人員;另一方面, 分母中的城鎮從業人員總數, 不包括使用的農村勞動力、聘用的離退休人員、港澳臺及外方人員。 因此, 這個指標的局限性是顯而易見的。 為此, 2011年中國政府就決定, 從“十二五”期間開始, 不再使用“城鎮登記失業率”這一指標, 而採用“調查失業率”。 遺憾的是, 儘管李克強總理在一些場合, 提到過調查失業率的資料(如, 2015年大城市調查失業率為5.1%), 但到目前為止, 在一些官方統計中仍然在沿用城鎮登記失業率。 有統計部門稱, 測算的調查失業率比城鎮登記失業率低, 覺得困惑,所以不用。這個“不採用”的理由並不充分,因為事實上出現調查失業率低於城鎮登記失業率的情況是完全可能的。

統計部門發佈的城鎮登記失業率或調查失業率都是一定時期的實際失業率。實際失業包括兩種情形:其一,自然失業,即與經濟週期無關的自願性失業、摩擦性(擇業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其二,週期性失業,是指整體經濟的支出和產出水準下降即總需求不足而引起的失業。這種失業與經濟的週期性波動是一致的。在復蘇和繁榮階段,企業擴大投資和生產,就業人數普遍增加。在衰退和穀底階段,由於市場需求不足,企業又紛紛壓縮投資和生產,裁減雇員,形成失業大軍。所謂充分就業,是指當實際失業率等於自然失業率時的就業狀態。如果某地調查失業率低於城鎮登記失業率,就意味著非城鎮戶籍勞動人口的自然失業率為負。由於自然失業中的自願性失業和摩擦性失業不可能為負(但可能為零),那麼問題一定出在結構性失業上,即勞動和人力資本市場出現有就業崗位,但招聘不到從業者的情形。這是在目前一些高端就業市場上完全可能出現的情形。這裡,可能有資訊對稱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供給端的問題,即由教育、培訓等因素導致的人才結構問題。

既然所謂的困惑其實是有解的,那麼我建議還是要儘快推行國際通行的調查失業率統計,並同時發佈我國的自然失業率以及其他相關資料,如每週登記失業人數和新增就業人數等。只有這樣,才可以做到將充分就業置於宏觀經濟目標的首位,並以是否充分就業作為分析和判斷宏觀經濟運行的重要依據。

實現充分就業需要大力推動“雙創”

在未來一個時期,隨著中國經濟的轉型發展,即從投資驅動、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以及新的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影響,如智慧化技術和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將使一大批現有的就業人口失業或轉崗。面對上述變化,實現充分就業所需要的源源不斷的新增就業來自於哪裡?答案是比較清楚的,新增就業主要來自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根據目前的人均GDP、產業結構和城鎮化水準,中國經濟仍然有著很大的增長和發展空間。為了實現中長期的增長和發展,問題的關鍵是必須形成新動力,即供給側動力。供給側動力也是所謂“三駕馬車”:技術進步、人力資本和企業家精神。“雙創”將有助於形成新動力,進而在推動經濟持續增長中創造就業崗位,實現充分就業。

創業的本質是試錯。在今天,創業更多體現為內在創新,主要是與新技術有關的創新。試錯包括並行的兩部分,即創業者試錯和需求試錯。兩者皆為“對”,才算創業初步成功。而且,結果為“對”的創業總有可能孕育出新技術,進而可能產生新產品、新服務,甚至新產業。所有這些試錯為“對”的創業創新活動,將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形成作出無可替代的貢獻。而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是未來新增就業的最主要源泉。

近年來,在互聯網+、智慧化和產業結構升級的背景下,自謀職業的就業形式發展比較快,也可能成為新增就業的一個重要來源。但是,現行的社會保障制度如何幫助這些自謀職業的從業者,解除他們養老、醫療、住房的後顧之憂,值得關注並需要新的改革舉措。

(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

文/陳憲

覺得困惑,所以不用。這個“不採用”的理由並不充分,因為事實上出現調查失業率低於城鎮登記失業率的情況是完全可能的。

統計部門發佈的城鎮登記失業率或調查失業率都是一定時期的實際失業率。實際失業包括兩種情形:其一,自然失業,即與經濟週期無關的自願性失業、摩擦性(擇業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其二,週期性失業,是指整體經濟的支出和產出水準下降即總需求不足而引起的失業。這種失業與經濟的週期性波動是一致的。在復蘇和繁榮階段,企業擴大投資和生產,就業人數普遍增加。在衰退和穀底階段,由於市場需求不足,企業又紛紛壓縮投資和生產,裁減雇員,形成失業大軍。所謂充分就業,是指當實際失業率等於自然失業率時的就業狀態。如果某地調查失業率低於城鎮登記失業率,就意味著非城鎮戶籍勞動人口的自然失業率為負。由於自然失業中的自願性失業和摩擦性失業不可能為負(但可能為零),那麼問題一定出在結構性失業上,即勞動和人力資本市場出現有就業崗位,但招聘不到從業者的情形。這是在目前一些高端就業市場上完全可能出現的情形。這裡,可能有資訊對稱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供給端的問題,即由教育、培訓等因素導致的人才結構問題。

既然所謂的困惑其實是有解的,那麼我建議還是要儘快推行國際通行的調查失業率統計,並同時發佈我國的自然失業率以及其他相關資料,如每週登記失業人數和新增就業人數等。只有這樣,才可以做到將充分就業置於宏觀經濟目標的首位,並以是否充分就業作為分析和判斷宏觀經濟運行的重要依據。

實現充分就業需要大力推動“雙創”

在未來一個時期,隨著中國經濟的轉型發展,即從投資驅動、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以及新的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影響,如智慧化技術和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將使一大批現有的就業人口失業或轉崗。面對上述變化,實現充分就業所需要的源源不斷的新增就業來自於哪裡?答案是比較清楚的,新增就業主要來自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根據目前的人均GDP、產業結構和城鎮化水準,中國經濟仍然有著很大的增長和發展空間。為了實現中長期的增長和發展,問題的關鍵是必須形成新動力,即供給側動力。供給側動力也是所謂“三駕馬車”:技術進步、人力資本和企業家精神。“雙創”將有助於形成新動力,進而在推動經濟持續增長中創造就業崗位,實現充分就業。

創業的本質是試錯。在今天,創業更多體現為內在創新,主要是與新技術有關的創新。試錯包括並行的兩部分,即創業者試錯和需求試錯。兩者皆為“對”,才算創業初步成功。而且,結果為“對”的創業總有可能孕育出新技術,進而可能產生新產品、新服務,甚至新產業。所有這些試錯為“對”的創業創新活動,將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形成作出無可替代的貢獻。而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是未來新增就業的最主要源泉。

近年來,在互聯網+、智慧化和產業結構升級的背景下,自謀職業的就業形式發展比較快,也可能成為新增就業的一個重要來源。但是,現行的社會保障制度如何幫助這些自謀職業的從業者,解除他們養老、醫療、住房的後顧之憂,值得關注並需要新的改革舉措。

(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

文/陳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