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聽國內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說說海的故事

近日, 由上海海洋大學自主建造的國內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經過35天、數千里的航行, 返回上海的“家”, 順利完成了首航任務。 “‘淞航’號能滿足從事遠洋漁業資源調查和海洋科考的需求, 提升我國遠洋漁業核心競爭力。 同時, 它也承擔起了相關涉海專業的人才培養任務。 ”“淞航”號領隊江衛平表示。

科考隊員們有條不紊操作設備

首航各項試驗全部成功

“‘淞航’號完整穩性和破艙穩性按照最新的國際規範恒准要求設計。 可滿足開展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與分析要求, 承擔國家有關遠洋漁業資源和新漁場開發的任務。 ”江衛平介紹, “它也可以承擔有關大洋環境觀測與調查幾億公海海域衛星遙感資訊接收任務, 具備氣象、水文、生物科考功能。 ”

11月12日, 經過5天的航行, “淞航”號按照計畫抵達東海中部水深100米的海域。 當天海上風5-6級, 天氣及海況非常適合進行淺層拖網的試驗。

下午一點, 船長劉志良一聲令下, “淞航”號整個後甲板在漁撈長的指揮下, 開始有條不紊地操作, 幾台絞鋼機同時工作, 拖網徐徐地向海中下沉。 駕駛台則借助網位元儀系統實現了對拖網在水中位置的精確控制。 “網位元儀系統是漁具測試和改進環節的一把利劍, 為提高如何捕撈效率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放網完成後, 我們隨即就收到了網位元儀系統的資料, 根據收到的資料成功地實現了對拖網的調整, 並即時監控拖網在水中的運行姿態。 ”“淞航”號首席科學家、上海海洋大學教授戴小傑說。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工作, 此次試驗成功捕撈到了相當量的中下層魚類, 品種達到20多種。

“淞航”號進行設備試驗

在之後的航行中, “淞航”號陸續完成魚探儀、燈光魷魚釣、CTD絞車、浮游生物採集網、金槍魚延繩釣、水下機器人、水下照相系統等七大科考設備系統和三大漁具系統的試驗, 全部取得成功。

此外, “淞航”號從出發第二天起, 就開始對壓載水進行跟蹤分析實驗,

並一直持續到其返航。 “實驗將為國內的壓載水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 為今後壓載水的檢測、外來生物防控提供基礎。 ”戴小傑說。 據悉, “淞航”號還通過測繪獲得了相關海域的地形資料。

風浪裡感悟“海洋強國”

海上風浪說來就來, 8-9級的大風讓首航隊員們不時要面對數米的海浪。 如何讓大家堅定信念, 形成一支有戰鬥力的科考隊伍呢?答案就在那間不起眼的會議室裡。 在十九大召開的當天, “淞航”號的領隊、首席科學家和科考隊員們就在這間會議室裡收看了直播。 之後, 這間會議室又見證了“淞航”號黨支部成立、十九大精神學習研討會和數次支部集體活動。

“首航要有三個‘信’。 首先, 要有‘信仰’和追求, 努力實現海洋強國夢的初心,

我們要為之不懈努力;其次, 要有必勝的‘信念’;再次, 要有充分的‘信心’。 ”首航黨支部書記江衛平這樣和大家說, “在‘淞航’的平臺上, 我們要有信心做好科考工作、完成科考任務, 管理好、使用好這一科研平臺, 為國家建設和學校發展貢獻力量。 ”

“我們的學習是層層推進的。 只有給大家講明白為什麼要研究海洋、‘淞航’號能做什麼, 大家才更有幹勁。 ”江衛平說。 首航出征的隊伍裡, 黨員人數占了三分之一。 這支黨員隊伍勇於擔當, 在首航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帶領科考隊員們攻克了一道道難關, 將論文寫在了世界大洋和祖國的江河湖海上。

海洋研究漸多“中國聲音”

“我們學生之前實習, 只有靠漁業生產船, 航次、人員都主動權都不在自己手中, 住宿條件也差。如今有了‘淞航’號,我們就能安排學生跟船豐富實踐經驗。”上海海洋大學海洋學院院長陳新軍表示。科研需要一手資料,“淞航”號就像一個移動的綜合實驗室,可以讓學生對海洋的認知更直觀、全面。據介紹,在上海海洋大學明年的本科生專業培養方案裡,“淞航”號將成為實踐課程的重要載體。

“淞航”號進行設備試驗

以前,我國遠洋漁業的資料來源於生產捕撈船,資料單一、準確性不高;在國際舞臺上並不能“以理服人”。如今,“淞航”號兼具漁業資源調查與海洋水文調查功能,能夠進行定點海洋環境參數連續探測,結合海流、浮游生物等參數,讓我國在國際舞臺上的談判有了資料支撐。用江衛平的話來說,我們從“聽眾”變成了“發言人”。

“這次首航的試驗,為今後的遠洋漁業資源調查打下了基礎。將來的公海漁業和科考活動將會面臨更多的挑戰,關於海洋管轄權的限定很可能會在近期出臺新的國際法規。‘淞航’讓我們有實力獲取更多的一手資料,為爭取和維護國家權益做出貢獻。”戴小傑說。

蔚藍的大海等待著“淞航”明年再一次出征,這一次,“淞航”將奔赴更遠的新疆域,探索更多的海洋秘密。

住宿條件也差。如今有了‘淞航’號,我們就能安排學生跟船豐富實踐經驗。”上海海洋大學海洋學院院長陳新軍表示。科研需要一手資料,“淞航”號就像一個移動的綜合實驗室,可以讓學生對海洋的認知更直觀、全面。據介紹,在上海海洋大學明年的本科生專業培養方案裡,“淞航”號將成為實踐課程的重要載體。

“淞航”號進行設備試驗

以前,我國遠洋漁業的資料來源於生產捕撈船,資料單一、準確性不高;在國際舞臺上並不能“以理服人”。如今,“淞航”號兼具漁業資源調查與海洋水文調查功能,能夠進行定點海洋環境參數連續探測,結合海流、浮游生物等參數,讓我國在國際舞臺上的談判有了資料支撐。用江衛平的話來說,我們從“聽眾”變成了“發言人”。

“這次首航的試驗,為今後的遠洋漁業資源調查打下了基礎。將來的公海漁業和科考活動將會面臨更多的挑戰,關於海洋管轄權的限定很可能會在近期出臺新的國際法規。‘淞航’讓我們有實力獲取更多的一手資料,為爭取和維護國家權益做出貢獻。”戴小傑說。

蔚藍的大海等待著“淞航”明年再一次出征,這一次,“淞航”將奔赴更遠的新疆域,探索更多的海洋秘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