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LNG加注站裡的嚴冬守夜人

站在清晨的寒風中, 加注工文學的防護眼鏡上出現了淡淡的霧霜

加注工文學“全副武裝”, 準時來到加注區開始夜班工作

加注工文學對安全總是格外認真

太陽露出地平線, 夜班加注工也將結束一夜的忙碌

一名工作人員在操作液態天然氣加注管

晚上, 大家輪流到控制室休息一小會兒

加注工在工作中迎來了清晨的第一縷陽光

夜班加注工在清晨進行交接班

清晨,忙碌了一夜的LNG加注站外,槽車排隊進入

加注站內,LNG槽車整齊劃一進行加注作業

位於天津港南疆港區的中海油氣電集團天津LNG專案,作為國內第一個浮式LNG項目,是國家試點清潔能源浮式技術重點專案,也是天津市重點工程,肩負著京津冀及部分周邊地區的天然氣保供任務。

冬季是天然氣需求的旺季。自11月初供暖季開始,中海油氣電集團天津LNG專案每天分銷的液化天然氣都在300槽車以上。12月4日,天津LNG項目天然氣外輸總量更是達到2019.6萬方,這是該項目自2013年供氣以來單日外輸量首次突破2000萬方。

平凡工作關係民生冷暖,無私奉獻成就綠水藍天。為保證槽車能及時將LNG運往華北各地的加注站和供熱站,中海油天津LNG專案加注區的40餘名加注工需要時刻堅守在冰冷的裝車橇旁。溫暖,通過小小的裝車撬裝滿一輛輛槽車,傳遞到華北地區的千家萬戶。

工作單調重複安全馬虎不得

12月11日下午5點半,一輛槽罐車在加注工姜昊的指揮下緩緩駛入裝車撬。檢查車外附件、接地線、擺阻行木,監督司機連接裝車臂,進行氣密性測試……寒風中,薑昊一絲不苟地按照操作規程,完成加注步驟。

薑昊坦言,對於加注工來說,每天的工作都是單調重複的。但因為LNG天然氣是危險化學品,處在一線的加注工需要時刻繃緊安全線,絲毫馬虎不得,每一個步驟都不能少,且必須嚴格按照操作規程來操作。

正如薑昊所說,安全是保供的基石。記者在專案現場看到,每一個進入現場的工作人員和司機都必須穿戴專業的防靜電工作服及頭盔等,而手機更是工作區的“違禁品”,一概不允許帶入。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現場每一輛槽罐車的容量都在20噸左右,加滿一車的時間基本都在1小時左右。姜昊和同事們需要一直在寒風中堅守,時刻觀察加注區的情況。

彭偉是加注區一名管理人員,他向記者介紹,目前加注區24小時運轉,40餘名加注工被分為4個班組,每組12個小時,輪流值守。加注區內20個裝車撬就是他們的工作陣地,每天馬不停蹄。

傍晚7點半,薑昊當天的工作接近尾聲。在交接班前,兩組加注工在彭偉的帶領下,進行交接班例行安全培訓。在這個崗位上工作近3年的薑昊笑稱,安全兩個字,已經深深地印在了腦子裡。

寒夜堅守換萬戶溫暖

接晚班的文學今年6月份剛剛走上LNG加注工的崗位,此前,他是中石化中原油田的一名採油工。值晚班時,文學和同事們最大的“敵人”就是寒冷刺骨的海風。棉衣、棉褲、面罩、頭盔……開始工作前,文學將自己武裝得嚴嚴實實。文學在採油一線摸爬滾打了10多年,在他看來,無論是烈日的炎炎還是風吹的刺骨,都是工作的一部分,是責任,“習慣就好”。

晚上10點,文學小跑著完成了當天第300輛槽車的加注工作。他說:“我多充裝一輛車,就是為保供多盡了一份責任。”

淩晨6點,加注區內最後一輛槽車安全駛離。隨後,文學和堅守了一夜的兄弟們開始交接班,回到宿舍休息,備足體力迎接下一個當班。

文學的老家在河南濮陽,他平均每月回家一次,平時和家人就通過電話聯繫。回到宿舍,他看著日曆盤算,大年初一剛好要上白班,所以春節要留在天津,沒辦法回家和家人團聚。

“我們工作雖然辛苦,但卻關係著千家萬戶的取暖,關係著頭頂的藍天,所以我們的付出很值得,我為這份工作感到驕傲。”文學的話語質樸而有力。(記者 張智 攝影 賈磊)

(責編:李 丹、魏炳鋒)

清晨,忙碌了一夜的LNG加注站外,槽車排隊進入

加注站內,LNG槽車整齊劃一進行加注作業

位於天津港南疆港區的中海油氣電集團天津LNG專案,作為國內第一個浮式LNG項目,是國家試點清潔能源浮式技術重點專案,也是天津市重點工程,肩負著京津冀及部分周邊地區的天然氣保供任務。

冬季是天然氣需求的旺季。自11月初供暖季開始,中海油氣電集團天津LNG專案每天分銷的液化天然氣都在300槽車以上。12月4日,天津LNG項目天然氣外輸總量更是達到2019.6萬方,這是該項目自2013年供氣以來單日外輸量首次突破2000萬方。

平凡工作關係民生冷暖,無私奉獻成就綠水藍天。為保證槽車能及時將LNG運往華北各地的加注站和供熱站,中海油天津LNG專案加注區的40餘名加注工需要時刻堅守在冰冷的裝車橇旁。溫暖,通過小小的裝車撬裝滿一輛輛槽車,傳遞到華北地區的千家萬戶。

工作單調重複安全馬虎不得

12月11日下午5點半,一輛槽罐車在加注工姜昊的指揮下緩緩駛入裝車撬。檢查車外附件、接地線、擺阻行木,監督司機連接裝車臂,進行氣密性測試……寒風中,薑昊一絲不苟地按照操作規程,完成加注步驟。

薑昊坦言,對於加注工來說,每天的工作都是單調重複的。但因為LNG天然氣是危險化學品,處在一線的加注工需要時刻繃緊安全線,絲毫馬虎不得,每一個步驟都不能少,且必須嚴格按照操作規程來操作。

正如薑昊所說,安全是保供的基石。記者在專案現場看到,每一個進入現場的工作人員和司機都必須穿戴專業的防靜電工作服及頭盔等,而手機更是工作區的“違禁品”,一概不允許帶入。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現場每一輛槽罐車的容量都在20噸左右,加滿一車的時間基本都在1小時左右。姜昊和同事們需要一直在寒風中堅守,時刻觀察加注區的情況。

彭偉是加注區一名管理人員,他向記者介紹,目前加注區24小時運轉,40餘名加注工被分為4個班組,每組12個小時,輪流值守。加注區內20個裝車撬就是他們的工作陣地,每天馬不停蹄。

傍晚7點半,薑昊當天的工作接近尾聲。在交接班前,兩組加注工在彭偉的帶領下,進行交接班例行安全培訓。在這個崗位上工作近3年的薑昊笑稱,安全兩個字,已經深深地印在了腦子裡。

寒夜堅守換萬戶溫暖

接晚班的文學今年6月份剛剛走上LNG加注工的崗位,此前,他是中石化中原油田的一名採油工。值晚班時,文學和同事們最大的“敵人”就是寒冷刺骨的海風。棉衣、棉褲、面罩、頭盔……開始工作前,文學將自己武裝得嚴嚴實實。文學在採油一線摸爬滾打了10多年,在他看來,無論是烈日的炎炎還是風吹的刺骨,都是工作的一部分,是責任,“習慣就好”。

晚上10點,文學小跑著完成了當天第300輛槽車的加注工作。他說:“我多充裝一輛車,就是為保供多盡了一份責任。”

淩晨6點,加注區內最後一輛槽車安全駛離。隨後,文學和堅守了一夜的兄弟們開始交接班,回到宿舍休息,備足體力迎接下一個當班。

文學的老家在河南濮陽,他平均每月回家一次,平時和家人就通過電話聯繫。回到宿舍,他看著日曆盤算,大年初一剛好要上白班,所以春節要留在天津,沒辦法回家和家人團聚。

“我們工作雖然辛苦,但卻關係著千家萬戶的取暖,關係著頭頂的藍天,所以我們的付出很值得,我為這份工作感到驕傲。”文學的話語質樸而有力。(記者 張智 攝影 賈磊)

(責編:李 丹、魏炳鋒)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