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洛陽老夥計們還記得“以工代幹”這個詞彙嗎?

前幾日, 在和一位老朋友談論退休待遇問題時, 他說我是:以工代幹…其實也不是, 但這個非常時期的專業名詞又讓我聯想頗多。

“以工代幹”是指未辦提幹手續選調工人從事幹部崗位的工作。 上世紀60年代後, 由於缺乏正常的吸收、錄用幹部制度, 廠礦企業選調了一些工人從事幹部崗位的工作, 未辦提幹手續, 出現了“以工代幹”人員, 隨後黨政機關、群眾團體和事業單位相繼使用“以工代幹”人員。 “那個年代”, 幹部使用混亂, “以工代幹”人員越來越多, 給幹部管理工作帶來了很多問題。

1983年, 中組部、人事部發出了《關於整頓“以工代幹”問題的通知》,

提出了妥善解決“以工代幹”問題的具體政策, “以工代幹”人員有的根據工作需要轉為幹部, 有的回到工人崗位。 這個通知還規定, 今後一律不再使用“以工代幹”人員, 需要從工人中提拔幹部, 均需先辦理吸收幹部手續。

也正是這個時間段, 全國各地開始大辦“電大”, 那些沒有文憑的的准“幹部“或工人通過考試進了企業自己開辦的“大學”, 這個當時被國家承認的“大專”文憑也管用, 很多人通過三年的學習被提拔, 也有進入“高幹”行列的。 後期又開辦的“中專”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大學本科”畢業生的陸續進入, 企業開始講究文憑啦, 當然, 國家也出臺了政策, 很多“中專”畢業生還是回到車間繼續當了工人…

一些“黨校”大專班的開辦, 為“以工代幹”人員提供了機會, 可以解決“職稱”問題, 但提升受阻。 大學“函授”大本文憑的實施, 解決了提升到管理幹部的尷尬, 但後期依然難進重要管理崗位…

“以工代幹”這個特殊時代的名詞目前逐漸被遺忘, 50—70歲左右的老夥計們都還能回憶當年的奮鬥歷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