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學習十九大精神」“幼有所育”如何實現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其中, “幼有所育”作為十九大報告的新提法之一, 應該如何實現呢?

“幼有所育”, 即讓所有0-6歲的學前教育的適齡兒童得到更好的養育、教育。 2016年, 全國幼稚園達到24萬所, 比2012年增加5.9萬所, 增長32.6%;全國在園幼兒4413.9萬人, 比2012年增加728.1萬人, 增長19.8%;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77.4%, 五年提高12.9個百分點, 提前完成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確定的70%基本普及目標, 也超過了中高收入國家73.7%的平均水準。

但是目前, 入園難、入園貴的問題仍未解決, 好入園、入好園仍是人民群眾的迫切需要, 全面兩孩政策對學前教育的發展也提出了新挑戰。 “幼有所育”的要求, 促使學前教育從 3-6 歲逐步拓展到 0-6 歲, 以實現所有幼兒的平衡發展。 到2020年, 我們學前教育(即幼稚園)毛入園率要達到85%,

普惠性的幼稚園要占到幼稚園的80%以上。 學前教育應為每個幼兒提供認知、情感、能力與行為發展方面的良好支持, 應高度關注農村貧困家庭的幼稚教育。

下一步, 教育部將採取五方面的措施, 力爭在“幼有所育”上能夠取得新進展。 一是堅持發展與品質並重, 著力化解學前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 二是進一步制定強有力的監管措施, 壓實監管責任, 加大督察力度。 三是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進一步健全幼兒教師資格准入制度, 嚴把入口關。 四是要明確教師的行為規範。 五是積極推進學前教育立法, 目前教育部正進行學前教育立法調研, 為學前教育依法辦園、規範管理提供法治保障。

“幼有所育”既是公平概念,

要求為所有兒童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機會, 也是品質概念, 要求提供有品質的學前教育及家庭教育。 十九大報告提出“幼有所育”, 正是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完善民生藍圖的體現。 要把“幼有所育”的步子邁得再大些、再快些, 不負“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的承諾。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