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海口我國迄今發現的唯一一個海底村莊,每年只有兩個月見到

▲常湖川 攝

“森林”一詞,

總是讓人想起高山峻嶺,

以前我也是這麼聯想的。

直到我來到了那片海邊

目睹當大海“遇見”森林時

是怎樣一番壯美景象!

印象才徹底扭轉。

▲馮爾輝 攝

距離海口市區約30公里的東寨港,

擁有全國連片面積最大的

紅樹林自然保護區,

紅樹種類也最為豐富。

全國36種紅樹品種,

這裡全部都有。

▲馮爾輝 攝

瓊東北四條河流在此匯流入海,

這裡海岸線曲折多彎,

海灣開闊, 灘塗廣布,

紅樹林就像毯子一樣鋪開,

構成了一大獨特的自然地理景觀。

▲馮爾輝 攝

在保護區工作了一輩子的

王式軍說,

幾乎每個人都會問同一個問題:

明明這麼綠, 綠得像畫,

為什麼叫紅樹林, 不叫綠樹林?

其實, 紅樹並不是紅色的,

而是因為樹皮中含單寧酸

在空氣中被氧化成紅色因而得名。

▲常湖川 攝

老王還告訴我,

紅樹還是植物界少有的“胎生”植物。

它的種子成熟後並不著急掉落,

而是像人十月懷胎一樣,

等種子發育成幼苗時再掉落,

紮進灘塗生根發芽。

▲紅樹林的胎生現象—馮爾輝攝

▲嚴躍新 攝

我第一次去東寨港

並不是沖著紅樹林去的,

而是沖著鳥兒去的。

那時,

全球環境基金海南濕地保護體系

專案宣傳教育專家盧剛,

以資深“鳥人”的身份

帶我去體驗觀鳥活動。

觀鳥者時常以“鳥人”自稱。

和“鳥人”一起去觀鳥,

一路上的話題總是離不開鳥類。

▲馮爾輝 攝

盧剛的觀鳥之路便是從東寨港起步的。

因為生態保護得當,

東寨港紅樹林成了鳥的天堂。

作為東亞—澳大利亞

鳥類遷徙路徑上重要的紐帶,

每年有幾百萬隻水鳥

從北邊飛來,在此停歇生活。

▲馮爾輝 攝

▲馮爾輝 攝

盧剛這樣形容鳥多的冬春季節:

“別的地方有沙塵暴,

這裡有‘鳥暴’。”

指的是時常能看到漫天的飛鳥,

像是沙塵暴那樣密密麻麻。

鋪天蓋地,鳴聲一片。

▲馮爾輝 攝

“鳥人”從全國各地

來到海口東寨港紅樹林,

為了追尋美,也為了環保。

他們已經以志願者的身份

做了十多年的

全國沿海水鳥同步調查。

▲馮爾輝 攝

馮爾輝是觀鳥拍鳥隊伍中的活躍者。

大學畢業後,

他便來到保護區工作。

雖然工資遠遠比不上在大城市

工作的同學,

但他很享受自己的這份工作。

馮爾輝最大的興趣愛好就是觀鳥,

我和他聊起觀鳥的樂趣與意義。

他認為,從樂趣角度來看,

觀鳥是一個發現美、感受美的過程;

從生態保護來看,

鳥類是生態的晴雨錶,

記錄鳥類的變化可以為保護提供依據。

▲馮爾輝 攝

黑臉琵鷺,

一種長了一張琵琶狀長嘴的瀕危鳥類。

2008年,盧剛在一群鴨子中

發現一隻黑臉琵鷺。

但那之後很長一段時間,

沒再發現它的影跡。

2015年,在一處灘塗

馮爾輝發現三隻特別的鳥類,

仔細辨認,發現那就是時隔7年

重現東寨港的黑臉琵鷺。

這個消息傳開後,

把整個海南的觀鳥圈都樂壞了。

▲嚴躍新 攝

東寨港是物種基因和資源的寶庫。

單鳥類就有204種

另外,這裡有

軟體動物115種、魚類119種、

蟹類70多種、蝦類40多種。

比如這裡有比恐龍還古老

從4億年前問世至今仍未滅絕的

“活化石”——鱟(hòu)。

▲馮爾輝 攝

比如這裡有上過

《舌尖上的中國》的彈塗魚

是魚類中的天才,

一生中有很多時間都不在水裡度過。

它在灘塗裡跳躍,

還能把腹鰭用作吸盤,

爬到紅樹林的樹幹或樹枝上去。

▲馮爾輝 攝

東寨港不但藏匿著各種各樣的動植物,

還埋藏著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

當地居民神神秘秘地告訴我,

每年5-6月份海水退潮時,

可以看見海中村莊廢墟,

庭院、碑坊、石橋、古戲臺等。

聽了他們的描述,

我腦海突然蹦出一個形容:

這不就是中國的“龐貝古城”嗎?

▲馮爾輝 攝

追溯成因,

四百年前的瓊州大地震

導致了海底村莊的出現。

史料記載,

這場大地震發生于明朝萬曆年間,

西元1605年7月13日午夜,

震級為7.5級,震中烈度為10度。

震中在原瓊山縣塔市

與文昌縣輔前之間。

“官房、民舍、祠堂、

城廓、坊表等倒塌殆盡,

田地陷沒者不可勝記。”

這次地震導致72個村莊沉陷大海,

形成了我國迄今發現的

唯一一個海底地震廢墟。

這片紅樹林地區成了一張

當地地質變化的活圖譜。

▲馮爾輝 攝

前往海底村莊探秘,

如果去的時間不對,

將無功而返。

如果時間對、運氣好,

肯定能震撼到你。

看到這些佈滿了

海蠔、貝殼的石凳、水井……

我遙想著四百多年前,

彼時此地72個村莊曾經人來人往,

如今只剩下水下廢墟時隱時沉。

一股穿越歷史

抵達當下的沉重感,

在心底湧起。

▲馮爾輝 攝

人和自然之間,孰強孰弱?

人定勝天還是天不可勝?

地震毀滅性的災害

帶給人們什麼樣的教訓?

我在這裡找到了答案。

“沒有深厚的保護文化,

這片林子可能早就不在了。”

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陳松告訴我,

近年來政府鐵腕治理,

讓東寨港紅樹林重返往日俏容。

一以貫之的,是百年以來

代代相傳的“生態夢”。

▲嚴躍新 攝

這個夢可以追溯到地震之後。

地震形成了東寨港,

東寨港人自此為了保護家園,

就形成了鄉規民約自發保護紅樹林。

我在一個叫上山村的地方

看到過一塊石碑,

上面記錄著毀壞紅樹林的各種處罰。

比如亂取私折枯木罰一千文;

不管好自家的牛

踏壞了小苗罰五百文等。

更打動人的是,

它還記錄了原因——

“地陷”後“糧米無歸”,

種“茄椗”(紅樹)“以扶村長久”。

▲嚴躍新 攝

這裡的人們用歷史的經驗,

總結出了樸素的真理:

人與自然之間,

只有和諧才能共生共榮。

有了一代又一代,

紅樹林保護觀念的相傳,

有了保護者們的努力,

才有了今天飛鳥翱翔、

魚蝦成群的海上家園。

▲嚴躍新 攝

版權聲明:本文圖文版權歸“海口市旅遊發展委員會”、《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繁體版)雜誌及“那一座城”共同所有。

圖文原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嚴躍新 攝

我第一次去東寨港

並不是沖著紅樹林去的,

而是沖著鳥兒去的。

那時,

全球環境基金海南濕地保護體系

專案宣傳教育專家盧剛,

以資深“鳥人”的身份

帶我去體驗觀鳥活動。

觀鳥者時常以“鳥人”自稱。

和“鳥人”一起去觀鳥,

一路上的話題總是離不開鳥類。

▲馮爾輝 攝

盧剛的觀鳥之路便是從東寨港起步的。

因為生態保護得當,

東寨港紅樹林成了鳥的天堂。

作為東亞—澳大利亞

鳥類遷徙路徑上重要的紐帶,

每年有幾百萬隻水鳥

從北邊飛來,在此停歇生活。

▲馮爾輝 攝

▲馮爾輝 攝

盧剛這樣形容鳥多的冬春季節:

“別的地方有沙塵暴,

這裡有‘鳥暴’。”

指的是時常能看到漫天的飛鳥,

像是沙塵暴那樣密密麻麻。

鋪天蓋地,鳴聲一片。

▲馮爾輝 攝

“鳥人”從全國各地

來到海口東寨港紅樹林,

為了追尋美,也為了環保。

他們已經以志願者的身份

做了十多年的

全國沿海水鳥同步調查。

▲馮爾輝 攝

馮爾輝是觀鳥拍鳥隊伍中的活躍者。

大學畢業後,

他便來到保護區工作。

雖然工資遠遠比不上在大城市

工作的同學,

但他很享受自己的這份工作。

馮爾輝最大的興趣愛好就是觀鳥,

我和他聊起觀鳥的樂趣與意義。

他認為,從樂趣角度來看,

觀鳥是一個發現美、感受美的過程;

從生態保護來看,

鳥類是生態的晴雨錶,

記錄鳥類的變化可以為保護提供依據。

▲馮爾輝 攝

黑臉琵鷺,

一種長了一張琵琶狀長嘴的瀕危鳥類。

2008年,盧剛在一群鴨子中

發現一隻黑臉琵鷺。

但那之後很長一段時間,

沒再發現它的影跡。

2015年,在一處灘塗

馮爾輝發現三隻特別的鳥類,

仔細辨認,發現那就是時隔7年

重現東寨港的黑臉琵鷺。

這個消息傳開後,

把整個海南的觀鳥圈都樂壞了。

▲嚴躍新 攝

東寨港是物種基因和資源的寶庫。

單鳥類就有204種

另外,這裡有

軟體動物115種、魚類119種、

蟹類70多種、蝦類40多種。

比如這裡有比恐龍還古老

從4億年前問世至今仍未滅絕的

“活化石”——鱟(hòu)。

▲馮爾輝 攝

比如這裡有上過

《舌尖上的中國》的彈塗魚

是魚類中的天才,

一生中有很多時間都不在水裡度過。

它在灘塗裡跳躍,

還能把腹鰭用作吸盤,

爬到紅樹林的樹幹或樹枝上去。

▲馮爾輝 攝

東寨港不但藏匿著各種各樣的動植物,

還埋藏著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

當地居民神神秘秘地告訴我,

每年5-6月份海水退潮時,

可以看見海中村莊廢墟,

庭院、碑坊、石橋、古戲臺等。

聽了他們的描述,

我腦海突然蹦出一個形容:

這不就是中國的“龐貝古城”嗎?

▲馮爾輝 攝

追溯成因,

四百年前的瓊州大地震

導致了海底村莊的出現。

史料記載,

這場大地震發生于明朝萬曆年間,

西元1605年7月13日午夜,

震級為7.5級,震中烈度為10度。

震中在原瓊山縣塔市

與文昌縣輔前之間。

“官房、民舍、祠堂、

城廓、坊表等倒塌殆盡,

田地陷沒者不可勝記。”

這次地震導致72個村莊沉陷大海,

形成了我國迄今發現的

唯一一個海底地震廢墟。

這片紅樹林地區成了一張

當地地質變化的活圖譜。

▲馮爾輝 攝

前往海底村莊探秘,

如果去的時間不對,

將無功而返。

如果時間對、運氣好,

肯定能震撼到你。

看到這些佈滿了

海蠔、貝殼的石凳、水井……

我遙想著四百多年前,

彼時此地72個村莊曾經人來人往,

如今只剩下水下廢墟時隱時沉。

一股穿越歷史

抵達當下的沉重感,

在心底湧起。

▲馮爾輝 攝

人和自然之間,孰強孰弱?

人定勝天還是天不可勝?

地震毀滅性的災害

帶給人們什麼樣的教訓?

我在這裡找到了答案。

“沒有深厚的保護文化,

這片林子可能早就不在了。”

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陳松告訴我,

近年來政府鐵腕治理,

讓東寨港紅樹林重返往日俏容。

一以貫之的,是百年以來

代代相傳的“生態夢”。

▲嚴躍新 攝

這個夢可以追溯到地震之後。

地震形成了東寨港,

東寨港人自此為了保護家園,

就形成了鄉規民約自發保護紅樹林。

我在一個叫上山村的地方

看到過一塊石碑,

上面記錄著毀壞紅樹林的各種處罰。

比如亂取私折枯木罰一千文;

不管好自家的牛

踏壞了小苗罰五百文等。

更打動人的是,

它還記錄了原因——

“地陷”後“糧米無歸”,

種“茄椗”(紅樹)“以扶村長久”。

▲嚴躍新 攝

這裡的人們用歷史的經驗,

總結出了樸素的真理:

人與自然之間,

只有和諧才能共生共榮。

有了一代又一代,

紅樹林保護觀念的相傳,

有了保護者們的努力,

才有了今天飛鳥翱翔、

魚蝦成群的海上家園。

▲嚴躍新 攝

版權聲明:本文圖文版權歸“海口市旅遊發展委員會”、《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繁體版)雜誌及“那一座城”共同所有。

圖文原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