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野菜藜蒿主要病蟲害發生種類及綜合防控對策

野菜藜蒿主要病蟲害發生種類及綜合防控對策

1 藜蒿主要病蟲發生種類

幾年來堅持系統調查和大面積普查, 武漢市蔡甸區藜蒿常性發病蟲害17種, 其中真菌性病害5種(根腐病、霜黴病、菌核病、灰黴病、白粉病), 病毒性病害1種, 蟲害11種(蚜蟲、紅蜘蛛、蠐螬、小地老虎、螻蛄、菊癭蚊、斜紋夜蛾、甜菜夜蛾、玉米螟、棉鈴蟲、煙粉虱)。 其中危害較大的是霜黴病、菌核病、蚜蟲、斜紋夜蛾、甜菜夜蛾、蠐螬等, 一般年份因病蟲為害損失20%左右。

2 綜合防控對策

藜蒿病蟲害防治堅持“預防為主, 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 協調運用農業、物理、生物、化學等有效防治措施, 控制病蟲為害。

2.1 農業措施

選用抗(耐)品種。 品種選用適合當地種植抗(耐)病蟲豐產優質品種。 種苗選擇生長勢強、莖葉粗壯植株留種田, 扡插前剔除病苗、蟲苗、弱苗。

加強田間科學管理。 在防止低溫凍害或高溫燒苗的前提下,

適時適度揭膜通風透光, 科學控制棚內溫濕度, 能有效地控制病害的發生蔓延。 加強田間管理, 科學灌水, 陰雨天及時清溝排漬, 降低田間濕度, 合理追肥, 適時採收。 農事操作宜在露水幹後進行, 避免人為傳病。

2.2 物理措施

利用黃色誘蟲板誘殺煙粉虱、有翅蚜;殺蟲燈燈光誘玉米螟、棉鈴蟲、金龜子、螻蛄等害蟲;性誘劑誘殺斜紋夜蛾、甜菜夜蛾、玉米螟、棉鈴蟲等蟲

2.3 生物防治

保護利用田間自然天敵蜘蛛、草蛉、瓢蟲、寄生蜂等;利用植物源農藥天然除蟲菊素、印楝素、苦參堿等防治蚜蟲、煙粉虱;利用生物殺蟲劑核型多角體(NPV)病毒、蘇雲金桿菌、阿維菌素等防治斜紋夜蛾、甜菜夜蛾、棉鈴蟲、玉米螟等。

2.4 化學防治

根腐病:選用43%戊唑醇3 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噴淋根莖部防治。

霜黴病:選用72.2%普力克600倍液或58%雷多米爾1 500倍液噴霧防治。

菌核病、灰黴病:選用50%農利靈1 000倍或50%撲海因1 500倍噴霧防治。

病毒病:防治蚜蟲、煙粉虱等, 治蟲防病。 對發病田拔除病株後及時選用20%病毒A 500倍液或1.5%植病靈II號1 000倍液, 葉面噴施, 噴霧時可適量加入鋅肥或氨基酸類葉麵肥。

白粉病:選用25%阿米西達1 500倍液或15%三唑酮1 500倍液噴霧防治。

地下害蟲:每667 m2用3%米樂爾、或3%的辛硫磷顆粒劑2~2.5 kg均勻撒施後翻耕。

蚜蟲:選用25%吡蚜酮2 000倍或25%噻蟲嗪5 000倍液、或70%吡蟲啉6 000倍液噴霧防治。

紅蜘蛛:選用5%噻蟎酮乳油2 000倍液或5%氟蟲脲乳油2 000倍液噴霧防治。

斜紋夜蛾、甜菜夜蛾、玉米螟、棉鈴蟲:選用5%氯蟲苯甲醯胺1 000倍、15%茚蟲威3 000倍、5%虱蟎脲1 000倍、20%蟲醯肼1 000倍液交替噴霧防治。

菊癭蚊、煙粉虱:選用4%阿維.啶蟲脒1 500倍液或25%阿克泰5 000倍液或2.5%聯苯菊酯 1 500倍液噴霧防治。

3 小結與討論

通過近幾年的試驗探討, 初步掌握了該地藜蒿發生的主要病蟲害種類及流行為害情況, 探索出一套包括農業、物理、生物、化學措施的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 經示範推廣應用, 經濟、社會、生態效益顯著。 但由於藜蒿冬季採用多層覆蓋設施栽培, 棚室小環境複雜多變, 病蟲害發生的不可知性和不可預測性強。 同時, 因管理不當而致的生理性病害也是目前藜蒿生產面臨的突出問題, 這都有待進一步探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