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飲食控制血糖,這14個小秘笈要學會,不再擔心餐後血糖

控制糖尿病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糖友們需要注意的問題有很多, 只有做好了每一個細節, 才能將血糖控制穩定, 讓併發症無縫可鑽。 無論是飲食、運動還是生活起居, 糖友們都有很多講究, 今天塔哥就給大家聊一聊糖友們該做好的一些控糖細節。

1、儘量少吃或者不吃糖、甜飲料、烘烤糕點、甜品、油條、油餅、炸土豆片等東西, 因為這些東西要麼含糖量極高, 要麼脂肪含量極高, 很容易導致熱量攝入過剩, 吃後肯定不利於控制病情。

2、早餐儘量維持全面的營養, 既要有主食, 也要有脂肪, 還要補充蛋白質和微量元素。 米飯、蔬菜、肉類, 配上豆漿和牛奶等, 都是很不錯的選擇。

3、午餐要儘量吃飽, 但是也不要吃的太足, 七分飽為宜。 午餐的副食選擇也應當以蔬菜和肉食為主, 因為這兩樣東西可以產生比較明顯的飽腹感, 可以儘量避免下午出現肚子餓的情況。

4、平時的食用油儘量以植物油 為宜, 比如葵花籽油、茶油和橄欖油等, 而儘量不要使用動物油脂。 值得注意的是, 即使植物油很適合糖友, 但是依然也要控制好量, 否則一樣造成熱量過剩。

5、每天都要吃一些蔬果類的食物, 比如用番茄汁一碗取代甜味水果,

也可以用其它的蔬菜汁, 如黃瓜汁、芹菜汁、大青椒汁等。 當然, 糖友們在血糖控制穩定的情況下也可以吃一些升糖較慢的水果, 比如蘋果、柚子、梨子、楊梅、桃子、李子等。

中低糖水果(含糖在12%以內)包括:西瓜、香瓜、葡萄、櫻桃、梨、檸檬、柳丁、桃子、李子、石榴、橘子、枇杷、柚子、楊梅、蘋果、鳳梨。 這些水果, 糖友們在控制好量的前提下可以適當吃一些。

中高糖水果(含糖14%以上)包括:香蕉、桂園、荔枝、柿子、甘蔗、蜜棗、葡萄乾等。 這些水果, 從理論上來說是不宜吃的。

水果一般都可以作為加餐的食物, 上午10點和下午3點左右吃最好, 晚上其實也是不建議吃水果的。

6、晚餐也只能吃個七八分飽, 而且應當儘早結束晚餐(這一點對糖尿病人的養生尤其重要),

最好在晚上6點左右吃晚餐, 這樣有助於糖代謝, 還可以騰出足夠的時間來運動。 注意, 晚餐後儘量不要再吃水果和甜點等東西了。

7、糖友們應當儘量採用少食多餐的方法, 將每天要吃的食物熱量計算好, 分成4餐或者5餐, 這樣既可以延緩餐後血糖上升, 又可以有效改善肚子餓的情況。

糖友們要注意的是, 千萬不要因為怕血糖升高而禁食, 採用饑餓療法。 千萬不要不吃早餐或跳過中餐或過份饑餓才用餐, 這樣都會導致病情加劇。

8、糖友要注意食用植物蛋白和動物蛋白, 在保證腎臟功能正常的情況下, 糖友要常吃一些肉類和豆類, 以補充優質蛋白質, 動物蛋白採用雞肉+深海魚類+瘦牛+豬+羊肉的順序每天輪流更換。

值得注意的是,

正常糖尿病人每公斤重量可食用0.8克的蛋白質。 得病時間較久尤其是腎功能障礙的病人, 在食用植物或豆蛋白時需謹慎, 一定要諮詢醫生。

9、糖友們每天都要保證6杯以上的白開水, 而且不要等到口渴再喝, 也不要用加糖的果汁、飲料取代水。 喝水既可以改善口乾等症狀, 還可以有效降低自己的血液粘度,對於防治併發症意義非凡。

10、糖友吃飯的時候切忌狼吞虎嚥,否則很容易導致血糖上升、熱量過剩,而且還不利於消化,無疑會加重病情。

11、糖友吃飯要注意飲食順序,專家是這麼建議的喝湯——吃蔬菜——主食——吃肉,這樣可以控制好自己的飲食量,從而可以控制餐後血糖。

12、如果自己的餐後血糖長期過高,則可能通過飲食和運動已經無法控制了,這時候可以採用非磺脲類促胰島素分泌劑和α-糖苷酶抑制劑。

13、煮飯或者炒菜的時候,都可以加上一勺子醋,這樣可以大大降低食物的升糖指數。

14、糖友們每天要勤測血糖,尤其是一些患病不久的糖友,更要做好這一點。另外,糖友還應當做好食物日記,這樣長期下來就知道每天該吃什麼、吃多少了。

圖片來源於網路

更多知識關注公號【貝塔系】

還可以有效降低自己的血液粘度,對於防治併發症意義非凡。

10、糖友吃飯的時候切忌狼吞虎嚥,否則很容易導致血糖上升、熱量過剩,而且還不利於消化,無疑會加重病情。

11、糖友吃飯要注意飲食順序,專家是這麼建議的喝湯——吃蔬菜——主食——吃肉,這樣可以控制好自己的飲食量,從而可以控制餐後血糖。

12、如果自己的餐後血糖長期過高,則可能通過飲食和運動已經無法控制了,這時候可以採用非磺脲類促胰島素分泌劑和α-糖苷酶抑制劑。

13、煮飯或者炒菜的時候,都可以加上一勺子醋,這樣可以大大降低食物的升糖指數。

14、糖友們每天要勤測血糖,尤其是一些患病不久的糖友,更要做好這一點。另外,糖友還應當做好食物日記,這樣長期下來就知道每天該吃什麼、吃多少了。

圖片來源於網路

更多知識關注公號【貝塔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