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隔屏都能聞到花香 第七屆中國·鄢陵蠟梅梅花文化節亮點搶先看

綠植蒼翠, 二梅飄香。 12月26日上午, 第七屆中國·鄢陵蠟梅梅花文化節新聞發佈會在許昌舉行。

第七屆中國·鄢陵蠟梅梅花文化節將於2018年1月22日上午在鄢陵國家花木博覽園舉行開幕式。 本屆文化節由中國花卉協會梅花蠟梅分會和河南省花卉協會主辦, 許昌市花卉協會和鄢陵縣人民政府承辦, 鄢陵縣花卉協會、中原花木交易博覽發展有限公司、鄢陵迎天下旅遊有限公司執行承辦, 河南省中州盆景學會、鄢陵梅園、鄢陵新科梅園、鄢陵花木交易市場、五彩大地旅遊公司聯合協辦。 會期從2018年1月22日至3月4日。

文化節舉辦地鄢陵縣是“南花北移、北花南遷”的天然馴化基地, 花木栽培始于唐、興于宋, 素有“花都”“花鄉”的美稱, 全縣花木種植達到65萬畝、2400多個品種, 被授予“中國花木之鄉”“中國蠟梅文化之鄉”“中國花木之都”。 全年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300天, 是“國家級生態示範區”“ 中國長壽之鄉”。 一年一度的中國·中原花木交易博覽會, 成為享譽全國的一張特色名片。

許昌旅遊局局長陳志遠出席發佈會

國家花協二梅分會秘書長李慶衛出席發佈會

鄢陵蠟梅因“蠟質厚、香味濃、花期長、顏色豔”聞名遐邇, 深受文人墨客喜愛, 李白、韓愈、蘇軾、黃庭堅等眾多名家曾專程到鄢陵賞梅賦詩, 北宋時期蠟梅成為宮廷貢品, 明清時期, 鄢陵呈現“街街有蠟梅、家家飄花香”的盛景, 享有“鄢陵蠟梅冠天下”美譽。 1988年, 24株鄢陵蠟梅走出國門, 種植於美國林肯紀念館;1996年, 9株鄢陵蠟梅移植到中南海紫光閣;2006年, 鄢陵被命名為“中國蠟梅文化之鄉”;2009年, 鄢陵“古樁蠟梅盆景製作工藝”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 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鄢陵蠟梅實施“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讓鄢陵蠟梅在標準化生產領域有了更為廣闊的舞臺。 自1984年以來, 在歷屆的全國梅花蠟梅展覽會上,

鄢陵蠟梅多次獲得殊榮, 尤其是2016年在鄢陵舉辦的“第十五屆中國梅花蠟梅展覽會”上, 鄢陵選送的蠟梅展品, 形象生動、意境深遠、內涵豐富, 深受專家和各地嘉賓好評, 在所確定的126項金獎中, 鄢陵獲得25個金獎。 尤其是今年春節期間, 鄢陵蠟梅盆景在北京頤和園展出, 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

如今,鄢陵縣蠟梅種植面積1.7萬畝,擁有“虎蹄蠟梅”“罄口蠟梅”“素心蠟梅”“檀香蠟梅”等30多個品種,年產3200余萬株(盆),年產值達2.27億元,產品遠銷全國近30個省(市、自治區)。特別是近幾年,立足造型蠟梅、盆景蠟梅等傳統技藝,積極探索發展精油提取、切枝切花、喬化蠟梅等新技術,形成了集生產、觀賞、科研、加工為一體的特色產業。目前,蠟梅生產遍佈全縣12個鄉鎮,擁有蠟梅生產重點村30個,重點企業110多家,先後建立了占地500多畝的鄢陵梅園、占地300多畝的鄢陵蠟梅資源圃、占地450多畝的新科蠟梅園等10多家大規模的蠟梅生產基地,成立了許昌市鄢陵蠟梅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林業大學鄢陵協同創新中心等科研機構。尤其是當前正在建設的3000畝世界蠟梅園已初具規模,致力打造業內種類最多、品質最優、檔次最高、規模最大的蠟梅生產專業園。

本屆文化節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新發展理念,按照“政府引導、協會主辦、企業參與、市場運作”思路,大力弘揚中國蠟梅梅花文化,加強科技和文化交流,帶動以蠟梅梅花為主題的冬季特色旅遊,著力推進蠟梅規模化、產業化、國際化,不斷擴大“鄢陵蠟梅冠天下”品牌影響,努力把鄢陵打造成為全國一流、世界知名的蠟梅生產、旅遊基地。

本屆文化節主題為“梅開花都·香飄九州”,會徽是以蠟梅、梅花、飛鳥、山水、旭日為元素的圖案,吉祥物為二梅仙子鄢豔、梅美。此次文化節共安排政府主導活動、企業主導活動和協會主導活動3個層面、13項主題活動,其中,政府主導活動有新聞發佈會、開幕式、蠟梅梅花及花木生產基地觀摩、招商引資活動、招商項目推介會5項活動;企業主導活動有蠟梅梅花展銷、網上蠟梅梅花文化旅遊節、花博園民俗文化節、花都冬季特色游4項活動;協會主導活動有蠟梅梅花展覽、中國·鄢陵2018蠟梅產業論壇、評獎頒獎、蠟梅梅花書畫攝影展4項活動。

與往屆相比,本屆文化節將主要從“實施政府退出包辦、突出專業策劃、引導市場運作”三個方面,進行節會組織方式、辦會模式的轉變,呈現三個特點。一是實施政府退出包辦。切實改變政府包辦、大包大攬的傳統做法,實施由政府主導向政府引導的轉變,把政府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硬體完善、環境營造、政策支持等方面,特別是為進一步炒熱冬季旅遊市場,以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縣為契機,加快制訂實施全域旅遊規劃和全域花海規劃,努力為“二梅”文化節的舉辦提供更好的條件、更有力的支持。二是突出專業策劃。擬委託專業策劃企業對“二梅”文化節進行多層次、多方面的策劃,著力實現“由專業人辦專業事”的目標。目前正在積極對接商談,擬委託策劃的事項主要有全域旅遊品牌策劃、文化創意策劃、旅遊行銷宣傳策劃、特色旅遊活動策劃實施等。三是引導市場運作。積極整合並利用本地旅遊市場資源,制訂優惠政策,引導花博園、花都溫泉、花溪溫泉、金雨玫瑰、五彩大地、鄢陵梅園等特色景區,積極開展符合冬季時令特點的特色旅遊項目,並在做好冬季旅遊目的地整體形象包裝宣傳的基礎上,引導縣域各景區企業加大行銷力度,吸引更多遊客,促進全縣冬季旅遊市場大發展、大繁榮,著力打響鄢陵冬季旅遊品牌。 (發佈:申志)

如今,鄢陵縣蠟梅種植面積1.7萬畝,擁有“虎蹄蠟梅”“罄口蠟梅”“素心蠟梅”“檀香蠟梅”等30多個品種,年產3200余萬株(盆),年產值達2.27億元,產品遠銷全國近30個省(市、自治區)。特別是近幾年,立足造型蠟梅、盆景蠟梅等傳統技藝,積極探索發展精油提取、切枝切花、喬化蠟梅等新技術,形成了集生產、觀賞、科研、加工為一體的特色產業。目前,蠟梅生產遍佈全縣12個鄉鎮,擁有蠟梅生產重點村30個,重點企業110多家,先後建立了占地500多畝的鄢陵梅園、占地300多畝的鄢陵蠟梅資源圃、占地450多畝的新科蠟梅園等10多家大規模的蠟梅生產基地,成立了許昌市鄢陵蠟梅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林業大學鄢陵協同創新中心等科研機構。尤其是當前正在建設的3000畝世界蠟梅園已初具規模,致力打造業內種類最多、品質最優、檔次最高、規模最大的蠟梅生產專業園。

本屆文化節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新發展理念,按照“政府引導、協會主辦、企業參與、市場運作”思路,大力弘揚中國蠟梅梅花文化,加強科技和文化交流,帶動以蠟梅梅花為主題的冬季特色旅遊,著力推進蠟梅規模化、產業化、國際化,不斷擴大“鄢陵蠟梅冠天下”品牌影響,努力把鄢陵打造成為全國一流、世界知名的蠟梅生產、旅遊基地。

本屆文化節主題為“梅開花都·香飄九州”,會徽是以蠟梅、梅花、飛鳥、山水、旭日為元素的圖案,吉祥物為二梅仙子鄢豔、梅美。此次文化節共安排政府主導活動、企業主導活動和協會主導活動3個層面、13項主題活動,其中,政府主導活動有新聞發佈會、開幕式、蠟梅梅花及花木生產基地觀摩、招商引資活動、招商項目推介會5項活動;企業主導活動有蠟梅梅花展銷、網上蠟梅梅花文化旅遊節、花博園民俗文化節、花都冬季特色游4項活動;協會主導活動有蠟梅梅花展覽、中國·鄢陵2018蠟梅產業論壇、評獎頒獎、蠟梅梅花書畫攝影展4項活動。

與往屆相比,本屆文化節將主要從“實施政府退出包辦、突出專業策劃、引導市場運作”三個方面,進行節會組織方式、辦會模式的轉變,呈現三個特點。一是實施政府退出包辦。切實改變政府包辦、大包大攬的傳統做法,實施由政府主導向政府引導的轉變,把政府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硬體完善、環境營造、政策支持等方面,特別是為進一步炒熱冬季旅遊市場,以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縣為契機,加快制訂實施全域旅遊規劃和全域花海規劃,努力為“二梅”文化節的舉辦提供更好的條件、更有力的支持。二是突出專業策劃。擬委託專業策劃企業對“二梅”文化節進行多層次、多方面的策劃,著力實現“由專業人辦專業事”的目標。目前正在積極對接商談,擬委託策劃的事項主要有全域旅遊品牌策劃、文化創意策劃、旅遊行銷宣傳策劃、特色旅遊活動策劃實施等。三是引導市場運作。積極整合並利用本地旅遊市場資源,制訂優惠政策,引導花博園、花都溫泉、花溪溫泉、金雨玫瑰、五彩大地、鄢陵梅園等特色景區,積極開展符合冬季時令特點的特色旅遊項目,並在做好冬季旅遊目的地整體形象包裝宣傳的基礎上,引導縣域各景區企業加大行銷力度,吸引更多遊客,促進全縣冬季旅遊市場大發展、大繁榮,著力打響鄢陵冬季旅遊品牌。 (發佈:申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