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在新加坡研修三個月的校長告訴你:在任何國家,學習都不輕鬆

“如果讓你當學校裡的環衛工人, 你會帶上哪些清潔工具?”上周, 剛從新加坡回國的金華市西苑小學校長金建光,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提了這麼一個問題。

今年9月份, 金建光作為浙江省中小學名校長國家公派海外研修團的成員, 前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學習, 為期3個多月。 據瞭解, 這是我省第一次成班派出中小學校長出國研修, 學習新加坡的精英體制和教育模式。

從東到西約42公里, 從南到北約23公里, 國土面積只有682平方公里, 新加坡著實稱得上是個彈丸小國。 在那裡學習三個月, 利用課餘時間金建光的足跡幾乎踏遍了這個國家。 那裡, 高樓很高, 風景很美, 富人很多, 但引起金建光注意的, 卻是一個有些上了年紀, 在大學校園裡工作的環衛工人。

偶遇環衛工——清掃車裡的秘密讓人驚歎

“掃帚、拖把、抹布、水桶……”面對校長的提問, 一件件清掃工具從記者腦海中掠過, 並脫口而出。

“你還不夠專業, 看看人家的!”金建光笑了笑, 從手機裡翻出一張照片, “這是我在南洋理工大學碰到了一個環衛工人。 ”

記者看到, 在這張照片上, 一個年紀大約70歲、身穿深紅色清潔服的環衛工人推著一輛藍色的清潔車, 車上有各種各樣、功能各異的清潔工具。

這些工具五花八門, 有長長的雞毛撣子、拖把、刷子、掃帚、畚箕、垃圾桶、馬桶刷……這麼多長短不一、形狀不同的工具, 卻被整整齊齊地安放在一輛清潔車上。

“平時我們在國內看到的環衛工, 基本上是一把掃帚、一把拖把、一塊抹布就夠用了, 像這麼細緻的分類, 實在很少看到。 ”金建光說, 他從這名環衛工和清潔車上看到了新加坡國家文化的“規範”“細緻”。 他認為, 這種文化也會滲透進這個國家的學校教育中。 新加坡教育實行的是分流制度, 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學習能力和水準開設不同的課程, 這是它“分層教育”培養理念的重要體現, 也是國家精神和民族氣質的縮影。

新加坡小學從7歲開始, 一共6年。

小學一年級到四年級是基礎教育階段, 所有課程為必修課, 包括英文、各族的母語、數學、科學、美術、音樂、公民教育等。 四年級後, 學生們進行第一次分流, 根據進度和學習成績被分到不同層次學習, 六年級通過“小六會考”再次分流, 進入不同的初中培養管道。 但它們的教育通道也是完全打通的, 學生通過努力學習, 達到一定的水準後, 也可進入較好的特選學校。

金華家庭在新加坡——1萬多的樂器, 是學校免費發的

在這種分流教育體制下, 新加坡孩子學習快樂嗎?在新加坡的金華孩子, 又適應那裡的教育體制嗎?在新加坡研修期間, 金建光和兩位金華校長一起拜訪了定居在新加坡的蘭溪籍友人, 他們全家都在新加坡生活, 小孩也在小學四年級時從金華來到新加坡求學。

“新加坡分流教育競爭激烈, 你家孩子覺得壓力大嗎?”對新加坡這種過早給孩子貼標籤的“分流教育”模式, 金建光的內心其實是疑惑的, 於是便問那位友人。 “有壓力, 但主要還是看家長和孩子的心態。 孩子要想變得優秀,在任何國家,都不輕鬆的。”這是友人的回答。

他家孩子還快樂地向金建光展示了一件樂器,據說這是學校免費發給學生使用的,只要他們參加了該門樂器的輔助課程學習,而這件樂器價值1萬多元人民幣。這讓金建光很驚訝,因為在他的研修課程中,聽到的大多是關於“精英教育”“天才計畫”的內容,沒想到,新加坡還如此重視輔助課程的開展。

“新加坡教育一手在印著‘分流制度’烙印的模式下抓分數,同時,也用另外一隻手抓學生的能力發展,主要依託就是‘輔助課程’的學習,力求學生全面發展。”金建光說,新加坡的輔助課程,類似於我們中國學校的拓展課程、選修課程。不過在中國,選修課僅僅是輔助而已,但在新加坡,選修課貌似比核心文化課還重要。他們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推行課外活動,每個孩子必須選一樣輔助課程,一直持續到大學,這對孩子的發展很重要。而且,校資訊庫裡有每個學生的個人成長檔案,其中就包括課程輔助活動參與情況的記錄和成績,所以參加學校輔助課程是強制性的。“新加坡高中生,除了全優的成績,如果在輔助課程或者體育等方面有過人之處,會得到更多的優惠政策,甚至有望拿到總統獎學金。”

金建光說,金華市西苑小學每週也會開展一個下午的拓展性課程,讓孩子開展各類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這和新加坡的輔助課程很相似。比如,西苑小學裡有個“春泥蔬菜園”,在那裡孩子和科學老師一起“探究”農業,而不是單純地學習農業知識。

“我更堅定,拓展性課程這條路我們要一直走下去,在看重分數的同時,絕不能把孩子的其他能力落下了。”金建光告訴記者,因為孩子終究有一天要長大,走向社會,甚至跨出國門,他們的能力不是只靠成績、分數來衡量的。

新加坡高中生的一天——學習,在哪裡都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我們一直以為國外中學生的學習是輕鬆的,其實也是沉甸甸的。”讓金建光感到意外的,還有新加坡中學生忙碌的一天。

新加坡的高中是兩年制,競爭很激烈。新加坡雖然不大,但如果不用私家車接送,而是搭乘巴士或者地鐵的話,也需要1個小時的上學時間。孩子上學得趕早,6點半左右出門,放學回家也要6點半以後了,一整天都在奔波或者學習。

回家,也不意味著徹底休息和放鬆,據新加坡的黃老師介紹,高中生有大量的作業。作業的量,可以這樣描述:能力強的孩子,也有可能做到午夜;能力不強的孩子,黃老師說她在維多利亞初院任職的時候,有時會在淩晨4點接到孩子發來的作業郵件!

這就是新加坡高中生的一天。金建光告訴記者,在任何國家,其實,學習從來都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附:校長感悟

管窺新加坡高才教育

在新加坡學習的幾個月裡,聽講課老師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新加坡是一島國,其自然資源極度匱乏。一個自然資源極度匱乏的島國,卻因為有著其人力資源競爭優勢處於世界一流之列,一切皆應歸功於她的教育。

人力資源高度利用和開發是新加坡教育部的重中之重,竭盡所能讓學生發展才華,竭盡所能挖掘學生的潛能。新加坡的教育,從小學到初級學院(相當於國內的高中),分流制度時刻貫穿其中,高才教育(天才教育或英才教育)這一模式在新加坡教育體制中也占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新加坡教育部認為,在綜合智慧、特定的學術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領導能力、視覺藝術和表演藝術、心理活動等能力的某個方面超出常人的兒童,都可被界定為“天才兒童”。1984年,新加坡教育部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開始實施“天才教育計畫”,目標就是促進高能力學生發展成為智力嚴謹、具有人文價值觀及充滿創意的未來領袖,同時裝備他們將來成為有責任感,為國家人民服務的領袖。這個高才教育,很大程度上是未來領袖和社會最頂尖精英的搖籃。

“天才教育計畫”的甄選標準十分嚴格。新加坡學校所有小學三年級學生,都可以參加高才班的選拔測試。測試有兩輪,第一輪是在8月,每所政府學校都會有一個測試,測試採取自願形式,家長和孩子可以共同決定是否參加,但教育部鼓勵每一個學生都來嘗試這個測試。考試科目為英文、數學,考試內容是一至三年級的大綱內容。第一輪測試結束後,10月初學校公佈入選名單,但不公佈考試成績,總人數的10%入選。第二輪的測試科目是英文+能力測試、數學+能力測試。這輪測試加入了能力測試環節,有類似于測試智力、智商的功能,以利於真正甄選出有高才潛能的學生。第二輪測試結果會在11月初通過信件方式公佈,同樣只通知入選名單,不公佈考試成績。最終,約有400名學生入選,註冊進入“天才教育計畫”學校四年級。

“天才教育計畫”測試內容嚴格保密,電腦批閱,閱卷後立即銷毀,以防習題流出,確保每個兒童都有平等的機會,所以它的含金量、保密性、公正性都非常強。

小學階段被選拔出的“天才教育計畫”的學生,有兩種流向可以選擇。第一是進入普通中學學習,第二是通過“直接收生計畫”,向中學提出錄取申請而進入中學學習。當然,“天才教育計畫”的學生和普通學生還具有雙向流通性,高才學生後續無力可流入普通班,同樣,普通班學生達到一定要求也可以在小六等特定階段走向“天才教育計畫”。

在新加坡,設置高才教育課程的學校有九所小學、七所中學,課程模式是通過四個板塊建構起“充實教學的模式”。高才教育強調的是課程內容的充實,拓展基礎教學大綱的深度和廣度,同時,基於學生興趣的需求,整合學科間的關係,發展高水準的思維能力。

來自新加坡公教中學的蔡老師告訴我們,從小四開始,每週都有一小時學習研究方面的知識,如統計知識等。從小五開始,學生就開始以自己的興趣為方向,在老師指導下進行相關小課題研究,如“飲料和健康的關係”“圍棋的研究”等。每年,學校和教育部還會甄選一些優秀的課題研究案例進行表彰。在這個教學過程中,老師為學生提供了探索與實驗式的學習,教導學生做研究的方法,發展了學生高階的思維能力。

高才教育,鼓勵學生做報告,而不是寫作業;鼓勵學生冒險,激發潛能……這種“充實課程教學模式”,使教學在廣度和深度上大大加強,在課程之外還有實踐活動、個性化研究項目、特殊項目、科研計畫等,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新加坡高才教育給我的啟示是,在我們的教學中,不妨多一些跨學科整合教學的嘗試,通過不同學科的交叉滲透、課程資源的整合,來開闊學生視野、提高綜合能力;多開設一些“特殊課程”,在常規知識性課程之外讓學生掌握“小課題研究”之類方法,並在此基礎上開展以興趣為導向的各類實踐活動;建立“避免以分數論英雄”的教育模式,雖然新加坡的教育也有很大程度的應試部分,但並沒有拋棄發展學生各種綜合能力的培養和考評,這是我們該學習的。

找出一條適合我們國情、能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途徑應該說是迫在眉睫,當然也是任重而道遠的。 (金華市西苑小學校長 金建光)

孩子要想變得優秀,在任何國家,都不輕鬆的。”這是友人的回答。

他家孩子還快樂地向金建光展示了一件樂器,據說這是學校免費發給學生使用的,只要他們參加了該門樂器的輔助課程學習,而這件樂器價值1萬多元人民幣。這讓金建光很驚訝,因為在他的研修課程中,聽到的大多是關於“精英教育”“天才計畫”的內容,沒想到,新加坡還如此重視輔助課程的開展。

“新加坡教育一手在印著‘分流制度’烙印的模式下抓分數,同時,也用另外一隻手抓學生的能力發展,主要依託就是‘輔助課程’的學習,力求學生全面發展。”金建光說,新加坡的輔助課程,類似於我們中國學校的拓展課程、選修課程。不過在中國,選修課僅僅是輔助而已,但在新加坡,選修課貌似比核心文化課還重要。他們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推行課外活動,每個孩子必須選一樣輔助課程,一直持續到大學,這對孩子的發展很重要。而且,校資訊庫裡有每個學生的個人成長檔案,其中就包括課程輔助活動參與情況的記錄和成績,所以參加學校輔助課程是強制性的。“新加坡高中生,除了全優的成績,如果在輔助課程或者體育等方面有過人之處,會得到更多的優惠政策,甚至有望拿到總統獎學金。”

金建光說,金華市西苑小學每週也會開展一個下午的拓展性課程,讓孩子開展各類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這和新加坡的輔助課程很相似。比如,西苑小學裡有個“春泥蔬菜園”,在那裡孩子和科學老師一起“探究”農業,而不是單純地學習農業知識。

“我更堅定,拓展性課程這條路我們要一直走下去,在看重分數的同時,絕不能把孩子的其他能力落下了。”金建光告訴記者,因為孩子終究有一天要長大,走向社會,甚至跨出國門,他們的能力不是只靠成績、分數來衡量的。

新加坡高中生的一天——學習,在哪裡都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我們一直以為國外中學生的學習是輕鬆的,其實也是沉甸甸的。”讓金建光感到意外的,還有新加坡中學生忙碌的一天。

新加坡的高中是兩年制,競爭很激烈。新加坡雖然不大,但如果不用私家車接送,而是搭乘巴士或者地鐵的話,也需要1個小時的上學時間。孩子上學得趕早,6點半左右出門,放學回家也要6點半以後了,一整天都在奔波或者學習。

回家,也不意味著徹底休息和放鬆,據新加坡的黃老師介紹,高中生有大量的作業。作業的量,可以這樣描述:能力強的孩子,也有可能做到午夜;能力不強的孩子,黃老師說她在維多利亞初院任職的時候,有時會在淩晨4點接到孩子發來的作業郵件!

這就是新加坡高中生的一天。金建光告訴記者,在任何國家,其實,學習從來都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附:校長感悟

管窺新加坡高才教育

在新加坡學習的幾個月裡,聽講課老師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新加坡是一島國,其自然資源極度匱乏。一個自然資源極度匱乏的島國,卻因為有著其人力資源競爭優勢處於世界一流之列,一切皆應歸功於她的教育。

人力資源高度利用和開發是新加坡教育部的重中之重,竭盡所能讓學生發展才華,竭盡所能挖掘學生的潛能。新加坡的教育,從小學到初級學院(相當於國內的高中),分流制度時刻貫穿其中,高才教育(天才教育或英才教育)這一模式在新加坡教育體制中也占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新加坡教育部認為,在綜合智慧、特定的學術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領導能力、視覺藝術和表演藝術、心理活動等能力的某個方面超出常人的兒童,都可被界定為“天才兒童”。1984年,新加坡教育部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開始實施“天才教育計畫”,目標就是促進高能力學生發展成為智力嚴謹、具有人文價值觀及充滿創意的未來領袖,同時裝備他們將來成為有責任感,為國家人民服務的領袖。這個高才教育,很大程度上是未來領袖和社會最頂尖精英的搖籃。

“天才教育計畫”的甄選標準十分嚴格。新加坡學校所有小學三年級學生,都可以參加高才班的選拔測試。測試有兩輪,第一輪是在8月,每所政府學校都會有一個測試,測試採取自願形式,家長和孩子可以共同決定是否參加,但教育部鼓勵每一個學生都來嘗試這個測試。考試科目為英文、數學,考試內容是一至三年級的大綱內容。第一輪測試結束後,10月初學校公佈入選名單,但不公佈考試成績,總人數的10%入選。第二輪的測試科目是英文+能力測試、數學+能力測試。這輪測試加入了能力測試環節,有類似于測試智力、智商的功能,以利於真正甄選出有高才潛能的學生。第二輪測試結果會在11月初通過信件方式公佈,同樣只通知入選名單,不公佈考試成績。最終,約有400名學生入選,註冊進入“天才教育計畫”學校四年級。

“天才教育計畫”測試內容嚴格保密,電腦批閱,閱卷後立即銷毀,以防習題流出,確保每個兒童都有平等的機會,所以它的含金量、保密性、公正性都非常強。

小學階段被選拔出的“天才教育計畫”的學生,有兩種流向可以選擇。第一是進入普通中學學習,第二是通過“直接收生計畫”,向中學提出錄取申請而進入中學學習。當然,“天才教育計畫”的學生和普通學生還具有雙向流通性,高才學生後續無力可流入普通班,同樣,普通班學生達到一定要求也可以在小六等特定階段走向“天才教育計畫”。

在新加坡,設置高才教育課程的學校有九所小學、七所中學,課程模式是通過四個板塊建構起“充實教學的模式”。高才教育強調的是課程內容的充實,拓展基礎教學大綱的深度和廣度,同時,基於學生興趣的需求,整合學科間的關係,發展高水準的思維能力。

來自新加坡公教中學的蔡老師告訴我們,從小四開始,每週都有一小時學習研究方面的知識,如統計知識等。從小五開始,學生就開始以自己的興趣為方向,在老師指導下進行相關小課題研究,如“飲料和健康的關係”“圍棋的研究”等。每年,學校和教育部還會甄選一些優秀的課題研究案例進行表彰。在這個教學過程中,老師為學生提供了探索與實驗式的學習,教導學生做研究的方法,發展了學生高階的思維能力。

高才教育,鼓勵學生做報告,而不是寫作業;鼓勵學生冒險,激發潛能……這種“充實課程教學模式”,使教學在廣度和深度上大大加強,在課程之外還有實踐活動、個性化研究項目、特殊項目、科研計畫等,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新加坡高才教育給我的啟示是,在我們的教學中,不妨多一些跨學科整合教學的嘗試,通過不同學科的交叉滲透、課程資源的整合,來開闊學生視野、提高綜合能力;多開設一些“特殊課程”,在常規知識性課程之外讓學生掌握“小課題研究”之類方法,並在此基礎上開展以興趣為導向的各類實踐活動;建立“避免以分數論英雄”的教育模式,雖然新加坡的教育也有很大程度的應試部分,但並沒有拋棄發展學生各種綜合能力的培養和考評,這是我們該學習的。

找出一條適合我們國情、能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途徑應該說是迫在眉睫,當然也是任重而道遠的。 (金華市西苑小學校長 金建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