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全國種植業結構有序調整 江西將馬鈴薯列為主糧化開發

中國江西網訊 記者封雲報導:此前, 農業部發佈《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 對未來5年種植結構、品種、區域作出了重大調整。 《規劃》調整的主要作物為糧食、棉花、油料、糖料、蔬菜及飼草作物, 規劃期為2016-2020年。 這些與百姓息息相關的問題引起了人們關注, 那這幾年內江西種植業會有什麼變化呢?未來5年種什麼?對百姓的生活有什麼變化?日前, 記者來到江西省農業廳採訪。

緣由:為何重點發展高澱粉馬鈴薯

“未來種植結構將傾向于高效高產作物, 重點發展馬鈴薯、雜糧等專案, 並且加大對二產加工業的發展。

”據省農業廳農技推廣總站孫明珠科長介紹, 為構建適應市場需求的品種結構、生產生態協調的區域結構、用地養地結合的耕作制度等, 江西在品種結構方面, 規劃提出, 將優先發展高蛋白大豆等優質農產品, 積極發展高澱粉馬鈴薯等加工型專用品種, 發展特色農產品和有地理標識的農產品, 為消費者提供營養健康、品質安全的放心農產品。

在糧食作物結構方面, 規劃提出重點發展水稻和小麥生產, 優化玉米結構, 到2020年, 玉米麵積穩定在5億畝左右, 重點調減北方“鐮刀彎”地區玉米麵積5000多萬畝。

推廣:江西重點推廣馬鈴薯

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世界第四大糧食作物”的馬鈴薯, 是重要的糧蔬兼用型經濟作物和加工工業原料。

馬鈴薯因其具耐旱、耐寒、耐貧脊、高產穩產、適應性廣、抗逆性強、營養全面和易於加工等特點。

記者從農業部相關檔瞭解到, 馬鈴薯主糧化開發, 是深入貫徹中央關於促進農業調結構、轉方式、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 是新形勢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積極探索。

發展馬鈴薯產業對於江西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是一項充分發揮我省秋冬閒田和溫光資源優勢, 市場需求巨大的新興戰略產業, 也是我省農業結構調整優化和冬季高效農業的重點發展考量。 2015年起我省被納入農業部馬鈴薯主食產品及產業開發試點省之一。 如江西春絲食品有限公司加工馬鈴薯米粉, 江西益家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加工馬鈴薯饅頭、馬鈴薯紅糖開花饅頭及馬鈴薯紅糖發糕、馬蘇里拉等馬鈴薯糕點,

通過銷售推介, 提高消費者對馬鈴薯主食化產品營養價值的認識度, 引導馬鈴薯主食化消費。

問題:種植馬鈴薯規模化程度低

江西在種植過程中出現哪些問題, 將運用哪些高科技呢?孫科長介紹說, 目前種植馬鈴薯規模化與組織化程度低, 存在一些瓶頸問題。 因為江西馬鈴薯栽培歷史較長, 但仍處於蔬果型零星種植狀態, 還沒有形成規模化生產。 存在地塊選擇的隨意性, 種薯選用的盲目性, 種植密度的隨機性等問題, 統一管理和集中經營措施無法落實, 優良品種和先進栽培技術無法推廣應用, 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產業化經營水準的提高。

同時目前, 馬鈴薯沒有形成產前、產中和產後的專業化服務體系, 也未形成生產、加工、銷售、服務一條龍的合作發展機制, 嚴重制約了馬鈴薯產業的發展。

尷尬:機械化和綜合配套技術應用程度低

我國馬鈴薯生產僅在機耕整地方面實現了機械化, 在種植和收穫階段的機械化程度均不超過10%。 馬鈴薯收穫機佔有量較少, 且馬鈴薯作業機械沒有形成系列化, 小型機具多、低端產品多, 可一次完成開溝、播種、施肥、起壟、覆土、鎮壓等多項作業的種植機械應用還很少見。 由於馬鈴薯種植規模化程度低, 一些高產綜合配套技術及防災減災措施難以到田到戶, 較多種植戶難以有效解決冬種馬鈴薯苗期凍害、生長後期(4月中旬-5月上旬)晚疫病等難題,

嚴重制約了我省馬鈴薯種植面積和穩產高產。

針對機械化程度如何如何突破呢?專家建設可以篩選適合江西紅壤丘陵區的小型機械;設立馬鈴薯機械補貼;建設高標準良田(完善機耕道等)。

變化:有益於農民的收入提高

在通盤考慮種植馬鈴薯發展產業的同時, 還考慮到有益於農民的收入提高。

一位元農業專家給記者算了一筆賬, 種植馬鈴薯還可以提高農民經濟收入。

我省種植馬鈴薯平均畝產2000公斤, 扣除物資、機械、人工、地租等成本1800元, 畝純收益約為1400元(馬鈴薯按1.6元/公斤計算)。 2017年泰和縣農戶種植春馬鈴薯畝產達3290公斤, 畝收益3000多元。 景德鎮樂平市浯口鎮江西芋薯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名口鎮戴村500畝沙壤地, 採用“春馬鈴薯—西瓜—秋馬鈴薯”種植模式;在浯口鎮西橋村2000畝水田,採用“春馬鈴薯—中稻”、“一年香芋次年水稻”水旱輪作種植模式,創新調整優化農業的產品結構、生產種植結構,取得較高收益,“春馬鈴薯—中稻”種植模式,周年畝純收益可達1916元;“春馬鈴薯—西瓜—秋馬鈴薯”種植模式,每畝種植純收入4500元。

採用“春馬鈴薯—西瓜—秋馬鈴薯”種植模式;在浯口鎮西橋村2000畝水田,採用“春馬鈴薯—中稻”、“一年香芋次年水稻”水旱輪作種植模式,創新調整優化農業的產品結構、生產種植結構,取得較高收益,“春馬鈴薯—中稻”種植模式,周年畝純收益可達1916元;“春馬鈴薯—西瓜—秋馬鈴薯”種植模式,每畝種植純收入4500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