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疏解社會焦慮 解決教育問題 這才是《萌寵》“賣萌”的目的

作者/張答應

有人說2017年綜藝節目可以大體劃分為“快”和“慢”兩大類, 有人說可以劃分為“文化”和“娛樂”兩大類。 而實際上站在不同的維度, 人們很難拿得出一個放之四海皆認可的劃分標準。

國內綜藝節目發展到今天, 可以說唯一得到公認的發展特徵就是:優秀的綜藝節目, 都開始嘗試更深入的參與更多社會現實問題的提出、和解決方案的探討。

這一總體趨勢深刻的影響到了現在綜藝節目的選題和拍攝手法。 比如就出現了兩種綜藝選題類型:第一種, 整檔節目致力於將一個話題說深說透, 以“慢綜藝”為代表;第二種,

整檔節目致力於將多個話題都輻射到, 以“多類型嘉賓參與的遊戲類綜藝”為代表。 愛奇藝新近推出的《萌寵小大人》屬於典型的單題材深入探討型節目——關注“孩子的教育和成長”問題。

一、節目的各個元素, 應該都花了很多心思

“一個問題說透”的這一類節目,

因為嘉賓、節目場景和劇情題材相對穩定, 面對更新極快的觀眾, 需要有持續吸引力, 細節質感和切實的題材選擇, 才能夠吸引觀眾。 需要能專業的呈現問題、解決問題, 才能留住觀眾。 這兩者火候的把控稍微一“老”, 可能就是一鍋“夾生飯”。

《萌寵小大人》作為一檔萌娃教育、養成類綜藝, 他們選擇節目元素的方式和表現手法或許就可以作為這一類節目中一個典型的分析樣本。

1、節目選擇“教育場景”, 還是“家庭場景”, 對於孩子和大人來說都不一樣。

《萌寵小大人》整個拍攝平臺, 依託一個“萌寵學園”。 這個場景很像日常生活中的“幼稚園”, 是一個教育機構場景。 演員劉濤和演員曾舜晞, 分別擔任“園長”和“副園長”。

入住六個性格各不相同的孩子, 連同六隻可愛的寵物狗。 節目的目標是“直擊兒童的社會能力培養”。

我們可以發現, 相較於其他我們熟悉的“兒童教育養成類”節目, 《萌寵小大人》選擇的節目情境有明顯的區別。 在以往我們熟悉的同類節目中, 一般營造的都是“家庭環境”。

通常會設定“爸爸帶著孩子去旅行”, “媽媽帶著孩子去旅行”, “爺爺帶著孩子去旅行”或者“全家人一起去旅行”等。 但《萌寵小大人》要求孩子們遠離父母, 獨自生活。 兩位節目嘉賓所扮演的也不是“假裝爸媽”, 而是具有一定“教師”職責的“園長和副園長”。 ——這一選擇, 讓孩子們離開了家庭生活這個“舒適區”, 進入相對陌生的環境, 孩子們會被引導去更自主進行“獨立生活、社交”等社會行為。 場景設定更有“教育感”。

2、萌寵的加入, 對於孩子和觀眾來說, 都意義重大。

別忘了, 這個節目需要養成的嘉賓除了六個孩子之外, 還有六隻萌寵。 我們看多了萌娃綜藝, 也看多了萌寵綜藝。 但萌寵配萌娃的組合卻非常新鮮。 實際上這是一個標準的“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設定。

在英文單詞中,對於幼小的孩子習慣稱之“it”,對家裡的寵物狗則稱之外“he”或者“she”。“萌寵”和“萌娃”之間,其實具有某種相通性。同時現代教育學早就證明,在孩子的成長期,有一個陪伴動物是孩子世界觀養成中一個非常好的助益。在節目場景中,“園長+萌娃”,變成“園長+萌娃+萌寵”的結構後,這個節目的社交線都發生了變化。由原先的“大人對孩子,孩子對孩子”,變成了“大人對孩子,孩子對萌寵,孩子對孩子”。——這不僅僅是“增加了觀眾可看點”這麼簡單。原本“大人對孩子”,是“自上而下”的教育引導,但現在就變成了“大人引導孩子,孩子約束寵物”。處於結構中間位置的孩子,在對自己的萌寵負責和約束時,其實是自主學習和重新溫習了一遍由大人傳達給孩子的教育觀,由“教育接受者”變成了“教育接受者和教育傳達者”。

如首期節目中,話題度很高的萌娃“腦性男泰勒”,在帶著分配給自己的萌寵回到房間和“串門”時,就自主對萌寵進行了“訓練”、“講規矩”和“教育”行為,還“訓斥”狗狗:“你在咱們房間排泄也就算了,居然還在別人房間裡邊排泄,太沒面子了”要知道,泰勒的性格可是一語不合就跟小夥伴動手火爆脾氣。教育者對於他行為的引導形成的“是非觀”,和他對於萌寵教育傳遞出的“是非觀”對於他的性格來說是可以共同作用的。——這種設定恰恰非常符合節目“探究正確的育兒教育觀念”的職責和專業性要求。

3、“兩個大人帶六個孩子+六隻寵物狗”,這是一個非常戲劇化的場景。

首日在劉濤終於“伺候”六個孩子睡下後靠在樓梯旁的憔悴和疲憊,相信無數真的家裡有孩子的觀眾會看的感同身受。一般家庭中,往往是兩個甚至四個大人帶一兩個孩子還都忙的手忙腳亂。而節目設定的是“兩個大人帶六個孩子,還得照顧六條寵物狗”,這個場景更充滿著戲劇化。

試想,“帶娃一個”就能發生這麼多故事或者事故,在個體的性格迥異的情況下,2對6對6的結構下,將會發生多少個故事情節。這些個體,如同齒輪一樣旋轉咬合,每一次碰撞都會產生一系列的節目情節。在統一的“育兒教育”主題下,這些新鮮和不重複的故事情節都可以產生對觀眾的持續吸引力。

我們在前文中曾經說過,“單一題材的節目需要用持續吸引力的故事吸引觀眾,用專業的問題內核留住觀眾”。如果節目中的“教育場景”、“萌娃+萌寵”的設定,解決的是節目中“育兒教育理念專業性探討”問題,那“2+6+6”的嘉賓模式解決的就是對觀眾“情節更新和持續吸引力”問題。

所以,節目中這些看似“常規”或者“不同”的節目設定,其實背後都是節目組縝密思考下的結論和決定。

二、“萌”只是一種語態手段,不是目的

《萌寵小大人》,“萌”字當頭。看過節目的觀眾發現節目“真是挺萌的”。

一個“萌”字,也是《萌寵小大人》表現出的核心審美和表達方式。在萌娃類節目中,把節目拍萌,似乎是一個順理成章的審美選擇。在現代社會的大眾審美中,“萌”更是被普遍歡迎和無天敵的審美取向。但節目組表達態度中,對於“萌”的選擇並不是濫用的。節目內核,探討的是一個相對嚴肅的“正確育兒教育觀念”問題,在節目元素設定中,利用“萌娃萌寵”的天然屬性和後期製作,有意識的放大“萌”審美。本質是利用“萌”,增強了觀眾的話題代入感,緩解在“育兒”這個大話題下普遍的社會焦慮。

首先,“萌”能夠緩解的,是大眾的育兒焦慮。不管萌娃類節目如何表達孩子們的可愛和乖巧,在現實生活中,養孩子永遠是辛苦的。“不養兒不知父母恩”,不論是客觀的經濟壓力還是精神壓力,新手爸媽還是無時無刻都可以感受到一種普遍的“育兒焦慮”。同時在中國傳統觀念下,即便是暫時沒娃的觀眾面對這種焦慮,也很難“倖免”——因為他們得面對這“催生”和“準備生”的焦灼。

在《萌寵小大人》的“萌娃、萌寵”的雙重“萌夾擊”下,節目觀眾,有娃的,可以放鬆心態,換個角度來看“育兒”問題。通過節目中萌娃“跟自己萌娃共通點”的類比,在節目鏡頭中找尋到更多“自己孩子同樣的可愛之處”。沒娃的也可以舒緩都市的工作、婚姻壓力。並在“萌”的審美情境中,提前預習“有孩子後我也這麼代”問題。

其次,節目設定的“萌寵”,可以緩解現實生活中,大人與孩子之間教育語言傳達障礙焦慮。現實生活中總有些世界觀問題,大人很難跟懵懂的孩子講明白。人與人之間的關愛、責任感、如何處理矛盾等抽象概念,往往在家庭教育中難以溝通。節目中設定的“兩個大人、六個孩子和六隻萌寵”裡,“孩子照顧萌寵”環節可以現身說法、提供實例。

嚴格意義來說,這也是對於“正確育兒教育觀念”的一種討論和探索。儘管並不一定每個看過節目的爸媽都會選擇回家也養一隻狗。但是最起碼通過實例,傳達了思路和方法論。節目中,孩子們在劉濤的安排下開始進餐,這個時候某只萌寵“不小心留下了一坨排泄物”,這個時候劉濤尋找負責的孩子,並告訴所有孩子們,“誰的狗狗,誰負責”的理念,本質上是對於孩子們世界觀中的一種“責任感”教育。這一例子就提供和非常具體的教育方法和溝通方式。

再次,實現鏡頭下的“父母養兒不易”同理心疏解,緩解育兒焦慮。在家庭封閉環境中,父母養兒的辛苦難以被外界理解和觀察。年輕的小夥伴們通常難以理解,“為什麼剛剛有了孩子之後的朋友仿佛消失”,這樣的現象。剛有孩子的父母們也面對這龐大的育兒壓力會不知所措,難以傾訴。

《萌寵小大人》搭建的節目語境,儘管可愛,但是對於“園長”“副園長”付出的辛勞是理解、尊重的傳達的。觀眾看到明星嘉賓也同樣面臨的種種狼狽後,想到“我們也是這樣”……這種公共鏡頭下的呈現可以讓年輕父母得到寬慰和心裡疏解。同時,在疏解後,《萌寵小大人》還能夠提供專業性的意見,以解決普通父母們日常養育中碰到的教育困惑。

儘管節目剛剛開播了一兩期,但是無論節目品質還是整個節目的細節質感,《萌寵小大人》完成度都很好。從這個節目中,我們看到了非常清晰的表達思路:

萌娃、萌寵生產的“萌”作為表達方式——對於育兒理念的專業性探討和思考作為節目內核——在設定的“萌寵學園”教育場景下,對這些教育理念進行專業性的探索——給觀眾有趣的內容和有用的結論。

這種思路清晰,在資料上有了明確的體現。截至發稿,首期節目的點擊量已經達到了4466萬次,並還在持續增長中。這組數字對應的是非常垂直和精准的有效用戶。隨著節目進程的推進和口碑的發酵,考慮節目本身的品質和內容,這個成績,應該還會變得更好。

在英文單詞中,對於幼小的孩子習慣稱之“it”,對家裡的寵物狗則稱之外“he”或者“she”。“萌寵”和“萌娃”之間,其實具有某種相通性。同時現代教育學早就證明,在孩子的成長期,有一個陪伴動物是孩子世界觀養成中一個非常好的助益。在節目場景中,“園長+萌娃”,變成“園長+萌娃+萌寵”的結構後,這個節目的社交線都發生了變化。由原先的“大人對孩子,孩子對孩子”,變成了“大人對孩子,孩子對萌寵,孩子對孩子”。——這不僅僅是“增加了觀眾可看點”這麼簡單。原本“大人對孩子”,是“自上而下”的教育引導,但現在就變成了“大人引導孩子,孩子約束寵物”。處於結構中間位置的孩子,在對自己的萌寵負責和約束時,其實是自主學習和重新溫習了一遍由大人傳達給孩子的教育觀,由“教育接受者”變成了“教育接受者和教育傳達者”。

如首期節目中,話題度很高的萌娃“腦性男泰勒”,在帶著分配給自己的萌寵回到房間和“串門”時,就自主對萌寵進行了“訓練”、“講規矩”和“教育”行為,還“訓斥”狗狗:“你在咱們房間排泄也就算了,居然還在別人房間裡邊排泄,太沒面子了”要知道,泰勒的性格可是一語不合就跟小夥伴動手火爆脾氣。教育者對於他行為的引導形成的“是非觀”,和他對於萌寵教育傳遞出的“是非觀”對於他的性格來說是可以共同作用的。——這種設定恰恰非常符合節目“探究正確的育兒教育觀念”的職責和專業性要求。

3、“兩個大人帶六個孩子+六隻寵物狗”,這是一個非常戲劇化的場景。

首日在劉濤終於“伺候”六個孩子睡下後靠在樓梯旁的憔悴和疲憊,相信無數真的家裡有孩子的觀眾會看的感同身受。一般家庭中,往往是兩個甚至四個大人帶一兩個孩子還都忙的手忙腳亂。而節目設定的是“兩個大人帶六個孩子,還得照顧六條寵物狗”,這個場景更充滿著戲劇化。

試想,“帶娃一個”就能發生這麼多故事或者事故,在個體的性格迥異的情況下,2對6對6的結構下,將會發生多少個故事情節。這些個體,如同齒輪一樣旋轉咬合,每一次碰撞都會產生一系列的節目情節。在統一的“育兒教育”主題下,這些新鮮和不重複的故事情節都可以產生對觀眾的持續吸引力。

我們在前文中曾經說過,“單一題材的節目需要用持續吸引力的故事吸引觀眾,用專業的問題內核留住觀眾”。如果節目中的“教育場景”、“萌娃+萌寵”的設定,解決的是節目中“育兒教育理念專業性探討”問題,那“2+6+6”的嘉賓模式解決的就是對觀眾“情節更新和持續吸引力”問題。

所以,節目中這些看似“常規”或者“不同”的節目設定,其實背後都是節目組縝密思考下的結論和決定。

二、“萌”只是一種語態手段,不是目的

《萌寵小大人》,“萌”字當頭。看過節目的觀眾發現節目“真是挺萌的”。

一個“萌”字,也是《萌寵小大人》表現出的核心審美和表達方式。在萌娃類節目中,把節目拍萌,似乎是一個順理成章的審美選擇。在現代社會的大眾審美中,“萌”更是被普遍歡迎和無天敵的審美取向。但節目組表達態度中,對於“萌”的選擇並不是濫用的。節目內核,探討的是一個相對嚴肅的“正確育兒教育觀念”問題,在節目元素設定中,利用“萌娃萌寵”的天然屬性和後期製作,有意識的放大“萌”審美。本質是利用“萌”,增強了觀眾的話題代入感,緩解在“育兒”這個大話題下普遍的社會焦慮。

首先,“萌”能夠緩解的,是大眾的育兒焦慮。不管萌娃類節目如何表達孩子們的可愛和乖巧,在現實生活中,養孩子永遠是辛苦的。“不養兒不知父母恩”,不論是客觀的經濟壓力還是精神壓力,新手爸媽還是無時無刻都可以感受到一種普遍的“育兒焦慮”。同時在中國傳統觀念下,即便是暫時沒娃的觀眾面對這種焦慮,也很難“倖免”——因為他們得面對這“催生”和“準備生”的焦灼。

在《萌寵小大人》的“萌娃、萌寵”的雙重“萌夾擊”下,節目觀眾,有娃的,可以放鬆心態,換個角度來看“育兒”問題。通過節目中萌娃“跟自己萌娃共通點”的類比,在節目鏡頭中找尋到更多“自己孩子同樣的可愛之處”。沒娃的也可以舒緩都市的工作、婚姻壓力。並在“萌”的審美情境中,提前預習“有孩子後我也這麼代”問題。

其次,節目設定的“萌寵”,可以緩解現實生活中,大人與孩子之間教育語言傳達障礙焦慮。現實生活中總有些世界觀問題,大人很難跟懵懂的孩子講明白。人與人之間的關愛、責任感、如何處理矛盾等抽象概念,往往在家庭教育中難以溝通。節目中設定的“兩個大人、六個孩子和六隻萌寵”裡,“孩子照顧萌寵”環節可以現身說法、提供實例。

嚴格意義來說,這也是對於“正確育兒教育觀念”的一種討論和探索。儘管並不一定每個看過節目的爸媽都會選擇回家也養一隻狗。但是最起碼通過實例,傳達了思路和方法論。節目中,孩子們在劉濤的安排下開始進餐,這個時候某只萌寵“不小心留下了一坨排泄物”,這個時候劉濤尋找負責的孩子,並告訴所有孩子們,“誰的狗狗,誰負責”的理念,本質上是對於孩子們世界觀中的一種“責任感”教育。這一例子就提供和非常具體的教育方法和溝通方式。

再次,實現鏡頭下的“父母養兒不易”同理心疏解,緩解育兒焦慮。在家庭封閉環境中,父母養兒的辛苦難以被外界理解和觀察。年輕的小夥伴們通常難以理解,“為什麼剛剛有了孩子之後的朋友仿佛消失”,這樣的現象。剛有孩子的父母們也面對這龐大的育兒壓力會不知所措,難以傾訴。

《萌寵小大人》搭建的節目語境,儘管可愛,但是對於“園長”“副園長”付出的辛勞是理解、尊重的傳達的。觀眾看到明星嘉賓也同樣面臨的種種狼狽後,想到“我們也是這樣”……這種公共鏡頭下的呈現可以讓年輕父母得到寬慰和心裡疏解。同時,在疏解後,《萌寵小大人》還能夠提供專業性的意見,以解決普通父母們日常養育中碰到的教育困惑。

儘管節目剛剛開播了一兩期,但是無論節目品質還是整個節目的細節質感,《萌寵小大人》完成度都很好。從這個節目中,我們看到了非常清晰的表達思路:

萌娃、萌寵生產的“萌”作為表達方式——對於育兒理念的專業性探討和思考作為節目內核——在設定的“萌寵學園”教育場景下,對這些教育理念進行專業性的探索——給觀眾有趣的內容和有用的結論。

這種思路清晰,在資料上有了明確的體現。截至發稿,首期節目的點擊量已經達到了4466萬次,並還在持續增長中。這組數字對應的是非常垂直和精准的有效用戶。隨著節目進程的推進和口碑的發酵,考慮節目本身的品質和內容,這個成績,應該還會變得更好。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