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可別掉進“敏感期”的陷阱

◆◆◆

文 | 涵涵媽

敏感期, 這個詞幾乎每個新時代的媽媽都聽過, 還有很多妞兒經常為這個詞而焦慮著。

比如前幾天有個媽媽給我發了蒙台梭利31個敏感期的時間表,

說:“涵涵媽, 怎麼這上面說數學敏感期要到4歲多, 可是你說涵涵在1歲多上下樓梯時就喜歡數數了?”

還有的媽媽問:“涵涵媽, 我家寶寶還沒到識字敏感期的年齡, 可是他老愛問我這個字念啥, 我教不教呢?”

還有的妞兒在我寫完數學啟蒙的那篇文章問:“這樣早早的啟蒙, 孩子會不會出現3年級現象呢?”

那我就在這裡談談我所認識的敏感期吧。 談之前呢, 借用一下錢兒媽的一段話:

我再三重申我不是教育專家, 我寫的是我們自己的育兒之路, 是我們經過研究, 篩選, 嘗試, 思考, 總結後, 覺得可以分享的那些經驗。 它適用于我的孩子, 應該也適用于很多其他孩子, 但絕不可能對每個人都適用。

所以,

請大家批判性地去接受, 辯證性地去看問題, 並結合自己寶寶的特點, 找出最適合自家娃的引導方法。 我所寫的內容, 若是能起到抛磚引玉的效果, 足以。

在我們學心理學的時候, 學的都是關鍵期。 但後來發展心理學認為關鍵期的概念比較極端, 所以提出了“敏感期”的觀點。

所謂敏感期, 通俗來講就是某一時間段內, 孩子生理上已經準備好了, 一些能力的產生和發展, 這個階段, 我們如果能夠提供恰當的引導, 某方面的發育和發展就能以最優的方式發生。

這也是早教的必要性, 就是要在孩子生理上準備好了某種能力的發展之前採取引導措施, 讓其發展最優。

但敏感期不是稍縱即逝的, 也沒那麼容易錯過, 所以不必焦慮擔心。

從上面這張圖, 我們可以看到, 孩子的學習窗是很寬的, 學習窗是指特定類型的學習最佳的發展時間。

學習窗從來不會完全關閉, 或者令孩子在早期丟失某種認知能力。 即便是到了成人階段仍可以參與各種類型的學習。

那麼問題又來了, 既然不會關, 你為啥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呢?

這就牽扯到辯證性地看問題的理念了。 除了以上理論外, 還有別的理論啊。 比如腦科學家的研究結果表明:大腦在每一個階段都有優先發展的功能, 例如3歲前語言是發展主要任務, 7歲之後, 兒童學不會母語的概率會增加,

就像狼孩、豬孩的新聞。

再比如:如果你學外語的出發點是孩子掌握第二語言, 還是掌握外語。 如果只是掌握一門外語, 那成人之後學習也是可以的。 但若是你想他掌握的是第二語言, 擁有英語思維, 發音像外國人一樣地道, 那肯定越早學習越好。

而且咱不是說過了嗎, 為什麼我們有時候學英語, 會感覺有些時候舌頭在打結呢?而孩子的發音卻很准呢?

因為我們說話時調動口腔肌肉的習慣已經形成了啊。

所以, 面對某一個問題, 需要結合自己的目標, 去辯證性地看待, 不是看到這個觀點這樣說, 看到那個觀點那樣說, 心裡就慌了, 不知道哪個說的對。

吸收別人的思想, 也是批判性地去吸收。 就像尹建莉老師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很暢銷, 但很多男孩的媽媽發現,並不適合自己孩子一樣。但不適合自己孩子,不意味著人家的書不好,畢竟適合大多數孩子。而且一本書,怎麼可能滿足所有孩子的需求?

我們第二個想要強調的觀點是,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

拿手部精細動作發展為例,涵涵在很多階段的發展是超前的。比如5-6歲,會寫字母,會寫數位。

她4歲多就可以了。為什麼會超前呢?是我逼著學的嗎?不是!

是家庭環境的影響。因為我看書的時候喜歡做筆記,我們家常常我倆在家,她看見媽媽在那裡寫字,也就拿起一張白紙寫她所知道的東西,比如英語班裡學過的字母,比如她認識的數位。

就像我們大多數人上初中才開始學化學,但我們化學老師的女兒,小學時就知道哪個是一氧化碳,哪個是二氧化碳一樣。

就像是我們很多人初高中才學生物,可是涵涵現在通過看書,就整天在追問我一些動物相關知識一樣。

環境不同,造就了不同的發展,只要是自然習得,不是強迫性地去灌輸的,都不算揠苗助長,也不用懼怕所謂的三年級現象。

至於說現在孩子學會了會不會到時不好好聽課,這真的跟性格和專注力有關。我很多朋友,給孩子報了幼小銜接,但娃上學後還是會認真聽,因為小朋友說老師會講到一些有趣的新知識。

我們以陳忻老師在《養育的選擇》裡的一段話結束此篇:

打破敏感期的枷鎖,既不被敏感期束縛,消極等待孩子發展,也不被敏感期追趕,逼迫孩子學這學那。無論何時都記住,請給予孩子適當的支持和幫助!

但很多男孩的媽媽發現,並不適合自己孩子一樣。但不適合自己孩子,不意味著人家的書不好,畢竟適合大多數孩子。而且一本書,怎麼可能滿足所有孩子的需求?

我們第二個想要強調的觀點是,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

拿手部精細動作發展為例,涵涵在很多階段的發展是超前的。比如5-6歲,會寫字母,會寫數位。

她4歲多就可以了。為什麼會超前呢?是我逼著學的嗎?不是!

是家庭環境的影響。因為我看書的時候喜歡做筆記,我們家常常我倆在家,她看見媽媽在那裡寫字,也就拿起一張白紙寫她所知道的東西,比如英語班裡學過的字母,比如她認識的數位。

就像我們大多數人上初中才開始學化學,但我們化學老師的女兒,小學時就知道哪個是一氧化碳,哪個是二氧化碳一樣。

就像是我們很多人初高中才學生物,可是涵涵現在通過看書,就整天在追問我一些動物相關知識一樣。

環境不同,造就了不同的發展,只要是自然習得,不是強迫性地去灌輸的,都不算揠苗助長,也不用懼怕所謂的三年級現象。

至於說現在孩子學會了會不會到時不好好聽課,這真的跟性格和專注力有關。我很多朋友,給孩子報了幼小銜接,但娃上學後還是會認真聽,因為小朋友說老師會講到一些有趣的新知識。

我們以陳忻老師在《養育的選擇》裡的一段話結束此篇:

打破敏感期的枷鎖,既不被敏感期束縛,消極等待孩子發展,也不被敏感期追趕,逼迫孩子學這學那。無論何時都記住,請給予孩子適當的支持和幫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