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南開鄉新思路讓荒山變“金山”

本報訊寒冬時節, 萬物凋零。 但在“216”開放式扶貧實驗區水城縣南開鄉犀牛村, 成片的林下仿野生冷溫型平菇卻在林間肆意生長, 空閒的烤煙房也成了種植猴頭菇的絕佳地點。 再過些時日, 這些食用菌就能上市銷售, 為村民們帶來一筆可觀的收入。

樹林中, 貧困戶蔡發軍用手輕輕撥開腐葉, 深灰色的平菇躍入眼簾。 他告訴記者, 這些平菇之所以能落戶犀牛村, 多虧了駐村“第一書記”張學全。 正是張學全帶領村幹部反復實驗、挨個宣傳、手把手指導, 才有了這條致富新路徑。

過去, 犀牛村村民大多依靠種植傳統農作物和外出務工養家糊口,

低收入家庭較多。 “要想打破這一現狀, 必須在發展模式上有所改變。 ”張學全一到犀牛村駐村, 就著重關注當地產業發展情況, 著手為村民們規劃一條可靠的致富路子。

經過多次實地調研和反復實驗, 證實了犀牛村適合種植平菇和猴頭菇。 張學全便以食用菌種植作為精准脫貧的切入點, 通過“合作社+”的脫貧模式實施“造血式”扶貧。

“在鐘山區生物技術轉換中心的幫助下, 我們利用林下土地種植了冷溫型平菇, 雖然現在已是冬天, 但只要白天室外溫度達到8℃, 依然可以長出平菇。 ”張學全說。

村民們看到一年四季都可以栽培食用菌, 對發展食用菌產業產生了興趣。 “雖然種植食用菌沒多久,

但我發現比喂雞、種菜的收益來得快, 僅需要一個月的時間就能見效。 希望以後村裡能把食用菌做成一個產業, 讓我們種植的食用菌進入超市、農貿市場和食堂, 為村民們帶來更多收益。 ”蔡發軍說。

據介紹, 犀牛村的食用菌種植, 實現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三效合一”。 當前, 該村利用煙房種植猴頭菇3000包, 種植林下仿野生菌3500包, 產量可達5.5噸, 帶動貧困戶9戶35人。 該村食用菌主要採取農超對接和農戶自行銷售兩種模式, 目前已逐步上市, 預計產值可達12萬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