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必看!法律人深度解讀十九大法治熱詞

為了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十九大報告中的“法治”內容

今天我們彙集報告中關於“法治”的新觀點、新部署

聽一聽專家、學者、法律工作者

如何解讀十九大報告法治關鍵字

關鍵字一:

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

報告原文:深化司法體制改革, 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和道德素質。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江必新——

如果每個人都能犧牲一己私利而自覺守法, 為他人合法權利而積極主動地同違法行為作鬥爭, 寧可克服巨大困難也要在法律範圍內推動改革發展、維護穩定, 即每一位社會成員尤其是關鍵少數, 都具有極強的規則意識、具有屈己而不屈法的精神、具有很高的法治素養、法治已成為一種普遍接受並自覺踐行的文化的時候, 法治國家才有可能真正建成。

關鍵字二: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

報告原文:加大全民普法力度,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 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

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張蘇軍——

用新時代法治文化的力量, 去涵養法治信仰, 這也應是下一步法治宣傳的一個著力點。

尤其要針對青少年, 探索使用新的傳播手段, 比如, 可以通過VR、人工智慧等形式, 立體直觀展現法治場景, 讓青少年身臨其境, 創造出更加有效的普及法律知識、傳播法治精神、培育法治信仰的新載體。

關鍵字三: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報告原文:明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國家行政學院行政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效羽——

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 加強對法治中國建設的統一領導, 這也是本次報告中法治論述的一個亮點。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貴在“全面”, 全面建設法治中國, 要在黨中央的集中領導下, 調動全黨、全國、全軍、全社會的力量推動法治建設, 為此必須加強對法治建設的統一領導, 更好地協調立法、執法、司法、普法全環節工作, 使得法治建設不僅成為政法部門的大事, 也要成為所有黨政軍機關部門的大事。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求不僅針對人民群眾的權力活動要依法進行, 也要求黨內針對黨員幹部的權力活動也要依法依規進行;不僅要讓人民群眾的基本權利享受到法治的保障, 也要讓黨員幹部的基本權利受到法治的保障。 為此, 推動“兩規”措施法治化, 用留置措施取代“兩規”措施, 使得傳統“兩規”措施能夠在法治軌道上實施,

也是事關所有黨員幹部切身權益的重大法治舉措。

關鍵字四:

反腐敗國家立法

報告原文:推進反腐敗國家立法, 建設覆蓋紀檢監察系統的檢舉舉報平臺。 強化不敢腐的震懾, 紮牢不能腐的籠子, 增強不想腐的自覺, 通過不懈努力換來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國家行政學院紀檢監察室主任竹立家——

“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氛圍已經形成。 目前要進一步紮緊籠子、籬笆, 讓制度反腐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今後的反腐工作將會持續化、常態化。 我國反腐工作將進入一個新時期、新階段。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

制定國家監察法用留置代替“兩規”, 是依法反腐的重要手段。 目前, 在北京、山西、浙江三個開展監察體制改革試點的地方,

已經有留置措施運用的案例, 這意味著依法反腐站上了新臺階。

關鍵字五:

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

報告原文: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 必須堅持厲行法治, 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 加強對法治中國建設的統一領導。

四川大學法學院教授左衛民——

自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來, “依法治國”一直是舉國上下共同著力的重要戰略方向, 對處於法治建設一線的人民法院而言尤其如此。 過去五年, 圍繞“依法治國”這一宏觀的戰略目標, 法院系統主導或參與了多項令人矚目的改革實踐, 包括省統管人財物改革、員額制改革和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等, 涵蓋了司法制度、訴訟制度等各大方面,同時也牽動、關聯了其它機構和系統的變遷與改革。

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既是對既往改革成效的充分認可,也為進一步總結改革經驗,鞏固改革成果,協調改革利益、化解改革矛盾,強化改革力度打下了堅實的領導基礎,提供了頂層設計空間。從其它領域的改革實踐來看,類似中央領導小組的成立,其引領作用和協調功能的發揮無疑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在司法改革領域,中央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領導小組對人民法院進一步深化改革的引領作用和協調功能同樣值得期待。

關鍵字六:

公正司法

報告原文: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必須堅持厲行法治,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建偉——

公正是司法的生命線,沒有公正,司法就失去靈魂,勢必人所共棄,形同槁木。因此,司法要有持久的生命力,就需要滿足民眾的熱切期待,獲得民眾的衷心擁護,這就必須鍛造公正的品格。司法公正是具體的,只有通過個案加以呈現,方能集腋成裘,獲得司法公信力,司法人員也可以藉此獲得極高的社會尊崇度,這就是“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之要義。

多年來,人民法院致力於司法改革,多方面推進公正在訴訟領域內的實現,不但在實體公正方面不遺餘力,在程式公正方面也有所精進,如通過司法解釋以及推動立法,確立起排除非法證據的規則,而且努力擴大該規則的適用範圍,為司法中個人自由權利的保障提供了重要機制,使司法程式的公正性得到進一步提升。

關鍵字七:

深化司法改革及綜合配套改革

報告原文: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和道德素質。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建偉——

涉深水者見蛟龍。司法改革的目標在於興利除弊,建立實現司法公正的長效機制,這就不能“見好就收”,淺嘗輒止。因此,司法改革是一個持續的、不斷深入的過程。

近年來,最高人民法院以積極主動的姿態進行司法改革工作,成績斐然,包括以審判公開為切入點,大力推動裁判文書上網、庭審網路直播,形成對於司法過程的倒逼機制,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人民法院從司法實際出發,大力推動案件繁簡分流,提高訴訟效率,增進庭審實質化,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並且與司法行政機關聯手展開試點工作,努力促成刑事辯護的全覆蓋,同時多地試點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完善,為這些改革積累實踐經驗。司法改革及配套改革內容豐富、意義重大,構成整個國家法治化進程中的濃墨重彩的一筆。

關鍵字八:

司法責任制

報告原文: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建偉——

權力大,責任就大,兩者理應形成鮮明的對應關係。司法權稱得上干係重大,其行使牽涉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的維護,與個人生命、自由和財產權利的予奪相關,對此司法機關自然不可掉以輕心。

這些年裡糾正的一些冤錯案件,一方面體現了司法機關有錯必糾的精神,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司法活動還存在不少需要改善問題。這些案件的曝光,在政法系統投下震撼彈,讓司法機關意識到,要實現司法公正,防止錯裁誤判,就必須增強司法人員的責任心,提高其謹慎度,這就需要完善和落實司法責任制,將責任落實到人。

隨著對司法規律的認識進一步深入,人民法院在司法責任制方面也強化了制度設計的科學性,避免鋤草傷苗,既要做到對於應當追究的絕不寬貸,也要考慮到對於認識、判斷上的錯誤,防止責任追究的泛化,從而使司法責任制在發揮作用的同時,避免司法人員對於辦案產生畏葸心理,戕害其司法獨立人格的培育。

關鍵字九:

憲法權威

報告原文: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維護憲法權威。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

中南大學法學院教授周剛志——

“捍衛憲法權威,保證憲法實施”,是法治中國建設的核心工作。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加強對法治中國建設的統一領導。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維護憲法權威。”

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觀點,非常明確地闡述了中國未來推進憲法實施工作的基本思路,此即: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統一領導,全面協調各部門的憲法實施與憲法監督工作。人民法院作為憲法規定的審判機關,在憲法實施和憲法監督中承擔了光榮而神聖的職責。

具體而言,人民法院需要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將憲法精神和憲法原則貫徹落實到具體案件的審判過程之中,讓人民群眾能夠在司法案件中感受到憲法的價值關懷。

關鍵字十:

反腐敗

報告原文:不敢腐的目標初步實現,不能腐的籠子越紮越牢,不想腐的堤壩正在構築,反腐敗鬥爭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並鞏固發展。

中南大學法學院教授周剛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群眾最痛恨腐敗現象,腐敗是我們黨面臨的最大威脅。”司法腐敗不僅嚴重侵犯了人民的憲法和法律權利,也嚴重損害了司法公信力。人民法院要貫徹十九大報告中關於反腐敗鬥爭的重要精神,就需要積極推進人民法院的制度建設,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紮牢“不能腐的籠子”,構築“不想腐的堤壩”,保證人民法官都能清正、廉潔地審理案件。

作為專門的審判機關,人民法院在反腐敗鬥爭中承擔了審理貪污受賄罪等國家公職人員腐敗犯罪案件等重要職能。人民法院需要在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與即將成立的國家監察委員會一起,積極推進反腐敗工作,堅持公正司法,形成並鞏固發展反腐敗鬥爭的壓倒性態勢,為國家法治反腐事業貢獻力量。

除了眾專家的解讀,身處一線的法律工作者們對於十八大以來的法治建設和司法環境變化,也有著切身體會:

01

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兼政治部主任宋魚水——

2014年11月6日成立了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它是為了滿足國家創新體系的需要,也是為了滿足經濟全球化的需要。我們提出了“四個國際一流”的目標,一流的裁判水準、一流的研究水準、一流的審判團隊、一流的廉潔水準。這“四個一流”,是希望能夠為智慧財產權保護提供更加便捷、更加效率、更加公正的司法裁判。

在法院,讓人民群眾有獲得感,主要體現了為民和公正兩個方面。在為民方面,最高院到地方法院開始實行立案登記制度,我們有一個統計,法院應當依法立案的案件,當天的立案率達到了90%。同時最近成立了互聯網法院,同時還有智慧法院的建設,用互聯網資訊化為老百姓提供司法服務。

02

執業律師薛濟民——

黨的十八大以來,律師積極參與全面依法治國的戰略實施,通過參與立法諮詢,來推進科學立法;通過擔任政府的法律顧問為重大行政決策提供幫助,來促進依法行政;通過代理、辯護來維護當事人合法權利,維護法律正確實施,促進司法公正。……我們相信,在十九大以後,律師的作用將越來越廣泛,律師的環境也越來越好。

2015年9月16日,《依法保障律師執業權利的規定》出臺,對律師各方面的權利進行了保障。特別是司法體制改革以來,加強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的改革,也對律師在庭審過程中的發問權、辯論權,包括我們對非法證據排除的權利,都做了一系列的規定。從2013年到去年為止,中國律師隊伍已經發展到32.6萬人,律師事務所也有了26000家,實現了小平同志提出的建設小康社會要有30萬律師的目標。

03

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刑二庭副庭長、審判員周欣——

上海法院在這五年裡砥礪奮進、追求卓越,審判質效獲得了質的飛躍。通過二維碼立案、微信掃一掃,緩解了立案難問題。通過律師訴訟服務平臺使異地律師能上網登記立案,大大節約了司法成本。通過刑事案件辦案輔助智慧系統等智慧法院的建設,大大提高了審判質效。上海法院推進深化司法責任制、法官職業保障制度、薪酬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給法官帶來了空前的職業尊榮感、信心和責任。

04

北京市昌平區檢察院檢委會專職委員、未成年人案件檢察部主任、全國模範檢察官彭燕——

檢察官都在更加主動地去履職。一些普通案件中80%以上都是由檢察官自己獨立決定起訴的,到現在為止沒有出現過一次無罪或撤回起訴的案件,同時,很多的案件與以前相比,辦理的速度和週期在縮短。

自昌平區檢察院於2014年被最高檢確定為17個改革試點單位之一以來,深刻地感受到,司改把辦案的權力更多地賦予一線辦案親歷者,讓他們真正行使審查權力,為自己的審查結論負責。

涵蓋了司法制度、訴訟制度等各大方面,同時也牽動、關聯了其它機構和系統的變遷與改革。

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既是對既往改革成效的充分認可,也為進一步總結改革經驗,鞏固改革成果,協調改革利益、化解改革矛盾,強化改革力度打下了堅實的領導基礎,提供了頂層設計空間。從其它領域的改革實踐來看,類似中央領導小組的成立,其引領作用和協調功能的發揮無疑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在司法改革領域,中央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領導小組對人民法院進一步深化改革的引領作用和協調功能同樣值得期待。

關鍵字六:

公正司法

報告原文: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必須堅持厲行法治,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建偉——

公正是司法的生命線,沒有公正,司法就失去靈魂,勢必人所共棄,形同槁木。因此,司法要有持久的生命力,就需要滿足民眾的熱切期待,獲得民眾的衷心擁護,這就必須鍛造公正的品格。司法公正是具體的,只有通過個案加以呈現,方能集腋成裘,獲得司法公信力,司法人員也可以藉此獲得極高的社會尊崇度,這就是“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之要義。

多年來,人民法院致力於司法改革,多方面推進公正在訴訟領域內的實現,不但在實體公正方面不遺餘力,在程式公正方面也有所精進,如通過司法解釋以及推動立法,確立起排除非法證據的規則,而且努力擴大該規則的適用範圍,為司法中個人自由權利的保障提供了重要機制,使司法程式的公正性得到進一步提升。

關鍵字七:

深化司法改革及綜合配套改革

報告原文: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和道德素質。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建偉——

涉深水者見蛟龍。司法改革的目標在於興利除弊,建立實現司法公正的長效機制,這就不能“見好就收”,淺嘗輒止。因此,司法改革是一個持續的、不斷深入的過程。

近年來,最高人民法院以積極主動的姿態進行司法改革工作,成績斐然,包括以審判公開為切入點,大力推動裁判文書上網、庭審網路直播,形成對於司法過程的倒逼機制,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人民法院從司法實際出發,大力推動案件繁簡分流,提高訴訟效率,增進庭審實質化,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並且與司法行政機關聯手展開試點工作,努力促成刑事辯護的全覆蓋,同時多地試點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完善,為這些改革積累實踐經驗。司法改革及配套改革內容豐富、意義重大,構成整個國家法治化進程中的濃墨重彩的一筆。

關鍵字八:

司法責任制

報告原文: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建偉——

權力大,責任就大,兩者理應形成鮮明的對應關係。司法權稱得上干係重大,其行使牽涉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的維護,與個人生命、自由和財產權利的予奪相關,對此司法機關自然不可掉以輕心。

這些年裡糾正的一些冤錯案件,一方面體現了司法機關有錯必糾的精神,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司法活動還存在不少需要改善問題。這些案件的曝光,在政法系統投下震撼彈,讓司法機關意識到,要實現司法公正,防止錯裁誤判,就必須增強司法人員的責任心,提高其謹慎度,這就需要完善和落實司法責任制,將責任落實到人。

隨著對司法規律的認識進一步深入,人民法院在司法責任制方面也強化了制度設計的科學性,避免鋤草傷苗,既要做到對於應當追究的絕不寬貸,也要考慮到對於認識、判斷上的錯誤,防止責任追究的泛化,從而使司法責任制在發揮作用的同時,避免司法人員對於辦案產生畏葸心理,戕害其司法獨立人格的培育。

關鍵字九:

憲法權威

報告原文: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維護憲法權威。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

中南大學法學院教授周剛志——

“捍衛憲法權威,保證憲法實施”,是法治中國建設的核心工作。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加強對法治中國建設的統一領導。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維護憲法權威。”

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觀點,非常明確地闡述了中國未來推進憲法實施工作的基本思路,此即: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統一領導,全面協調各部門的憲法實施與憲法監督工作。人民法院作為憲法規定的審判機關,在憲法實施和憲法監督中承擔了光榮而神聖的職責。

具體而言,人民法院需要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將憲法精神和憲法原則貫徹落實到具體案件的審判過程之中,讓人民群眾能夠在司法案件中感受到憲法的價值關懷。

關鍵字十:

反腐敗

報告原文:不敢腐的目標初步實現,不能腐的籠子越紮越牢,不想腐的堤壩正在構築,反腐敗鬥爭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並鞏固發展。

中南大學法學院教授周剛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群眾最痛恨腐敗現象,腐敗是我們黨面臨的最大威脅。”司法腐敗不僅嚴重侵犯了人民的憲法和法律權利,也嚴重損害了司法公信力。人民法院要貫徹十九大報告中關於反腐敗鬥爭的重要精神,就需要積極推進人民法院的制度建設,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紮牢“不能腐的籠子”,構築“不想腐的堤壩”,保證人民法官都能清正、廉潔地審理案件。

作為專門的審判機關,人民法院在反腐敗鬥爭中承擔了審理貪污受賄罪等國家公職人員腐敗犯罪案件等重要職能。人民法院需要在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與即將成立的國家監察委員會一起,積極推進反腐敗工作,堅持公正司法,形成並鞏固發展反腐敗鬥爭的壓倒性態勢,為國家法治反腐事業貢獻力量。

除了眾專家的解讀,身處一線的法律工作者們對於十八大以來的法治建設和司法環境變化,也有著切身體會:

01

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兼政治部主任宋魚水——

2014年11月6日成立了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它是為了滿足國家創新體系的需要,也是為了滿足經濟全球化的需要。我們提出了“四個國際一流”的目標,一流的裁判水準、一流的研究水準、一流的審判團隊、一流的廉潔水準。這“四個一流”,是希望能夠為智慧財產權保護提供更加便捷、更加效率、更加公正的司法裁判。

在法院,讓人民群眾有獲得感,主要體現了為民和公正兩個方面。在為民方面,最高院到地方法院開始實行立案登記制度,我們有一個統計,法院應當依法立案的案件,當天的立案率達到了90%。同時最近成立了互聯網法院,同時還有智慧法院的建設,用互聯網資訊化為老百姓提供司法服務。

02

執業律師薛濟民——

黨的十八大以來,律師積極參與全面依法治國的戰略實施,通過參與立法諮詢,來推進科學立法;通過擔任政府的法律顧問為重大行政決策提供幫助,來促進依法行政;通過代理、辯護來維護當事人合法權利,維護法律正確實施,促進司法公正。……我們相信,在十九大以後,律師的作用將越來越廣泛,律師的環境也越來越好。

2015年9月16日,《依法保障律師執業權利的規定》出臺,對律師各方面的權利進行了保障。特別是司法體制改革以來,加強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的改革,也對律師在庭審過程中的發問權、辯論權,包括我們對非法證據排除的權利,都做了一系列的規定。從2013年到去年為止,中國律師隊伍已經發展到32.6萬人,律師事務所也有了26000家,實現了小平同志提出的建設小康社會要有30萬律師的目標。

03

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刑二庭副庭長、審判員周欣——

上海法院在這五年裡砥礪奮進、追求卓越,審判質效獲得了質的飛躍。通過二維碼立案、微信掃一掃,緩解了立案難問題。通過律師訴訟服務平臺使異地律師能上網登記立案,大大節約了司法成本。通過刑事案件辦案輔助智慧系統等智慧法院的建設,大大提高了審判質效。上海法院推進深化司法責任制、法官職業保障制度、薪酬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給法官帶來了空前的職業尊榮感、信心和責任。

04

北京市昌平區檢察院檢委會專職委員、未成年人案件檢察部主任、全國模範檢察官彭燕——

檢察官都在更加主動地去履職。一些普通案件中80%以上都是由檢察官自己獨立決定起訴的,到現在為止沒有出現過一次無罪或撤回起訴的案件,同時,很多的案件與以前相比,辦理的速度和週期在縮短。

自昌平區檢察院於2014年被最高檢確定為17個改革試點單位之一以來,深刻地感受到,司改把辦案的權力更多地賦予一線辦案親歷者,讓他們真正行使審查權力,為自己的審查結論負責。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