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回眸2017環保這一年|美麗中國漸行漸近(人民日報)

藍天通透, 空氣清新, 12月的北京給了很多人大大的驚喜。 2017年, 不僅是北京, 京津冀乃至全國很多地方, 環境品質的全面提升讓公眾由衷欣慰, 也對未來充滿希望。

回首即將過去的一年, 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 各種政策措施密集出臺, 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形成;全面節約資源有效推進, 能源資源消耗強度大幅下降;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進展順利, 森林覆蓋率持續提高;生態環境治理明顯加強,

環境狀況得到改善……這一切, 得益於中央的高度重視, 得益於各地各部門的切實努力, 得益於公眾的支持和積極參與。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黨的十九大將其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 這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要義。 新的一年, 我們將繼續推進綠色發展, 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 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 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 任務已經明確, 工作時不我待。 只有全社會一起努力, 擼起袖子加油幹, 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更多優質生態產品的需求、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 實現美麗中國的目標。

——編 者

2月7日

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干意見》,

要求採取國家指導、地方組織,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原則, 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 同時, 強化生態保護紅線剛性約束, 形成一整套生態保護紅線管控和激勵措施。

3月5日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 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 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分別下降3%, 重點地區細顆粒物濃度明顯下降。 全面實施散煤綜合治理, 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 完成以電代煤、以氣代煤300萬戶以上。 至12月, 年度任務已全面完成。

3月18日

國辦轉發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發佈的《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 提出到2020年底, 在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城市, 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 目前, 46個城市已先行開展生活垃圾分類。

4月5日

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2+26”城市為期一年的駐點強化督查工作啟動。 5600人參與的大規模強化督查聚焦“散亂汙”整治、揮發性有機物防治等重點領域, 成效顯著。

4月24日

第三批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全面啟動。 8月15日, 第四批全面進駐, 至此, 中央環保督察實現全覆蓋。 11月16日, 第一批8個中央環保督察組移交的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情況公佈, 1140人被問責, 其中包括廳級幹部130人。

6月1日

中辦、國辦印發《關於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督查處理情況及其教訓的通報》, 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 切實把生態文明建設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7月27日

國辦印發《關於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

全面向洋垃圾宣戰。 方案要求嚴格固體廢物進口管理, 2017年年底前, 全面禁止進口環境危害大、群眾反映強烈的固體廢物;2019年年底前, 逐步停止進口國內資源可以替代的固體廢物。

8月28日

寧夏騰格裡沙漠污染公益訴訟案在寧夏中衛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調解結案。 涉案8家污染企業在投入5.69億元用於修復和預防土壤污染的資金基礎上, 再承擔環境損失公益金600萬元。 5.69億刷新了國內環境公益訴訟賠償金額紀錄, 遠遠超過了此前江蘇泰州1.6億天價環境公益訴訟案。

10月18日

十九大報告要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確立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 會議部署了改革生態文明體制、建設美麗中國的任務,吹響了污染治理衝鋒號。在12月20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被確定為今後3年的重點工作之一,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成為推動高品質發展的8項重點工作之一。

11月28日

中辦、國辦印發《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規定(試行)》,這意味著,幹部離任除常規審計外,還要審生態賬。審計內容主要包括土地、礦產、森林、草原、水、海洋等自然資源資產的變化情況。

12月17日

中辦、國辦印發《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提出從2018年1月1日起,在全國試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通過全國試行這一制度,不斷提高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和修復的效率,將有效破解“企業污染、群眾受害、政府買單”的困局。

12月底

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畫(“大氣十條”)第一階段收官,經過4年多持續攻堅,第一階段目標基本完成。2017年1月—11月,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10平均濃度比2013年同期下降20.4%;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PM2.5平均濃度分別下降38.2%、31.7%、25.6%,北京市下降35.6%,接近60微克/立方米。

圖片說明:

圖①:中央環保督察組工作人員在受理電話舉報。

圖②: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的麥田裡,小麥聯合收割機和秸稈打捆機一同作業。

安富斌攝(新華社發)

圖③:環境品質逐步改善,市民越來越多親近自然。週末,小朋友在草坪上放風箏。

圖④:山東省青島市棧橋,紅嘴鷗吸引市民前來觀賞遊玩。

圖⑤:河北省承德市,塞罕壩林場工作人員在巡山護林。

張 昊攝

圖⑥:江蘇南京蘇寧雲倉物流基地,工作人員在掃描“共用快遞盒”資訊。

新華社記者 李 博攝

圖⑦:遼寧瀋陽,工作人員向公眾展示清潔型煤。

圖⑧:千島湖水天一色,景色宜人。

近期重點文章推薦

會議部署了改革生態文明體制、建設美麗中國的任務,吹響了污染治理衝鋒號。在12月20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被確定為今後3年的重點工作之一,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成為推動高品質發展的8項重點工作之一。

11月28日

中辦、國辦印發《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規定(試行)》,這意味著,幹部離任除常規審計外,還要審生態賬。審計內容主要包括土地、礦產、森林、草原、水、海洋等自然資源資產的變化情況。

12月17日

中辦、國辦印發《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提出從2018年1月1日起,在全國試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通過全國試行這一制度,不斷提高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和修復的效率,將有效破解“企業污染、群眾受害、政府買單”的困局。

12月底

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畫(“大氣十條”)第一階段收官,經過4年多持續攻堅,第一階段目標基本完成。2017年1月—11月,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10平均濃度比2013年同期下降20.4%;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PM2.5平均濃度分別下降38.2%、31.7%、25.6%,北京市下降35.6%,接近60微克/立方米。

圖片說明:

圖①:中央環保督察組工作人員在受理電話舉報。

圖②: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的麥田裡,小麥聯合收割機和秸稈打捆機一同作業。

安富斌攝(新華社發)

圖③:環境品質逐步改善,市民越來越多親近自然。週末,小朋友在草坪上放風箏。

圖④:山東省青島市棧橋,紅嘴鷗吸引市民前來觀賞遊玩。

圖⑤:河北省承德市,塞罕壩林場工作人員在巡山護林。

張 昊攝

圖⑥:江蘇南京蘇寧雲倉物流基地,工作人員在掃描“共用快遞盒”資訊。

新華社記者 李 博攝

圖⑦:遼寧瀋陽,工作人員向公眾展示清潔型煤。

圖⑧:千島湖水天一色,景色宜人。

近期重點文章推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