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與北大有個約會|聽北大人說與北大的故事

編者按

數學于許晨陽, 是世界上最美的學科;

辯協于王照宇, 是行走在黑白世界的界限;

田徑隊于胡欣枚, 是汗水共鑄的榮光;

爵士舞于熊威, 是踩著樂點勁舞生活的樂章;

南燕于岑松皓, 是12月的花香與遙望銀裝的燕園。

真幸運啊, 這麼好的年紀遇見了你——北大, 遇見了人生起步時千千萬萬種可能。

你說, 要把最好的選擇, 留給燕園。

許晨陽

(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2002屆本科畢業生、2004屆碩士畢業生, 現任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教授, “拉馬努金獎”獲得者, 獲選2017/2018龐加萊講座教席)

我從小是搞數學競賽出身, 高中時曾被選拔進“中國數學奧林匹克國家集訓隊”, 之後被保送進入北大數院。

北大數院牛人很多, 本科課程設置也是國內最全面系統的。 我在和老師同學們的交流中迅速成長, 只用了3年就本科畢業了。 之後我師從國際著名數學家田剛老師研究代數幾何,

用了兩年時間拿到碩士學位後, 進入普林斯頓繼續攻讀博士學位。

博士畢業後我在MIT和普林斯頓都擔任過教職, 最後還是選擇回到了北大。

我目前所在的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是我的導師田剛老師牽頭組建的, 位於北大未名湖北的一處四合院裡。 這裡不僅環境雅致, 而且各種軟硬體配套設施齊全, 管理風格也儘量國際化, 極大程度上減免了研究者們在別處會遇到的事務性煩惱, 使我們可以全身心地投入科學研究中。

在我眼裡, 數學是世界上最美的學科。 科研過程中雖然充滿艱難, 但漫長的積澱後終會有撥雲見日的一刹那, 那一瞬間過程中經過長久地探索終於找到了真理, 感覺就像是“被上帝摸了腦袋”。

我很享受這樣的感覺。

對於年輕的數學專業學生來講, 我希望大家平時多與周圍的同學老師進行交流, 也希望大家在選擇方向時一定要以興趣為主。 祝願大家都能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做出成績, 獲得快樂。

王照宇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2014級本科生, 北大辯論協會理事長, 《一站到底》北大代表隊人氣選手)

上百場比賽, 成為內心的“執”。 而大一時那種渴望國際賽奪魁、執著於聲名在外的迫切卻漸漸消弭。 如今更希望的, 是在僅有的幾場比賽中, 與隊友配合引導。 逆風時安慰, 順利時引局。

如果說在北大, 在辯協的這幾年教給了我什麼, 其實我也不知道。

很多人問, 辯論的什麼獨特性讓你如此熱愛這項活動。 我的回答可能是:“沒有獨特性。 ”

辯論可以鍛煉邏輯思維, 確實, 但寫論文也可以, 甚至更嚴謹;辯論也可以鍛煉口才, 確實, 但模擬聯合國也可以, 甚至更國際化;辯論讓你認識一幫交心的朋友, 確實, 但任何一個其他的學生組織, 都可以, 甚至更少吵架。

辯論本身, 是沒有獨特性的。

甚至坦白講, 是一個蠻可怕的活動。

因為你一旦浸入到一個辯題的語境裡, 想要抽離出來, 很難很難。 我們常常在肯德基, 陪那些畫圖的、跑程式的同學一起到子夜, 餓了買漢堡和薯條。 一次比賽基本就意味著, 一周的晚上都要這樣度過。

很多人認為, 辯論是一件單單純純憑嘴上功夫的事情, 可以把黑的說成白的, 其實有點誤解。

我們更擅長的, 其實是從黑的裡面找出白的, 從沒道理的事情裡理出道理。 我們不是在狡辯, 我們在窮心竭力, 探索事物的另一面。

因為這個世界, 不是一刀切的非黑即白, 大部分需要我們討論的領域, 其實都是灰色的, 我們試圖去切割、定義、分類, 它們究竟是明是暗。

所以要問辯論教給了我什麼, 享受當下吧,不需要追根溯源。

這些年,從臺灣的亦恩杯,青島的山海杯,悉尼的華夏杯,到新加坡的亞太杯,珠海的新國辯,法大的邀請賽……世界那麼大,想到各處看各處的風景,想到各處品各處的人情。

於是跟著前輩天南海北,於是愛著辯論晝夜不分。前輩帶我們看過不同文化中,不同的精彩。現在輪到我帶你們去感受唇齒交鋒,和流連忘返。

我們常常戲稱辯論是個圈兒,圈中人前赴後繼,卻樂此不疲。

申請季忙,期末考累,專業課繁重,交換事宜瑣碎,於是很多人會宣稱要“退圈”,可是“退圈不退隊,退隊不退賽”的傳統一直都在。

當習慣了說“代表北大辯協問候在場各位”,當習慣了,不管於北大,還是辯協,都成為一生所愛,無法割捨。

不負初心十年,直至大廈將傾。

胡欣枚

(北京大學資訊管理系2016級本科生,鉛球體育特長生)

我是一名大二的體育特長生。

每週的週一到週六,每天2小時,是我的日常訓練。訓練很累,但是與一群志同道合、努力拼搏的小夥伴相處,與專業負責、言傳身教的教練相伴,我們都還是很開心地度過在五四訓練的每一天。

我特別喜歡北大田徑隊。有時訓練前不想慢跑,整個隊或者和其他隊一起打打羽毛球、網球、籃球,踢踢毽子,就當作熱身了。隊員和教練的感情都很好。訓練的時候一起開開玩笑,就完全不記得訓練的疲憊了。

其實作為北大的體育特長生,光榮之餘也感受到更多壓力——和一些高校不同,我們沒有固定訓練的時間——隊員們選的專業不同、教練同時也是學校的體育課老師,所以訓練時間需要根據隊員和教練都沒課的時間進行調整。

對於我而言,北大是揮灑汗水的地方,是閉著眼回憶起來能看到五四的月亮的地方,在這小小的校園裡體育和學習生活並存,放飛夢想和埋頭苦幹在塑膠操場和明亮教室裡正悄然布織著我的未來

熊 威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2013級博士研究生,北大風雷社成員,爵士舞舞者)

一轉眼來北大已近五年時光,我也以一個博士研究生的身份“不務正業”地伴隨著街舞風雷社一起成長。

從第一次緊張的面試,到平日的辛苦訓練,到頂著學業壓力當了一年隊長,參加了校內外的各種演出,十佳、新年、信科、專場甚至到成都校友會,在表演時能聽到觀眾的歡呼是最興奮的事。

後來作為“老人”一直堅持去跳舞,反而最開心的還是看著很多同學從入門到慢慢瞭解和喜歡上了街舞,同時在這裡結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對我而言最開心的也是跳完舞後呼朋喚友去nova吃宵夜的日子。

因為學校對學生文化生活的支持,我們終於不用到處找場地,有了屬於自己的舞蹈室。在即將迎來120周年校慶之際,也衷心希望大家能夠通過豐富的文娛生活,繼續發揚北大之精神!

岑松皓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滙豐商學院2017級碩士研究生,政府管理學院2013級本科生,曾任政府管理學院團委副書記)

在去年九月以前,我從未想過會在深圳為母校慶祝120歲的生日。

2013年6月25日,我把“公共管理類”寫在了專業志願的第一行。

2013年8月23日,我帶著對大學生活的憧憬,帶著對中國社會的現實關懷來到了北大政管。

本科四年,我曾與大衛·奧斯本和特德·蓋布勒為伴,也曾在寒暑假奔向祖國的大江南北進行志願服務和社會實踐,當然各類學生組織也不鮮見我的身影。

我曾一度以為,我會在北京讀完我的本科,接著讀完碩士,然後做一名基層公務員,成為中國龐大政治體系中的一枚螺絲釘。

但在九月推免時,面對滙豐發來的offer,我開始動搖。對於在北方生活了22年的我來說,深圳是一個足夠新鮮的環境,讓我有機會嘗試更多的可能性。

也許是生性嚮往自由,也許是想跳出生活了四年的comfort zone,也許是貪戀南方溫潤的氣候,我與其他78位小夥伴不約而同的選擇了深圳研究生院,選擇了成為一位“南燕人”。

在這裡,我習慣了每天宿舍、食堂、教室三點一線;在這裡,我習慣了每週三早六點半的軍事訓練;在這裡,我習慣了12月仍能飄來的陣陣花香;在這裡,我漸漸加深了對自己身份的認同——我們是“南燕人”,也是普普通通的北大人。

這是我在北大的第五年,這是“我”關於北大的故事。

享受當下吧,不需要追根溯源。

這些年,從臺灣的亦恩杯,青島的山海杯,悉尼的華夏杯,到新加坡的亞太杯,珠海的新國辯,法大的邀請賽……世界那麼大,想到各處看各處的風景,想到各處品各處的人情。

於是跟著前輩天南海北,於是愛著辯論晝夜不分。前輩帶我們看過不同文化中,不同的精彩。現在輪到我帶你們去感受唇齒交鋒,和流連忘返。

我們常常戲稱辯論是個圈兒,圈中人前赴後繼,卻樂此不疲。

申請季忙,期末考累,專業課繁重,交換事宜瑣碎,於是很多人會宣稱要“退圈”,可是“退圈不退隊,退隊不退賽”的傳統一直都在。

當習慣了說“代表北大辯協問候在場各位”,當習慣了,不管於北大,還是辯協,都成為一生所愛,無法割捨。

不負初心十年,直至大廈將傾。

胡欣枚

(北京大學資訊管理系2016級本科生,鉛球體育特長生)

我是一名大二的體育特長生。

每週的週一到週六,每天2小時,是我的日常訓練。訓練很累,但是與一群志同道合、努力拼搏的小夥伴相處,與專業負責、言傳身教的教練相伴,我們都還是很開心地度過在五四訓練的每一天。

我特別喜歡北大田徑隊。有時訓練前不想慢跑,整個隊或者和其他隊一起打打羽毛球、網球、籃球,踢踢毽子,就當作熱身了。隊員和教練的感情都很好。訓練的時候一起開開玩笑,就完全不記得訓練的疲憊了。

其實作為北大的體育特長生,光榮之餘也感受到更多壓力——和一些高校不同,我們沒有固定訓練的時間——隊員們選的專業不同、教練同時也是學校的體育課老師,所以訓練時間需要根據隊員和教練都沒課的時間進行調整。

對於我而言,北大是揮灑汗水的地方,是閉著眼回憶起來能看到五四的月亮的地方,在這小小的校園裡體育和學習生活並存,放飛夢想和埋頭苦幹在塑膠操場和明亮教室裡正悄然布織著我的未來

熊 威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2013級博士研究生,北大風雷社成員,爵士舞舞者)

一轉眼來北大已近五年時光,我也以一個博士研究生的身份“不務正業”地伴隨著街舞風雷社一起成長。

從第一次緊張的面試,到平日的辛苦訓練,到頂著學業壓力當了一年隊長,參加了校內外的各種演出,十佳、新年、信科、專場甚至到成都校友會,在表演時能聽到觀眾的歡呼是最興奮的事。

後來作為“老人”一直堅持去跳舞,反而最開心的還是看著很多同學從入門到慢慢瞭解和喜歡上了街舞,同時在這裡結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對我而言最開心的也是跳完舞後呼朋喚友去nova吃宵夜的日子。

因為學校對學生文化生活的支持,我們終於不用到處找場地,有了屬於自己的舞蹈室。在即將迎來120周年校慶之際,也衷心希望大家能夠通過豐富的文娛生活,繼續發揚北大之精神!

岑松皓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滙豐商學院2017級碩士研究生,政府管理學院2013級本科生,曾任政府管理學院團委副書記)

在去年九月以前,我從未想過會在深圳為母校慶祝120歲的生日。

2013年6月25日,我把“公共管理類”寫在了專業志願的第一行。

2013年8月23日,我帶著對大學生活的憧憬,帶著對中國社會的現實關懷來到了北大政管。

本科四年,我曾與大衛·奧斯本和特德·蓋布勒為伴,也曾在寒暑假奔向祖國的大江南北進行志願服務和社會實踐,當然各類學生組織也不鮮見我的身影。

我曾一度以為,我會在北京讀完我的本科,接著讀完碩士,然後做一名基層公務員,成為中國龐大政治體系中的一枚螺絲釘。

但在九月推免時,面對滙豐發來的offer,我開始動搖。對於在北方生活了22年的我來說,深圳是一個足夠新鮮的環境,讓我有機會嘗試更多的可能性。

也許是生性嚮往自由,也許是想跳出生活了四年的comfort zone,也許是貪戀南方溫潤的氣候,我與其他78位小夥伴不約而同的選擇了深圳研究生院,選擇了成為一位“南燕人”。

在這裡,我習慣了每天宿舍、食堂、教室三點一線;在這裡,我習慣了每週三早六點半的軍事訓練;在這裡,我習慣了12月仍能飄來的陣陣花香;在這裡,我漸漸加深了對自己身份的認同——我們是“南燕人”,也是普普通通的北大人。

這是我在北大的第五年,這是“我”關於北大的故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