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蘇聯在聯合國擁有三個席位直至解體,為什麼?

聯合國是在反法西斯聯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嶄新的、普遍性的國際組織。 1945年2月雅爾達會議, 組建聯合國的主要分歧——創始成員國的資格問題和未來核心機構安理會的否決權問題獲得共識。 當常任理事國為爭端當事方時, 如決議採取和平手段解決爭端則不得行使否決權。 而凡在1942年初《聯合國家宣言》上簽字的國家或1945年3月前向法西斯宣戰的國家均為創始成員國。

6月26日, 聯合國成立的簽字儀式在美國三藩市退伍軍人紀念堂舉行, 共51國為創始成員國(波蘭新政府6月28日方改組成功, 故未參會, 而是會後補簽)。

51國中有烏克蘭蘇維埃共和國及白俄羅斯蘇維埃共和國的身影, 兩者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 如此蘇聯在聯合國就擁有了三個席位, 俗稱“一國三票”。

雅爾達會議時, 蘇聯拋出白烏兩者的聯合國代表權問題, 英國首相邱吉爾予以支持, 以期使大英帝國的某些尚未獨立的自治領,

如印度獲得代表權。 英方的表態使羅斯福陷入孤立, 加之寄希望蘇聯參加對日作戰, 故只得妥協, 但亦為美國爭取到了增加兩個席位的對等權利。 後因不知如何分配而擱置, 如今美方依然聲稱擁有“在適當時候增加兩個聯合國代表席位的權利”。 蘇聯為白烏兩者爭取代表權可謂理直氣壯:

1)給予烏克蘭和白俄羅斯聯合國創始成員國地位, 表現了國際社會對他們為戰勝軸心國做出的巨大貢獻和犧牲的認可。 慘烈的衛國戰爭使蘇聯喪失了2000余萬的人口, 莫斯科和伏爾加河以西的1710座城鎮、3.18萬個工礦企業、6.5萬公里鐵路被毀, 30%左右的國家財富化為灰燼。 而主戰場烏克蘭和白俄羅斯自然首當其衝,

白俄羅斯損失1/4人口, 烏克蘭的物質損失則占全蘇聯的40%。

2)其實除白烏兩者外, 印度和菲律賓當時亦不是獨立國家, 因而印度宗主國大不列顛及掌控菲律賓的美利堅也不是一國一票(1947年印巴分治;1946年7月菲律賓獨立)。 另依據蘇聯憲法, 各加盟共和國可獨立行使除聯盟職權以外的國家權力。

有權同外國締結條約及互換外交和領事代表, 並可自由退出聯盟體系。 故蘇聯加盟共和國擁有聯合國席位, 並無法制不妥。

三藩市制憲會議中, 烏克蘭代表團團長烏國際事務人民委員曼努伊爾斯基曾負責撰寫《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部分, 對聯合國的誕生頗有貢獻。 蘇聯高度集中的體制使烏克蘭、白俄羅斯代表在聯合國大會、安理會等投票中(烏克蘭在1948−49年及1984−85年兩度當選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 並未出現同蘇聯不一致的情況。

隨著蘇聯解體, 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分別在1991年8月24日和25日獨立後, 蘇聯一國三票的歷史終結, 消失於歷史的故紙堆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