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怎麼定義“好課”?

一堂好課沒有絕對的標準, 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大致表現在5個方面。

一、有意義, 即扎實。 (教師講的學生都知道, 何必再上課?)

在一節課中, 學生的學習首先是有意義的。 初步的意義是他學到了新的知識, 進一步是鍛煉了他的能力, 往前發展是在這個過程中有良好的、積極的情感體驗, 產生進一步學習的強烈要求, 再發展一步, 是他越來越會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

這樣學習, 學生才會學到新東西。 學生上課, “進來以前和出去的時候是不是有了變化”, 如果沒有變化就沒有意義。 一切都很順, 教師講的東西學生都知道了,

那你何必再上這個課呢?換句話說, 有意義的課, 它首先應該是一節扎實的課。

二、有效率, 即充實。 (課堂上學生都應該有事情做)。

有效率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面上而言, 這節課下來, 對全班學生中的多少學生是有效的, 包括好的、中間的、困難的,

他們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 有的高一些, 有的低一些, 但如果沒有效率或者只是對少數學生有效率, 那麼這節課都不能算是比較好的課。

從這個意義上, 這節課應該是充實的課。 整個過程中, 大家都有事情幹, 通過教師的教學, 學生都發生了一些變化, 整個課堂的能量很大。

三、生成性, 即豐實。 (上課不能完全預先設計)。

一節好課不完全是預先設計好的, 而是在課堂中有教師和學生真實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維和能力的投入, 有互動的過程, 氣氛相當活躍。 在這個過程中, 既有資源的生成, 又有過程狀態生成, 這樣的課可稱為豐實的課。

四、常態性, 即平實。 (哪怕部長聽課, 也要“目中無人”)。

不少老師受公開課、觀摩課的影響太深, 一旦開課, 容易出現的毛病是準備過度。 教師課前很辛苦, 學生很興奮, 到了課堂上就拿著準備好的東西來表演, 再沒有新的東西呈現。 當然, 課前的準備有利於學生的學習, 但課堂有它獨特的價值, 這個價值就在於它是公共的空間, 需要有思維的碰撞及相應的討論, 最後在這個過程中, 師生相互生成許多新的知識。

公開課、觀摩課更應該是“研討課”。 葉瀾教授告誡老師們:“不管是誰坐在你的教室裡, 哪怕是部長、市長, 你都要旁若無人, 你是為孩子、為學生上課, 不是給聽課的人聽的, 要‘無他人’。

”她把這樣的課稱為平實(平平常常、實實在在)的課, 並強調:這種課是平時都能上的課, 而不是有多人幫著準備, 然後才能上的課。

五、有待完善, 即真實。 (只要是真實的就會有缺憾)。

課不能十全十美, 十全十美的課造假的可能性最大。 只要是真實的就會有缺憾, 有缺憾是真實的一個指標。公開課、觀摩課要上成是沒有一點點問題的,那麼這個預設的目標本身就是錯誤的,這樣的預設給教師增加很多心理壓力,然後做大量的準備,最後的效果往往是出不了“彩”。有了問題,才有進步的開始,不能把自己裝扮起來、遮掩起來。

生活中的課本來就是有待完善,這樣的課稱之為真實的課。扎實、充實、平實、真實,說起來好像很容易,真正做起來卻很難。但正是在這樣的一個追求過程中,教師的專業水準才能提高,心胸才能博大起來,同時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學作為一個創造過程的全部歡樂和智慧的體驗”。

有缺憾是真實的一個指標。公開課、觀摩課要上成是沒有一點點問題的,那麼這個預設的目標本身就是錯誤的,這樣的預設給教師增加很多心理壓力,然後做大量的準備,最後的效果往往是出不了“彩”。有了問題,才有進步的開始,不能把自己裝扮起來、遮掩起來。

生活中的課本來就是有待完善,這樣的課稱之為真實的課。扎實、充實、平實、真實,說起來好像很容易,真正做起來卻很難。但正是在這樣的一個追求過程中,教師的專業水準才能提高,心胸才能博大起來,同時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學作為一個創造過程的全部歡樂和智慧的體驗”。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