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18年有關雲的預言

正當12月, 是科技界的“預言季”。 專家的預言總讓人喜聞樂見, 看這些預言能否挺過明年就更有意思了。

一年光景對雲計算來說可謂天長日久(回想一下2017年的所有新進展), 但是我很樂意維護這個悠久的傳統, 就是問問自己的水晶球未來會怎樣。 閒話少說, 我們一起來看看2018年有關雲的預言。

雲2.0成為主流

對於今天雲中出現的所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創新, 我們所做的絕大多數東西仍然是基本的計算和存儲。 是的, 在創建第一類虛擬機器管理程式後逾16年, 超過85%的虛擬化實際上只是更好的虛擬化——仍然全年侯地運行在別人的資料中心。

好消息是我們只是遵循所有顛覆性創新的重複模式。 在面臨顛覆時, 消費者最初都試圖像使用以前的技術那樣使用它。 還記得數碼攝影的引進吧, 當我們用數碼相機來濫用這種技術時, 其形式和功能看起來像膠片相機一樣可疑。 現在無論我們做什麼都少不了數碼相機, 從我們的智慧手機到筆記型電腦到眼鏡, 甚至到家庭助理(“Alexa, 能幫我照一張嚇人的照片嗎?”)。

雲領域也發生了相同的事情, 真正的顛覆性創新(我稱之為雲2.0)終於成為主流。 雲2.0關乎平臺服務、無伺服器和只有在需要時才運行異構雲服務的可組合的應用程式(composable application)。 這事關我們與存在30年之久的各種主從式架構(client-server model)所做的了斷,

此架構將永久伺服器和作業系統置於所有應用程式的基礎之上。 雖然這個轉型將耗時十餘載, 但我們將在2018年達到臨界點, 業界終於承認2.0是應用程式架構的未來。

我們開始對虛擬伺服器進行漫長的告別吧。 注意外出時不要讓門給撞了。

機器幫了大忙

雲的變革步伐是無與倫比的。 規模適中的雲客戶每天都可以將數千個變革帶入雲環境。 每一個變革都有可能影響組織的成本、安全性、性能、可用性、甚至是合規性。

雖然基礎設施即代碼(infrastructure as code)使我們能夠以驚人的效率啟動所有應用程式和基礎設施, 現在由人來管理它們。 好消息是, 我們都在努力做好這些工作。 壞消息是:我讀了這本書的最後一章, 結論是人類輸了。

誠然,

2018年會是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在我們管理雲計算複雜性的第一年發揮其第一個有意義的作用。 就像高速演算法交易將股票市場轉型了一樣, 高速演算法自動化轉型管理也是如此。 我們將漸漸看到機器驅動的知識和自動化驅動我們的監控、事件管理、成本管理和配置管理。 最終結果是:降低成本、提高安全性、改善服務水準協定和提高性能。

別難過:我們仍然需要人類。 最起碼現在還需要。

穀歌幡然醒悟

過去, 人們常常指責我對Google Cloud太苛刻了。 我不是不喜歡穀歌。 我很佩服這家公司, 很欣賞他們在雲方面的創新, 他們確實不喜歡做惡。 但是我也看到這家理應掌控雲的公司被資源寥寥的後來居上者超越。 但是我預言谷歌的客戶增長率將在2018年超過亞馬遜和微軟,

實際的雲營收超過Azure, 成為公有雲的老二。

注意:實際的雲收入指的是與IaaS和PaaS相關的收入(提示:不包括Office365或Windows Server以及與雲無關的其它高增長產品)。 如今山景(Mountain View)正在醞釀著一些事情。

到2018年, 我們會看到穀歌閃亮的創新, 看到他們的企業執行力達到臨界水準。

異構雲誕生了

當應用程式跨越公共和私有雲時, 混合雲應用而生。 當應用程式跨越多個雲提供商時, 異構雲橫空出世。 雖然混合雲一直在穩步發展, 但異構雲還是誕生了, 原因有兩個:(1)資料傳輸的成本;(2)資料的重要性。

異構雲假定所提供服務的多樣性在不斷增長和差異化, 以至於在你查看架構棧時發現, 雲提供商的架構與你的迥然不同。

新的應用程式架構將見縫插針, 借著這個機會利用新增的多樣性。 異構雲應用程式可能會選擇使用AWS ECS、AWS DynamoDB、Google BigQuery、Google DNS、AWS S3和Azure Search。 2018年, 由於降低的資料流程出成本、容器技術、微服務和無伺服器的組合, 最終我們將看到內建於異構雲的應用程式的出現。

治理即代碼

雲中所有基礎架構的管理存在於回饋環路中, 其中持續優化需要保持基礎架構和應用程式的最佳成本、可用性、性能、安全性和使用率。

例如, 要維護面向互聯網的網路集群的安全性, 組織需要定期分析安全性, 識別機會, 進行更改, 然後在與業務需求一致的時間間隔內不斷重複此過程。 在雲時代之前, 這些“回饋迴圈”具有足夠長的時間間隔, 經常不被注意(例如四分之一年)。 但是有了雲之後,時間間隔正在穩步迫近即時趨勢,使組織越來越難以將人員(而非軟體)應用到這個管理。

由於雲環境中發生的快速變化,手動管理基礎架構和應用程式的運行狀況已經不太現實。如今,管理雲基礎架構需要軟體——理想的軟體,它允許組織從內部策略、最佳實踐和參考架構中獲取和推動管理。誠如開發運維發現工程和作業系統之間的不匹配的問題的解決方案是通過“基礎架構即代碼”一樣,在不犧牲雲所提供的敏捷性的情況下維持治理的解決方案就是我們所說的“治理作為代碼”。它涉及的事項包括獲取你的最佳實踐、策略和外部合規性要求,以此作為可監控、報告以及宜用自動化的地方的規則。

我們將在2018年看到支援雲級規模的治理的職位、流程和技術的出現。

區塊鏈點雲成金

區塊鏈將轉變雲中的一切。沒錯,我說的是一切。

好吧,我其實並不相信這一點,但是如果我不談論區塊鏈如何提高雲效率、降低成本、解決世界饑餓問題,以及它到底有多棒,那人們怎麼能夠認真對待我的2018年的預言呢?也許區塊鏈將解決這個問題,即在2018年消耗超過500千瓦時的電力來驗證交易。

你拿我的預言當一回事嗎?我想你應該不會。

但是有了雲之後,時間間隔正在穩步迫近即時趨勢,使組織越來越難以將人員(而非軟體)應用到這個管理。

由於雲環境中發生的快速變化,手動管理基礎架構和應用程式的運行狀況已經不太現實。如今,管理雲基礎架構需要軟體——理想的軟體,它允許組織從內部策略、最佳實踐和參考架構中獲取和推動管理。誠如開發運維發現工程和作業系統之間的不匹配的問題的解決方案是通過“基礎架構即代碼”一樣,在不犧牲雲所提供的敏捷性的情況下維持治理的解決方案就是我們所說的“治理作為代碼”。它涉及的事項包括獲取你的最佳實踐、策略和外部合規性要求,以此作為可監控、報告以及宜用自動化的地方的規則。

我們將在2018年看到支援雲級規模的治理的職位、流程和技術的出現。

區塊鏈點雲成金

區塊鏈將轉變雲中的一切。沒錯,我說的是一切。

好吧,我其實並不相信這一點,但是如果我不談論區塊鏈如何提高雲效率、降低成本、解決世界饑餓問題,以及它到底有多棒,那人們怎麼能夠認真對待我的2018年的預言呢?也許區塊鏈將解決這個問題,即在2018年消耗超過500千瓦時的電力來驗證交易。

你拿我的預言當一回事嗎?我想你應該不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