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一代豪傑,曾經雄據中原天下歸心,如今身死功滅……

“三百年老店, 是如何煉成的——撥開迷霧讀大唐”之創始團隊(38)

鎮守宜陽(此時改稱熊州)的是史萬寶和盛彥師。 李密叛變消息傳來,

史對盛說:“李密剽悍, 再加個王伯當, 我等恐怕難以抵擋。 ”

盛彥師一笑:“請大帥給我數千兵馬, 一定砍下李密的人頭。 ”

史大驚:“你有何奇策, 這麼大把握!”

“兵法尚詐, 目前暫且不便稟告。 ”

盛彥師率軍出發。 部隊急行軍翻越熊耳山, 來到山南一處狹穀要道, 弓箭手埋伏於兩旁高地, 步兵則藏於山谷溪澗。 盛彥師下令:“敵軍渡水一半, 上下同時攻擊。 ”

底下人莫名其妙跑了半天, 這時終於忍不住問:“將軍, 聽說李密打算東去洛陽, 咱們跑來這深山老林裡幹嘛?”

盛彥師心想:你們這幫傢伙, 也就熊大熊二的水準。 再看看自己上下安排妥當、大功將成, 不由得心花怒放:“現在跟你們說說也沒關係。 李密說去洛陽, 你們就信了?他那是在放煙幕彈、搞聲東擊西,

實際必定去伊州(河南汝州市)投奔張善相。 幸好老夫反應快, 先入此地。 若李密趕在前面進了此穀, 山路險窄, 我等就無法施展。 而今必定生擒此賊!”

李密呀李密, 活該你倒楣, 在這窮山僻壤還遇上個明白人。 真是天欲亡之、不得不亡啊!

李密自桃林出發, 穿過軍事重鎮陝州(河南三門峽市)後, 認為已不再有危險, 率領部隊緩緩前行。 他的輕慢最後一次害了自己。 于熊耳山南, 正進入盛彥師的口袋陣。 唐軍刹時發動, ‘密眾首尾斷絕, 不得相救, 遂斬密及伯當, 俱傳首長安。 ’盛彥師因功被封葛國公。 本年, 李密三十七歲。

為安撫徐世勣, 李淵派使節攜帶李密頭顱前往黎陽, 並告之李密叛逃情形。 徐世勣面向北方(以示李密仍為自己君主)叩拜號哭,

上疏中央請求准許安葬。 李淵命把李密屍首交給徐世勣。 徐全軍縞素, 以君臣之禮將李密葬于黎陽山(河南浚縣大伾山)南。 李密一向得將士愛護, ‘故人哭之, 多有嘔血者。 ’

一代豪傑李密, 至此身死功滅。

蓋棺定論。 我們先來看看, 史家是如何評價李密的。

《舊唐書》用了八個字:“狂哉李密, 始亂終逆。 ”始亂, 是說他在隋末的亂政中首舉義兵(隨楊玄感起事);終逆, 是說他降唐後複叛, ‘終是狂夫。 ’對李密的成敗, 也有很好的評論。 說他在洛口之時, 號稱百萬之眾, 竇建德、李淵等都致信擁戴, ‘不亦偉哉!’而偃師敗後, 如能胸無猜忌、前往黎陽, 用徐世勣為元帥、用魏征作智囊, ‘成敗之勢, 或未可知。 ’至於投奔李淵, 則認為既首倡義兵、又是曾經的盟主,

卻甘心向人投降, ‘其為計也, 不亦危乎!’認為不可能長久。 有人拿李密與項羽相比, 《舊唐書》認為其‘文武器度有餘, 而壯勇斷果不及。 ’大約還是文治有餘、武功不足的意思。

《新唐書》的評價, 要更差一些。 先是說李密不如項羽:‘羽興五年霸天下, 密連兵數十百戰不能取東都。 ’還是在說李密軍事上差一點。 又提到他曾勸楊玄感西取關中, 等到自己當頭, 卻不能實施。 這就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了。 末了評論:假使李密不背叛, 憑他的雄才大略, 李唐也不可能容納他——同樣認為李密降唐, 總歸不會有好下場。

《新唐書》編于宋代。 天下一統的時候, 對最終得天下的人唱讚歌、對奪天下失敗的人進行批判, 是政治正確。 《舊唐書》成於五代的後晉。

海內分裂、時局動盪, 對史臣沒有那麼嚴苛細察, 下筆也較少約束。 對李密這樣人物, 評價會更加寬鬆和公允。

而我們一路讀來, 仿佛與李密相隨。 他的成與敗、得與失, 仿佛清晰、又仿佛模糊。 李密的命運, 是時勢的必然, 還是機運的偶然?是人力的不及, 又或者是天意的遺棄?今天的我們, 究竟該如何看待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