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衡量地方發展和官員政績的新“風向標”

26日, 國家統計局、國家發展改革委、環境保護部和中央組織部聯合發佈《2016年生態文明建設年度評價結果公報》, 首次公佈了2016年度各省份綠色發展指數和公眾滿意程度。

綠色發展指數和公眾滿意程度不僅展示了當年各省份綠色發展情況, 還將納入五年一次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考核, 考核結果將成為各省份黨政領導綜合考核評價、幹部獎懲任免的重要依據。 專家認為, 這對於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 引導各地區各部門樹立正確發展觀和政績觀意義重大。

生態文明建設的“測量儀”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近年來,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各項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但總體上看,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水準仍相對滯後, 一些地方片面追求GDP增速、發展方式粗放、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仍未有效解決。

生態文明建設成效如何, 需要“一把尺子”來衡量。 2016年, 中辦、國辦印發《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 明確我國將對各省區市實行年度評價、五年考核機制, 以考核結果作為黨政領導綜合考核評價、幹部獎懲任免的重要依據。

綠色發展指數和公眾滿意程度, 是年度評價工作的兩個組成部分。 其中, 綠色發展指數採用資源利用、環境治理、環境品質、生態保護、增長品質、綠色生活6個方面的55項評價指標計算生成,

全面客觀地反映各地區綠色發展成果。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指示器”

此次發佈的年度評價結果不僅包括2016年各省份綠色發展指數, 還公佈了構成該指數的6項分類指數。 紛繁的資料背後, 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三大指向清晰可見: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更平衡——

從分類資料來看, 反映主要污染物、危險廢物、生活垃圾和污水的治理以及污染治理投資等情況的“環境治理指數”, 排名前三的地區為北京、河北、上海。

反映大氣、水、土壤和海洋環境品質狀況的“環境品質指數”, 排名前三的地區為海南、西藏、福建。

反映綠色生活方式轉變以及生活環境改善的“綠色生活指數”, 排名前三的地區為北京、上海、江蘇。

推進環境治理打好持久戰——

此次公佈的結果顯示, 有些地區的環境治理指數很高, 但環境品質指數卻很低。 例如, 北京和河北是環境治理指數排名前兩名的地區, 環境品質指數排名卻為倒數第四和倒數第二。

專家分析, 治理指數重點反映地方政府在污染防治和環境治理方面開展的工作;而品質指數重點反映大氣、水、土壤和海洋的環境品質狀況, 既與當地的環境治理工作進展情況有關, 也與當地的氣候、自然條件、產業結構等因素有關。

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的公眾“獲得感”——

資料顯示, 2016年, 公眾滿意程度排名前三位元的地區分別為西藏、貴州、海南, 而滿意程度較低的是河北、北京、天津。

值得注意的是, 部分地區綠色發展指數和公眾滿意程度排名的落差較大。

主要原因在於二者評價重點不同,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介紹, 綠色發展指數側重于從資源、環境、生態、經濟等方面多維度、多層面綜合反映生態文明建設總體進展;公眾滿意程度側重於調查公眾對生態環境品質的滿意程度, 公眾對反映當地空氣、水、居住周邊環境等環境品質狀況相關指標的主觀感受相對更加深刻。

推動高品質發展的“風向標”

綠色發展指數, 不僅是督促和引導各地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指示器”, 更是推動未來高品質發展的“風向標”。

——用好評價考核“指揮棒”, 引導各地補齊發展短板。

綠色發展指數和公眾滿意程度的年度評價, 都將納入到五年一次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考核中,

作為黨政領導綜合考核評價、幹部獎懲任免的重要依據。

“要摒棄‘唯GDP論英雄’的發展觀、政績觀。 ”甯吉喆說, 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 使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約束。 對於需要改進和提高的領域深入總結、分析研究, 提出有針對性地解決措施並加以落實, 從而補齊綠色發展短板。

——推動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綠色發展指數及其指標導向, 不論是對企業發展, 還是對社會和公眾生活都將產生很大的影響和引導力。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李曉西認為, 綠色發展指數超越傳統的投資環境評價, 為投資者全面衡量投資專案的收益提供了更高和更全面的視角。 同時, 把綠色產品、綠色出行、綠色建築、公共綠地等納入指標體系, 可以直接引導公眾關注綠色生活方式的形成。

——構建與高品質發展相適應的統計體系。

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在這一背景下,構建與高品質發展相適應的統計體系尤為關鍵,此次發佈的綠色發展指數無疑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盛來運說,現有指標體系反映經濟建設方面的指標偏多,反映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指標少,要按照五大發展理念要求,增加完善相關指標體系。此外,要按照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推動高品質發展的要求,增加反映產業、行業、地區等各方面結構協調性指標、品質效益指標和新動能發展指標。

可以直接引導公眾關注綠色生活方式的形成。

——構建與高品質發展相適應的統計體系。

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在這一背景下,構建與高品質發展相適應的統計體系尤為關鍵,此次發佈的綠色發展指數無疑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盛來運說,現有指標體系反映經濟建設方面的指標偏多,反映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指標少,要按照五大發展理念要求,增加完善相關指標體系。此外,要按照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推動高品質發展的要求,增加反映產業、行業、地區等各方面結構協調性指標、品質效益指標和新動能發展指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