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留住鄉愁的廟屯村留下了“搖錢樹”

“這是爺爺奶奶們曾經讀書的課桌, 他們是在這茅草屋內用土爐子取暖的;這是用牛拉的犁杖, 用來耕地;這是碾坊, 吃的米麵都是用這個石碾子碾出來的……想想我們現在的生活, 是不是比以前強了很多?我們是不是應該珍惜?”12月22日, 奈曼旗白音塔拉蘇木中心小學校教師烏蘭圖雅領著30名學生, 到白音塔拉蘇木伊和烏素嘎查廟屯自然村接受傳統文化教育。

廟屯村地處沙漠深處低窪地帶, 共有89戶、315口人。 2015年, 在新農村建設中, 該村整體搬遷至西2公里平坦地帶。 據該村負責人李巴圖介紹, 村裡的房子不少都是五六十年代建的,

且很有民族特色。 為了留個念想, 搬遷時, 村委會決定對有代表性的17戶、62間房屋進行原貌保護, 誰家房屋保持原貌將給予適當獎勵, 對村民留下來的270多件破舊生產生活用品也給與適當補助, 並對年久失修的房屋進行修繕, 委派專人對這些房屋、物品進行管理。

“當時沒想太多, 就想留下點念想。 誰知道, 就因為我們對傳統村落保護得好出了名, 竟招來了不少慕名而來的遊客, 還成為了當地幾所學校的傳統文化教育基地呢。 ”李巴圖高興地說。

如今, 這裡已成為頗具前景的旅遊景點, 僅今年就接待遊客13000多人次, 村民依靠“農家樂”、採摘園和民族手工藝品穩賺10多萬元。 10月22日, 奈曼旗舉辦國際沙漠旅遊攝影大賽,

廟屯村吸引了15個國家300多名攝影愛好者的目光。 該村與村民簽訂了傳統村落保護責任狀, 規劃出200畝高標準採摘園, 預計年收入可達180多萬元。 同時, 修復了烏力格爾說書館, 請村裡的6名蒙古族藝人說唱烏力格爾、演奏馬頭琴、蒙古四胡。

“我們知道, 單純保護走不出可持續發展之路, 消極保護更是難以發展。 發展旅遊業已成為保護傳統村落的一種有效方式, 在壯大集體經濟的同時, 增加了村民收入, 可以使年久失修的房屋及時得到修繕和維護, 使傳統習俗和傳統手工業得到發展和振興, 既能向遊客展示和傳播其價值, 又能避免村落空心化, 形成保護與發展的良性迴圈。 ”李巴圖說起對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頭頭是道,

信心滿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