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為什麼北歐諸國要依賴德國商人?

從俄羅斯的諾夫哥羅德到英國的倫敦;從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到德國的科隆, 漢薩同盟作為13至17世紀歐洲最大的商業、政治聯盟, 在風雲激蕩的400餘年裡直接影響了此後的德意志諸邦國的命運。 後來無論是西歐、北歐的地緣格局的發展, 還是歐盟形成, 都與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站在21世紀的潮頭, 我們或許可以通過漢薩同盟的潮起與潮落, 洞悉當今歐盟國家的運作模式。

1241年盧貝克與漢堡的聯盟

潮 湧

特拉沃河畔的盧貝克, 地處波羅的海西南角。 它是薩克森地區前往波羅的海商路的出口, 在這裡, 德國商人向北可抵達斯堪的納維亞;向東可貫穿整個波羅的海, 甚至通向基輔。

盧貝克、漢堡與波羅的海

今日的盧貝克城, 與曾經的漢薩同盟盧貝克已不同

但不足的是, 它地處德國北部, 周圍的河流短促, 進入盧貝克的商品, 不能有效深入德國腹地。 因此, 換句話說, 盧貝克是一個更適合轉運的外貿港口。

中世紀的盧貝克

位於易北河的漢堡, 恰好能與盧貝克形成互補。 易北河與弗哈爾河等諸多河流一起, 沿路覆蓋了德國北部主要的貿易圈。 從漢堡出發, 向西可至北海, 參與英國、荷蘭等地的貿易;向南可深入歐洲腹地;向東可到盧貝克, 正好與盧貝克的商路接通, 兩座城市很容易形成共同貿易鏈。

作為北德國黃金水道的易北河

此時無能的神聖羅馬帝國無法保護在外商人的種種利益, 貿易城市的商人們為了自保, 只能選擇以城市為單位結成同盟。

這兩個地緣相似的城市很快于1210年結成協議——使用共同的民法與刑法。 21年後, 這兩個城市正式遞交盟約, 是為漢薩同盟的雛形。

北德兩大重鎮首先達成共識

北歐地區, 尤其是物質相對缺乏的斯堪的納維亞, 對商品交換的欲望十分強烈。 一旦缺少了商品輸入, 國家財政和生活水準都會受到影響。 因此, 北歐諸國十分依賴德國商人, 他們紛紛給予這些商人貿易特權。

中世紀的商貿

而對於西歐地區來說,北歐和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區是一個重要而廣闊的市場。兩方通過盧貝克和漢堡這一中樞,建立起了相對穩定的貿易關係。

如今挪威的漢薩同盟博物館

在漢堡人的幫助下,12世紀初,盧貝克人一路向東北佔據了波羅的海地區主要商路的中心城市—位於瑞典哥特蘭島的維斯堡。商人們在此建立商會,強行吞併維斯堡之前控制的貿易,保障他們在波羅的海東岸的壟斷性地位。

同盟商人們越過波羅的海,在南斯堪的納維亞建立了漁場,同時發展了與貝根、瑞典內陸之間的貿易。這些城市聯結了西歐波羅的海沿岸地區之間的貿易往來。

控制了波羅的海南岸的漢薩同盟

盧貝克—漢堡同盟很快控制了波羅的海出海口的貿易,這吸引了其他實力強大城市(諸如布魯日,科隆)加入漢薩。聯盟對這些城市的資源、原有路線進行了優化組合,讓原本互不相連的城市貿易鏈結合在一起。

隨著加入城市的不斷增加,漢薩聯盟逐漸從變成了一個影響力巨大的商業共同體。聯盟同各地領主進行磋商,爭取各種特權。在隨後的幾十年裡,處於東西方貿易通道上的城市紛紛聯合,用各種協定和聯盟形式連接起來。

越發壯大起來

1356年,漢薩同盟在盧貝克召開了首次同盟議會,標誌著她正式了成為一個實體。

潮 漲

鯡魚,世界上數量最多的魚類之一,受到歐洲人的廣泛喜愛。直至今天,去荷蘭和斯堪的納維亞生吃鯡魚,仍是一種特色。

正是這道餐桌上的佳餚,締造了荷蘭和漢薩商人的輝煌。

鯡魚證件照

當時,波羅的海沿岸居民對鯡魚的需求量很大,廉價的鯡魚可以為貧民提供鮮美的肉質,還不受天主教齋戒的限制。

但是巨量的鯡魚捕撈,需要不同行業在各環節上的配合,發達的商業組織和協作機制不可或缺。

更多的鯡魚

不止需要更多的人手,更需要完善的組織合作

漢薩商人在聯盟成型以後,把貫穿鯡魚製作的每一個環節都做了優化——從漁網的製作到最終產品的售賣,無不有他們的身影。從中,漢薩商人收穫了巨量的利益,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

圖中所繪的場景為漢薩同盟時期的商船

鯡魚業中涉及的手工業、食品加工業、造船業興起,很快帶動了其他一系列配套產業的發展。這些產業的興起,又帶動了北海—波羅的海沿線地區的消費需求。

英國的羊毛、弗蘭德斯的紡織品、俄國和波羅的海沿岸的木材和蜂蠟、德國的毛皮和小麥、瑞典的銅、鐵礦石,都在漢薩同盟的控制下暢通無阻。

這樣有趣的資源大亨套路,甚至被外國人做成了遊戲

經過百年的滾雪球式發展,漢薩同盟從一個純商業聯盟轉為帶有政治性的半政治實體。聯盟雖然鬆散,但都有共同的目的,即確保在波羅的海—北海地區進行貿易,維護共同的利益。

在那個王權衰微的時代,想要做到這些,就不僅需要官方的認可,更要有一支屬於自己的強大軍隊。十六世紀時,盧貝克的一艘戰艦“Adler von Luebeck”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舶之一,大的艦隊總能派上用場。

“Adler von Luebeck”號的繪畫

在漢薩同盟控制的地區,有兩片最重要的海域—波羅的海和北海。這兩片海域中間,隔著白德蘭半島,也就是當時愈來愈強大的丹麥所在地。丹麥人控制了厄勒海峽和斯卡格拉克海峽、石勒蘇益格地峽,這對漢薩同盟的壟斷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丹麥正是北歐的十字路口

其實丹麥人遠遠比漢薩焦慮得多。他們發現,儘管控制了這三個交通要道,國土卻仍然處於漢薩同盟的包圍之中。既然漢薩同盟掌握著北歐貿易的支配權,丹麥自己的民族商業就不得不依賴於漢薩同盟的支持。

更要命的是鯡魚捕撈權。厄勒海峽是鯡魚產量最大的地區,丹麥人卻並不能有效控制這裡。

被包圍的丹麥

戰爭由此爆發。丹麥軍隊首先襲擊並且洗劫了維斯堡,並在赫爾辛堡將漢薩海軍盡數擊潰,逼迫其簽訂《沃爾丁堡條約》。丹麥人剝奪了漢薩商人大量的特權,贏得了第一階段的勝利。

關於丹麥與漢薩同盟之間戰爭的繪畫

但在五年後,不願接受該條約的漢薩同盟重新組建一支艦隊,並與瑞典結成聯盟。在隨後的戰爭中,漢薩瑞典聯軍擊潰了丹麥和挪威的聯盟軍,逼迫丹麥人簽訂《施特拉爾松德條約》。

這項條約對丹麥而言是巨大的恥辱。根據條約規定,漢薩同盟的一群商人竟然擁有對丹麥王位候選人的否決權。

《施特拉爾松德條約》結束了漢薩同盟與丹麥王國之間的戰爭,也標誌著漢薩同盟到達其力量的巔峰。圖為博物館裡的條約原件

隨後挪威、波蘭等國王室也屈服於漢薩同盟的威力,和他們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漢薩同盟一時間烈火烹油一般,達到了權力的頂峰。

潮 落

從長遠效果來看,漢薩同盟的每一項政策和成功都類似於一把雙刃劍,在獲取短暫的成果的同時,也帶來了深遠的負面影響。壟斷和自閉導致漢薩聯盟從開拓走向保守,最後使它無法適應新的形勢,逐步走向了衰落。

漢薩同盟遺留下的建築

首先,漢薩同盟試圖控制的區域太過狹長,不利於維持穩定。

漢薩同盟的版圖,是以盧貝克為中心,向東面的諾夫哥羅德和西面的不萊梅兩翼張開的形狀。對這條狹長地帶的控制可以壟斷波羅的海與大西洋之間的貿易,獲得超額收益。但只要這個經濟帶上冒出一個競爭者,就會打斷整根商業鏈條,讓利益受損。

其次,漢薩同盟只是一個商業性的鬆散組織,缺乏具有執行力的同盟公約以統一調度各成員。

唯一能夠體現漢薩同盟存在和權威的是同盟會議。但這個會議從來沒有定期召開過。唯一能聯繫各個會員的,是共同的商業利益,但存在著被內部分化瓦解的風險。

漢薩同盟的印戳

最終,也是最重要的,漢薩同盟的核心任務是獲得商業特權,而不是獲得政治權力。

這種純商業的動機使得漢薩同盟不能像其他政治機構一樣,獲得合法政治地位和相應實力。尷尬的政治地位讓漢薩同盟很難長時間維持對已有地區的控制,最終在和主權國家的競爭中落敗。

三個原因環環相扣:漢薩的地緣條件決定了商業運轉的脆弱-脆弱的經濟利益讓聯盟難以步調一致-鬆散的聯盟難以集中精力壓制新出現的挑戰者。這註定了漢薩的衰敗。

唯一一個遺留至今的聯盟時期的倉庫

果然隨著歐洲民族國家概念的興起,國外政府和商人開始抵制漢薩的貿易地位,漢薩商人的特權被逐步剝奪。一些新興的海洋國家,如荷蘭、葡萄牙、英國相繼崛起後,國家主導的制海權很快超越了商業同盟的實力,漢薩同盟逐步走向衰落。

中世紀的商貿

而對於西歐地區來說,北歐和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區是一個重要而廣闊的市場。兩方通過盧貝克和漢堡這一中樞,建立起了相對穩定的貿易關係。

如今挪威的漢薩同盟博物館

在漢堡人的幫助下,12世紀初,盧貝克人一路向東北佔據了波羅的海地區主要商路的中心城市—位於瑞典哥特蘭島的維斯堡。商人們在此建立商會,強行吞併維斯堡之前控制的貿易,保障他們在波羅的海東岸的壟斷性地位。

同盟商人們越過波羅的海,在南斯堪的納維亞建立了漁場,同時發展了與貝根、瑞典內陸之間的貿易。這些城市聯結了西歐波羅的海沿岸地區之間的貿易往來。

控制了波羅的海南岸的漢薩同盟

盧貝克—漢堡同盟很快控制了波羅的海出海口的貿易,這吸引了其他實力強大城市(諸如布魯日,科隆)加入漢薩。聯盟對這些城市的資源、原有路線進行了優化組合,讓原本互不相連的城市貿易鏈結合在一起。

隨著加入城市的不斷增加,漢薩聯盟逐漸從變成了一個影響力巨大的商業共同體。聯盟同各地領主進行磋商,爭取各種特權。在隨後的幾十年裡,處於東西方貿易通道上的城市紛紛聯合,用各種協定和聯盟形式連接起來。

越發壯大起來

1356年,漢薩同盟在盧貝克召開了首次同盟議會,標誌著她正式了成為一個實體。

潮 漲

鯡魚,世界上數量最多的魚類之一,受到歐洲人的廣泛喜愛。直至今天,去荷蘭和斯堪的納維亞生吃鯡魚,仍是一種特色。

正是這道餐桌上的佳餚,締造了荷蘭和漢薩商人的輝煌。

鯡魚證件照

當時,波羅的海沿岸居民對鯡魚的需求量很大,廉價的鯡魚可以為貧民提供鮮美的肉質,還不受天主教齋戒的限制。

但是巨量的鯡魚捕撈,需要不同行業在各環節上的配合,發達的商業組織和協作機制不可或缺。

更多的鯡魚

不止需要更多的人手,更需要完善的組織合作

漢薩商人在聯盟成型以後,把貫穿鯡魚製作的每一個環節都做了優化——從漁網的製作到最終產品的售賣,無不有他們的身影。從中,漢薩商人收穫了巨量的利益,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

圖中所繪的場景為漢薩同盟時期的商船

鯡魚業中涉及的手工業、食品加工業、造船業興起,很快帶動了其他一系列配套產業的發展。這些產業的興起,又帶動了北海—波羅的海沿線地區的消費需求。

英國的羊毛、弗蘭德斯的紡織品、俄國和波羅的海沿岸的木材和蜂蠟、德國的毛皮和小麥、瑞典的銅、鐵礦石,都在漢薩同盟的控制下暢通無阻。

這樣有趣的資源大亨套路,甚至被外國人做成了遊戲

經過百年的滾雪球式發展,漢薩同盟從一個純商業聯盟轉為帶有政治性的半政治實體。聯盟雖然鬆散,但都有共同的目的,即確保在波羅的海—北海地區進行貿易,維護共同的利益。

在那個王權衰微的時代,想要做到這些,就不僅需要官方的認可,更要有一支屬於自己的強大軍隊。十六世紀時,盧貝克的一艘戰艦“Adler von Luebeck”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舶之一,大的艦隊總能派上用場。

“Adler von Luebeck”號的繪畫

在漢薩同盟控制的地區,有兩片最重要的海域—波羅的海和北海。這兩片海域中間,隔著白德蘭半島,也就是當時愈來愈強大的丹麥所在地。丹麥人控制了厄勒海峽和斯卡格拉克海峽、石勒蘇益格地峽,這對漢薩同盟的壟斷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丹麥正是北歐的十字路口

其實丹麥人遠遠比漢薩焦慮得多。他們發現,儘管控制了這三個交通要道,國土卻仍然處於漢薩同盟的包圍之中。既然漢薩同盟掌握著北歐貿易的支配權,丹麥自己的民族商業就不得不依賴於漢薩同盟的支持。

更要命的是鯡魚捕撈權。厄勒海峽是鯡魚產量最大的地區,丹麥人卻並不能有效控制這裡。

被包圍的丹麥

戰爭由此爆發。丹麥軍隊首先襲擊並且洗劫了維斯堡,並在赫爾辛堡將漢薩海軍盡數擊潰,逼迫其簽訂《沃爾丁堡條約》。丹麥人剝奪了漢薩商人大量的特權,贏得了第一階段的勝利。

關於丹麥與漢薩同盟之間戰爭的繪畫

但在五年後,不願接受該條約的漢薩同盟重新組建一支艦隊,並與瑞典結成聯盟。在隨後的戰爭中,漢薩瑞典聯軍擊潰了丹麥和挪威的聯盟軍,逼迫丹麥人簽訂《施特拉爾松德條約》。

這項條約對丹麥而言是巨大的恥辱。根據條約規定,漢薩同盟的一群商人竟然擁有對丹麥王位候選人的否決權。

《施特拉爾松德條約》結束了漢薩同盟與丹麥王國之間的戰爭,也標誌著漢薩同盟到達其力量的巔峰。圖為博物館裡的條約原件

隨後挪威、波蘭等國王室也屈服於漢薩同盟的威力,和他們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漢薩同盟一時間烈火烹油一般,達到了權力的頂峰。

潮 落

從長遠效果來看,漢薩同盟的每一項政策和成功都類似於一把雙刃劍,在獲取短暫的成果的同時,也帶來了深遠的負面影響。壟斷和自閉導致漢薩聯盟從開拓走向保守,最後使它無法適應新的形勢,逐步走向了衰落。

漢薩同盟遺留下的建築

首先,漢薩同盟試圖控制的區域太過狹長,不利於維持穩定。

漢薩同盟的版圖,是以盧貝克為中心,向東面的諾夫哥羅德和西面的不萊梅兩翼張開的形狀。對這條狹長地帶的控制可以壟斷波羅的海與大西洋之間的貿易,獲得超額收益。但只要這個經濟帶上冒出一個競爭者,就會打斷整根商業鏈條,讓利益受損。

其次,漢薩同盟只是一個商業性的鬆散組織,缺乏具有執行力的同盟公約以統一調度各成員。

唯一能夠體現漢薩同盟存在和權威的是同盟會議。但這個會議從來沒有定期召開過。唯一能聯繫各個會員的,是共同的商業利益,但存在著被內部分化瓦解的風險。

漢薩同盟的印戳

最終,也是最重要的,漢薩同盟的核心任務是獲得商業特權,而不是獲得政治權力。

這種純商業的動機使得漢薩同盟不能像其他政治機構一樣,獲得合法政治地位和相應實力。尷尬的政治地位讓漢薩同盟很難長時間維持對已有地區的控制,最終在和主權國家的競爭中落敗。

三個原因環環相扣:漢薩的地緣條件決定了商業運轉的脆弱-脆弱的經濟利益讓聯盟難以步調一致-鬆散的聯盟難以集中精力壓制新出現的挑戰者。這註定了漢薩的衰敗。

唯一一個遺留至今的聯盟時期的倉庫

果然隨著歐洲民族國家概念的興起,國外政府和商人開始抵制漢薩的貿易地位,漢薩商人的特權被逐步剝奪。一些新興的海洋國家,如荷蘭、葡萄牙、英國相繼崛起後,國家主導的制海權很快超越了商業同盟的實力,漢薩同盟逐步走向衰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