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高新區“七山五水”重現綠水青山

淄博新聞網訊 (記者趙瑞雪 通訊員王盛利 高志國 劉芳)2005年10月, 高新區正式啟動四寶山地區生態恢復治理, 截至2017年底, 轄區7處損毀山體相繼實施修復, 累計恢復植被面積達900餘公頃。 但是, 水源問題一直困擾著高新區生態建設的步伐, 如何破解這一難題?

向“水危機”宣戰

淄博素有十年九旱之說, 年降水量偏少, 且旱澇不均。 近年來, 高新區雖然對東部小流域進行了綜合治理, 但是綠化面積在大幅增長, 對灌溉水量的需求也逐年增加。 2014年11月, 新建了大河南水庫、衛固水庫、雋山水庫等蓄水工程。 工程建成後,

蓄水能力增加了67.6萬立方米。 但由於所處地理位置關係, 西部和北部的大河南、衛固、雋山等幾個水庫得不到有效利用。 其次, 目前高新區東部山區的軍屯、鳳凰、萬盛、太平4個水庫塘壩雖能用於東部小流域生態用水, 但由於匯水面積縮小, 年可利用的水量有限, 遠遠不能滿足東部小流域生態用水需求。

據測算, 目前高新區城市綠化及生態用水日最大用水量為9000立方米, 節約用水, 涵養水源, 調水上山迫在眉睫。 2017年6月, 《淄博高新區東部小流域綜合治理專案生態調水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應運而生, 標誌著高新區東部小流域生態調水工程即將全面展開。 高新區水務處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2017年, 高新區重點水利工程已經實施了北嶺水庫、淄東鐵路排洪溝、東線排洪溝的“兩溝一庫”建設。

生態調水工程也將列入2018年的高新區城建計畫。 其中, 僅管道泵站工程一項就投資3300余萬元。

昨日, 記者來到雋山水庫、高新區淄東鐵路排洪溝施工現場等處進行實地採訪。 雋山水庫2014年擴容建設, 改造前蓄水量僅為13萬立方米, 擴容蓄水量可達35萬立方米。 目前高新區魯泰大道以北、寶山路以西的雨洪水全部彙聚於此。 淄東鐵路排洪溝作為高新區東部小流域水利工程重要組成部分已完成工程總量的80%, 南起南嶺南路, 北至北嶺水庫, 排洪能力為20年一遇標準。 另外, 投資660萬元的北嶺水庫正在建設中, 建成後可實現蓄水能力10萬立方米, 預計每年向大河南水庫輸送水源近100萬立方米。

同時, 正在興建的2.5公里長的高新區東部排洪溝, 建成後與原有東部排洪溝實現對接, 形成一條總長6.6公里的東部大排洪系統, 屆時高新區東南部的雨洪水全部進入大河南水庫, 年匯水量達66萬立方米, 高新區的雨洪資源從根本上得到充分利用, 初步實現海綿城市的效應。

“七山五水”繪藍圖

採訪中記者瞭解到, 高新區還提出建設大花山生態旅遊區的構想, 佈局涵蓋“七山五水”, 七山包括:花山、柳毅山、四寶山、牧龍山、玉皇山、九頂山、黑鐵山。 五水包括:花山水庫、軍屯水庫、鳳凰水庫、萬盛塘壩、太平水庫。

根據淄博市“優先利用客水(黃河水), 合理利用地表水, 控制開採地下水, 積極利用雨洪水, 推廣使用再生水, 大力開展節約用水”的綜合用水指導原則,

高新區決定實施生態調水工程, 工程總體佈局為“四庫相聯, 北水南調, 四水共濟, 合理調配”。 通過新建泵站、管道合理調配地表水、礦坑水、引黃水、中水進入軍屯水庫及寶山湖, 滿足軍屯水庫、太平水庫、鳳凰水庫、萬盛塘壩生態景觀用水和東部生態修復綠化用水需求。 近期採用礦坑水和地表徑流作為水源, 年可利用總量為229.35萬立方米;遠期採用黃河水、中水、礦坑水、地表徑流作為水源, 引黃河水381.61萬立方米, 能夠滿足整個高新區東部小流域生態用水需求。

高新區水務處一位負責人表示, 高新區通過實施生態調水工程, 就能夠合理利用地表水, 促進生態環境向良性迴圈轉化, 使自然資源特別是水土資源得到有效保護,

進一步保障高新區生態安全, 為今後大力發展生態旅遊業打下基礎, 真正讓高新區的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責任編輯 劉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