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要帶孩子出去長見識?

時下, 帶孩子旅行成了一種時尚,

朋友圈裡到處都在講帶孩子旅遊的好處,

好像誰要是不帶孩子出去看看,

就會耽誤孩子的成長發育。

但很少有人思考, 為什麼要帶孩子出去長見識?

難道在家裡和學校學到的東西還不夠嗎?

這個問題確實很難回答,

因為它不像考試, 能有個明確的測評結果,

雖然孩子在旅行中確實見了以前沒見過的東西,

聽聞了一些新鮮的人和事,

但這些所見所聞真的可以讓孩子們增長見識嗎?

見識到底是個什麼, 又有多少人能說得清楚?

以前我們總是拿城市的孩子不認識麥苗做例子,

來說明孩子整天待在城市裡沒什麼見識,

但現在想來, 不認識親見的東西不是很正常嗎?

世界這麼大, 一個人的有生之年能當面見到多少東西呢?

如果因為不認識某些事物就被認為沒有見識,

那世界上就不存在有見識的人了。

我家小米不到兩歲就跟著我爬過山,

趟過河,

近幾年我又帶他走南闖北, 西遊東渡,

大大小小的城市去過十幾個,

祖國的東西南北邊境線都到過。

在這個過程中, 我看到了他的成長,

比起同齡的一些小朋友算是有見識了,

但我依然不知道旅遊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是見多識廣, 是磨練意志?

直到我看了《教育的迷思》這本書之後,

我才有了新的認識和思考。

人常說, 有什麼樣的家長就有什麼樣的孩子,

我也一直是這麼認為的。

每當見到一個廢柴的熊孩子,

我都會想像出一個同樣廢柴的熊家長,

而遇到一個聰明懂事和好孩子時,

我就不由自主地給孩子家長以好評。

但是《教育的迷思》這本書卻告訴我,

家長對孩子的教養和孩子的成長沒太大關係,

我之前所信奉的家長教養決定論是錯誤的。

書中把影響子女成長的因素分為兩個,

一個是先天的基因, 一個是後天的環境,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 重點是基因遺傳, 而不是所謂的教養方式。

家長的教養方式作為後天的環境因素,

遠沒有家庭之外的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更重要。

也就是說, 孩子未來發展成什麼樣,

父母除了在基因上對孩子有實質的影響,

其他方面的教育對孩子的發展影響並不大。

不僅如此, 華德福教育更是認為,

基因遺傳的作用在孩子7歲之後,

隨著換牙期的到來, 以開始逐漸的漸弱,

青春期以後, 基本上就和父母沒什麼關係了,

過了21歲, 就完全是一個新人了,

除了一些體特外表仍有相似的關聯外,

基因遺傳的作用和影響幾乎為零。

這些理論未必完全正確, 但這給了我一些思考,

孩子長大後成為怎麼的人,

到底和家庭、父母有多大的關係?

美國兒童教育研究專家保羅·塔夫, 特別重視家庭環境對孩子發展的影響,

尤其是有童年負面經驗的孩子。

他在其著作《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中寫到,

兒童發展的早期, 環境的影響特別大,

尤其是負面壓力對孩子造成的影響。

結合華德福教育和保羅·塔夫的教育理念來看,

環境因素對孩子的影響, 是遠大于基因遺傳因素的影響的。

但這又不能說明父母對孩子的教養一定有用,

因為環境因素包括兩個方面:家庭環境和家庭之外的環境,

那麼, 哪一種環境因素對孩子的影響更大呢?

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想這個問題,

孩子從出生到進入學校, 再到後來進入社會,

他們在家庭環境中和家庭以外的環境中待的時間哪個更長呢?

就我自己來講, 讀小學後, 基本上是在學校度過大部分時間的,

放學後的大多數時間, 也是在跟同伴一起玩,

而跟父母的相處和溝通越來越少。

中學住校以後, 幾乎完全跟家庭和父母隔離,

很多影響我未來發展的性格特徵, 幾乎都是在學校這段時期形成的,

也就是說都來自家庭之外的環境。

還有我們常常提到的孩子的叛逆,

基本上也都是孩子在接觸到家庭以外的環境後漸漸產生的,

這其實就是兩種環境影響之間的碰撞和衝突,

當家庭環境影響和社會環境影響相一致時,

孩子就會表現的很乖順,很平靜,

當兩者發生矛盾時,家庭環境的影響就會顯得力不從心,

這就是家長為什麼天天教育,還是怕孩子在外面學壞的原因。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一種說法:

孩子小時候把爸爸當成英雄,

認為爸爸無所不能,什麼都是對的,

等長大一點後,就會覺得老爸有些地方也不行,

更大一些時,他們就會開始懷疑爸爸,

真正進入社會後,他們就開始覺得爸爸老了,

很多東西都過時了,跟不上時代的潮流,

這其實正是家庭環境對孩子影響逐漸減弱的生動寫照。

沒有人可以否認,父母對孩子是有一定影響的,

但這種影響到底有多大是不太確定的。

那些看似對孩子很有用的教養方式,

在孩子那裡也許根本就是個擺設。

而那些負面壓力和不愉快的童年經歷,卻會對孩子造成深遠的影響。

孩子成長所需要的知識和經驗,大都是從家庭之外的環境中獲取的,

而且是孩子經過主動選擇的結果。

我們苦口婆心希望孩子學習的,孩子不一定都能欣然接受,

相比家庭環境和家庭以外的大環境,

畢竟後者的範圍更廣,面積更大,機會更多,

孩子選擇的自由度也更高。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

為什麼要帶孩子出去見見世面,這個問題就有了明確的答案了。

帶孩子走出家門,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

不是簡單地讓孩子認識一些陌生的事物,

也不僅僅是為了學習一些新知識,

最重要的是給孩子提供更自由、豐富的環境,

去感受不同於家庭環境的各種新的關係。

現在我每年依然會帶孩子到處走走看看,

和以前不同的是,不再趕趟兒似的走馬觀花,

而是慢下來用心去感受,讓孩子有時間體會,

不同於家庭環境裡天天接觸到的人、事、物。

我們父母雖然不容易直接給孩子于重大影響,

但我們可以給孩子創造這個機會,

如果這一點可以算是家庭環境因素,

那我覺得父母的作用依然還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就會表現的很乖順,很平靜,

當兩者發生矛盾時,家庭環境的影響就會顯得力不從心,

這就是家長為什麼天天教育,還是怕孩子在外面學壞的原因。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一種說法:

孩子小時候把爸爸當成英雄,

認為爸爸無所不能,什麼都是對的,

等長大一點後,就會覺得老爸有些地方也不行,

更大一些時,他們就會開始懷疑爸爸,

真正進入社會後,他們就開始覺得爸爸老了,

很多東西都過時了,跟不上時代的潮流,

這其實正是家庭環境對孩子影響逐漸減弱的生動寫照。

沒有人可以否認,父母對孩子是有一定影響的,

但這種影響到底有多大是不太確定的。

那些看似對孩子很有用的教養方式,

在孩子那裡也許根本就是個擺設。

而那些負面壓力和不愉快的童年經歷,卻會對孩子造成深遠的影響。

孩子成長所需要的知識和經驗,大都是從家庭之外的環境中獲取的,

而且是孩子經過主動選擇的結果。

我們苦口婆心希望孩子學習的,孩子不一定都能欣然接受,

相比家庭環境和家庭以外的大環境,

畢竟後者的範圍更廣,面積更大,機會更多,

孩子選擇的自由度也更高。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

為什麼要帶孩子出去見見世面,這個問題就有了明確的答案了。

帶孩子走出家門,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

不是簡單地讓孩子認識一些陌生的事物,

也不僅僅是為了學習一些新知識,

最重要的是給孩子提供更自由、豐富的環境,

去感受不同於家庭環境的各種新的關係。

現在我每年依然會帶孩子到處走走看看,

和以前不同的是,不再趕趟兒似的走馬觀花,

而是慢下來用心去感受,讓孩子有時間體會,

不同於家庭環境裡天天接觸到的人、事、物。

我們父母雖然不容易直接給孩子于重大影響,

但我們可以給孩子創造這個機會,

如果這一點可以算是家庭環境因素,

那我覺得父母的作用依然還是非常重要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