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重慶“莎姐”用心播種法治的陽光

重慶市人民檢察院“莎姐”青少年維權崗。 攝影/胡永平

中國網新聞12月27日訊 12月 6日, “榜樣面對面”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講團大渡口分團走進九宮廟街道錦霞社區,

宣講員“莎姐”梅玫用發生在老人群體的詐騙案例, 宣講了十九大報告中有關”深化依法治國實踐”的內容。 引導群眾牢固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 使法治真正成為根植于公民內心的信仰。

這些真實的案例和通俗易懂的法律知識, 一下子就引起了老人的興趣, 大家爭相說著自己曾遭受過或看到過的騙局, 有些老人還談了他聽了講座的心得, 覺得受益匪淺。 此舉經媒體報導後, 也引起了重慶市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賀恒揚的注意, 他當即做出批示:“梅玫以案釋法宣講十九大精神的做法很好, 希望莎姐團體都這樣做。 ”

像類似這樣的普法講座, “莎姐”已經堅持了10多年之久。

梅玫是大渡口區檢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檢察科科長, 也是“莎姐”團隊的一員。 而“莎姐”是由重慶市大渡口區人民檢察院原創、並逐步被上級機關推廣應用的集青少年犯罪預防幫教和全民普法宣傳為一體的工作機制。

“莎姐”先後榮獲“全國青少年維權崗”、“全國學雷鋒活動示範點”、第二屆中國青年志願服務專案大賽金獎、“四個 100”全國最佳志願服務組織等 30多項榮譽。 梅玫也先後獲得“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先進個人”、“全國基層理論宣講先進個人”、最高人民檢察院表彰的“守望正義—群眾最喜愛的檢察官”、“對未成年人檢察工作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第三屆重慶市“十佳女檢察官”等“重慶市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先進個人”、第三屆重慶市“十佳女檢察官”等 10多項榮譽稱號。

用心在青少年心中播種法治的陽光

“莎姐”法治宣講團, 是大渡口區檢察院2014年根據十八屆四中全會關於法治中國建設的新要求所創立的以檢察官為主體, 以營造全民學法、知法、守法、用法氛圍為目標, 以社區群眾、機關幹部為主要對象, 以普法宣傳為主要內容的法律服務組織形式。 梅玫說, 自開展工作以來, 他們面向廣大未成年人, 接受熱線諮詢 400餘人次;開展“莎姐”進社區、進學校、進監舍、進機關 200餘次;贈送《莎姐講故事》叢書 20000餘冊;開展心理援助 400餘人次。 受眾2.6萬餘人, 覆蓋全區大部分機關單位、所有街鎮、數十個社區、20餘所學校。

梅玫創建了重慶市首個“莎姐”校園法律社團,

為了豐富社團活動, 她指導學生根據真實案例自編自導自演了法治情景劇《衝動的代價》, 為了讓演出更加專業, 她反復修改劇本。 後來情景劇的演出大獲成功, 在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播出, 並且一到暑假, 梅玫就會帶著同學們到社區去表演, 給孩子們普法。

“莎姐”編輯系列《莎姐講故事》叢書, 持續推進青少年普法教育。 攝影/胡永平

梅玫說, “未成年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 他們思維活躍、觀念新穎、性格叛逆。 向他們開展預防工作, 僅僅靠幾堂法治課是遠遠不夠的。 只有不斷賦予法治宣傳更豐富的內容、開展更新穎的活動, 走進他們、融入他們, 才能起到同頻共振的效果。 ”

梅玫努力改變著, 她組織幹警拍攝《莎姐說之預防校園欺淩》微視頻, 向小學生講述小小動畫片中的法律大道理, 並開展微電影展播、QQ群交流、辯論賽、法律沙龍、參觀未管所等活動, 進行感知式、觸碰式的法治教育。

經過十年的發展, 大渡口區檢察院的“莎姐”已發展為由數十名檢察官, 近百名心理諮詢師、教師、社區工作者組成的群體, 並在全區設有 13個“莎姐”工作室,9個校園“莎姐”法律社團。

在“莎姐”們的努力下,轄區未成年人法律意識增強,違法犯罪率逐年下降。2004年—2008年是大渡口區檢察院開展“莎姐”青少年維權崗建設的第一個五年,這一時期該院年平均受理審查起訴未成年人案件為 62人, 2014年共受理審查起訴案件 18件 20人。而2015年為 8件 8人,2016年為 6件 7人,涉案人數歷史性的下降到個位數。與此同時,幹部群眾法律意識也得到增強。“莎姐”法治宣講團宣講,讓群眾對生活密切相關的盜竊、詐騙、故意傷害、交通肇事等犯罪有了一定的瞭解,特別檢察官從怎麼預防、如何應對等方面提出的防範建議和法律救濟手段,讓群眾瞭解到如何通過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

知心“莎姐”走進未成年犯內心世界

“莎姐”青少年維權崗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已成為集未成年人案件辦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預防和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關愛為一體的青少年維權機制。目前,大渡口檢察院的“莎姐”團隊共對 400餘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進行了個別幫教,幫助 48名受害未成年人走出心理陰霾,促使 56名微罪不訴的未成年人重新回到了課堂和社會。

“2004年,一名剛滿16歲的涉罪未成年人在法庭上發自心靈深處的哭訴,讓我們陷入深深的思考:未成年人失足前的懵懂、失足後的後悔、被處理後的自卑,不是簡單的就案辦案所能改變的,我們還應該做點什麼?” 梅玫說,“正是因為這個案件的緣故,院黨組專題研究決定設立青少年維權崗,把辦案工作向事前、事後延伸。“為了使青少年感到親切隨和,我們以從事這項工作的女幹警王莎的名字,將其命名為莎姐青少年維權崗。”

與未成年人打交道13年,梅玫始終扮演著“知心”姐姐的角色,總是盡一切可能為那些迷失的孩子提供幫助。她說,“幫助這些迷失的少年,重新找回自我、融入社會,總會給自己帶來欣喜,是一件值得驕傲和欣慰的事”。

2012年,15歲的小文,講哥們義氣,為朋友出頭,刺傷他人造成脾臟破裂的嚴重後果。他的一時衝動,給這個母親早逝、生活困難的家庭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數十萬元的醫療賠償,如同一塊巨石壓在靠打零工維持生計的小文父親身上,即將參加高考的姐姐,也被迫放棄學業。一連串的變故,使得性格靦腆的小文更加沉默。

梅玫說,“懲罰一個孩子,很簡單,但幫助一個孩子走出陰霾,卻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需要付出很多很多”。

考慮到小文案發時年僅 15歲,系自首又有悔罪表現,還積極賠償被害人,取得被害人的諒解,小文被附條件不起訴,考驗期一年。梅玫聯繫社區工作人員和團委幹部組建了專門的幫教考察小組,繼續著幫扶幫教工作。

當時,小文想重返學校學習。但案發後,他已被學校開除。為幫助他重返校園,梅玫在重慶市檢察院的支持下依託團市委的彩虹助學計畫,幫小文在某職業技術學校申請了免費就讀名額。學費雖免了,可學雜用品費卻難住了這個一貧如洗的家庭。得知這一情況後,梅玫毫不猶豫趕到學校為他墊付了費用。

小文順利入學後,梅玫堅持通過書信往來、走訪,一直關注他的情況,鼓勵他用心學習。可小文最終還是輟學了,原因很簡單,看到為自己日夜操勞還債的父親,他無法安心學習,想早點工作分擔父親的壓力。之後,梅玫發現小文越來越自卑,越來越內向。

梅玫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挽救失足青少年好比祛除病根,只有找准了癥結,對症下藥,才會有成效”。

梅玫沒有放棄,她主動聯繫心理諮詢師,決定為小文做一次心理輔導。心理諮詢師發現,造成小文性格變化的原因,主要來自于家人的壓力。傷人事件發生後,父親每日念叨,姐姐時常抱怨,不斷加重小文的負罪感和愧疚心理。這樣,梅玫又安排心理諮詢師分別和小文的父親、姐姐進行了深入的溝通和引導。隨著家人態度的轉變,小文的心理壓力慢慢減輕。後來,在梅玫的幫助下,他又找到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

“我們在辦理一起在校學生故意傷害案中,對涉罪未成年人,不僅做好案中的幫教和刑事和解工作,對其做出不起訴決定後,還加強跟蹤幫扶,多次走訪家庭、邀請心理專家進行心理矯治、幫助他聯繫重新就讀學校,直到幫助他找到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使其完全回歸社會。” 談到幫教涉罪未成年人的事例時,梅玫如數家珍,顯得非常自豪,”贈人玫瑰的暖心事業,永遠沒有止境。一路走來,我更加清楚,“莎姐”,不僅僅是一個稱呼,更是一種責任、一份堅持、一種情懷。”

一路走來,一路芬芳, “莎姐”經過十年的磨礪,已不再是一個人的昵稱,也不僅僅是一個檢察官團隊,而是一種法律服務的工作機制,更是一種執法為民的奉獻精神。梅玫希望通過他們的不懈努力,讓“莎姐”成為群眾在遇到法律問題時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知心品牌!

並在全區設有 13個“莎姐”工作室,9個校園“莎姐”法律社團。

在“莎姐”們的努力下,轄區未成年人法律意識增強,違法犯罪率逐年下降。2004年—2008年是大渡口區檢察院開展“莎姐”青少年維權崗建設的第一個五年,這一時期該院年平均受理審查起訴未成年人案件為 62人, 2014年共受理審查起訴案件 18件 20人。而2015年為 8件 8人,2016年為 6件 7人,涉案人數歷史性的下降到個位數。與此同時,幹部群眾法律意識也得到增強。“莎姐”法治宣講團宣講,讓群眾對生活密切相關的盜竊、詐騙、故意傷害、交通肇事等犯罪有了一定的瞭解,特別檢察官從怎麼預防、如何應對等方面提出的防範建議和法律救濟手段,讓群眾瞭解到如何通過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

知心“莎姐”走進未成年犯內心世界

“莎姐”青少年維權崗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已成為集未成年人案件辦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預防和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關愛為一體的青少年維權機制。目前,大渡口檢察院的“莎姐”團隊共對 400餘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進行了個別幫教,幫助 48名受害未成年人走出心理陰霾,促使 56名微罪不訴的未成年人重新回到了課堂和社會。

“2004年,一名剛滿16歲的涉罪未成年人在法庭上發自心靈深處的哭訴,讓我們陷入深深的思考:未成年人失足前的懵懂、失足後的後悔、被處理後的自卑,不是簡單的就案辦案所能改變的,我們還應該做點什麼?” 梅玫說,“正是因為這個案件的緣故,院黨組專題研究決定設立青少年維權崗,把辦案工作向事前、事後延伸。“為了使青少年感到親切隨和,我們以從事這項工作的女幹警王莎的名字,將其命名為莎姐青少年維權崗。”

與未成年人打交道13年,梅玫始終扮演著“知心”姐姐的角色,總是盡一切可能為那些迷失的孩子提供幫助。她說,“幫助這些迷失的少年,重新找回自我、融入社會,總會給自己帶來欣喜,是一件值得驕傲和欣慰的事”。

2012年,15歲的小文,講哥們義氣,為朋友出頭,刺傷他人造成脾臟破裂的嚴重後果。他的一時衝動,給這個母親早逝、生活困難的家庭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數十萬元的醫療賠償,如同一塊巨石壓在靠打零工維持生計的小文父親身上,即將參加高考的姐姐,也被迫放棄學業。一連串的變故,使得性格靦腆的小文更加沉默。

梅玫說,“懲罰一個孩子,很簡單,但幫助一個孩子走出陰霾,卻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需要付出很多很多”。

考慮到小文案發時年僅 15歲,系自首又有悔罪表現,還積極賠償被害人,取得被害人的諒解,小文被附條件不起訴,考驗期一年。梅玫聯繫社區工作人員和團委幹部組建了專門的幫教考察小組,繼續著幫扶幫教工作。

當時,小文想重返學校學習。但案發後,他已被學校開除。為幫助他重返校園,梅玫在重慶市檢察院的支持下依託團市委的彩虹助學計畫,幫小文在某職業技術學校申請了免費就讀名額。學費雖免了,可學雜用品費卻難住了這個一貧如洗的家庭。得知這一情況後,梅玫毫不猶豫趕到學校為他墊付了費用。

小文順利入學後,梅玫堅持通過書信往來、走訪,一直關注他的情況,鼓勵他用心學習。可小文最終還是輟學了,原因很簡單,看到為自己日夜操勞還債的父親,他無法安心學習,想早點工作分擔父親的壓力。之後,梅玫發現小文越來越自卑,越來越內向。

梅玫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挽救失足青少年好比祛除病根,只有找准了癥結,對症下藥,才會有成效”。

梅玫沒有放棄,她主動聯繫心理諮詢師,決定為小文做一次心理輔導。心理諮詢師發現,造成小文性格變化的原因,主要來自于家人的壓力。傷人事件發生後,父親每日念叨,姐姐時常抱怨,不斷加重小文的負罪感和愧疚心理。這樣,梅玫又安排心理諮詢師分別和小文的父親、姐姐進行了深入的溝通和引導。隨著家人態度的轉變,小文的心理壓力慢慢減輕。後來,在梅玫的幫助下,他又找到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

“我們在辦理一起在校學生故意傷害案中,對涉罪未成年人,不僅做好案中的幫教和刑事和解工作,對其做出不起訴決定後,還加強跟蹤幫扶,多次走訪家庭、邀請心理專家進行心理矯治、幫助他聯繫重新就讀學校,直到幫助他找到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使其完全回歸社會。” 談到幫教涉罪未成年人的事例時,梅玫如數家珍,顯得非常自豪,”贈人玫瑰的暖心事業,永遠沒有止境。一路走來,我更加清楚,“莎姐”,不僅僅是一個稱呼,更是一種責任、一份堅持、一種情懷。”

一路走來,一路芬芳, “莎姐”經過十年的磨礪,已不再是一個人的昵稱,也不僅僅是一個檢察官團隊,而是一種法律服務的工作機制,更是一種執法為民的奉獻精神。梅玫希望通過他們的不懈努力,讓“莎姐”成為群眾在遇到法律問題時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知心品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