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華社副社長劉思揚: 新時代媒體融合要有四種思維

新時代主流媒體如何媒體融合, 創新發展?昨日在成都舉行的第五屆中國新興媒體產業融合發展大會上, 新華社副社長、黨組成員劉思揚提出“四個思維”: 融合思維、創新思維、改革思維、底線思維。

“‘萬物互聯, 萬物為媒’, 將主流聲音拓展更廣泛”

四個思維

融 合

“一是善於運用新時代的‘融合思維’。 經過30年的發展, 隨著‘互聯網+’戰略的推進, 網路空間已經從‘看不見的新大陸’崛起為‘萬物互聯的新疆域’。 在新疆域拓展新空間, 不僅需要‘你就是我, 我就是你’的思維推動深度融合, 將內容優勢轉化為新媒體傳播優勢;還要用‘萬物互聯, 萬物為媒’的思維推動跨界融合, 將主流聲音拓展到更廣泛的輿論空間。 ”

創 新

“二是善於運用新時代的‘創新思維’。 12月初, 新的人工智慧機器人‘阿爾法零’, 從零開始學習國際象棋、日本將棋和圍棋, 只用24小時就打敗了最頂尖的電腦,

進化速度之快超出人們想像。 新聞輿論工作處於時代潮頭、引領風氣之先, 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 媒體融合的本質是媒體創新, 必須深刻把握新聞傳播規律和媒體發展規律, 勇於擁抱互聯網、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慧等一切人類最新成果, 以科技創新帶動媒體跨越發展。 ”

改 革

“三是善於運用新時代的‘改革思維’。 新時代, 惟改革者進, 惟創新者強, 惟改革創新者勝。 傳統的運行體系如何向‘編輯部+項目制’等更加靈活的互聯網化的運行體系轉軌?傳統的考核體系, 如何向以大資料為核心的更加高效的影響力評估體系轉化?傳統的人事管理, 如何向更加現代的人力資源管理演進, 鼓勵更多全媒人才、跨界敘事人才、場景設計人才脫穎而出?必須迎難而上、知深而進,

以改革新舉措贏得發展新實效。 ”

底 線

“四是善於運用新時代的‘底線思維’。 深度融合需要底線思維, 創新發展需要底線思維, 報導安全更需要底線思維。 只有堅持底線思維, 做到‘有守’和‘有為’的有機統一, 才能蹄疾步穩, 行穩致遠。 ”

“把創新作為工作重點和事業發展的第一驅動力”

創新成果

流覽量超過30億

昨日, 劉思揚在大會致辭中表示, 今年是中國新興媒體產業融合發展大會舉辦的第五個年頭。 五年來, 新華社把創新作為全社工作的重點和事業發展的第一驅動力, 努力實現由單個產品創新向系統化創新轉變, 在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訊社方面邁出重要步伐。

“一是堅定不移把握內容創新方向,

搶佔輿論競爭制高點。 打造‘線庫並重’的現代供稿體系, 推出一批‘鎮版之效’‘ 刷屏之勢’的現象級產品, 形成一批‘顏值’‘氣質’俱佳的新媒體品牌。 以新媒體專線改造升級、短視頻專線上線運行、‘新華全媒’新聞服務平臺正式推出等為標誌, 實現從以傳統線路為主向現代供稿體系的重大跨越;完善‘現場新聞’業態, 推出‘現場雲’全國服務平臺, 帶動2300餘家主流媒體一步進入移動全息直播時代;推出以中國新聞名專欄‘新華全媒頭條’為代表的融合報導品牌欄目, 《大道之行》《我們的自信》等一批億級傳播產品持續推出, 十九大期間推出‘點贊十九大 中國強起來’互動產品, 開了主流媒體打通互聯網與現實生活場景開展重大主題傳播的先河,
流覽人次超過5億, 流覽量超過30億, 創造互聯網流覽量新紀錄。 ”

推出“媒體大腦”

“三是堅定不移推進技術創新, 培育媒體融合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推廣應用基於互聯網的新一代採編發供技術平臺, 構建適應媒體融合發展和互聯網智慧化進程的現代技術體系, 提升採編隊伍現代化裝備水準。 值得一提的是, 新華社掌握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內首個媒體人工智慧平臺‘媒體大腦’項目在本次大會正式推出。 新聞的生命是真, 是快, ‘媒體大腦’是用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技術確保新聞的真實性、時效性。 這是中國第一次宣佈使用資料和人工智慧服務全球媒體。 我們願借這個平臺為廣大媒體使用者提供技術服務, 共同探索大資料時代的媒介形態和傳播方式。”

構建新型採編發網路

“堅定不移構建新型採編發網路,運行機制不斷優化。組建由總編室牽頭、多部門參與的全媒報導平臺,成為全社融合報導指揮中心、策劃中心和協調中心,通過運用資源整合、輿情監測、業務管理、影響力評估、遠端指揮等系統功能,帶動全社採編流程再造。”

劉思揚表示,“新興媒體的發展,未知遠遠大於已知。新興媒體發展中碰到的問題、瓶頸、難點,需要業界、學界共同思考,積極探索,給予理論和實踐上的深刻回答。比如,如何進一步認清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如何走出‘千報一面’ ‘千網一面’ ‘千端一面’的同質化發展怪圈?如何促進媒體與產業深度融合,找到新的增長點和合作模式?這些都迫切需要我們進一步解答。”

共同探索大資料時代的媒介形態和傳播方式。”

構建新型採編發網路

“堅定不移構建新型採編發網路,運行機制不斷優化。組建由總編室牽頭、多部門參與的全媒報導平臺,成為全社融合報導指揮中心、策劃中心和協調中心,通過運用資源整合、輿情監測、業務管理、影響力評估、遠端指揮等系統功能,帶動全社採編流程再造。”

劉思揚表示,“新興媒體的發展,未知遠遠大於已知。新興媒體發展中碰到的問題、瓶頸、難點,需要業界、學界共同思考,積極探索,給予理論和實踐上的深刻回答。比如,如何進一步認清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如何走出‘千報一面’ ‘千網一面’ ‘千端一面’的同質化發展怪圈?如何促進媒體與產業深度融合,找到新的增長點和合作模式?這些都迫切需要我們進一步解答。”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