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坐著火車去拉薩,朝聖路上,遇見最美的風景!

青藏高原, 是我多年來一直夢寐以求想去的地方, 它特殊的地理環境, 獨特的地質地貌, 綺麗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藏族文化,

給我無限的遐想和嚮往。

在機場通往市區的途中, 忽然看到幾座高聳入雲, 地勢險峻, 形態各異的丹霞地貌的山峰, 峭壁斷崖上隱若可見很多洞窟。 一種濃郁的西域風貌撲面而來。 這就是有名的西寧北山, 山上有被稱為“中國第二座懸空寺”的北禪寺。

到達西寧市區, 趁天色還早, 行裝未卸便又搭上公車直接去了南山。 山腳下有個牌坊, 順著梯階拾級而上, 看見山上有座規模很大的寺廟群, 寺廟依山而建, 層層疊疊, 極為精緻。

南禪寺, 始建於明永樂年間。 後經不斷擴建, 到清乾隆年時已建成規模較大殿宇建築群,

在這裡, 佛教、道教和民間信仰三教共處, 香火都很旺盛。 它是目前西寧市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群之一, 也是青海省歷史最古老的漢傳佛教寺院。

南禪寺在南山北麓, 與北山的北禪寺遙遙相對。 南山也叫鳳凰山, 山頂有座鳳凰台, 歷史上有很多故事傳說,

古西寧八景之一的“鳳台留雲”就是指南禪寺的鳳凰台。

沿著寺廟旁的小道, 緩步登上山頂鳳凰台, 視野豁然開朗, 青藏高原的東方門戶西寧市區全景盡收眼底。

從西寧出發, 乘車一個多小時到了日月山。 日月山位於湟源縣西南, 青海湖東側, 最高峰海拔4800多米。 日月山是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分界線, 是內地赴藏的咽喉, 青藏公路從山口穿過。 山的東側阡陌良田, 一派塞上江南風光;西側草原遼闊, 牛羊成群, 是一幅塞外景色。 日月山有唐朝文成公主進藏的歷史傳說。 山口兩側的山峰上分別建有日亭和月亭兩座亭子。

登上日月山口,極目遠眺,遠處的雪山、河流、草原景色一覽無餘。山口上風很大、很涼,山上五彩經幡迎風飄舞,藏人用虔誠和信仰堆起的瑪尼堆上插滿了盤樹虯枝,雪域高原的氣息撲面而來。

下了日月山,汽車沿著青藏公路朝青海湖區行駛,公路兩旁到處是綠油油的草地,一群群牛羊在草叢中遊蕩,間或有一片片黃色的油菜花,點綴著這片廣袤的草場。轉過一個彎來,突然發現在綠色的邊緣,天邊處露出一條細長的藍色光亮帶,光帶逐漸變寬,最後視野豁然開朗,一望無際的青海湖展現在我的眼前。

青海湖,地處青藏高原的東北部,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湖泊和鹹水湖,面積達4456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260米。碧水共長天一色,水鳥伴湖魚起舞,雪山同飛雲相融,這就是青海湖的真實寫照。

蔚藍的湖水,海天一色。煙波浩渺、碧波連天的青海湖就像一盞巨大的翡翠玉盤,鑲嵌在青藏高原的高山、草原間,構成一幅群山、湖水、草原相映成趣的壯美風光和綺麗景色。

岸邊的草灘上那幾匹棕白相間的小牛,顯得分外悠閒。遠處的群山、滾滾的白雲,湛藍的湖水、以及湖邊的橙色小房,相處顯得多麼自然、和詣,我被青海湖的質樸所震撼。

在藏族地區,隨處可見大小不等、形制各異的佛塔,它是一種宗教建築物,用來盛放聖賢的舍利,安置活佛或高僧的骨灰或遺體,以及存放經書、聖物,甚至用來避邪鎮魔。青海湖邊的這座佛塔,別具風格、非常精美,體現了精湛的藏傳佛教建築藝術。

經幡,也是青藏高原上一道獨特的風景,在青藏地區,幾乎隨處可見掛在山頂山口、江畔湖邊、以及寺廟的五彩經幡,在大地與蒼穹之間飄蕩搖曳。在藏民心中,隨風而舞的經幡飄動一下,就是誦經一次,祈求神的庇護,也是給自己積攢功德。

離開青海湖二郎劍景區,乘車沿著環湖東路行駛約二、三十公里,突然進入一片金黃色的沙漠地帶,只見一片連綿起伏的金黃色沙丘橫亙在公路兩側。這便是青海湖金沙灣。海天一色的湖區風光和牛羊成群的草原風光一下子變換成漫漫黃沙的西域景色,恍惚像穿越時空瞬間回到渾荒的遠古。

從金沙灘出來,穿過青海湖畔,來到了金銀灘草原。這裡就是著名的西部歌王王洛賓那一首《在那遙遠的地方》中描述的地方,就是在這金銀灘草原上,他深深的愛上了一位叫卓瑪的姑娘,寫下了這首充滿感情色彩膾炙人口的不巧經典。這裡還是中國試爆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的地方—原子城。因為這些原因,金銀灘草原成了青藏高原上最著名的草原。

金銀灘草原,在海晏縣境內,它的四周被青海湖和高山峻嶺所環繞,面積1100平方公里,海拔3200米,這裡是一片碧草如茵的大草原。

金銀灘草原,臨近青海湖,這裡也成為自行車環青海湖騎行的起點。在這遇到了不少來自全國各地環湖的騎友,同作為騎友,見面都感到很親切、自然,有共同的語言和感受,油然而生一種其他人不能理解的自豪和成就感。

羊圈就圍在草原上,浮雲般的羊群,棕黑相間的犛牛,星星點點地徜徉在青草和野花叢中,享受著溫暖的陽光。遠處,山巒起伏,雄鷹在天空中盤旋飛過。

從金銀灘草原返回到西寧火車站,已是下午六點,取了預訂的車票又坐上了下午七點多西寧至拉薩的火車。在央金蘭澤《坐上火車去拉薩》的激動人心的歌聲中,列車在青藏鐵路線上賓士……

青藏鐵路東起青海西寧,南至西藏拉薩,全長1956公里,被譽為“天路”,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凍土上路程最長、克服了世界級困難的高原鐵路。列車從西寧出發,穿過崇山峻嶺,草原戈壁,跨過鹽湖沼澤,翻越巍峨群山,朝著心中的聖地拉薩奔去。

火車將在青藏鐵路線上運行22小時,沿途壯美的景色將會讓我目不暇接,亢奮的心情將旅途的勞累沖得乾乾淨淨。

列車經過清流蜿蜒的長江源頭沱沱河,映入眼簾的是寬闊的沱沱河灘。大地一片荒蕪,見不到任何生命跡象。唐古喇山脈的冰川融水成為萬里長江正源沱沱河的源流,從這一路向東流逝。

從格爾木開始,經過南山口,便開始翻越中國最長的山脈—昆侖山,短短的一個多小時,海拔也迅速從2800米升到4700米。窗外是巍巍昆侖的玉虛峰,海拔5769米,山頂終年積雪,山下是平坦寬闊、植被茂密的草灘,偶爾還能看到幾隻藏羚羊在草灘中活動。

列車駛過玉虛峰,回頭就看到了昆侖山東段的最高峰—玉珠峰,海拔6178米,它是玉虛峰的姊妹峰。多麼壯美的雪域高原景色啊!

由於全球氣溫逐年上升,昆侖山脈的冰川正在逐漸融化、消退。也許再過若干年,在這再也看不到這漂亮的冰川景色了。

列車穿越青藏高原荒無人煙的戈壁荒漠,大部分地方都生長著生命力頑強的荊棘駱駝草,遠處的雪山起伏,偶爾還能看到幾頭野駱駝、野犛牛或藏羚羊在遠處的草叢中活動,景象蒼茫渾荒。

青藏高原的湖泊星羅棋佈,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錯那湖就是其中的“明星”。錯那湖位於西藏那曲地區安多縣,海拔4800米,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淡水湖,它是當地藏民心目中的“神湖”。青藏鐵路從湖邊經過,錯那湖的美景像放電影一樣,在眼前掠過。也許錯那湖是青藏鐵路沿線最美麗的風景。

透過車窗眺望,錯那湖像一面寶鏡呈現在我的眼前,湖水比天還藍,變換著深淺不一的顏色,遠處的群山靜靜的臥在湖面上,分隔著藍天和湖水|,山坡上面披著一層淡淡的綠色,掩飾不住山石泥土的桔黃,渾然天成一幅壯美的山水國畫。

列車經過22個小時的長途跋涉,於16日下午六點左右終於到達西藏首府—拉薩,這座有著1300多年歷史的古城,風光秀麗、歷史悠久、風俗民情獨特、宗教色彩濃厚,是300萬藏傳佛教信徒心目中無可替代的聖地。

下了火車,來到酒店放下行李,看天色還早,便迫不及待地坐上當地藏民的人力三輪車,穿街走巷,直奔布達拉宮。沒多久就來到了布達拉宮廣場,一座紅白相間的高大巍峨的宏偉宮殿展現在我眼前。布達拉宮,虔誠的我終於來了!

為拍攝幾張布達拉宮的夜景,在布達拉宮門前廣場上徘徊轉悠,等待時機。天漸漸黑了,一時間廣場上燈火輝煌,高大雄偉的布達拉宮在燈光的照射下,顯得格外神聖,像巍然屹立在茫茫苦海中一座光芒四射的神殿,蔚為壯觀。

經當地友人提醒,廣場一角還有一個拍攝布達拉宮夜景倒影的最佳拍攝點。每個攝影愛好者都不會輕易放過任何一個難得的鏡頭,於是順著他指示的方向尋找,拍下了這幅布達拉宮的夜景照片。

17日上午,晴朗湛藍的天空飄浮著絲絲朵朵的白雲,像一條條潔白的哈達,圍繞在布達拉宮的四周。經過四道嚴密的安檢口,才進入到這座規模宏大的神秘的宮堡式建築群。

布達拉宮,坐落在拉薩市西北的紅山上,海拔3700多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代宮殿。始建於西元7世紀,是藏王松贊干布為遠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

布達拉宮共有999個房間,總面積9927平方米,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宮堡式建築群。整座宮殿具有鮮明的藏式風格,依山而建,氣勢雄偉。宮中收藏著無數珍寶,堪稱一座藝術的殿堂。因宮內嚴禁拍照,只能拍攝到布達拉宮的外觀。

進入到布達拉宮內,宮宇疊砌,迂回曲折,古色古香的殿堂內,又顯金碧輝煌,富麗堂皇。各座殿堂中大量的珍貴文物和佛教藝術珍品,讓我目不暇接,歎為觀止。五世達賴喇嘛的靈塔,塔身全部用黃金包裹,並嵌滿各種珠寶玉石。歷代達賴的靈塔,每一座都可謂價值連城。但在虔誠的藏族人民心中,布達拉宮的神聖是無法用價值來衡量的。

到了拉薩,必定要去大昭寺朝聖。大昭寺離布達拉宮不遠,參觀完布達拉宮,問好路便從大街小巷中徒步穿行,不到二十分鐘,便來到了久仰的大昭寺。

大昭寺,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始建於西元647年,是藏王松贊干布建造,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在藏傳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大昭寺前,從早到晚都有很多朝聖者虔誠的叩拜在門前的青石地板上,在靠近寺前大門的青石地板上還留下有等身長頭的深深印痕,可見1300多年來有多少朝聖者在這叩拜。歲月無痕,虔誠有痕,我被信徒們的信念和虔誠所震撼,感動至極!

寺前終日香火繚繞,寺內萬盞酥油燈長明,大昭寺內外到處留下了歲月和朝聖者的痕跡。寺前廣場上虔誠叩拜的藏族婦女。

由正門進入大昭寺,沿順時針方向進入一寬闊的庭院,接二連三的拍掌聲和吆喝聲此消彼長,循聲望去,原來是寺內喇嘛在激烈辯經。

辯經是藏傳佛教中辯論佛教教義的學習課程,是喇嘛攻讀顯宗經典的必經方式。觀察了很久,感覺很有意義,他們兩人一組,其中一方提問,另一方回答,且不許反問,告一段落後再反過來。詰問者擊掌發問,揮舞佛珠,身形旋動,緊緊逼問,時而猛喝。應對者,以不變應萬變,任爾狂風暴雨,雷霆霹靂,依舊氣定神閑,山崩於前色不變。很像我們的辯論賽。

大昭寺內殿堂樓閣,迂回曲折。出了庭院,穿過一些殿堂,沿木質樓梯上到三樓平臺,來到了大昭寺金頂。金頂上金碧輝煌,富麗堂皇。遠眺可見到布達拉宮雄偉英姿,俯視可以看到大昭寺廣場人流潺動,盡覽充滿藏族生活氣息的八廓街。

大昭寺金頂,2011年那次史上最大規模的維修,據介紹說用了4400萬元,那些飛簷與屋頂都是純金打造的。在我眼裡,金頂如同通向太陽的天梯,在藍天下熠熠生輝。

出了大昭寺,順著人流走在熙熙攘攘的八廊街,只見二位遠道而來的朝聖者,朝聖路上不知經歷了多少艱難困苦,已是衣衫襤褸,因長時間磕頭而在額頭上結下了一塊厚厚的疤。那些遠道而來的朝聖者一步一個身印地磕長頭,沿途乞討為生,有些甚至永遠倒在了朝聖的路上。去拉薩朝聖,是他們一生堅定不移的信念,永遠是他們至死不渝的終極願望。

登上日月山口,極目遠眺,遠處的雪山、河流、草原景色一覽無餘。山口上風很大、很涼,山上五彩經幡迎風飄舞,藏人用虔誠和信仰堆起的瑪尼堆上插滿了盤樹虯枝,雪域高原的氣息撲面而來。

下了日月山,汽車沿著青藏公路朝青海湖區行駛,公路兩旁到處是綠油油的草地,一群群牛羊在草叢中遊蕩,間或有一片片黃色的油菜花,點綴著這片廣袤的草場。轉過一個彎來,突然發現在綠色的邊緣,天邊處露出一條細長的藍色光亮帶,光帶逐漸變寬,最後視野豁然開朗,一望無際的青海湖展現在我的眼前。

青海湖,地處青藏高原的東北部,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湖泊和鹹水湖,面積達4456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260米。碧水共長天一色,水鳥伴湖魚起舞,雪山同飛雲相融,這就是青海湖的真實寫照。

蔚藍的湖水,海天一色。煙波浩渺、碧波連天的青海湖就像一盞巨大的翡翠玉盤,鑲嵌在青藏高原的高山、草原間,構成一幅群山、湖水、草原相映成趣的壯美風光和綺麗景色。

岸邊的草灘上那幾匹棕白相間的小牛,顯得分外悠閒。遠處的群山、滾滾的白雲,湛藍的湖水、以及湖邊的橙色小房,相處顯得多麼自然、和詣,我被青海湖的質樸所震撼。

在藏族地區,隨處可見大小不等、形制各異的佛塔,它是一種宗教建築物,用來盛放聖賢的舍利,安置活佛或高僧的骨灰或遺體,以及存放經書、聖物,甚至用來避邪鎮魔。青海湖邊的這座佛塔,別具風格、非常精美,體現了精湛的藏傳佛教建築藝術。

經幡,也是青藏高原上一道獨特的風景,在青藏地區,幾乎隨處可見掛在山頂山口、江畔湖邊、以及寺廟的五彩經幡,在大地與蒼穹之間飄蕩搖曳。在藏民心中,隨風而舞的經幡飄動一下,就是誦經一次,祈求神的庇護,也是給自己積攢功德。

離開青海湖二郎劍景區,乘車沿著環湖東路行駛約二、三十公里,突然進入一片金黃色的沙漠地帶,只見一片連綿起伏的金黃色沙丘橫亙在公路兩側。這便是青海湖金沙灣。海天一色的湖區風光和牛羊成群的草原風光一下子變換成漫漫黃沙的西域景色,恍惚像穿越時空瞬間回到渾荒的遠古。

從金沙灘出來,穿過青海湖畔,來到了金銀灘草原。這裡就是著名的西部歌王王洛賓那一首《在那遙遠的地方》中描述的地方,就是在這金銀灘草原上,他深深的愛上了一位叫卓瑪的姑娘,寫下了這首充滿感情色彩膾炙人口的不巧經典。這裡還是中國試爆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的地方—原子城。因為這些原因,金銀灘草原成了青藏高原上最著名的草原。

金銀灘草原,在海晏縣境內,它的四周被青海湖和高山峻嶺所環繞,面積1100平方公里,海拔3200米,這裡是一片碧草如茵的大草原。

金銀灘草原,臨近青海湖,這裡也成為自行車環青海湖騎行的起點。在這遇到了不少來自全國各地環湖的騎友,同作為騎友,見面都感到很親切、自然,有共同的語言和感受,油然而生一種其他人不能理解的自豪和成就感。

羊圈就圍在草原上,浮雲般的羊群,棕黑相間的犛牛,星星點點地徜徉在青草和野花叢中,享受著溫暖的陽光。遠處,山巒起伏,雄鷹在天空中盤旋飛過。

從金銀灘草原返回到西寧火車站,已是下午六點,取了預訂的車票又坐上了下午七點多西寧至拉薩的火車。在央金蘭澤《坐上火車去拉薩》的激動人心的歌聲中,列車在青藏鐵路線上賓士……

青藏鐵路東起青海西寧,南至西藏拉薩,全長1956公里,被譽為“天路”,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凍土上路程最長、克服了世界級困難的高原鐵路。列車從西寧出發,穿過崇山峻嶺,草原戈壁,跨過鹽湖沼澤,翻越巍峨群山,朝著心中的聖地拉薩奔去。

火車將在青藏鐵路線上運行22小時,沿途壯美的景色將會讓我目不暇接,亢奮的心情將旅途的勞累沖得乾乾淨淨。

列車經過清流蜿蜒的長江源頭沱沱河,映入眼簾的是寬闊的沱沱河灘。大地一片荒蕪,見不到任何生命跡象。唐古喇山脈的冰川融水成為萬里長江正源沱沱河的源流,從這一路向東流逝。

從格爾木開始,經過南山口,便開始翻越中國最長的山脈—昆侖山,短短的一個多小時,海拔也迅速從2800米升到4700米。窗外是巍巍昆侖的玉虛峰,海拔5769米,山頂終年積雪,山下是平坦寬闊、植被茂密的草灘,偶爾還能看到幾隻藏羚羊在草灘中活動。

列車駛過玉虛峰,回頭就看到了昆侖山東段的最高峰—玉珠峰,海拔6178米,它是玉虛峰的姊妹峰。多麼壯美的雪域高原景色啊!

由於全球氣溫逐年上升,昆侖山脈的冰川正在逐漸融化、消退。也許再過若干年,在這再也看不到這漂亮的冰川景色了。

列車穿越青藏高原荒無人煙的戈壁荒漠,大部分地方都生長著生命力頑強的荊棘駱駝草,遠處的雪山起伏,偶爾還能看到幾頭野駱駝、野犛牛或藏羚羊在遠處的草叢中活動,景象蒼茫渾荒。

青藏高原的湖泊星羅棋佈,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錯那湖就是其中的“明星”。錯那湖位於西藏那曲地區安多縣,海拔4800米,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淡水湖,它是當地藏民心目中的“神湖”。青藏鐵路從湖邊經過,錯那湖的美景像放電影一樣,在眼前掠過。也許錯那湖是青藏鐵路沿線最美麗的風景。

透過車窗眺望,錯那湖像一面寶鏡呈現在我的眼前,湖水比天還藍,變換著深淺不一的顏色,遠處的群山靜靜的臥在湖面上,分隔著藍天和湖水|,山坡上面披著一層淡淡的綠色,掩飾不住山石泥土的桔黃,渾然天成一幅壯美的山水國畫。

列車經過22個小時的長途跋涉,於16日下午六點左右終於到達西藏首府—拉薩,這座有著1300多年歷史的古城,風光秀麗、歷史悠久、風俗民情獨特、宗教色彩濃厚,是300萬藏傳佛教信徒心目中無可替代的聖地。

下了火車,來到酒店放下行李,看天色還早,便迫不及待地坐上當地藏民的人力三輪車,穿街走巷,直奔布達拉宮。沒多久就來到了布達拉宮廣場,一座紅白相間的高大巍峨的宏偉宮殿展現在我眼前。布達拉宮,虔誠的我終於來了!

為拍攝幾張布達拉宮的夜景,在布達拉宮門前廣場上徘徊轉悠,等待時機。天漸漸黑了,一時間廣場上燈火輝煌,高大雄偉的布達拉宮在燈光的照射下,顯得格外神聖,像巍然屹立在茫茫苦海中一座光芒四射的神殿,蔚為壯觀。

經當地友人提醒,廣場一角還有一個拍攝布達拉宮夜景倒影的最佳拍攝點。每個攝影愛好者都不會輕易放過任何一個難得的鏡頭,於是順著他指示的方向尋找,拍下了這幅布達拉宮的夜景照片。

17日上午,晴朗湛藍的天空飄浮著絲絲朵朵的白雲,像一條條潔白的哈達,圍繞在布達拉宮的四周。經過四道嚴密的安檢口,才進入到這座規模宏大的神秘的宮堡式建築群。

布達拉宮,坐落在拉薩市西北的紅山上,海拔3700多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代宮殿。始建於西元7世紀,是藏王松贊干布為遠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

布達拉宮共有999個房間,總面積9927平方米,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宮堡式建築群。整座宮殿具有鮮明的藏式風格,依山而建,氣勢雄偉。宮中收藏著無數珍寶,堪稱一座藝術的殿堂。因宮內嚴禁拍照,只能拍攝到布達拉宮的外觀。

進入到布達拉宮內,宮宇疊砌,迂回曲折,古色古香的殿堂內,又顯金碧輝煌,富麗堂皇。各座殿堂中大量的珍貴文物和佛教藝術珍品,讓我目不暇接,歎為觀止。五世達賴喇嘛的靈塔,塔身全部用黃金包裹,並嵌滿各種珠寶玉石。歷代達賴的靈塔,每一座都可謂價值連城。但在虔誠的藏族人民心中,布達拉宮的神聖是無法用價值來衡量的。

到了拉薩,必定要去大昭寺朝聖。大昭寺離布達拉宮不遠,參觀完布達拉宮,問好路便從大街小巷中徒步穿行,不到二十分鐘,便來到了久仰的大昭寺。

大昭寺,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始建於西元647年,是藏王松贊干布建造,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在藏傳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大昭寺前,從早到晚都有很多朝聖者虔誠的叩拜在門前的青石地板上,在靠近寺前大門的青石地板上還留下有等身長頭的深深印痕,可見1300多年來有多少朝聖者在這叩拜。歲月無痕,虔誠有痕,我被信徒們的信念和虔誠所震撼,感動至極!

寺前終日香火繚繞,寺內萬盞酥油燈長明,大昭寺內外到處留下了歲月和朝聖者的痕跡。寺前廣場上虔誠叩拜的藏族婦女。

由正門進入大昭寺,沿順時針方向進入一寬闊的庭院,接二連三的拍掌聲和吆喝聲此消彼長,循聲望去,原來是寺內喇嘛在激烈辯經。

辯經是藏傳佛教中辯論佛教教義的學習課程,是喇嘛攻讀顯宗經典的必經方式。觀察了很久,感覺很有意義,他們兩人一組,其中一方提問,另一方回答,且不許反問,告一段落後再反過來。詰問者擊掌發問,揮舞佛珠,身形旋動,緊緊逼問,時而猛喝。應對者,以不變應萬變,任爾狂風暴雨,雷霆霹靂,依舊氣定神閑,山崩於前色不變。很像我們的辯論賽。

大昭寺內殿堂樓閣,迂回曲折。出了庭院,穿過一些殿堂,沿木質樓梯上到三樓平臺,來到了大昭寺金頂。金頂上金碧輝煌,富麗堂皇。遠眺可見到布達拉宮雄偉英姿,俯視可以看到大昭寺廣場人流潺動,盡覽充滿藏族生活氣息的八廓街。

大昭寺金頂,2011年那次史上最大規模的維修,據介紹說用了4400萬元,那些飛簷與屋頂都是純金打造的。在我眼裡,金頂如同通向太陽的天梯,在藍天下熠熠生輝。

出了大昭寺,順著人流走在熙熙攘攘的八廊街,只見二位遠道而來的朝聖者,朝聖路上不知經歷了多少艱難困苦,已是衣衫襤褸,因長時間磕頭而在額頭上結下了一塊厚厚的疤。那些遠道而來的朝聖者一步一個身印地磕長頭,沿途乞討為生,有些甚至永遠倒在了朝聖的路上。去拉薩朝聖,是他們一生堅定不移的信念,永遠是他們至死不渝的終極願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