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易經力學之三大基本理論

易經力學的三大基本理論:精氣神、經絡穴位、陰陽五行

要正確理解相對論理論, 必須學習易學, 因為奇點物質就是易學的經絡穴位物質, 也就是氣物質!看了下面的文章以後, 大家就會對相對論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因為根據相對論理論, 我們得出了宇宙物質起源於奇點物質的理論, 在易學裡有“氣生精、無生有”理論, 二者是一致的。

三大易學基本理論就是精氣神理論、經絡穴位理論和陰陽五行理論, 其中陰陽五行理論包括陰陽、五行、天干、地支、甲子、八卦六個理論。 它們是形成所有的易學理論的基礎,

所有的易學知識都是在這些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瞭解了這三大理論就能夠很容易地瞭解其它的易學知識。

一、精氣神理論和六道輪回理論

精氣神理論是易學的基礎理論, 易學的所有知識都是在精氣神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易學將物質分為精、氣、神三類, 分別對應於炁學的炁粒、炁流、炁體三炁物質。 精又名精氣、有、形、象、器、質、萬物, 氣又名行氣、五行氣、五行、五氣、炁、風、火, 就是水、木、火、土、金這五種物質, 神又名元氣、道、易、無極、真氣、正氣、內氣, 神和氣又合稱為六氣, 也簡稱為氣。 六氣物質就是虛物炁體, 又叫做虛、無、無有、風水。

精氣神三物都是氣物質的產物, 是氣物質的不同的存在形態。 易學的精氣神理論指出:“氣生精,

精生氣, 精生神。 聚津成精, 煉精化氣, 煉氣化神, 煉神還虛。 無生有, 有歸無。 萬物生於無有。 道生萬物: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 易生萬物:易有太極, 是生兩儀, 兩儀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八卦生萬事萬物”, 這些理論又叫做“六道輪回”理論, 是關於六道物質(道、一、二、三、萬物、行氣, 即炁體、炁子、量子、原子、分子、能量)的起源和演化規律的學問, 其實就是炁學的三炁演化規律的學問:炁體(道、易)→炁子(一、太極、沖氣)→量子(二、陰陽兩儀)→原子(三、八卦)→分子(萬物, 六十四卦), 炁子到分子是組成實物的物質, 都會產生炁流─—能量(引力能和斥力能, 陰陽二氣), 四象為離子物質(例如:Na+、Cl-、NH4+、OH-四類離子)。 古人以氣為手段對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進行了氣學分類,
形成了易學。 易學以陰陽二氣闡述一切的科學方法論, 同現學以引力和斥力(吸引與排斥、收縮與膨脹、矛盾)闡述一切的科學方法論在科學原理上是完全一致的。

易學闡明了精氣神三物相互轉化的機理和條件等問題。 神又名無極, 是無極限的意思。 神充滿了整個宇宙空間, 意味著神無限多, 太空無限大。 無限的東西只可能是天然存在的, 不是被創造出來的。 這是易學所隱含的宇宙規模和宇宙起源理論。 神形成經絡穴位系統, 由經絡穴位理論和風水理論闡述。

氣是易學研究的主要物件。 氣就是陰陽二氣和五行氣, 也就是能量流, 是神的流動形態和現象。 精生氣, 氣(行氣)是精體物質(精氣)吞吐神物質(元氣)形成的神的流動現象,

另外, 精體瓦解時, 精物質就變成了氣物質。 我們已經證實, 任何物體都會不停地產生引力能和斥力能(輻射能)。 引力能就是陰氣, 斥力能就是陽氣, 陰陽反映了力的方向。 五行氣就是水、木、火、土、金這五種物質形態, 反映了力的大小。 神是氣的源泉, 故有元氣之稱。 六氣物質形成了經絡穴位系統, 氣總是沿著經絡通道流動和傳播的, 其傳播過程遵循能級簡並定律, 用易學的話說就是:“物以類聚, 人以群分。 同氣相求, 同聲相應, 同類相求。 水流濕, 火就燥, 雲從龍, 風從虎”等理論。 起決定性作用的氣叫做用神, 是主要矛盾, 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用神是易學的重要概念。 易學經常把氣現象人格化、擬人化, 用人格化的語言代表氣現象,
這是易學的語言風格, 形成了神煞和鬼神理論, 在易蔔書裡隨處可見。 神為陽氣的代號, 鬼煞為陰氣的代號。

氣分陰陽二氣, 又分為五行氣, 加上靜止不動的氣(元氣, 神)合為六氣。 陰陽五行之氣共為十氣, 加上元氣的兩種狀態(大氣之氣和經絡元氣, 即自由之氣和極化之氣), 共十二氣。 這就是易經力學設置十幹和十二支的物理學本義。 十二氣是純氣的全部種類。 精為實物屬陽, 氣為虛物屬陰, 陰陽合一成為有生命力的新的精體。

為什麼天干有十而地支有十二?在易學裡有天干和地支兩個重要理論。 天干有十個, 即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地支有十二個, 即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醜。 為什麼是天干有十個, 地支有十二個, 而不是其它的呢?我們知道,在宇宙空間裡充滿了虛物炁體(奇點物質、非質點物質),裡面流動著來自各個星球和星球上的各種物體(非生物和生物)產生的能量——炁流。我們把能量流分為引力能和斥力能二類,在易學裡叫做陰陽二氣;又分為水、木、火、土、金五行氣,就是場能、波動能、熱能、光能、射線能(量子流)五類能量現象,它們是炁體的穩流、球面流、紊流、線柱流、粒流五類炁流形態。易學就是關於氣的學問,也就是關於陰陽五行的學問。氣來源於精,即“氣生精,精生氣”。氣分佈在“經絡穴位”裡,經絡穴位是由氣形成的物質系統。神就是靜止的虛物,行氣就是流動的虛物,也就是能量,又名力,就是炁流。“精生氣”,氣是精體吞吐元氣物質使元氣流動形成的元氣的流動現象。氣流向精體叫做引力能,就是陰氣,流離精體叫做斥力能,就是陽氣。五行反映了氣的流動強度的大小:水、木、火、土、金五行氣的能級逐漸升高,例如場能、波動能、熱能、光能、射線能(量子流)五類能量的能級序為(Hz):場能?,聲波是10的0~5次方,電磁波是10的5~12次方,光是10的12~16次方,射線是10的16~?次方,熱能在熱光段(紅外光和熱性可見光)以及微波段。

對星球天體產生的氣(天氣)進行分類,得到了天干。天干就是天體產生之氣的干擾作用之意。天氣共有五行氣五類,每一行氣都有陰陽二類,即引力能和斥力能,所以天氣的性能共有十種,用文字符號表達就是十天干。

對地球產生的氣(地氣)進行分類,得到了地支。地支就是地球產生之氣的支配作用之意。地氣共有五行氣和地之元氣(空氣裡的虛物,就是除了氣體分子和塵埃之外的物質)六類,每一種氣都有陰陽二類,即引力能和斥力能,所以地氣的性能共有十二種,用文字符號表達就是十二地支。

為什麼天干不考慮天之元氣的作用呢?天之元氣就是大氣層以外的太空裡的虛物物質。由於地球產生的斥力能(地球風、地磁)的作用,阻止了太空裡的元氣物質作用到地球上面,只有天之五行氣能夠穿越大氣層到達地面而對地球上的事物產生作用,所以不考慮天之元氣的作用。

對於天干的陰陽五行性能我們容易理解,甲乙為木,丙丁為火,戊已為土,庚辛為金,壬癸為水,前者為陽性,後者為陰性,例如甲屬於陽,乙屬於陰。問題是對地支的陰陽五行性能我們有些模糊,有討論的必要。對寅卯屬木、巳午屬火、申酉屬金、亥子屬水我們也容易理解,但是對辰未戌醜屬土難於理解。為什麼土有四個而不是和其它四行一樣只有兩個呢?在易學裡有支藏幹理論。支藏幹就是地支裡包含的天干成分,也就是天氣穿過大氣層到達地球對地氣的影響作用關係。該理論指出:辰為陽土,藏戊已癸,也就是說地支辰氣是天干戊已癸三氣的綜合效應(未屬陰土藏已丁乙,戌屬陽土藏戊辛丁,醜屬陰土藏已癸辛的道理也是一樣的)。在易學裡,相對於五行氣(統稱為火氣,都具有熱性,即波動性,都可以用溫度錶示),元氣又屬於水,就是說有行氣水和元氣水的不同。元氣形成的場能(水)又叫做神,是不流動的元氣場,而行氣水是流動的元氣形成的行氣場。元氣水和行氣水的區別就象高壓液體和穩流的液體所具有的能量形式的不同。元氣水(場能)也具有土氣(光能)的性質,就是能量傳播的前後的力度是相同的(注:行氣水的力度是隨著傳播的距離逐漸減弱的,土行氣和元氣水的力度和傳播距離無關,是前後不變的),所以性質屬於土。元氣流動形成的場能(水行氣)屬於動能,元氣產生的場能(神)是勢能,都屬於場能範疇,故藏有水氣。又因為地球元氣產生的土性之力是離開地球指向天空的,對於天體來說是屬於陰性的,故屬於陰性的癸,即藏的都是癸水,不是陽性的壬水。從支藏幹可見,辰和醜裡都藏癸水,應該是對地之元氣的分類,元氣增加則力度提高,屬於陽土戊為辰,元氣減少則力度降低,屬於陰土已為醜。而未和戌是對水行氣性能的分類,這個容易理解。行氣場和元氣場的不同就象流水產生的動力能和靜水產生的勢力能的不同。靜水產生的水的重力勢能是由於地球對水分子的吸引作用,或者是由於密封受壓產生的水的壓力能,而元氣場是由於地球引力對大氣分子的吸引作用,大氣分子產生的場能使大氣內的元氣被壓縮而產生了指向太空的力。在生物體內,元氣形成了經絡穴位系統,行氣則在經絡穴位內和體液以及細胞肉體內流動,形成了經絡穴位現象,即氣脈和血脈現象,也就是各種生命現象(在易學眼裡,天地和人一樣都是有生命力的生命體)。在經絡穴位內的元氣形成了元氣場能,這樣才能夠維持經絡穴位管道系統的存在,讓行氣和體液有活動的空間。

精就是實物。易學是以精體所產生之氣的陰陽五行性能對精體進行分類的。在易學裡把精分為陰陽兩儀和三才(天才、地才、人才合稱為三才。八卦和萬物)兩類,相應於現在的量子和離子(有陰陽二類量子、正負離子)和組子(原子、分子、細胞、物體)物質。組子由陰陽兩類粒子(量子、原子、分子、離子。天才、地才兩儀)和電磁場物質(人才)組成。

精的起源。易學指出:“有生於無。無生有,有歸無。無形之道生有形之器。萬物生於無有。氣聚為象,氣凝為人。氣聚成形,散則成風、化氣、無影。氣生精,精生神,神生明”。這些理論現在被證實是正確的科學理論。愛因斯坦說:“品質是能量的凝聚態”,品質物質就是“有”物質,能量物質就是“無”物質。無生有的過程,一方面是神物質凝聚成精物質,另一方面是具有波動性的氣物質變成粒子性的精物質。

精的性能。精生氣,無(神氣)一旦生成有(精),就具備了生產氣的能力。不同的精生產不同的氣,相同的精所處的環境不同也會生產不同的氣。氣就是精所具備的性能。精依靠所產生的氣而相互作用,氣是宇宙間一切事物的動力源泉。

精生氣的能力可用溫能公式表達如下:ε=kT,E=ε/r2=kT/r2,F=kˊEε=k〞T1T2/r2,k〞=k1k2kˊ。

式中,ε-炁粒(精體)的產能(炁流)能力,E-離炁粒r處的炁流強度,F-兩炁粒間的作用力(炁流作用效應),T-絕對溫度(炁體的能級化程度),k-炁體能級化係數,kˊ-能級簡並係數,k〞-能級係數。例如中子:ε=8。1677x10-5T(eV),電場1。6x10-37庫侖,磁場-1。913148核磁子,電場和磁場就是中子的斥力和引力、陽氣和陰氣。通過基子的溫能公式可以匯出組子的溫能公式,從而用溫度將各種能量統一起來。這一工作已經遠遠超過我的能力範圍,敬請有志有能者來完成。

精的演化規律。易學指出:“氣生精,道生萬物,易生萬物”,萬物都是由道這種物質生成的,是道的不同的存在形態。易學進一步指出了道生萬物的具體過程:“道→一→二→三→萬物”(流程圖)。這就是無生有的具體過程,就是精的起源和演化過程。請和炁學的三炁演化規律比較一下:“炁體→炁子→量子→原子→分子→物體”,分子是構成物體並且具有物體的基本性能的基本物質,因此分子可以代表物體。易學的道生萬物規律,更加概括了由分子構成萬物的過程。任何精體都可以看做是“一”物質,當“一”物質同其他精體作用時,有比較就會有區別,於是就能夠分別出陰陽性能來,從而歸入“二”物質內。陰陽二類“一”精體依靠所產生的陰陽二氣相互結合成新的組合精體,就是“三”物質,例如陰陽量子結合成原子,陰陽原子結合成分子,陰陽分子結合成非生物物體,陰陽非生物物體結合成細胞,陰陽細胞結合成生物物體,陰陽物體結合生成新的物體(例如陰陽二類生物交合懷孕生子,又如具有陰陽性能的二類非生物結合變成新的物質)。

精的組成與結構。上面的“三”物質和“萬物”物質統稱為三才物質。三才就是天才、地才、人才,是構成三才物質的三類物質。是哪三才?就是陽性之精、陰性之精和結構中的結合能物質(陰陽二氣物質,電磁場物質),例如原子的原子核、電子和結構層間的電磁場,例如分子中的陰陽二類原子和結構層間的化學鍵能物質,例如物體中的陰陽二類分子和結構中的結合能物質(分子鍵能物質)。易學指出:“萬物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就是說,任何物體都是以陰抱陽,陽負陰,即以陽儀在內,陰儀在外的形式構成的,其間就是沖氣物質。這種理論已經被現代科學所證實。兩儀就是陰陽兩類精體,就是天才和地才物質,沖氣為人才物質,也就是“一”物質、電磁場物質。三才結構理論適合所有的物質結構。

精的產生條件與作用機理。陰陽二氣作用是實現精氣神三才物質相互作用和相互轉化的必要條件,也是唯一條件,是宇宙間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的唯一動力源泉。力來源於陰陽兩儀作用,正如易學指出:“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陰陽既濟,萬物生矣。男女媾精,萬物化生。陽施陰藏。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陰極陽生,陽極陰生。孤陽不生,獨陰不長,陰陽中和則萬物育焉”。易學的這一世界觀同現代哲學和物理學把引力和斥力的作用看作是宇宙第一推動力的原理是一致的。精的結合與分解也是陰陽二氣作用的結果,這一點已經為現學所證實。

對於精的運動作用規律,易學從氣的角度做了闡述,就是陰陽五行理論,另題討論。

色空理論。易學指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光能,不是女色的色。光是由各種彩色的單色光組成的。光是在空間傳播的,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因此說是空的。空中有色物質(光物質),只是我們看不到而已。我們能夠看見光明的存在,完全是由於物體(如空氣中的氣體分子)吸收和反射光能物質的結果,如果沒有吸收和反射作用,我們是看不見光的。這是光學告訴我們的。空氣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物質,例如分子物質、塵埃物質、能量物質(引力場能、電磁波能、超聲波能、聲能、光能、熱能、射線能),我們無法看到它們的存在,但是我們可以測出它們的存在。易學理論已經揭示了宇宙真理,只是我們看不懂而已。

中醫和氣功同源,二學構成了龐大的易經生命學體系,對生物的起源與演化、組成與結構、機理與功能、現象與本質、病療與養生等生命問題有較深入的研究和詳盡的論述。中醫用臟腑經絡理論反映了生命現象─—疾病與傷患,氣功用經絡和精氣神理論論述了生命功能─—養生。易學有言:“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身三寶精氣神”。精氣神理論在氣功和中醫中都有較細緻的論述,尤其在氣功學著作裡論述得更為具體,因為氣功是使精氣神相互轉化的技術,就是實現“聚津成精,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的特殊技術。中醫認為:“腎藏精,肺藏氣,心藏神,肝藏血,脾主運化”,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裡講的“腎、肺、心、肝、脾”泛指五臟和五行經絡,而人們往往只當作五臟論。易學物質結構理論中的三才理論,用之於質點物質得到了八卦理論,用之於生物結構則形成了精氣神理論。精氣神理論是對生物的組成與結構、性質與功能、生成轉化運動規律、對生物的影響效應(即形成的生命現象)進行論述的學問。生物學常識告訴我們,所有生物都是由生命的基本單元─—細胞這類物質結構而成的。炁學理論指出,先是由化學物質(分子、離子類非生物物質)和炁體構成細胞個體(自由細胞,形成體液),然後是自由細胞和炁體結構形成細胞團體(結構細胞,形成骨肉)。在骨肉細胞網路之間充滿了體液和炁體。體液網路屬陽,如血管、毛細血管,炁體網路屬陰,就是俗稱的經絡,所以炁體又稱為經絡物質。經絡是生命的動力系統。體液和炁體兩大網路的陰陽作用,即體液和炁體的抗衡,形成了生命活動,實現了生命功能,造成了各種生命現象(身心活動)。

根據炁學理論,任何質點(自然包含了骨肉體液這類細胞物質)都在進行吞吐炁體產生能流的活動。在易學裡就把細胞、炁流(能量)、經絡物質炁體三者分別稱之為精、氣、神,用三才理論表述為地才、人才、天才共三才物質。以上是狹義的精氣神分類,適用於生物。廣義上的精氣神泛指任何質點物質、能量、炁體三類物質,適用於所有物質,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如圖示。

口之飲食為生物體提供了水(溶劑)和食物(溶質,營養物質)。食物均為生物類,是細胞類物質,而分子級物質(如食鹽、味精等非生物物質)通常只作為調味料使用,或作為藥物(如西藥)使用。中藥以生物(細胞級物質)為藥,是符合自然法則的療法,西藥以非生物(分子級物質)為藥,故副作用大、後遺症難免。食物就是後天精物質,進入生物體後分解並重組成新的細胞─—先天精物質。先後天精是一對相對性概念,對甲而言是先天精,當它作為乙的食物時,即成為了乙的後天精。食物分解時釋放出的熱能就叫後天氣。

鼻之呼吸為生物體提供了氧氣和炁體。氧氣提供的氧化能(O2+C=CO2+熱)也是後天氣,炁體通過肺部過濾直接進入經絡,成為先天元氣(即元神)。天人一氣即指此炁(炁體),人之經絡和大氣中的炁體(天氣)是連成一體、沒有斷隔的。

皮膚與耳目三類感官接受的外界能量(資訊)也是後天氣物質。

以上是後天精氣通過五官進入經絡對生物體產生作用的情形。

生物細胞吞吐炁體產生能流,這裡的細胞、能流、經絡炁體分別稱之為先天精、先天氣、先天元氣(元神、神、真氣)三類物質。

先後天二氣在經絡裡迴圈流動,精氣神相互轉化,從而對生物發生作用,引起了生命現象,即各種身心活動,此即生命的能量作用原理。易學精氣神理論就是對這些生命現象的不同見解。精是生命動力機,其能源就是經絡炁體,產生的能量(炁流)就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動力。

實際上,精氣神三物就其本質而言都是炁(炁體)這種物質的三種存在形態而已,我們不要被種類繁雜又零亂的各種氣的名稱所迷惑。氣凝聚(極化、點燃)則成精(質點物質),精瓦解則成氣(非質點物質),這就是“氣聚成形,散則無影。無生有。氣凝為人。氣聚而有象。氣生精。氣聚為萬物”的意思。在這裡,易學裡的無與有分別指虛物和實物,虛物就是非質點物質炁(炁體,包括神和氣),實物就是質點物質精,就是我們所使用的物質定義。我們現在的科學把物質分為物質和能量(或意識、精神),分別對應于易學的物質定義精和氣,有與無。精有量子、原子、分子萬物,即固液氣體和射線等質點物質。由於無之為物是非質點物質,沒有質點功能可供觀測,無影無蹤,這就是為什麼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人們遲遲不能發現氣(炁體)的原因。人們認識到了電場和磁場是“一種特殊物質”,但一直沒有發現它們,成了科學懸案,直到最近通過人們才發現了炁體,終於證實了氣(古又作“炁”字)的存在。

二、經絡穴位理論和風水理論

經絡穴位和風水理論是緊密相關的理論體系,風水就是經絡中的元氣物質。風水,風水,就是形成風(氣,能量)的物質,也就是虛物炁體。

經絡理論(包括穴位理論)、精氣神理論、臟腑理論是易經生命學(中醫、氣功等)的三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關於生物體的起源與演化、組成與結構(分佈)、性質與功能、現象與應用的理論,三者構成了生命動力學體系,揭示了生命的本質,正確地反映了生命現象與活動規律。經絡理論對中醫實踐(醫術)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正如醫書中說的:“醫者不明經絡,猶人夜行無燭。治病不明經絡,開口動手便錯。”中醫術諸療法都與經絡穴位有關,如中藥講藥物歸經,針灸、點穴、按摩、氣功諸更是直接與之接觸。從本質上講,中醫學就是經絡學,它以經絡性質(陰陽五行之氣)論病,通過經絡現象診病,利用經絡功能治病。中藥講氣味歸經,不講藥物成分,通過藥物氣味(藥性─—氣之陰陽五行,炁流性質)進入經絡從而達到消除病患的目的。幾千年的醫療實踐充分地證實了經絡理論的真理性、科學性、準確性、完善性、實用性,對中醫應用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針灸和氣功實踐更是直接感受和體驗經絡穴位現象和實在性及應用經絡功能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1經絡論撮要經絡論是比較成熟的理論,在中醫和氣功著作裡都有了很系統、科學、全面、具體的論述。從古人對經絡穴位的論述裡,在醫療和氣功實踐中,我們感覺到經絡是一種實在的物質系統,知道了經絡物質對生命的重要性和決定性,瞭解到經絡穴位的分類、分佈、起止流向、性質功能、作用現象、運行規律、應用技能等知識。經絡的分佈狀態與神經、血管類同,與樹木干支分佈相似,有主幹、支幹、細支三類,在經絡為經脈、絡脈、孫脈三脈。經絡上密佈著穴位,經絡功能主要是通過穴位得以實現的,穴位是經絡的功能點、敏感點。外力作用於穴位上的效果比非穴位經絡好得多。經絡病象也會反映在相應經絡的有關穴位上。阿是穴通常在孫脈上形成,因為孫脈細小,容易堵塞產生氣節,出現痛感,這就是“不通則痛,通則不痛“的道理。

2經絡論的研究現狀經絡論也是神秘文化現象之一,並普遍引起了人們的重視。人們利用現代科技手段研究經絡,終於在十幾年前拍攝到了經絡圖,上有穴位點,與經絡理論完全吻合,從而證實了經絡穴位的實在性。那麼經絡穴位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近20年來,為了探明經絡穴位的本質,人們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做了很多的猜想,開展了全面的實驗工作,取得了很多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僅摘幾則如下:

解剖學研究成果顯示:穴區組織中都有豐富而多樣的神經末梢、神經束、神經叢。可見經絡穴位與神經緊密相關。但是研究又顯示,經絡和神經各有不同的走向、現象與功能,是不同的物質系統。

針刺實驗結果:神經幹以麻為主,血管以痛為主,肌肉、肌腱、骨膜以酸脹為主,經絡則兼而有之。氣感現象表明,氣是一種具有力學性質的實在物質,而不是憑空想像的理論名詞,氣是在經絡中存在的。同時也說明了,氣不是氣體,而是某種未知的物質,因為氣和氣體的功能與產生的現象明顯不符(附注:氣就是最近發現的炁體,是能量物質、非質點物質)。

穴位電位實驗:器官活動增強時,相應的經絡穴位電位升高。器官摘除或經絡組織損壞時,相應的經絡穴位電位降低,甚至為零。

穴位輻射效應實驗:在相應的臟腑有暖流感覺,相應經絡有感傳效應。

3經絡揭密根據炁學理論和生物學生理學常識,我們知道,生物體是由固態骨肉、液態體液、氣態呼哨消化道和炁態的炁管共四大系統構成的統一有機整體。四態齊全才能構成活生生的生物,缺一不可,而且炁態才是決定生命活動的關鍵系統,沒有了炁態系統就成了死亡的生物,只是屍首軀殼而已。在細胞(精體)構成生物體的骨肉固態系統的時候,會在細胞之間形成各種大小形態的管道空隙,裡面充滿了液體、氣體或炁體,於是構成了液態、氣態、炁態三大系統,炁態系統就是經絡系統。經絡是由炁體構成的炁體管道網路系統,裡面流動著炁流,從而實現生命功能。用易學語言表達為,經絡是由精結構形成的,充滿了神(炁體)和氣(炁流)的管道系統。根據氣功等生命現象我們知道,經絡物質炁體(神)就是生命物質(決定生命活動的物質)、意識物質(形成意識、精神、思維活動的物質)。

穴位就是經絡管道上形成的炁體節點或經絡的分叉處,是炁體比較集中的地方,是經絡上的薄弱點、敏感點、功能點。穴位就象吹膠管時,在薄弱處形成的突起處。通過穴位控制經絡功能,這就是點穴術。

經絡是生命的動力系統。內外二氣在經絡裡流動,衝擊臟腑神經等器官,使生物體實現生命功能,形成各種生命現象。外氣外精通過感官進入人體經絡,內氣由內精(細胞)泵動神(炁體)形成。炁體和體液佔據著相同的管道,所以有“經絡主行氣血,是氣血的通道”之稱。經絡空間由體液佔據時為血脈,由炁體(神)佔據時為氣脈,行氣則在氣脈和血脈內流動。廣義上的經絡指的就是除了質點之外的所有空間部分(非質點物質佔據的部分),狹義上的經絡僅指炁體系統,不含液體和氣體的系統。經絡中神氣和體液之精相互對抗,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神氣、體液分別稱為陰、陽物質,其中神和氣又分別稱為陰氣(水氣)、陽氣(火氣)。中醫即以陰陽平衡論病,病是陰陽失調的生命現象。

根據廣義精氣神和經絡理論,天人地三界都各有其精氣神和經絡系統。天之精氣神分別是諸天體、天體輻射能和引力能、太空物質炁體,地之精氣神分別是土石等化學物質、地球引力能和輻射能、風水( 地裡炁體)。炁體形成的通道就是經絡,炁體較集中的地方為穴位。顯然,經絡是聯繫天地人三才物體的紐帶,經絡物質炁體(神氣)是三才共用的物質,故易學有:“天地人一氣、人為小天地、天人合一”等話語,“一氣”就是共同享用的炁體,簡稱為炁。

4經絡理論的科學本質經絡理論是關於經絡穴位的組成與結構(分佈)、性質與功能、現象與應用、運動規律等的學問,經絡技術(中醫術)是經絡理論和經絡功能的實際具體應用。生命的本質在於經絡,經絡是生命的動力系統,因此經絡理論是生命的動力學理論。根據經絡理論和構成經絡的精氣神理論,即可闡述所有的生命現象和規律。

5結論精體是以炁體為能源的永動炁泵(簡稱炁機),精所產生的炁流(氣,能量)總是沿著由神(炁體)和氣(炁流)構成的通道經絡(炁道)運行的,其運行規律遵循能級化和能級簡並兩大能量定律。炁流導致了物體運動,氣是使臟腑等器官活動(泵送體液)的動力源泉,臟腑是體液泵。神是使精得以活動的能源,是產生氣的源泉,故有元氣之稱。

神經是生命的功能系統,經絡是生命的動力系統。精氣神理論闡述了生物體的結構和氣的產生起源,經絡理論闡述了氣的作用規律,臟腑理論是和絡理論緊密相關的理論體系,臟腑是精的特殊形態物質。

生物的生老病死均與神氣(炁體)有關。在炁場(神力)的作用下,細胞之精才能正常活動。體液之精起到密閉經絡管道,使炁體(神氣)不致亂行或外泄的作用。炁流作用導致各種生命現象(身心活動),產生饑渴等欲望。從氣功現象可知,當經絡物質神氣增加時,將會把經絡管道中的體液擠出體外,出現津液增加的現象,汗水也是一樣排出體外的。

三、陰陽五行理論

陰陽五行理論是易蔔的理論基礎,易經占卜就是利用陰陽五行理論進行瞭解事物的發展變化情況的。中醫也離不開陰陽五行理論的指導。陰陽五行理論由陰陽、五行、天干、地支、甲子、八卦共六大易經力學理論組成,闡述了經絡中氣的來源、陰陽五行性能、運動變化作用規律及其應用等問題。其中:

陰陽和五行為力的方向和大小。精生氣,氣的方向和大小就是引力能和斥力能,用陰陽五行表示,陰陽為力的方向,五行為力的大小。氣流向精體為陰氣為引力能,用陰爻--表示,反之為陽氣為斥力能為輻射能,用陽爻—表示,因此陰陽代表了力的方向。五行就是水、木、火、土、金五氣,分別為炁體的穩流、面流、紊流、線流、粒流等五類炁流形態,反映了炁流強度的大小,其特例為場能(電場、磁場、引力場)、波能(聲波、超聲波、電磁波)、熱能、光能、射線能(量子流)這五類能量現象,其能級序為(Hz):聲波?~105,電磁波105~1012,光1012~1016,射線1016~?,熱能在熱光段(紅外光和熱性可見光)。

易學指出:“水潤下,木曲直,火炎上,土稼穡,金從革。土載四行,為萬物之母”,反映了炁流的基本特徵,例如,水氣(場能)象水潤物一樣一直濕潤下去,木氣(波能)既彎曲向旁展開又一直向前面傳播,火氣(熱能)是炎熱者沖向前去,土氣(光能)是使作物生長(光合作用),金氣(射線能)為量子流,是被裹束在一起的氣,光能同時具有其他四氣的性能。

天干、地支為天地二氣(日月星天體和地球產生之氣─—引力能和斥力能)的干擾、支配作用,反映了天地二氣的來源和陰陽五行性能,是對空間性能(陰陽五行)的劃分,例如:太陽風、地磁場分別是太陽和地球產生的斥力能,萬有引力更是人人皆知的能量形式。天之元氣充滿整個太空空間,日月星地等天體產生的各種陰陽五行之氣(干支二氣)行滿了整個宇宙空間,空中都是干支二氣,並對其他事物產生影響作用。易學(尤其是易卜、中醫)實踐充分地證實了這一點,現代科學也證實了這一點。同非生物一樣,人(泛指生物)在沒有成仙了道成為神仙之前,都要受到干支二氣的影響作用。但是,當人通過修仙了道之術成為神仙之後,就能夠超乎五行作用之外,不再受到干支作用了,就能夠躲過六道輪回,不生不滅,不老長生,跳出輪回網,從生死簿上除名,不再受閻王老子管轄了,就能夠和天地山川齊壽,與日月同光了。這是古人根據易學理論得出的結論,在易學科普名著《西遊記》中闡述得較為精彩。干支二氣(行氣)行滿了整個宇宙空間,正是干支二氣支持了天體的運行和變化,並對各種事物產生影響作用。如果沒有干支二氣作用,星球天體就會在太空中亂飛亂舞。例如我們已經知道,日氣(太陽產生之陰陽五行之氣,就是各種太陽能)對地球物質(水系、氣候、物質變化、生物)的影響作用是十分明顯的,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甲子是對時間性能(陰陽五行)的劃分,年、月、日、時四柱代表了太陽、地球、月球、地上某點在銀河系內的宇宙空間位置(日軌、地軌、月軌、物軌。物軌是地球自轉形成的),反映了銀河系內星、日、月、地四天體產生之氣的運動作用規律(星氣、日氣、月氣、地氣)。干支和甲子理論揭示了時空的物質性本質(氣)和統一性原理(干支結合成甲子,時間反映了空間變化規律),揭示了時空的運動作用規律(陰陽五行理論)。易學時空是物質的時空,具有能量性質,很顯然比現學時空觀(牛頓時空觀和相對論時空觀)更接近時空真理。

八卦是對組子性能(陰陽五行)的劃分。組子(原子分子物體)是由陰陽子和炁子(陰子、陽子和電磁場)三物組成的,例如原子由陰陽量子(原子核和電子)和電磁場組成;分子由原子靠原子間力(引力和斥力)結合在一起,引力和斥力形成電磁場,原子分為陰陽二類;物體由分子靠分子間力結合在一起,引力和斥力形成電磁場,分子分為陰陽二類。每一物都有陰陽二態(都在產生引力能和斥力能,陰陽二氣),三物共有八類組子,用陰陽符號(爻)表示就是八卦,代表了所有組子的合力性能(陰陽五行)。組子產生之氣叫做“卦氣”,卦氣使八卦相互作用,共有六十四種作用關係,這就是六十四卦,代表了所有組子之間兩兩作用關係。八卦分類理論同原子分類理論是一致的:三爻對原子的三層結構(核子、電子、電磁場),八卦對八族元素,六爻對六個穩定週期(第七週期全部是放射性元素),六十四卦對六十四類元素性質(六十三類穩定元素性質,放射性元素統為一類性質。第八類副族同週期三個元素同一類性質)。

而不是其它的呢?我們知道,在宇宙空間裡充滿了虛物炁體(奇點物質、非質點物質),裡面流動著來自各個星球和星球上的各種物體(非生物和生物)產生的能量——炁流。我們把能量流分為引力能和斥力能二類,在易學裡叫做陰陽二氣;又分為水、木、火、土、金五行氣,就是場能、波動能、熱能、光能、射線能(量子流)五類能量現象,它們是炁體的穩流、球面流、紊流、線柱流、粒流五類炁流形態。易學就是關於氣的學問,也就是關於陰陽五行的學問。氣來源於精,即“氣生精,精生氣”。氣分佈在“經絡穴位”裡,經絡穴位是由氣形成的物質系統。神就是靜止的虛物,行氣就是流動的虛物,也就是能量,又名力,就是炁流。“精生氣”,氣是精體吞吐元氣物質使元氣流動形成的元氣的流動現象。氣流向精體叫做引力能,就是陰氣,流離精體叫做斥力能,就是陽氣。五行反映了氣的流動強度的大小:水、木、火、土、金五行氣的能級逐漸升高,例如場能、波動能、熱能、光能、射線能(量子流)五類能量的能級序為(Hz):場能?,聲波是10的0~5次方,電磁波是10的5~12次方,光是10的12~16次方,射線是10的16~?次方,熱能在熱光段(紅外光和熱性可見光)以及微波段。

對星球天體產生的氣(天氣)進行分類,得到了天干。天干就是天體產生之氣的干擾作用之意。天氣共有五行氣五類,每一行氣都有陰陽二類,即引力能和斥力能,所以天氣的性能共有十種,用文字符號表達就是十天干。

對地球產生的氣(地氣)進行分類,得到了地支。地支就是地球產生之氣的支配作用之意。地氣共有五行氣和地之元氣(空氣裡的虛物,就是除了氣體分子和塵埃之外的物質)六類,每一種氣都有陰陽二類,即引力能和斥力能,所以地氣的性能共有十二種,用文字符號表達就是十二地支。

為什麼天干不考慮天之元氣的作用呢?天之元氣就是大氣層以外的太空裡的虛物物質。由於地球產生的斥力能(地球風、地磁)的作用,阻止了太空裡的元氣物質作用到地球上面,只有天之五行氣能夠穿越大氣層到達地面而對地球上的事物產生作用,所以不考慮天之元氣的作用。

對於天干的陰陽五行性能我們容易理解,甲乙為木,丙丁為火,戊已為土,庚辛為金,壬癸為水,前者為陽性,後者為陰性,例如甲屬於陽,乙屬於陰。問題是對地支的陰陽五行性能我們有些模糊,有討論的必要。對寅卯屬木、巳午屬火、申酉屬金、亥子屬水我們也容易理解,但是對辰未戌醜屬土難於理解。為什麼土有四個而不是和其它四行一樣只有兩個呢?在易學裡有支藏幹理論。支藏幹就是地支裡包含的天干成分,也就是天氣穿過大氣層到達地球對地氣的影響作用關係。該理論指出:辰為陽土,藏戊已癸,也就是說地支辰氣是天干戊已癸三氣的綜合效應(未屬陰土藏已丁乙,戌屬陽土藏戊辛丁,醜屬陰土藏已癸辛的道理也是一樣的)。在易學裡,相對於五行氣(統稱為火氣,都具有熱性,即波動性,都可以用溫度錶示),元氣又屬於水,就是說有行氣水和元氣水的不同。元氣形成的場能(水)又叫做神,是不流動的元氣場,而行氣水是流動的元氣形成的行氣場。元氣水和行氣水的區別就象高壓液體和穩流的液體所具有的能量形式的不同。元氣水(場能)也具有土氣(光能)的性質,就是能量傳播的前後的力度是相同的(注:行氣水的力度是隨著傳播的距離逐漸減弱的,土行氣和元氣水的力度和傳播距離無關,是前後不變的),所以性質屬於土。元氣流動形成的場能(水行氣)屬於動能,元氣產生的場能(神)是勢能,都屬於場能範疇,故藏有水氣。又因為地球元氣產生的土性之力是離開地球指向天空的,對於天體來說是屬於陰性的,故屬於陰性的癸,即藏的都是癸水,不是陽性的壬水。從支藏幹可見,辰和醜裡都藏癸水,應該是對地之元氣的分類,元氣增加則力度提高,屬於陽土戊為辰,元氣減少則力度降低,屬於陰土已為醜。而未和戌是對水行氣性能的分類,這個容易理解。行氣場和元氣場的不同就象流水產生的動力能和靜水產生的勢力能的不同。靜水產生的水的重力勢能是由於地球對水分子的吸引作用,或者是由於密封受壓產生的水的壓力能,而元氣場是由於地球引力對大氣分子的吸引作用,大氣分子產生的場能使大氣內的元氣被壓縮而產生了指向太空的力。在生物體內,元氣形成了經絡穴位系統,行氣則在經絡穴位內和體液以及細胞肉體內流動,形成了經絡穴位現象,即氣脈和血脈現象,也就是各種生命現象(在易學眼裡,天地和人一樣都是有生命力的生命體)。在經絡穴位內的元氣形成了元氣場能,這樣才能夠維持經絡穴位管道系統的存在,讓行氣和體液有活動的空間。

精就是實物。易學是以精體所產生之氣的陰陽五行性能對精體進行分類的。在易學裡把精分為陰陽兩儀和三才(天才、地才、人才合稱為三才。八卦和萬物)兩類,相應於現在的量子和離子(有陰陽二類量子、正負離子)和組子(原子、分子、細胞、物體)物質。組子由陰陽兩類粒子(量子、原子、分子、離子。天才、地才兩儀)和電磁場物質(人才)組成。

精的起源。易學指出:“有生於無。無生有,有歸無。無形之道生有形之器。萬物生於無有。氣聚為象,氣凝為人。氣聚成形,散則成風、化氣、無影。氣生精,精生神,神生明”。這些理論現在被證實是正確的科學理論。愛因斯坦說:“品質是能量的凝聚態”,品質物質就是“有”物質,能量物質就是“無”物質。無生有的過程,一方面是神物質凝聚成精物質,另一方面是具有波動性的氣物質變成粒子性的精物質。

精的性能。精生氣,無(神氣)一旦生成有(精),就具備了生產氣的能力。不同的精生產不同的氣,相同的精所處的環境不同也會生產不同的氣。氣就是精所具備的性能。精依靠所產生的氣而相互作用,氣是宇宙間一切事物的動力源泉。

精生氣的能力可用溫能公式表達如下:ε=kT,E=ε/r2=kT/r2,F=kˊEε=k〞T1T2/r2,k〞=k1k2kˊ。

式中,ε-炁粒(精體)的產能(炁流)能力,E-離炁粒r處的炁流強度,F-兩炁粒間的作用力(炁流作用效應),T-絕對溫度(炁體的能級化程度),k-炁體能級化係數,kˊ-能級簡並係數,k〞-能級係數。例如中子:ε=8。1677x10-5T(eV),電場1。6x10-37庫侖,磁場-1。913148核磁子,電場和磁場就是中子的斥力和引力、陽氣和陰氣。通過基子的溫能公式可以匯出組子的溫能公式,從而用溫度將各種能量統一起來。這一工作已經遠遠超過我的能力範圍,敬請有志有能者來完成。

精的演化規律。易學指出:“氣生精,道生萬物,易生萬物”,萬物都是由道這種物質生成的,是道的不同的存在形態。易學進一步指出了道生萬物的具體過程:“道→一→二→三→萬物”(流程圖)。這就是無生有的具體過程,就是精的起源和演化過程。請和炁學的三炁演化規律比較一下:“炁體→炁子→量子→原子→分子→物體”,分子是構成物體並且具有物體的基本性能的基本物質,因此分子可以代表物體。易學的道生萬物規律,更加概括了由分子構成萬物的過程。任何精體都可以看做是“一”物質,當“一”物質同其他精體作用時,有比較就會有區別,於是就能夠分別出陰陽性能來,從而歸入“二”物質內。陰陽二類“一”精體依靠所產生的陰陽二氣相互結合成新的組合精體,就是“三”物質,例如陰陽量子結合成原子,陰陽原子結合成分子,陰陽分子結合成非生物物體,陰陽非生物物體結合成細胞,陰陽細胞結合成生物物體,陰陽物體結合生成新的物體(例如陰陽二類生物交合懷孕生子,又如具有陰陽性能的二類非生物結合變成新的物質)。

精的組成與結構。上面的“三”物質和“萬物”物質統稱為三才物質。三才就是天才、地才、人才,是構成三才物質的三類物質。是哪三才?就是陽性之精、陰性之精和結構中的結合能物質(陰陽二氣物質,電磁場物質),例如原子的原子核、電子和結構層間的電磁場,例如分子中的陰陽二類原子和結構層間的化學鍵能物質,例如物體中的陰陽二類分子和結構中的結合能物質(分子鍵能物質)。易學指出:“萬物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就是說,任何物體都是以陰抱陽,陽負陰,即以陽儀在內,陰儀在外的形式構成的,其間就是沖氣物質。這種理論已經被現代科學所證實。兩儀就是陰陽兩類精體,就是天才和地才物質,沖氣為人才物質,也就是“一”物質、電磁場物質。三才結構理論適合所有的物質結構。

精的產生條件與作用機理。陰陽二氣作用是實現精氣神三才物質相互作用和相互轉化的必要條件,也是唯一條件,是宇宙間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的唯一動力源泉。力來源於陰陽兩儀作用,正如易學指出:“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陰陽既濟,萬物生矣。男女媾精,萬物化生。陽施陰藏。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陰極陽生,陽極陰生。孤陽不生,獨陰不長,陰陽中和則萬物育焉”。易學的這一世界觀同現代哲學和物理學把引力和斥力的作用看作是宇宙第一推動力的原理是一致的。精的結合與分解也是陰陽二氣作用的結果,這一點已經為現學所證實。

對於精的運動作用規律,易學從氣的角度做了闡述,就是陰陽五行理論,另題討論。

色空理論。易學指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光能,不是女色的色。光是由各種彩色的單色光組成的。光是在空間傳播的,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因此說是空的。空中有色物質(光物質),只是我們看不到而已。我們能夠看見光明的存在,完全是由於物體(如空氣中的氣體分子)吸收和反射光能物質的結果,如果沒有吸收和反射作用,我們是看不見光的。這是光學告訴我們的。空氣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物質,例如分子物質、塵埃物質、能量物質(引力場能、電磁波能、超聲波能、聲能、光能、熱能、射線能),我們無法看到它們的存在,但是我們可以測出它們的存在。易學理論已經揭示了宇宙真理,只是我們看不懂而已。

中醫和氣功同源,二學構成了龐大的易經生命學體系,對生物的起源與演化、組成與結構、機理與功能、現象與本質、病療與養生等生命問題有較深入的研究和詳盡的論述。中醫用臟腑經絡理論反映了生命現象─—疾病與傷患,氣功用經絡和精氣神理論論述了生命功能─—養生。易學有言:“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身三寶精氣神”。精氣神理論在氣功和中醫中都有較細緻的論述,尤其在氣功學著作裡論述得更為具體,因為氣功是使精氣神相互轉化的技術,就是實現“聚津成精,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的特殊技術。中醫認為:“腎藏精,肺藏氣,心藏神,肝藏血,脾主運化”,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裡講的“腎、肺、心、肝、脾”泛指五臟和五行經絡,而人們往往只當作五臟論。易學物質結構理論中的三才理論,用之於質點物質得到了八卦理論,用之於生物結構則形成了精氣神理論。精氣神理論是對生物的組成與結構、性質與功能、生成轉化運動規律、對生物的影響效應(即形成的生命現象)進行論述的學問。生物學常識告訴我們,所有生物都是由生命的基本單元─—細胞這類物質結構而成的。炁學理論指出,先是由化學物質(分子、離子類非生物物質)和炁體構成細胞個體(自由細胞,形成體液),然後是自由細胞和炁體結構形成細胞團體(結構細胞,形成骨肉)。在骨肉細胞網路之間充滿了體液和炁體。體液網路屬陽,如血管、毛細血管,炁體網路屬陰,就是俗稱的經絡,所以炁體又稱為經絡物質。經絡是生命的動力系統。體液和炁體兩大網路的陰陽作用,即體液和炁體的抗衡,形成了生命活動,實現了生命功能,造成了各種生命現象(身心活動)。

根據炁學理論,任何質點(自然包含了骨肉體液這類細胞物質)都在進行吞吐炁體產生能流的活動。在易學裡就把細胞、炁流(能量)、經絡物質炁體三者分別稱之為精、氣、神,用三才理論表述為地才、人才、天才共三才物質。以上是狹義的精氣神分類,適用於生物。廣義上的精氣神泛指任何質點物質、能量、炁體三類物質,適用於所有物質,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如圖示。

口之飲食為生物體提供了水(溶劑)和食物(溶質,營養物質)。食物均為生物類,是細胞類物質,而分子級物質(如食鹽、味精等非生物物質)通常只作為調味料使用,或作為藥物(如西藥)使用。中藥以生物(細胞級物質)為藥,是符合自然法則的療法,西藥以非生物(分子級物質)為藥,故副作用大、後遺症難免。食物就是後天精物質,進入生物體後分解並重組成新的細胞─—先天精物質。先後天精是一對相對性概念,對甲而言是先天精,當它作為乙的食物時,即成為了乙的後天精。食物分解時釋放出的熱能就叫後天氣。

鼻之呼吸為生物體提供了氧氣和炁體。氧氣提供的氧化能(O2+C=CO2+熱)也是後天氣,炁體通過肺部過濾直接進入經絡,成為先天元氣(即元神)。天人一氣即指此炁(炁體),人之經絡和大氣中的炁體(天氣)是連成一體、沒有斷隔的。

皮膚與耳目三類感官接受的外界能量(資訊)也是後天氣物質。

以上是後天精氣通過五官進入經絡對生物體產生作用的情形。

生物細胞吞吐炁體產生能流,這裡的細胞、能流、經絡炁體分別稱之為先天精、先天氣、先天元氣(元神、神、真氣)三類物質。

先後天二氣在經絡裡迴圈流動,精氣神相互轉化,從而對生物發生作用,引起了生命現象,即各種身心活動,此即生命的能量作用原理。易學精氣神理論就是對這些生命現象的不同見解。精是生命動力機,其能源就是經絡炁體,產生的能量(炁流)就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動力。

實際上,精氣神三物就其本質而言都是炁(炁體)這種物質的三種存在形態而已,我們不要被種類繁雜又零亂的各種氣的名稱所迷惑。氣凝聚(極化、點燃)則成精(質點物質),精瓦解則成氣(非質點物質),這就是“氣聚成形,散則無影。無生有。氣凝為人。氣聚而有象。氣生精。氣聚為萬物”的意思。在這裡,易學裡的無與有分別指虛物和實物,虛物就是非質點物質炁(炁體,包括神和氣),實物就是質點物質精,就是我們所使用的物質定義。我們現在的科學把物質分為物質和能量(或意識、精神),分別對應于易學的物質定義精和氣,有與無。精有量子、原子、分子萬物,即固液氣體和射線等質點物質。由於無之為物是非質點物質,沒有質點功能可供觀測,無影無蹤,這就是為什麼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人們遲遲不能發現氣(炁體)的原因。人們認識到了電場和磁場是“一種特殊物質”,但一直沒有發現它們,成了科學懸案,直到最近通過人們才發現了炁體,終於證實了氣(古又作“炁”字)的存在。

二、經絡穴位理論和風水理論

經絡穴位和風水理論是緊密相關的理論體系,風水就是經絡中的元氣物質。風水,風水,就是形成風(氣,能量)的物質,也就是虛物炁體。

經絡理論(包括穴位理論)、精氣神理論、臟腑理論是易經生命學(中醫、氣功等)的三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關於生物體的起源與演化、組成與結構(分佈)、性質與功能、現象與應用的理論,三者構成了生命動力學體系,揭示了生命的本質,正確地反映了生命現象與活動規律。經絡理論對中醫實踐(醫術)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正如醫書中說的:“醫者不明經絡,猶人夜行無燭。治病不明經絡,開口動手便錯。”中醫術諸療法都與經絡穴位有關,如中藥講藥物歸經,針灸、點穴、按摩、氣功諸更是直接與之接觸。從本質上講,中醫學就是經絡學,它以經絡性質(陰陽五行之氣)論病,通過經絡現象診病,利用經絡功能治病。中藥講氣味歸經,不講藥物成分,通過藥物氣味(藥性─—氣之陰陽五行,炁流性質)進入經絡從而達到消除病患的目的。幾千年的醫療實踐充分地證實了經絡理論的真理性、科學性、準確性、完善性、實用性,對中醫應用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針灸和氣功實踐更是直接感受和體驗經絡穴位現象和實在性及應用經絡功能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1經絡論撮要經絡論是比較成熟的理論,在中醫和氣功著作裡都有了很系統、科學、全面、具體的論述。從古人對經絡穴位的論述裡,在醫療和氣功實踐中,我們感覺到經絡是一種實在的物質系統,知道了經絡物質對生命的重要性和決定性,瞭解到經絡穴位的分類、分佈、起止流向、性質功能、作用現象、運行規律、應用技能等知識。經絡的分佈狀態與神經、血管類同,與樹木干支分佈相似,有主幹、支幹、細支三類,在經絡為經脈、絡脈、孫脈三脈。經絡上密佈著穴位,經絡功能主要是通過穴位得以實現的,穴位是經絡的功能點、敏感點。外力作用於穴位上的效果比非穴位經絡好得多。經絡病象也會反映在相應經絡的有關穴位上。阿是穴通常在孫脈上形成,因為孫脈細小,容易堵塞產生氣節,出現痛感,這就是“不通則痛,通則不痛“的道理。

2經絡論的研究現狀經絡論也是神秘文化現象之一,並普遍引起了人們的重視。人們利用現代科技手段研究經絡,終於在十幾年前拍攝到了經絡圖,上有穴位點,與經絡理論完全吻合,從而證實了經絡穴位的實在性。那麼經絡穴位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近20年來,為了探明經絡穴位的本質,人們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做了很多的猜想,開展了全面的實驗工作,取得了很多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僅摘幾則如下:

解剖學研究成果顯示:穴區組織中都有豐富而多樣的神經末梢、神經束、神經叢。可見經絡穴位與神經緊密相關。但是研究又顯示,經絡和神經各有不同的走向、現象與功能,是不同的物質系統。

針刺實驗結果:神經幹以麻為主,血管以痛為主,肌肉、肌腱、骨膜以酸脹為主,經絡則兼而有之。氣感現象表明,氣是一種具有力學性質的實在物質,而不是憑空想像的理論名詞,氣是在經絡中存在的。同時也說明了,氣不是氣體,而是某種未知的物質,因為氣和氣體的功能與產生的現象明顯不符(附注:氣就是最近發現的炁體,是能量物質、非質點物質)。

穴位電位實驗:器官活動增強時,相應的經絡穴位電位升高。器官摘除或經絡組織損壞時,相應的經絡穴位電位降低,甚至為零。

穴位輻射效應實驗:在相應的臟腑有暖流感覺,相應經絡有感傳效應。

3經絡揭密根據炁學理論和生物學生理學常識,我們知道,生物體是由固態骨肉、液態體液、氣態呼哨消化道和炁態的炁管共四大系統構成的統一有機整體。四態齊全才能構成活生生的生物,缺一不可,而且炁態才是決定生命活動的關鍵系統,沒有了炁態系統就成了死亡的生物,只是屍首軀殼而已。在細胞(精體)構成生物體的骨肉固態系統的時候,會在細胞之間形成各種大小形態的管道空隙,裡面充滿了液體、氣體或炁體,於是構成了液態、氣態、炁態三大系統,炁態系統就是經絡系統。經絡是由炁體構成的炁體管道網路系統,裡面流動著炁流,從而實現生命功能。用易學語言表達為,經絡是由精結構形成的,充滿了神(炁體)和氣(炁流)的管道系統。根據氣功等生命現象我們知道,經絡物質炁體(神)就是生命物質(決定生命活動的物質)、意識物質(形成意識、精神、思維活動的物質)。

穴位就是經絡管道上形成的炁體節點或經絡的分叉處,是炁體比較集中的地方,是經絡上的薄弱點、敏感點、功能點。穴位就象吹膠管時,在薄弱處形成的突起處。通過穴位控制經絡功能,這就是點穴術。

經絡是生命的動力系統。內外二氣在經絡裡流動,衝擊臟腑神經等器官,使生物體實現生命功能,形成各種生命現象。外氣外精通過感官進入人體經絡,內氣由內精(細胞)泵動神(炁體)形成。炁體和體液佔據著相同的管道,所以有“經絡主行氣血,是氣血的通道”之稱。經絡空間由體液佔據時為血脈,由炁體(神)佔據時為氣脈,行氣則在氣脈和血脈內流動。廣義上的經絡指的就是除了質點之外的所有空間部分(非質點物質佔據的部分),狹義上的經絡僅指炁體系統,不含液體和氣體的系統。經絡中神氣和體液之精相互對抗,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神氣、體液分別稱為陰、陽物質,其中神和氣又分別稱為陰氣(水氣)、陽氣(火氣)。中醫即以陰陽平衡論病,病是陰陽失調的生命現象。

根據廣義精氣神和經絡理論,天人地三界都各有其精氣神和經絡系統。天之精氣神分別是諸天體、天體輻射能和引力能、太空物質炁體,地之精氣神分別是土石等化學物質、地球引力能和輻射能、風水( 地裡炁體)。炁體形成的通道就是經絡,炁體較集中的地方為穴位。顯然,經絡是聯繫天地人三才物體的紐帶,經絡物質炁體(神氣)是三才共用的物質,故易學有:“天地人一氣、人為小天地、天人合一”等話語,“一氣”就是共同享用的炁體,簡稱為炁。

4經絡理論的科學本質經絡理論是關於經絡穴位的組成與結構(分佈)、性質與功能、現象與應用、運動規律等的學問,經絡技術(中醫術)是經絡理論和經絡功能的實際具體應用。生命的本質在於經絡,經絡是生命的動力系統,因此經絡理論是生命的動力學理論。根據經絡理論和構成經絡的精氣神理論,即可闡述所有的生命現象和規律。

5結論精體是以炁體為能源的永動炁泵(簡稱炁機),精所產生的炁流(氣,能量)總是沿著由神(炁體)和氣(炁流)構成的通道經絡(炁道)運行的,其運行規律遵循能級化和能級簡並兩大能量定律。炁流導致了物體運動,氣是使臟腑等器官活動(泵送體液)的動力源泉,臟腑是體液泵。神是使精得以活動的能源,是產生氣的源泉,故有元氣之稱。

神經是生命的功能系統,經絡是生命的動力系統。精氣神理論闡述了生物體的結構和氣的產生起源,經絡理論闡述了氣的作用規律,臟腑理論是和絡理論緊密相關的理論體系,臟腑是精的特殊形態物質。

生物的生老病死均與神氣(炁體)有關。在炁場(神力)的作用下,細胞之精才能正常活動。體液之精起到密閉經絡管道,使炁體(神氣)不致亂行或外泄的作用。炁流作用導致各種生命現象(身心活動),產生饑渴等欲望。從氣功現象可知,當經絡物質神氣增加時,將會把經絡管道中的體液擠出體外,出現津液增加的現象,汗水也是一樣排出體外的。

三、陰陽五行理論

陰陽五行理論是易蔔的理論基礎,易經占卜就是利用陰陽五行理論進行瞭解事物的發展變化情況的。中醫也離不開陰陽五行理論的指導。陰陽五行理論由陰陽、五行、天干、地支、甲子、八卦共六大易經力學理論組成,闡述了經絡中氣的來源、陰陽五行性能、運動變化作用規律及其應用等問題。其中:

陰陽和五行為力的方向和大小。精生氣,氣的方向和大小就是引力能和斥力能,用陰陽五行表示,陰陽為力的方向,五行為力的大小。氣流向精體為陰氣為引力能,用陰爻--表示,反之為陽氣為斥力能為輻射能,用陽爻—表示,因此陰陽代表了力的方向。五行就是水、木、火、土、金五氣,分別為炁體的穩流、面流、紊流、線流、粒流等五類炁流形態,反映了炁流強度的大小,其特例為場能(電場、磁場、引力場)、波能(聲波、超聲波、電磁波)、熱能、光能、射線能(量子流)這五類能量現象,其能級序為(Hz):聲波?~105,電磁波105~1012,光1012~1016,射線1016~?,熱能在熱光段(紅外光和熱性可見光)。

易學指出:“水潤下,木曲直,火炎上,土稼穡,金從革。土載四行,為萬物之母”,反映了炁流的基本特徵,例如,水氣(場能)象水潤物一樣一直濕潤下去,木氣(波能)既彎曲向旁展開又一直向前面傳播,火氣(熱能)是炎熱者沖向前去,土氣(光能)是使作物生長(光合作用),金氣(射線能)為量子流,是被裹束在一起的氣,光能同時具有其他四氣的性能。

天干、地支為天地二氣(日月星天體和地球產生之氣─—引力能和斥力能)的干擾、支配作用,反映了天地二氣的來源和陰陽五行性能,是對空間性能(陰陽五行)的劃分,例如:太陽風、地磁場分別是太陽和地球產生的斥力能,萬有引力更是人人皆知的能量形式。天之元氣充滿整個太空空間,日月星地等天體產生的各種陰陽五行之氣(干支二氣)行滿了整個宇宙空間,空中都是干支二氣,並對其他事物產生影響作用。易學(尤其是易卜、中醫)實踐充分地證實了這一點,現代科學也證實了這一點。同非生物一樣,人(泛指生物)在沒有成仙了道成為神仙之前,都要受到干支二氣的影響作用。但是,當人通過修仙了道之術成為神仙之後,就能夠超乎五行作用之外,不再受到干支作用了,就能夠躲過六道輪回,不生不滅,不老長生,跳出輪回網,從生死簿上除名,不再受閻王老子管轄了,就能夠和天地山川齊壽,與日月同光了。這是古人根據易學理論得出的結論,在易學科普名著《西遊記》中闡述得較為精彩。干支二氣(行氣)行滿了整個宇宙空間,正是干支二氣支持了天體的運行和變化,並對各種事物產生影響作用。如果沒有干支二氣作用,星球天體就會在太空中亂飛亂舞。例如我們已經知道,日氣(太陽產生之陰陽五行之氣,就是各種太陽能)對地球物質(水系、氣候、物質變化、生物)的影響作用是十分明顯的,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甲子是對時間性能(陰陽五行)的劃分,年、月、日、時四柱代表了太陽、地球、月球、地上某點在銀河系內的宇宙空間位置(日軌、地軌、月軌、物軌。物軌是地球自轉形成的),反映了銀河系內星、日、月、地四天體產生之氣的運動作用規律(星氣、日氣、月氣、地氣)。干支和甲子理論揭示了時空的物質性本質(氣)和統一性原理(干支結合成甲子,時間反映了空間變化規律),揭示了時空的運動作用規律(陰陽五行理論)。易學時空是物質的時空,具有能量性質,很顯然比現學時空觀(牛頓時空觀和相對論時空觀)更接近時空真理。

八卦是對組子性能(陰陽五行)的劃分。組子(原子分子物體)是由陰陽子和炁子(陰子、陽子和電磁場)三物組成的,例如原子由陰陽量子(原子核和電子)和電磁場組成;分子由原子靠原子間力(引力和斥力)結合在一起,引力和斥力形成電磁場,原子分為陰陽二類;物體由分子靠分子間力結合在一起,引力和斥力形成電磁場,分子分為陰陽二類。每一物都有陰陽二態(都在產生引力能和斥力能,陰陽二氣),三物共有八類組子,用陰陽符號(爻)表示就是八卦,代表了所有組子的合力性能(陰陽五行)。組子產生之氣叫做“卦氣”,卦氣使八卦相互作用,共有六十四種作用關係,這就是六十四卦,代表了所有組子之間兩兩作用關係。八卦分類理論同原子分類理論是一致的:三爻對原子的三層結構(核子、電子、電磁場),八卦對八族元素,六爻對六個穩定週期(第七週期全部是放射性元素),六十四卦對六十四類元素性質(六十三類穩定元素性質,放射性元素統為一類性質。第八類副族同週期三個元素同一類性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