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武漢公司盯上私人飛機大蛋糕:我們的技術比空客強多了

《支點》記者 肖麗瓊

還記得今年雙11, 刷爆朋友圈的“淘寶開賣私人飛機”消息嗎?在武漢, 早已有人盯上私人飛機相關產業鏈這塊大蛋糕, 並將產品推上世界第一大航空日報頭條。

從動議到回漢創辦公司, 只用了短短三個月時間

和李建明博士約好採訪的時間是12月20日上午9時30分。 當記者早到10分鐘時, 李博士正在召集員工開晨會, 會場內, 大家熱烈地進行著討論。 9時29分, 正在記者擔心採訪可能不能如約開始時, 會議結束了。

李建明告訴《支點》記者, 這就是新加坡科技園管理模式的特色:高效、守時、重承諾。

李建明在華中科技大學讀了本科和碩士, 留校任教7年後, 赴新加坡國立大學攻讀博士。 博士畢業後, 他在新加坡國家科技局從事科學研究16年, 擁有紅外時序熱成像專有技術等多項智慧財產權, 並主持過空客、波音等國際著名企業聯盟的工業項目。

決定從新加坡回到武漢創業的過程,

體現了李建明一貫的果斷。 從提出動議到中新紅外科技頭條, 與空客同版。

去年新加坡航展上, 空客首次展出繞機檢測機器人的原型機。 但在李建明看來, “我們的技術比空客強很多”。

李建明向《支點》記者演示了可擕式智慧檢測設備對人體溫度的敏感度, 當機器人對記者面部掃描時, 超過某一特定溫度時, 當即發出報警聲。

他告訴《支點》, 空客的繞機檢測設備原理是通過遠景拉近, 用高清晰度的視頻檢測代替人眼觀測, 沒有運用紅外技術實現內部檢測, 而我們的方法不僅可對表面缺陷能進行高精度快速檢測, 也能檢測出蒙皮下的缺陷。 “如果有人向飛機發動機扔硬幣, 我們的機器很容易就能識別出來。

如果有鳥在飛行過程中被吸進去, 也能很快檢測出來。 因為熱輻射不一樣。 ”

為什麼沒有企業注意到這個市場?

“因為航空管制, 目前據我們所知, 罕有企業願意涉足這一領域。 ”李建明說, 嚴格的航空管制, 意味著產品進入航空公司或機場檢測需要一個過程。

技術壁壘又擋住了一大批企業。

李建明告訴《支點》, 他在新加坡16年研究的就是這項技術, 此前僅成功地運用到機翼檢測上。 在原有技術基礎上, 李建明進一步研發了新的航空檢測技術, 達到了飛機缺陷檢測的實際應用水準, 在與世界上多項紅外檢測技術比較後, 具有成像清晰、即時快速的優勢, 將新產品定位為高度智慧型機器人, 採用深度學習模式,

可對飛機進行自主繞機、智慧識別、定點監測、缺陷判斷。

而實際上, 李建明、趙偉一開始就將目標客群鎖定在通用飛機領域。 通用飛機包括公務機、農業機、林業機、輕型多用途機、巡邏救護機、體育運動機和私人飛機等。 相對民航客機而言, 通用飛機管制壁壘要小得多。

根據對市場的調研資料, 截至2016年底, 我國通用飛機為2776架, 通用飛機機場311個。 根據十三五規劃, 到十三五末, 通用飛機將達到10000架, 機場達到至少500個。

而越來越多的中國富豪也成為私人飛機的擁有者, 就連淘寶都開始開賣私人飛機了。 但中國內地並不是中新紅科的主要目標市場。

李建明說, 美國目前擁有私人飛機22.4萬架, 他希望能說服通用飛機製造商們, 讓中新紅科的設備成為飛機的標配。

為此, 中新紅科還研製出可擕式智慧檢測設備, 並將之列入公司戰略規劃, 正與美國、歐洲代理人進行洽談。

在巴黎航展上, 中新紅科公司研發的產品引起記者關注

國內供應商管理仍是難點

按照新加坡科技園的管理模式, 中新紅科的每一項工作都有推進時間表。

“公司成立之初,就我們兩個人。我們每天工作就像戰鬥,一邊緊張籌備著研發,一邊迅速招兵買馬,每天加班到夜裡12點是常事。”趙偉說。

李博士的工作效率非常高,強調時間節點,恨不得一年能幹完別人兩年的工作。通常情況下,他都是每天第一個來公司,卻是最後一個走的人。

欣慰的是,目前公司的發展進度與時間表的預期基本一致。除了航空業,他們的產品也運用到風電行業。

時間表上最新的一個進度,則是2018年1月7日,中新紅科即將迎接的AS9100認證(在ISO 9001 品質體系要求基礎上開發的航空航太標準)驗收。通過這項驗收,達到符合國際航空認證標準後,中新紅科的產品將正式進入國際航空配套產品供應商名錄。

看起來創業之路是一帆風順的,但是中新紅科的創業仍然處在艱辛的爬坡階段。

最讓李建明感到苦惱的是,供應商環節的低效率與公司內部的高效率運轉不匹配。

在中新紅科,“守時”是最基本的從業要求。“如果員工開會遲到,公司對員工實行娛樂懲罰——買20元的零食給同事們分享。如果遲到次數太多,就要考慮給予實質性的處罰”,趙偉介紹。

每一項具體的工作也都有推進時間表,專案負責人會提前敦促下一個甚至再下一個階段的進度執行。“這一招對於治療‘拖延症’尤其有效”,公司行政人員告訴記者。秉承新加坡“人才不是招進來的,而是培養出來的”理念,公司對所有人員包括行政人員進行了產品知識、產品設計和產品鑒賞相關培訓,讓他們全部掌握Pro/Engineer等專業設計軟體的操作能力。

然而,就是這些讓李建明引以為傲的“高效”模式,在創業途中也遇到過一些小磕碰,尤其是在供應商管理方面。

中新紅科將產品部件委託給國內生產企業加工,卻屢屢遇到延期的情況。李建明在產品品質和契約精神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希望能與供應商成為戰略合作夥伴實現多邊共贏。

李建明說,新加坡的企業精神是,口頭答應的事情,即便是沒有簽訂書面合同,雙方也會按照約定完成,否則就是失信。這一點對於企業發展來說非常重要。

國內有些企業對產品品質和生產時間把握不利,而如果委託國外企業生產,又面臨成本太高,很不方便的問題。

李建明同時表示,回國創業還有一個想法就是與供應商形成一個產業鏈,在多方合作中實現多方共贏。從目前來看,他們最先需要解決的,就是做好供應商管理,與企業形成一致的步伐。

李建明博士絲路行

在沙漠裡步行120公里,兩個創始人收穫冠亞軍

去年8月,李建明和趙偉報名參加 “創業絲路行”,前往甘肅戈壁灘度過了四天三夜的徒步之旅。

“我們背著近十斤的生活輜重,在沙漠裡步行了近120公里,走到最後,磨破的腳鮮血直流”,趙偉坦言,這種艱辛和創業中遇到挫折時的感受是一樣的,很容易讓人產生放棄的想法。當時他甚至默默地想過,如果這一關他都抗不過去,那證明自己承受不了創業的這份苦,乾脆回漢就“散夥”算了。

同樣的想法,李建明也有過。

最終,兩人相互扶持鼓勵,一起走完了全程。在全部四十餘名參賽者中,趙偉獲得冠軍,李建明獲得亞軍。

對於未來,李建明的目標非常清晰:打造一個全球最大的繞機檢測機器人和智慧檢測設備的生產基地,把中國智慧製造推向全球。這是他和趙偉在創業之初就設定的目標。

李建明告訴《支點》記者,目前,公司已受到資本關注並在與他們接洽。他希望,借助資本之力,企業的發展能更快一點,公司的產品能廣泛應用於更多的相關行業領域,得到客戶的認可,創造更多的價值。

李建明說,武漢人才優勢明顯,光谷的創業軟環境很好。公司新產品“高空探傷無人機”即將面世,期待有更多的人才能加入他們的團隊。

中新紅科的每一項工作都有推進時間表。

“公司成立之初,就我們兩個人。我們每天工作就像戰鬥,一邊緊張籌備著研發,一邊迅速招兵買馬,每天加班到夜裡12點是常事。”趙偉說。

李博士的工作效率非常高,強調時間節點,恨不得一年能幹完別人兩年的工作。通常情況下,他都是每天第一個來公司,卻是最後一個走的人。

欣慰的是,目前公司的發展進度與時間表的預期基本一致。除了航空業,他們的產品也運用到風電行業。

時間表上最新的一個進度,則是2018年1月7日,中新紅科即將迎接的AS9100認證(在ISO 9001 品質體系要求基礎上開發的航空航太標準)驗收。通過這項驗收,達到符合國際航空認證標準後,中新紅科的產品將正式進入國際航空配套產品供應商名錄。

看起來創業之路是一帆風順的,但是中新紅科的創業仍然處在艱辛的爬坡階段。

最讓李建明感到苦惱的是,供應商環節的低效率與公司內部的高效率運轉不匹配。

在中新紅科,“守時”是最基本的從業要求。“如果員工開會遲到,公司對員工實行娛樂懲罰——買20元的零食給同事們分享。如果遲到次數太多,就要考慮給予實質性的處罰”,趙偉介紹。

每一項具體的工作也都有推進時間表,專案負責人會提前敦促下一個甚至再下一個階段的進度執行。“這一招對於治療‘拖延症’尤其有效”,公司行政人員告訴記者。秉承新加坡“人才不是招進來的,而是培養出來的”理念,公司對所有人員包括行政人員進行了產品知識、產品設計和產品鑒賞相關培訓,讓他們全部掌握Pro/Engineer等專業設計軟體的操作能力。

然而,就是這些讓李建明引以為傲的“高效”模式,在創業途中也遇到過一些小磕碰,尤其是在供應商管理方面。

中新紅科將產品部件委託給國內生產企業加工,卻屢屢遇到延期的情況。李建明在產品品質和契約精神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希望能與供應商成為戰略合作夥伴實現多邊共贏。

李建明說,新加坡的企業精神是,口頭答應的事情,即便是沒有簽訂書面合同,雙方也會按照約定完成,否則就是失信。這一點對於企業發展來說非常重要。

國內有些企業對產品品質和生產時間把握不利,而如果委託國外企業生產,又面臨成本太高,很不方便的問題。

李建明同時表示,回國創業還有一個想法就是與供應商形成一個產業鏈,在多方合作中實現多方共贏。從目前來看,他們最先需要解決的,就是做好供應商管理,與企業形成一致的步伐。

李建明博士絲路行

在沙漠裡步行120公里,兩個創始人收穫冠亞軍

去年8月,李建明和趙偉報名參加 “創業絲路行”,前往甘肅戈壁灘度過了四天三夜的徒步之旅。

“我們背著近十斤的生活輜重,在沙漠裡步行了近120公里,走到最後,磨破的腳鮮血直流”,趙偉坦言,這種艱辛和創業中遇到挫折時的感受是一樣的,很容易讓人產生放棄的想法。當時他甚至默默地想過,如果這一關他都抗不過去,那證明自己承受不了創業的這份苦,乾脆回漢就“散夥”算了。

同樣的想法,李建明也有過。

最終,兩人相互扶持鼓勵,一起走完了全程。在全部四十餘名參賽者中,趙偉獲得冠軍,李建明獲得亞軍。

對於未來,李建明的目標非常清晰:打造一個全球最大的繞機檢測機器人和智慧檢測設備的生產基地,把中國智慧製造推向全球。這是他和趙偉在創業之初就設定的目標。

李建明告訴《支點》記者,目前,公司已受到資本關注並在與他們接洽。他希望,借助資本之力,企業的發展能更快一點,公司的產品能廣泛應用於更多的相關行業領域,得到客戶的認可,創造更多的價值。

李建明說,武漢人才優勢明顯,光谷的創業軟環境很好。公司新產品“高空探傷無人機”即將面世,期待有更多的人才能加入他們的團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