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古今說史:二戰聯合艦隊之超級航空母艦“信濃”號的悲劇

關於“大和”和“武藏”兩艦的情況, 我將在後面具體研究每一個海戰時再詳加敘述, 這裡僅重點敘述一下在未參戰前就被擊沉了的“信濃”號航空母艦的悲慘遭遇。 這艘日本國民一無所知的具有極大威力的“不沉航空母艦”是怎樣葬身海底的呢?

事實上, “不沉戰艦”僅僅是一個虛構的幻影。 雖然巨艦“信濃”那雄壯威武堅不可摧的艦體確實令人肅然起敬, 引以自豪, 但是, 該艦艦內結構卻存在嚴重的缺陷。 回想在太平洋戰爭剛剛爆發時, 英國就把“不沉戰艦”“威爾斯親王”號派往遠東, 企圖將日本咄咄逼人的南下攻勢扼制於新加坡以北。 然而, 1941年12月10日, 這艘最新的精銳的英國戰列艦遭到日本海空軍的集中攻擊而悲慘地沉沒了。 當時, 英國首相邱吉爾獲悉“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被擊沉的噩耗之後, 痛苦地掛上電話, 悲傷到了極點。

在這之前, 1941年5 月27日, 德國5 萬噸級的“不沉戰艦”——設施精良、武備完善的大型戰列艦“俾斯麥”號據有關資料記載,

“俾斯麥”號排水量為42500噸, 裝有8 門15英寸大炮。 被英國海軍擊沉在大西洋。 當時, 德國海軍相當自負, 堅信“俾斯麥”號是世界上無可匹敵的、絕對不會被擊沉的新型戰列艦, 企圖以其截擊英國護航運輸船隊, 切斷英美海上交通線。 英國海軍集中了大小百餘艘據有關資料記載, 當時英國方面抽調了42艘各類艦隻參戰。 火力強大的艦艇圍追堵截。 在途中的兩次交戰中, 英艦遭到嚴重損失。 但是, 英海軍不甘受挫, 調整了部署, 對“俾斯麥”號尾追不舍。 這一努力果然奏效。 追殲中, “俾斯麥”號被打得變成一堆廢銅爛鐵, 最後被英國巡洋艦“多塞德西亞”連續發射的數枚魚雷擊沉了。

美國海軍堅信, 要想使日本的“不沉戰艦”葬身海底, 也必須採取這一戰術。 他們深知, 對“大和”、“武藏”來說, 如果使用艦面炮火將其擊沉是完全不可能的。 因為日本這兩艘戰列艦上都擁有18英寸的威力巨大的主炮, 而英美戰列艦的主炮口徑是16英寸, 兩英寸之差對決戰的勝負起著重大的作用。 因此, 美海軍極力避免進行戰艦之間的水面交戰, 而決定自始至終進行空中轟炸——使用飛機進行魚雷攻擊。 事實上正是如此。 1944年10月和1945年4 月, 美海軍全力以赴地使用了大批飛機對“武藏”和“大和”進行了兇猛的攻擊。 美軍堅信, 如果從空中毫不吝惜地傾瀉大批魚雷、炸彈, 即使是“海上堡壘”也難逃覆滅的命運。 同時, 他們還認為,

如果派遣為數眾多的潛艇頑強地去接近日本巨艦, 實施猛烈的魚雷攻擊, 最終擊沉巨艦將是毫無疑義的。

早在超級航空母艦“信濃”號建造的過程中, 該艦就被美國潛艇列入了主要攻擊的目標。 “信濃”原計劃在橫須賀施工, 建成與“大和”、“武藏”同類型的巨型戰列艦。 由於橫須賀船臺靠近交通要道, 無法用大型圍牆掩蔽起來, 因此特意為它另外建造了6 號船塢( 通稱秘密船塢) , “信濃”就是在這裡建造的。 但是, 奇襲珍珠港事件已經充分顯示出了以航空兵為主要打擊力量的戰略思想的重要性, 鑒於海戰中空中力量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日本海軍才明智地決定把建造中的“信濃”號戰列艦改建成航空母艦。 可以說, “信濃”號是一個“畸形兒”,

它的下半身是戰列艦, 上半身是航空母艦。 儘管如此, 它作為一艘雄偉而堅固的舉世無雙的航空母艦則是毋庸置疑的。 只是由於改建的緣故, 它的工程比“大和”遲延了近3 年, 直到昭和19年11月才宣告建成。

“信濃”號之所以被稱為一艘舉世無雙的航空母艦, 主要是因為它的噸位居當時世界航空母艦之冠——標準排水量為6.8 萬噸與“大和”戰艦的標準排水量相同, 可搭載飛機47架( 實際上一架飛機也沒有搭載就沉入海底了) 。 該航空母艦的飛行甲板是由20釐米和10釐米兩層鋼板合制而成的, 上面鋪設了由鋼筋水泥、膠乳、鋸末合制而成的混合板, 可以抵禦500 公斤炸彈的直接命中。 關於“信濃”號的設備性能的細節, 在此就不一 一贅述了, 總之,該艦是最新技術設備的集大成者。其缺陷是,由於急於讓該艦參戰,簡易突擊施工,品質低劣,水密性很差。儘管這樣,它的出現對美國海軍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個嚴重的威脅。

圍繞著建造大型航空母艦,數年前,在美國還發生了這樣的一件事情。當時,美國海軍部長福里斯特決心建造一艘6 萬噸級的航空母艦,並已設計完畢,馬上就要作預算了。不料海軍內部以及議會內部分人對此強烈反對,兩者各不相讓,形成僵局,福里斯特終於辭職,後來病故了。詹姆斯·V ·福裡斯特爾,曾擔任美國海軍部長、第一任國防部長。6.5 萬噸的超級航空母艦“美國”號的建造計畫是福裡斯特爾任國防部長時從議會爭取到撥款批准建造的,安裝龍骨之前福裡斯特爾已因健康原因辭職,繼任者路易士·詹森中止了建造計畫。福裡斯特爾本人並非病故,而是在貝塞斯達海軍醫院跳樓自殺。可是,3 年之後,建造大型航空母艦的呼聲又重新占了上風,不久,終於建成了以福里斯特命名的5.9 萬噸級的航空母艦,並且很快就服役了。而回想起來,日本早在15年前就能建造6.8 萬噸級的大型航空母艦了。日本海軍在造艦方面的這一思想和技術,應該永遠載入史冊。

昭和19年11月11日,“信濃”建成並停泊在橫須賀海港內。這一天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26周年紀念日在歐洲,1918年11月11日清晨5 時,德國外交大臣埃爾茲貝爾格與協約國聯軍總司令福煦在法國東北部貢此涅簽署了停戰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可謂“和平紀念日”,應該是與戰火無緣的日子。

此時,日本屢戰皆失,太平洋戰局日趨危急。日海軍在馬里亞納和萊特灣兩個海戰中已經喪失了大部分航空母艦,因而海軍方面正迫不及待地等待著“信濃”問世。但“信濃”由於突擊建造而成,設備簡陋,而且艦員也沒有來得及很好地訓練,便匆匆忙忙地開往四國松山的聯合艦隊訓練基地。11月28日,巨艦“信濃”緊急備航,準備開往大阪灣作臨時停泊。下午6 時,“信濃”在身經百戰的驅逐艦“浜風”、“磯風”、“雪風”的護衛下拔錨啟航了。當晚,海面上刮著6 級北風,空中的星月閃著寒光。29日淩晨零時30分,觀察員發現水天線上有一個黑影。是雲朵,還是敵潛艇?4名兵士為此發生了爭執,意見不一,遂報告了值班軍官和副艦長。兩名長官交替用望遠鏡觀察了一陣,回答說:“是雲彩。”由於判斷錯誤,護航的驅逐艦沒有提高戰鬥警惕,“信濃”本身仍然保持蛇形航行路線,以20海裡的速度繼續破浪南下。

淩晨3 時12分,母艦觀察員突然吃驚地報告:海面發現魚雷航跡!據有關資料記載:美潛艇“射水魚”號在東京灣南面100 海裡海域進行水面戰鬥巡邏,於28日20點48分發現“信濃”,設法跟蹤,于翌日淩晨3 點,佔據了有利的發射陣位,於3點16 分向“信濃”發射了6 枚魚雷,4 枚擊中目標。只見4 枚大型魚雷徑直撲向“信濃”號,而且第一枚魚雷已經逼近到離“信濃”只有100 米了。晚了!一切都晚了!這時,“信濃”本身已經沒有回避魚雷的餘地了。3 時13分,第一枚魚雷擊中母艦,緊接著其他3 枚魚雷也相繼幾乎在同一部位上炸響,將“信濃”號左舷中央水線部位洞裂,海水洶湧地灌入船艙,連最新式的排水設備在這個時候也無濟於事了。

在此萬分危急的關頭,艦長阿部俊雄海軍大佐以及部下仍舊盲目自信 :巨艦即使遭到三、五枚魚雷襲擊又算得了什麼呢?因此,“信濃”仍以第三戰鬥速度( 時速20海裡) 繼續向大阪方向航行。當時,如果駛進附近港灣或者在沿岸擱淺,巨艦和全體人員也許有可能得救,然而,現實是殘酷無情的——海水兇猛地湧進水密性極差的船體,結果,在到達熊野海面——潮岬100 海裡處海域時,母艦艦體傾斜已達50度,至此,艦長阿部才不得不下達令人痛心疾首的命令:“全體離艦!”

這時,身負重任的艦長阿部俊雄大佐登上艦橋。他的旁邊站著一位用艦旗裹身的年輕軍官。這位軍官是昭和18年畢業於軍事學校的優等生安田督少尉。在“信濃”被魚雷擊中一直到傾覆沉沒,這位年輕少尉的眼睛一直沒有離開過海圖,仍然象平時一樣鎮定自若地記錄著戰艦的方位、時間、地點等,毫不慌忙,表現出高度的責任感。在艦首彌留海面的刹那間,人們遠遠地還能依稀看到阿部和安田站在艦首處的身影。後來,在僥倖得以活命的900 余名官兵的名單中,人們再也沒有找到阿部和安田。倖存的同僚們每當回憶起這段往事,無不流下敬佩的熱淚。在“信濃”號航空母艦沉沒之前,澤本中尉發現了他們倆人的照片,並用帆布包好,系在救生圈上,委託給一名水兵。後來他們倆人的照片終於漂到了驅逐艦“浜風”的艦舷旁邊。

“信濃”號在被魚雷擊中之後又繼續航行了7 小時42分鐘。完全沉沒的時間是11月29日上午10時55分。本來,該艦進入伊勢灣是輕而易舉的,但是,由於盲目相信“信濃”是“不沉戰艦”,因而堅持向大阪前進,終於導致了巨艦傾覆以及大約500 名官兵葬身于熊野海底的悲劇。“信濃”號被擊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諸如:在29日淩晨點30分,對敵潛艇的突然出現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在3 時12分發現敵魚雷航跡時,為時已晚;中雷後排水工作不得力;母艦本身設備簡陋。但是,最根本的一點在於,如果能派出飛機直接在空中擔任警戒,巨艦改為早晨出發,白天航行,恐怕就不會發生這種悲劇。當局把炮彈難以擊沉的航空母艦置於敵潛艇經常出沒的海面,並選擇夜間航行,應該是這一悲劇的最主要的導演者。雖然我們不清楚這一行動具體是由誰決定的,但在那時,上層決策者們判斷失誤,情報不靈的事,真是不勝枚舉,因而事件的發生決不是偶然的。

也許採取夜間航行是出於經濟方面的考慮,但總不應該忘記一個月以前進擊萊特灣時的教訓吧!1944年10月22日夜晚,2 艘美潛艇發現了北進的栗田艦隊,當夜全速追擊,23日淩晨,美潛艇發動了猛烈襲擊,結果,日本海軍2 艘重巡洋艦被擊沉,1 艘遭重創。這一重大損失為什麼不應當牢牢記取呢?如果既已決定採取夜航,那麼也完全應當對“信濃”採取嚴格的警戒措施。實際上,整個行動沒有認真採取一點像樣的措施,從而,完全葬送了日本海軍最後的造艦尊嚴。

同年12月,當局建立了調查委員會。但由於巨艦的建造和沉沒都列為絕對機密,所以,該事件對社會上嚴加封鎖,提交的報告書也在戰爭結束時被燒毀了。現在,若就沉沒的原因再度問起活著的委員們,他們認為“信濃”號事件發生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該艦艦長及其部下迷信“不沉戰艦”之說,巨艦中雷後繼續以20海裡的速度航行;二是艦員採取向右舷注水以保持艦體平衡的急救措施遲緩。昭和19年10月24日下午7 時35分,當戰艦“武藏”連中數十枚魚雷之後在菲律賓錫布延海下沉時,艦體仍然是平衡的,前後炮塔在水面上幾乎成一條線。這是和艦員們熟練的技術分不開的。而“信濃”號則不然,據說1400名艦員中,有850 名是有生以來第一次航海,因此,平衡注水的意識和方法都極為缺乏。中雷後的“信濃”在傾斜中連續航行了7.5 小時,最後傾斜達到了50度,這真是令人不可思議的事情。

巨艦“信濃”號沒有發射一炮,沒有載運一架飛機( 原訂在松山搭載飛機) ,在竣工20天以後,正式服役出航後僅僅才過了17小時就悲慘地沉入了海底。在大型艦隻的壽命史中,它恐怕是最短的世界紀錄的創造者了。6 年的苦心毀於一旦。這不單單是一個悲劇事件,甚至可以說,這是上帝對日本海軍破壞條約、秘密建造大型戰艦的詛咒和報應!

至此,“不沉戰艦”慘遭傾覆的事實讓當局無法接受,但是又不得不接受這個現實。

總之,該艦是最新技術設備的集大成者。其缺陷是,由於急於讓該艦參戰,簡易突擊施工,品質低劣,水密性很差。儘管這樣,它的出現對美國海軍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個嚴重的威脅。

圍繞著建造大型航空母艦,數年前,在美國還發生了這樣的一件事情。當時,美國海軍部長福里斯特決心建造一艘6 萬噸級的航空母艦,並已設計完畢,馬上就要作預算了。不料海軍內部以及議會內部分人對此強烈反對,兩者各不相讓,形成僵局,福里斯特終於辭職,後來病故了。詹姆斯·V ·福裡斯特爾,曾擔任美國海軍部長、第一任國防部長。6.5 萬噸的超級航空母艦“美國”號的建造計畫是福裡斯特爾任國防部長時從議會爭取到撥款批准建造的,安裝龍骨之前福裡斯特爾已因健康原因辭職,繼任者路易士·詹森中止了建造計畫。福裡斯特爾本人並非病故,而是在貝塞斯達海軍醫院跳樓自殺。可是,3 年之後,建造大型航空母艦的呼聲又重新占了上風,不久,終於建成了以福里斯特命名的5.9 萬噸級的航空母艦,並且很快就服役了。而回想起來,日本早在15年前就能建造6.8 萬噸級的大型航空母艦了。日本海軍在造艦方面的這一思想和技術,應該永遠載入史冊。

昭和19年11月11日,“信濃”建成並停泊在橫須賀海港內。這一天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26周年紀念日在歐洲,1918年11月11日清晨5 時,德國外交大臣埃爾茲貝爾格與協約國聯軍總司令福煦在法國東北部貢此涅簽署了停戰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可謂“和平紀念日”,應該是與戰火無緣的日子。

此時,日本屢戰皆失,太平洋戰局日趨危急。日海軍在馬里亞納和萊特灣兩個海戰中已經喪失了大部分航空母艦,因而海軍方面正迫不及待地等待著“信濃”問世。但“信濃”由於突擊建造而成,設備簡陋,而且艦員也沒有來得及很好地訓練,便匆匆忙忙地開往四國松山的聯合艦隊訓練基地。11月28日,巨艦“信濃”緊急備航,準備開往大阪灣作臨時停泊。下午6 時,“信濃”在身經百戰的驅逐艦“浜風”、“磯風”、“雪風”的護衛下拔錨啟航了。當晚,海面上刮著6 級北風,空中的星月閃著寒光。29日淩晨零時30分,觀察員發現水天線上有一個黑影。是雲朵,還是敵潛艇?4名兵士為此發生了爭執,意見不一,遂報告了值班軍官和副艦長。兩名長官交替用望遠鏡觀察了一陣,回答說:“是雲彩。”由於判斷錯誤,護航的驅逐艦沒有提高戰鬥警惕,“信濃”本身仍然保持蛇形航行路線,以20海裡的速度繼續破浪南下。

淩晨3 時12分,母艦觀察員突然吃驚地報告:海面發現魚雷航跡!據有關資料記載:美潛艇“射水魚”號在東京灣南面100 海裡海域進行水面戰鬥巡邏,於28日20點48分發現“信濃”,設法跟蹤,于翌日淩晨3 點,佔據了有利的發射陣位,於3點16 分向“信濃”發射了6 枚魚雷,4 枚擊中目標。只見4 枚大型魚雷徑直撲向“信濃”號,而且第一枚魚雷已經逼近到離“信濃”只有100 米了。晚了!一切都晚了!這時,“信濃”本身已經沒有回避魚雷的餘地了。3 時13分,第一枚魚雷擊中母艦,緊接著其他3 枚魚雷也相繼幾乎在同一部位上炸響,將“信濃”號左舷中央水線部位洞裂,海水洶湧地灌入船艙,連最新式的排水設備在這個時候也無濟於事了。

在此萬分危急的關頭,艦長阿部俊雄海軍大佐以及部下仍舊盲目自信 :巨艦即使遭到三、五枚魚雷襲擊又算得了什麼呢?因此,“信濃”仍以第三戰鬥速度( 時速20海裡) 繼續向大阪方向航行。當時,如果駛進附近港灣或者在沿岸擱淺,巨艦和全體人員也許有可能得救,然而,現實是殘酷無情的——海水兇猛地湧進水密性極差的船體,結果,在到達熊野海面——潮岬100 海裡處海域時,母艦艦體傾斜已達50度,至此,艦長阿部才不得不下達令人痛心疾首的命令:“全體離艦!”

這時,身負重任的艦長阿部俊雄大佐登上艦橋。他的旁邊站著一位用艦旗裹身的年輕軍官。這位軍官是昭和18年畢業於軍事學校的優等生安田督少尉。在“信濃”被魚雷擊中一直到傾覆沉沒,這位年輕少尉的眼睛一直沒有離開過海圖,仍然象平時一樣鎮定自若地記錄著戰艦的方位、時間、地點等,毫不慌忙,表現出高度的責任感。在艦首彌留海面的刹那間,人們遠遠地還能依稀看到阿部和安田站在艦首處的身影。後來,在僥倖得以活命的900 余名官兵的名單中,人們再也沒有找到阿部和安田。倖存的同僚們每當回憶起這段往事,無不流下敬佩的熱淚。在“信濃”號航空母艦沉沒之前,澤本中尉發現了他們倆人的照片,並用帆布包好,系在救生圈上,委託給一名水兵。後來他們倆人的照片終於漂到了驅逐艦“浜風”的艦舷旁邊。

“信濃”號在被魚雷擊中之後又繼續航行了7 小時42分鐘。完全沉沒的時間是11月29日上午10時55分。本來,該艦進入伊勢灣是輕而易舉的,但是,由於盲目相信“信濃”是“不沉戰艦”,因而堅持向大阪前進,終於導致了巨艦傾覆以及大約500 名官兵葬身于熊野海底的悲劇。“信濃”號被擊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諸如:在29日淩晨點30分,對敵潛艇的突然出現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在3 時12分發現敵魚雷航跡時,為時已晚;中雷後排水工作不得力;母艦本身設備簡陋。但是,最根本的一點在於,如果能派出飛機直接在空中擔任警戒,巨艦改為早晨出發,白天航行,恐怕就不會發生這種悲劇。當局把炮彈難以擊沉的航空母艦置於敵潛艇經常出沒的海面,並選擇夜間航行,應該是這一悲劇的最主要的導演者。雖然我們不清楚這一行動具體是由誰決定的,但在那時,上層決策者們判斷失誤,情報不靈的事,真是不勝枚舉,因而事件的發生決不是偶然的。

也許採取夜間航行是出於經濟方面的考慮,但總不應該忘記一個月以前進擊萊特灣時的教訓吧!1944年10月22日夜晚,2 艘美潛艇發現了北進的栗田艦隊,當夜全速追擊,23日淩晨,美潛艇發動了猛烈襲擊,結果,日本海軍2 艘重巡洋艦被擊沉,1 艘遭重創。這一重大損失為什麼不應當牢牢記取呢?如果既已決定採取夜航,那麼也完全應當對“信濃”採取嚴格的警戒措施。實際上,整個行動沒有認真採取一點像樣的措施,從而,完全葬送了日本海軍最後的造艦尊嚴。

同年12月,當局建立了調查委員會。但由於巨艦的建造和沉沒都列為絕對機密,所以,該事件對社會上嚴加封鎖,提交的報告書也在戰爭結束時被燒毀了。現在,若就沉沒的原因再度問起活著的委員們,他們認為“信濃”號事件發生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該艦艦長及其部下迷信“不沉戰艦”之說,巨艦中雷後繼續以20海裡的速度航行;二是艦員採取向右舷注水以保持艦體平衡的急救措施遲緩。昭和19年10月24日下午7 時35分,當戰艦“武藏”連中數十枚魚雷之後在菲律賓錫布延海下沉時,艦體仍然是平衡的,前後炮塔在水面上幾乎成一條線。這是和艦員們熟練的技術分不開的。而“信濃”號則不然,據說1400名艦員中,有850 名是有生以來第一次航海,因此,平衡注水的意識和方法都極為缺乏。中雷後的“信濃”在傾斜中連續航行了7.5 小時,最後傾斜達到了50度,這真是令人不可思議的事情。

巨艦“信濃”號沒有發射一炮,沒有載運一架飛機( 原訂在松山搭載飛機) ,在竣工20天以後,正式服役出航後僅僅才過了17小時就悲慘地沉入了海底。在大型艦隻的壽命史中,它恐怕是最短的世界紀錄的創造者了。6 年的苦心毀於一旦。這不單單是一個悲劇事件,甚至可以說,這是上帝對日本海軍破壞條約、秘密建造大型戰艦的詛咒和報應!

至此,“不沉戰艦”慘遭傾覆的事實讓當局無法接受,但是又不得不接受這個現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