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民間收藏亂象折射文保困境

近期, 北京民族文化宮“民藏遺珍”展再次將民間收藏推上了輿論的風口, 關於展出文物真偽的口水之爭也在持續發酵。 從冀寶齋到浙師大陶瓷館、“北師大邱季端捐獻”……類似事件的頻發進一步引發了業界對於民間收藏的質疑。 相對於國家收藏, 民間文物收藏就顯得良莠不齊、亂象叢生, 而這主要歸結於鑒定難的問題。

不管是文物鑒定, 還是藝術品鑒定, 沒有科學的鑒定標準與規範, 而只是憑藉鑒定者本人的“眼學”功底, 這未免有失客觀公正。 一件文物, 如果是真品, 可能價值上百萬、上千萬元甚至上億元,

但如果是贗品, 則可能分文不值。 而文物鑒定卻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真偽全憑專家一家之言, 這必然會容易導致諸多亂象。 比如, 文博界認為博物館裡全是精品, 民間收藏的多是贗品, 這樣先入為主的看法就讓人直觀地感到了文物鑒定的不靠譜。 而業內鑒定往往實行“一票否決”, 也就是邀請的眾多專家裡有一位專家存疑, 藏品就可能被鑒定為贗品, 這甚至由此造成了一些利益集團將文博界“綁架”的可怕局面。

民間收藏的亂象, 折射出文物保護的困境。 對此, 要完善文物鑒定制度, 讓文物鑒定變得科學合理, 讓真品與贗品能涇渭分明, 不至於混淆到一起。 同時, 要為民間收藏文物的行為提供法律保護, 對民間收藏文物予以規範與引導。

另外, 現行對保護民間收藏、發揮民間收藏的作用還遠遠不夠, 有必要修訂文物保護法, 加大對民間收藏的保護, 也要破除利益集團利益固化的堡壘。

筆者認為, 要想根除民間文物收藏的眾多亂象, 避免劣幣驅逐良幣、贗品橫行、文物流失等亂象, 就要樹立標準, 整肅文博界, 需要相關部門多措並舉, 徹底割除文博界多年形成的“毒瘤”, 換來文博界的風清氣正, 從而走出文物保護疲軟的困局。 (戴先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