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從小缺乏安全感的人有哪些特點?

Brainnews 微健康

心理學家榮格指出“安全感是人的第一願望”。 但在如今越來越快的社會節奏和越來越難把控的生活中, 人們越發覺得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究竟是什麼, 怎樣才能獲得安全感,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它”的來龍去脈。

安全感作為一個重要的概念, 最早見於精神分析的理論研究。 精神分析的理論認為:父母(尤其母親)是兒童成長過程中重要的客體, 在孩子幼小的時候, 如果能夠給與孩子足夠的愛, 持續的、穩定的、持之以恆、前後一致的、合理的愛, 孩子形成穩定的依戀關係, 就會體驗的安全感, 並延伸出對與他人及世界的信任,

並且感覺到自尊、自信以及對現實和未來的確定感和可控制感。

人本主義關於安全感也有自己的解釋。 馬斯洛指出:心理的安全感指的是“一種從恐懼和焦慮中脫離出來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覺, 特別是滿足一個人現在(和將來)各種需要的感覺”。

結合各個學派的研究總結, 安全感可以被凝練為“是對可能出現的對身體或心理的危險或風險的預感, 以及個體在應對處置時的有力/無力感, 主要表現為確定感和可控制感。 ”

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礎, 有了安全感才能有自信, 有自尊, 才能與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際關係, 即基本人際信任, 才能積極地發掘自身的潛力。 人們試圖通過各種手段來緩解心中的不安全感,

從而獲得安全感的體驗, 那麼如何建立“安全感”呢?

如果說拿走我們安全感的罪魁禍首是對外部與內在世界的不可控, 那找回安全感的必由之路, 就是尋找到可以掌控內外部世界的方法:

向外尋找安全島——強大的認知, 當周遭缺乏資訊, 將直接導致無法預知災禍, 所以我們必須知道的更多, 認知越強大, 就越能掌握“先機”。 科學就是人類實現控制世界的擴張行為的成果, 它保護了人類的安全島。

向內尋找安全島——通過“修身”, 控制好自己的內在世界, 來尋找永恆的安全島。 從內心通往安全島的路徑共有三條:自我防禦、自我暗示、自我實現, 均是幫助自我平衡好本我與超我的蹺蹺板, 有效利用心理資源,

控制好內心衝突的方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