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考研數學“泄題風波”背後的培訓機構亂象不容小視

——本文系紅網第三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儘管如此, 網路上對此次泄題風波依舊質疑聲和爭議不斷。 然而,

無論是泄題還是“神押題”, 事件的追責不應僅僅是查明是否泄題的真相這麼簡單, 其利益相關體——培訓機構的行為反映出的社會問題同樣不容忽視。

首先, 李林參與校外考研輔導固然違反校規, 但培訓機構在沒有仔細核查在校內任職的教師所在工作單位相關規定的情況下, 又以“比沒學校沒背景靠譜”的標準聘請教師的做法是否妥當?其次, 該機構從2016年下半年就聘用了李林, 但直到泄題被曝出並逐漸發酵, 才表示將“考研教學大綱研究者”錯寫成了“制定者”, 這種不嚴謹的工作態度, 不免令人質疑機構其他公開信息的真實性。 再者, 雖已證實李林並非泄題, 但在行業版權規範模糊的情況下, “押題”重點作為教師的教研成果之一,

放置網路進行公開, 誠然存在內容被盜取或非法牟利的風險。

隨著考研人數的不斷增加, 形形色色的培訓班、押題班應運而生。 然而, 培訓機構亂象叢生的問題並非僅體現在此事件中。 2016的考研泄題案件調查結果顯示, 事件疑與“文都”和“海天”等培訓機構有關。 據媒體報導, 近五年來的全國研究生考試中, 均出現過有人通過無線電向考生傳遞答案等情況, 判決書顯示多名被告人來自培訓機構。 作為國家選拔人才的重大考試之一, 為何每次考研泄題風波中, 輔導機構的身影都若隱若現?這理應引起考試組織部門的警惕。

另一方面, 從學生的角度, 學生為更高效科學地為考研做準備, 報名各類的考研培訓機構無可厚非,

但培訓機構應不應該設置專門的“押題課”或“押題班”是值得反思的。 除了李林事件, 歷年的高考、考研都頻繁出現“神押題”的新聞, 試想當押題越來越成為學生關注的焦點, 背後隱含的一種價值觀的扭曲, 是以後複習的時候抱著只要考前看押題班老師的課程視頻就可以了——考研最後淪為了一場資訊的戰役和老師的比拼。 誰擁有的資源更多, 誰就搶佔了上風。 這已經與考研最本質的目的相背離。 備考期間對知識不斷溫習、梳理和記憶的過程, 正是日後深造的奠基和剛需。 基礎薄弱, 靠著所謂的押題構建起來的複習框架或許是能占得考場上幾分便宜, 但這種成就感就如海市蜃樓一般虛無縹緲和轉瞬即逝,
當幻景褪去, 步入真正的學術生涯時眼前只剩下一片知識的荒漠。

在就業門檻越來越高的當下, 考研是繼高考之後眾多年輕人改變人生軌跡的又一次良機。 但事實上競技類的考試並不能完完全全體現一個人的能力水準, 最終結果常是自身努力外加各種不確定因素的結合體。 我們不是不能接受“神押題”的“意外”, 但我們更希望看到的是類似的意外能夠摻雜的人為因素盡可能少。 培訓機構為考研學子提供有利的學習資源和環境本是好事, 而更重要的, 是對其建立起制度和法律的屏障, 從教師的聘請、資訊的真實與透明到教學資源的審核與保護, 全面加強管理, 尤其是處罰規則的完善與明晰。

文/林宛霖(中山大學)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