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人類學家告訴你,柬埔寨的人比吳哥窟更有趣

當我們談論起柬埔寨的時候, 會想到什麼?是樹與石彼此糾纏互生互長的吳哥佛寺, 還是赤棉?長久以來, 柬埔寨就像是一個時間縱度的座標, 當我們旅行歸來, 仿佛是從柬埔寨的歷史歸來, 而這個國家其餘的一切, 它的城市、街道、文化、經濟乃至生活在其中的人, 全都面貌模糊。

我仍舊記得自己多年前的柬埔寨之行。 夜晚的金邊, 只有很小的一塊區域亮著燈光, 這是旅行者的安全地盤, 我們被警告不要走出有亮光的地方。 而在四周如潮水般氾濫的黑夜裡, 或許才是故事真正的模樣。

內地版《柬埔寨旅人》, 2017年11月出版。 資料圖

直到讀到了臺灣人類學家劉紹華的《柬埔寨旅人》一書, 這個國家才終於鮮活起來。 儘管作者並沒有以田野調查的目的在撰寫這本遊記, 也沒有直接講述柬埔寨這個國家的文化沿革和歷史變遷, 但一個人類學家職業性的慣性思維和記錄,

仍使這本薄薄的小書有了社會樣本的意義。 透過劉紹華眼中的高腳屋、送水節、祭典、乞討者、異鄉人、妓女、員警等形形色色的人和事, 一個文明古國在歷史與當今之中錯綜複雜的淵源與糾結, 被展現得淋漓極致。

作者在吳哥窟。 資料圖

在劉紹華的眼中, 柬埔寨的人要比宏大的吳哥遺跡群更為有趣。 她在書中這樣描述這個東南亞國家:這是一個迅速變化的社會, 走向全球化的同時仍有美麗的“非現代性”殘存。 這裡是“天堂與地獄的寫實, 就如同吳哥窟的石雕故事一般, 上演著人世歷史中的喜怒哀樂、罪與罰、墮落與超脫”。 這裡不僅有身披橙色袈裟的僧侶、天真的孩童、西哈努克港的純樸漁民, 也有被地雷炸傷的乞討者、生活在以茅草和竹片為牆的監獄中的小偷、以及許多住在鐵皮屋中掙扎在貧窮線上的勞苦大眾。 在柬埔寨的日子裡, 劉紹華生活在洞裡薩河的高腳房子裡, 挑河水洗澡, 勺柴火做飯, 與許多明明過得辛苦卻總是微笑的柬埔寨人相交,

見識到了漫天神佛下一個真實的柬埔寨社會。

柬埔寨有許多被地雷炸傷的人, 餘生只能以乞討為生。 劉紹華 圖

但如果只用一個詞來描繪劉紹華筆下的柬埔寨人, 我想應該是狡黠。 她在書中寫了許多日常遭遇, 一個經典的故事是這樣的:某個當地人閃了右燈卻左轉,

被員警攔下, 員警問他為什麼這麼做, 該名老兄真是天縱英明, 他對員警說:“你沒看過拳擊嗎?不都是向右虛晃一招!可是實打左邊哪!’”書中還有許多類似的故事, 譬如手持一堆證書卻什麼技能也不會的求職者, 隨意開出罰款金額的員警等, 可以看出, 作者在柬埔寨的生活過的並不輕鬆。 然而, 儘管這個國家的生活邏輯, 常令外國人感到驚異恐慌, 但在橫衝直撞之外, 柬埔寨的優美自在也不是只在這個國家旅行數天的人可以享受到的。

笑容純真的當地小孩。 劉紹華 圖

一個小小的遺憾是,儘管《柬埔寨旅人》上個月剛剛在內地出版,但它所描述的柬埔寨社會,其實已經是十幾年前的故事了。1998年,劉紹華加入臺北海外和平服務團,提著一隻皮箱便來到柬埔寨,並在那裡生活了兩年。之後,她又花費了整整四年的時間,寫出了這本《柬埔寨旅人》。不過,儘管如此,書中的柬埔寨,已經要比旅行者習慣的那個高棉王國,真實得太多。

笑容純真的當地小孩。 劉紹華 圖

一個小小的遺憾是,儘管《柬埔寨旅人》上個月剛剛在內地出版,但它所描述的柬埔寨社會,其實已經是十幾年前的故事了。1998年,劉紹華加入臺北海外和平服務團,提著一隻皮箱便來到柬埔寨,並在那裡生活了兩年。之後,她又花費了整整四年的時間,寫出了這本《柬埔寨旅人》。不過,儘管如此,書中的柬埔寨,已經要比旅行者習慣的那個高棉王國,真實得太多。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