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珍珠母與玉桂湯

珍珠母

珍珠母入藥, 始載于五代李珣著的《海藥本草》, 為蚌科或珍珠貝科等貝類動物貝殼的珍珠層。 性寒, 味咸、甘, 歸肝、心經。 功能平肝潛陽、清肝明目,

鎮靜安神, “除面黯, 止泄”(《海藥本草》)。

本品鹹寒質重, 可用于肝陽上亢, 眩暈頭痛。 若因肝腎陰虛所致者, 須與生地、白芍等同用。 用於肝熱目赤腫痛, 或翳障, 可與菊花、夏枯草配伍。 肝虛目暗, 或夜盲, 當與蒼術、豬肝等蒸食。 用於驚悸失眠, 驚風癲癇, 可與朱砂、龍齒等配合。

此外, 本品研細末外用, 有收濕斂瘡、去腐生肌作用, 可治濕疹瘙癢、潰瘍不斂等病症。

考南宋醫家許叔微的《普濟本事方》中, 將珍珠母為主藥的珍珠母丸(珍珠母、當歸、地黃、人參、酸棗仁、梔子仁、犀角、茯神、沉香、龍齒)列在第一方, “治肝經因虛內受風邪, 臥則魂散而不守, 狀若驚悸”。

此後, 清代醫家沈金鼇《雜病源流犀燭》、林佩琴《類證治裁》等醫著, 都將珍珠母丸作為治療肝虛怔忡的要方。

至民國時期謝觀編著的《中國醫學大辭典》, 特別強調:“此物(珍珠母)兼入心肝二經, 與石決明但入肝經不同, 故神志病重, 非此不可。 ”

可見, 珍珠母治肝虛怔忡驚悸等神志病, 經近千年的臨床檢驗, 療效顯著, 不容小視。

今人張階平雲:“珠母補益方是我臨床常用的方劑,

用珍珠母二兩(60g)、龍骨一兩(30g)、酸棗仁三錢(9g)、五味子二錢(6g)、女貞子五錢(15g)、熟地黃五錢(15g)、白芍四錢(12g)等藥組合成方。 功能育陰潛陽, 養血安神, 益腎固精。 用以治療臨床常見心、肝、腎虛損諸證:失眠證, 陰虛陽亢的高血壓, 水少火旺頭痛證, 癲癇病, 諸痛證, 癭瘤病, 瘰鬁病, 肝虛血少的肝炎病, 盜汗證, 腎虛證等病, 隨症加味而取效。 ”

他還深有體會地說:“珍珠母與石決明、牡蠣三藥, 雖均為潛陽之品, 而功能各有不同。 石決明為鮑魚之殼, 性咸平, 入肝肺二經, 功能潛陽息風, 清熱明目, 通淋。 牡蠣為蠣科牡蠣, 屬動物(廣東稱為蠔)之貝殼, 性鹹寒, 入肝腎二經。 功能潛陽、軟堅、化痰、消鬁、斂汗、清腸, 止胃脅痛。 宋代許叔微治多怒、驚悸、不寐之病,

用珍珠母為主藥, 龍齒佐之, 取其安定神魂, 鎮止驚悸, 今於臨床實踐, 確能效驗。 ”(廣東省中醫藥編《臨症見解》)這些臨證見解, 實經驗之談。

筆者臨證, 若遇怔忡驚悸患者, 常于方中加珍珠母, 每獲良效。

如某院門診藥房主任陳某, 女, 36歲。 正工作時,

突然頭暈心慌, 胸悶、胸痛, 急診住院。 經有關現代儀器檢查, 未見異常。 遂吸氧、輸液、心臟監護。 對症治療3天未效, 於2014年6月27日下午邀餘治之。 至病房, 患者仍在吸氧、輸液、心臟監護。 面呈虛弱病容, 說話少氣無力, 自訴頭暈、心慌、胸悶、胸痛, 察其舌苔薄白, 舌面有梅花點, 邊尖稍紅, 脈象弦滑稍快。

脈證合參, 顯系氣陰不足, 濕熱鬱滯。 法當益氣養陰, 清熱化濕。 擬玉桂東加珍珠母治之:

肥玉竹10g, 川桂枝6g, 炒白芍10g, 全當歸10g, 大川芎6g, 太子參15g, 寸麥冬10g, 五味子6g, 清半夏9g, 雲茯苓10g, 桑寄生15g, 遠志肉6g, 連翹殼10g, 珍珠母20g, 路路通10g, 生甘草3g, 3劑(顆粒劑), 每日1劑, 2次沖服。

僅服3劑, 諸症悉除, 康復上班, 無不稱奇。 隨訪半年, 未見復發。

玉桂湯

一、組成

肥玉竹15g,川桂枝10g,炒白芍12g,全當歸12g,大川芎10g,太子參15g,寸麥冬10g,五味子10g,清半夏12g,雲茯苓12g,桑寄生15g,遠志肉10g,連翹殼12g,路路通10g,生甘草6g(劑量為湯藥劑量)。

二、方解

方中肥玉竹,即葳蕤,性味甘平,歸脾胃經,功能滋陰潤肺,養胃生津。近代醫家張仁安《本草詩解藥性注》雲:“玉竹甘平潤肺金,補中益氣亦清心;風淫濕毒煩渴治,腰痛頭痛用不禁。”並解釋說:“甘屬土而入脾,平屬金而入肺。柔潤多液,金水相生,故能潤肺清金而入腎。味甘多液,稟太陰濕土之精,故能補中益氣,氣充則神寧而心清矣。平得金氣以去風,甘稟土味以去濕,平補多液,故能除煩止渴。甘平中和,補而不壅,用代參芪,不寒不燥,去邪養正,大有殊功,故能治風濕挾虛者之腰疼頭痛。”此說,深明玉竹之用。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玉竹能降壓、強心、降糖,有類似腎上腺皮質激素的作用。江蘇新醫學院編的《中醫學》雲:“據臨床報導,用玉竹5錢(15g)煎服,30天為1個療程,可治療功能性心臟疾病,或器質性心臟病伴心功能不全者。”故以為主藥。

桂枝湯(桂枝、白芍、甘草、薑、棗),清代醫家柯韻伯雲:“此方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陰和陽,解肌發汗,調和榮衛之第一方也。凡中風、傷寒、雜症脈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鹹得而立之。其他單見一二證即是,不必悉具矣。”(清代羅美撰《古今名醫方論》)可知,桂枝湯治外感,能解肌發表,調和營衛;治雜病,可滋陰和陽,調和氣血。佛手散(當歸、川芎)即芎歸湯,補血行血,活血行氣。

清代醫家吳謙《醫宗金鑒》雲:“芎歸湯,即川芎、當歸,又名佛手散。”名“佛手”,乃贊喻其功,“如神仙一把抓”,手到病除。生脈飲(人參、麥冬、五味子)一清一補一斂,益氣養陰。清代醫家柯韻伯雲:“此孫真人為之急培元氣,而以生脈名方也。麥冬甘寒,清權衡治節之司;人參甘溫,補後天營衛之本;五味酸溫,收先天天癸之原。三氣通而三才立,水升火降,而合既濟之理矣。”(清代羅美《古今名醫方論》)“桂枝”“佛手”“生脈”為輔藥。

清半夏燥濕化痰,雲茯苓健脾安神,連翹殼清熱散結。桑寄生補肝益腎,祛風除濕,現代藥理研究有強心利尿、降壓作用,能治冠心病、心絞痛。遠志肉寧心安神、交通心腎,化痰消腫,現代臨床應用尚有調整心率之能。五藥協同為佐藥。路路通化濕、活血通絡為使藥。

聲明:文章轉載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權煩請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

誠邀稿件,歡迎投稿:yangzhanggk@foxmail.com。

玉桂湯

一、組成

肥玉竹15g,川桂枝10g,炒白芍12g,全當歸12g,大川芎10g,太子參15g,寸麥冬10g,五味子10g,清半夏12g,雲茯苓12g,桑寄生15g,遠志肉10g,連翹殼12g,路路通10g,生甘草6g(劑量為湯藥劑量)。

二、方解

方中肥玉竹,即葳蕤,性味甘平,歸脾胃經,功能滋陰潤肺,養胃生津。近代醫家張仁安《本草詩解藥性注》雲:“玉竹甘平潤肺金,補中益氣亦清心;風淫濕毒煩渴治,腰痛頭痛用不禁。”並解釋說:“甘屬土而入脾,平屬金而入肺。柔潤多液,金水相生,故能潤肺清金而入腎。味甘多液,稟太陰濕土之精,故能補中益氣,氣充則神寧而心清矣。平得金氣以去風,甘稟土味以去濕,平補多液,故能除煩止渴。甘平中和,補而不壅,用代參芪,不寒不燥,去邪養正,大有殊功,故能治風濕挾虛者之腰疼頭痛。”此說,深明玉竹之用。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玉竹能降壓、強心、降糖,有類似腎上腺皮質激素的作用。江蘇新醫學院編的《中醫學》雲:“據臨床報導,用玉竹5錢(15g)煎服,30天為1個療程,可治療功能性心臟疾病,或器質性心臟病伴心功能不全者。”故以為主藥。

桂枝湯(桂枝、白芍、甘草、薑、棗),清代醫家柯韻伯雲:“此方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陰和陽,解肌發汗,調和榮衛之第一方也。凡中風、傷寒、雜症脈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鹹得而立之。其他單見一二證即是,不必悉具矣。”(清代羅美撰《古今名醫方論》)可知,桂枝湯治外感,能解肌發表,調和營衛;治雜病,可滋陰和陽,調和氣血。佛手散(當歸、川芎)即芎歸湯,補血行血,活血行氣。

清代醫家吳謙《醫宗金鑒》雲:“芎歸湯,即川芎、當歸,又名佛手散。”名“佛手”,乃贊喻其功,“如神仙一把抓”,手到病除。生脈飲(人參、麥冬、五味子)一清一補一斂,益氣養陰。清代醫家柯韻伯雲:“此孫真人為之急培元氣,而以生脈名方也。麥冬甘寒,清權衡治節之司;人參甘溫,補後天營衛之本;五味酸溫,收先天天癸之原。三氣通而三才立,水升火降,而合既濟之理矣。”(清代羅美《古今名醫方論》)“桂枝”“佛手”“生脈”為輔藥。

清半夏燥濕化痰,雲茯苓健脾安神,連翹殼清熱散結。桑寄生補肝益腎,祛風除濕,現代藥理研究有強心利尿、降壓作用,能治冠心病、心絞痛。遠志肉寧心安神、交通心腎,化痰消腫,現代臨床應用尚有調整心率之能。五藥協同為佐藥。路路通化濕、活血通絡為使藥。

聲明:文章轉載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權煩請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

誠邀稿件,歡迎投稿:yangzhanggk@foxmail.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