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馮小剛的《芳華》勾起一個老男人的芳華歲月

馮小剛的《芳華》勾起了一個老男人的芳華歲月

文 唐建華

馮小剛的電影《芳華》在上映的第三天, 我就和老婆專門驅車去縣城的新開的萬達影城看電影。

之前, 縣城開了一家太平洋影城, 估計由於觀眾不是很多, 影城老舊了, 也沒有更新。 萬達影城是今年2017年在新城區新開的。 在太平洋之前偌大一個縣城是好長時期沒有電影院的, 自從最老屬於地方國企性質的電影院倒閉後, 就一直空缺影城的。 縣城人口很多, 人口多從來就意味著文化生活氛圍濃, 文化素養高。

我和老婆一直在鄉下工作, 離縣城還有50多公里, 看一場電影不容易。 而且我們不年輕了, 已過不惑之年, 文藝範和浪漫似乎應該遠離我們這個年齡的農村出生農村工作的鄉巴佬了。 而且現在看一場電影, 要價不菲。 就拿這次看《芳華》來說, 票價就是30元, 還是辦了什麼萬達影城至尊卡的價碼。

兩人就要60元, 來回車費過路費, 小200元就沒有了。 這200元對我們夫妻才月入工資8000元的收入來說, 還是有些奢侈的。 但我們還是經常驅車去看電影。 影院和在家裡看投影的感覺永遠是不一樣的。 有人說, 時間就像乳溝一樣, 擠擠總是有的。 我看不然, 但錢, 還真的, 只要擠擠, 真有的。 在追逐一場電影面前, 錢應該不是問題, 關鍵在於你對待生活的態度。 老婆更願意把這有限的資金使用在麻將桌上。 但每次還是給著我跑, 因為看了電影后, 她依然從不缺失她自己認為應該且必須打的那場麻將。 同我一起砍電影, 她是占了便宜的。

回來說看電影和芳華。 以往看電影之前, 我是要先在網路上看看影評的, 正反的都看。 當然, 我已經過了被文字蒙蔽和蠱惑的年齡, 透過文字, 我是要思考的。 影評的內容不僅要經過我的眼睛, 還要經過我的大腦的。 這次看《芳華》我沒有看任何評論的, 我還是很欣賞和崇拜馮小剛的。 儘管, 馮小剛似乎已不是以前的馮小剛, 但崇拜一個人, 往往是愛屋及烏的。

我看完電影回來, 已經要到晚上10點鐘了。 我還是打開電腦, 看了網友的評論的。 就想知道有多少人, 能與我的思想共鳴。 結果看到有的網友評論, 說《芳華》的賣相添加了太多的“顏色”, 顫動的胸脯、雪白的大腿、高挑的身材, 迷人的泳裝, 挑逗了人, 特別是男人的眼睛, 刺激了荷爾蒙的噴射。 我倒楣在意這些, 我覺得畫面確實美豔, 但這不足以沖淡我對影片透露出的善良和奮進、忠誠和感恩, 平淡和堅毅的體會。 這麼多主題不去關注, 而偏偏關注胸脯、大腿, 關注拍攝技巧和邏輯, 我是不怎麼賞析的。 我也不會也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去談論那個時代和那個時代下任務命運, 僅從閒聊或者掌握的極少數的資料中得知的資訊我沒有評論的資本。
有人說, 馮小剛這部電影閹割了他自己, 也強暴的觀眾, 我管不了這些, 也受不到一部電影帶來的傷害。 我不是電影製作的專業人士, 更不是政論人士, 我只要覺得眼裡看著舒服, 心裡有所震撼, 就心滿意足的了, 我儘量從電影中挖掘我自己需要的東西, 就滿足了, 就覺得對得起這電影票了。

我的芳華當年看起來是痛苦的,而且也一直為掙脫當年的困境而想方設法,在經過種種努力後走到今天,在維持生計,不至於在這個缺乏溫情和愛意的大背景社會下,勉強生存著,不至於餓死,凍死。也是心滿意足了。在這種小人物的滿足中,回憶曾經的芳華,早已沒有了當年的困惑和痛苦,反而覺得當年還真好。

我可有說有芳華的年月,農村人際關係是很好的。老百姓雖然會為生計的勾心鬥角,但程度還是相當淺薄的,那點小聰明似的“陰謀、陽謀”很多時候都不足以傷害到一個人一個家庭的根本。要不了幾年,曾經的所謂的“仇人”,在幾杯粗制的土酒刺激下,就相互一笑泯恩仇了,鄉鄰鄉親又和好如初。那時我們和我們的年輕的父輩能幹的壞事,就是“偷雞摸狗”,偷點被人的莊稼和家畜家禽。當年大家都覺得這些行為十惡不赦,現在看來也就是談資了取樂了。最嚴重的就是生產隊揮著大隊的幹部,他們總要利用手中的權力多吃多占,晚上還要偷偷鑽進別人老婆的被窩。幹部運用權力為非作歹,霸佔別人妻女的,一開始是權力耍威風,後很快走上了“通姦”的路徑,他們運用手中的權力為睡過的女人謀取了這些女人認可的利益。這種“惡”即使沒有造成慘烈的後果,但我至今也不認可這種行為,這也是多年來,我始終對領導和幹部不以為然的深層緣由。

我正當芳華的年月。生存和生活的老家是及其貧困的。貧困得時常餓肚子。像現在這個大冬天時節,我們一天是只吃兩頓的。冷,沒有太多的衣服穿,起床得晚,吃了一頓飯,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飯,這個時節的飯,大多是紅苕做主食。這頓飯,不知是該叫早飯還是午飯,現在想來最好的名稱,應該是早午飯。晚上早早再吃一頓飯,就上床睡覺了。周而復始。那年月吃的少,但什麼都可以隨便吃。山上的果子,田地的黃瓜,紅苕、地瓜、摘下來就可以放進嘴裡啃。現在同樣是那片山嶺和土地的產品,在品嘗之前總有不少的擔心。化肥、農藥……每一樣都要命的。在生命健康時刻在危險包圍著的時代,芳華的還有什麼價值可言。

家裡窮,吃穿也就是溫飽成問題,勤勞就是每一個人應有的品質和必須要完成的義務。那時候,除了讀書就是幫著幹家裡的活兒。有簡單的家務活,有農活。家務其實很簡單,土牆、土地板,不必拖地,不必擦窗戶,擦傢俱。一把脫穗後的高粱秸稈做到掃把,就把整個屋子打掃得乾乾淨淨。主要的家務就是做飯。燜紅苕,清得可見人影的稀飯,做起來很簡單。記得當年,我為了與小夥伴們耍,接下父母交給的做飯任務後,就抓幾把米,舀了半鍋水(當時銻鍋,估計應該是鋁材料的),用柴火燒開後,就一直蓋上鍋蓋,不再理睬它了,就同夥伴們一同玩,晚上,大人下班回來,鍋裡的稀飯也就燜好了,當然這樣的稀飯不好吃。那年月,肚皮都填不飽,對飯菜的味道也就不講究了。

後來,就到鎮裡讀書。初中、高中都在鎮上。鎮上,在當年就是大都市的感覺。離家有幾十裡地。我們就個同學每次都是相約回家,相約上學。每個歸宿假回來,都要自己帶著糧食去學校。每個月要交30來斤大米。我們一般挑著這30斤大米去學校。沒有交通工具,最初連個自行車都沒有。一個木棒,兩根裝過化肥的塑膠編織口袋。分裝了大米,挑在肩上就出發,帆布膠鞋就蹣跚在長滿青草的山路上。野花野草遍地,狗尾巴花在風中搖曳得慌。累了,選一塊乾淨的大石頭坐在上面,展開大嘴,毫無顧忌深呼吸,每一口口氣都是那麼清新,然後對著田野大聲歌唱: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或者:萬里長城永不到,千里黃河水滔滔,江山秀麗疊彩鋒嶺,問我國家哪像染病,衝開血路 揮手上吧,要致力國家中興,豈讓國土再遭踐踏……然後還要大聲的為自己的拳腳配音“嘿哈、謔!”旁邊的女生早已笑彎了腰。那時候我們的女同學都不高,就是常常被我們男生弄得笑彎了腰,腰都彎了,怎麼長得高嘛!

後來有自行車,那感覺,遠遠比現在省吃儉用按揭了一輛10萬元的小車還高興。但凡週末,我們男生總要蹬著我們的“紅旗”、“山川”牌自信車載著女生飛馳在山間僅有的破公路山。那時最著名的自行車是“永久”和“飛鴿”牌,窮人家哪有資格和金錢買那車。“永久”個“飛鴿”就像現在的寶馬和賓士與夏利和奧拓相比一樣。男生愛比拼騎車的技術和力量。載一個女生在後座,遇到山坡時,不讓女生下來,男生們拿出吃奶的力氣,也要把女生馱上去。累得一個個腿腳無力,汗流浹背也在所不惜,不叫一聲苦,不叫一聲累。儘管學了了物理學,生理衛生,也一直沒有搞懂,為什麼自行車後座搭載一個男生和一個女生的感覺總是不一樣。始終覺得女生比男生輕。男生一路流汗,女生一路歡聲笑語。這種歡聲笑語,一直沒有碰觸出愛情的火花,不,火星都沒有。沒有誰想這個,我們都覺得這事兒不光彩。說“寧肯坐在寶馬車裡苦,也不願坐在自行車後面笑”的人,是沒有體會過當年的搭乘自行車的快樂的。自行車後座搭一個漂亮女生,前面的男生總是不知道騎車的累,這是哪門子學問可以解釋緣由呢?!

在後來就在參加工作,人長大了,社會也變了。老家沒落了,很多東西再也回不去了。那條我們穿著帆布膠鞋或赤足走過的田間小道,早已是雜草叢生,路也不是路了。走的人多,自然就有了路。沒有人走了,路就埋葬在土地裡面了。那些我們渴了就趴在田埂上猛喝水的田裡的水,再也不敢喝了,裡面連魚蝦,連泥鰍都沒有了。出門不行捏一瓶我們認為很乾淨和高級的礦泉水成了標配。以前我們要飲用的水都放在田野間,任由太陽曬著,想喝酒喝。

還有那條我們夏天幾乎天天去洗冷水澡的小河,當年清澈見底,魚蝦遊弋,河的兩岸要麼翠竹成片,要麼柳樹成蔭,河床全是沙子,厚厚的。我們在裡面想怎麼游就怎麼遊,要怎麼玩就怎麼玩,水永遠清澈乾淨,潛水下去,眼睛一睜,就能看見乳白的河沙。婦女們在河裡習衣服,老人們在河裡垂釣。真是水在河裡流,兩岸稻花香。如今,這條河,沙早就沒賣光了,河岸垮的垮,倒的倒,河水混沌,臭不可聞。今天,我們總認為生活好了,但是回味我們的芳華時代,我們卻總覺得以前更好!字太多了,不敢再往下寫了,一是字數多,二是再寫,怕要把自己寫進監獄了。

就此打住,再次欣賞馮小剛的《芳華》,吸取我們覺得有用的,摒棄那些無用的,一部電影,代表不了什麼,也影響不到什麼,僅僅就是一點娛樂和娛樂後的短暫思考而已。沒有必要不分青紅在白,就招商一頂“正能量”或“負能量”的帽子,一棍子打死。

我們這代人,現在的悲痛是,芳華沒有了,老家也沒有了……

過幾天,繼續回憶我們的芳華時代……

我的芳華當年看起來是痛苦的,而且也一直為掙脫當年的困境而想方設法,在經過種種努力後走到今天,在維持生計,不至於在這個缺乏溫情和愛意的大背景社會下,勉強生存著,不至於餓死,凍死。也是心滿意足了。在這種小人物的滿足中,回憶曾經的芳華,早已沒有了當年的困惑和痛苦,反而覺得當年還真好。

我可有說有芳華的年月,農村人際關係是很好的。老百姓雖然會為生計的勾心鬥角,但程度還是相當淺薄的,那點小聰明似的“陰謀、陽謀”很多時候都不足以傷害到一個人一個家庭的根本。要不了幾年,曾經的所謂的“仇人”,在幾杯粗制的土酒刺激下,就相互一笑泯恩仇了,鄉鄰鄉親又和好如初。那時我們和我們的年輕的父輩能幹的壞事,就是“偷雞摸狗”,偷點被人的莊稼和家畜家禽。當年大家都覺得這些行為十惡不赦,現在看來也就是談資了取樂了。最嚴重的就是生產隊揮著大隊的幹部,他們總要利用手中的權力多吃多占,晚上還要偷偷鑽進別人老婆的被窩。幹部運用權力為非作歹,霸佔別人妻女的,一開始是權力耍威風,後很快走上了“通姦”的路徑,他們運用手中的權力為睡過的女人謀取了這些女人認可的利益。這種“惡”即使沒有造成慘烈的後果,但我至今也不認可這種行為,這也是多年來,我始終對領導和幹部不以為然的深層緣由。

我正當芳華的年月。生存和生活的老家是及其貧困的。貧困得時常餓肚子。像現在這個大冬天時節,我們一天是只吃兩頓的。冷,沒有太多的衣服穿,起床得晚,吃了一頓飯,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飯,這個時節的飯,大多是紅苕做主食。這頓飯,不知是該叫早飯還是午飯,現在想來最好的名稱,應該是早午飯。晚上早早再吃一頓飯,就上床睡覺了。周而復始。那年月吃的少,但什麼都可以隨便吃。山上的果子,田地的黃瓜,紅苕、地瓜、摘下來就可以放進嘴裡啃。現在同樣是那片山嶺和土地的產品,在品嘗之前總有不少的擔心。化肥、農藥……每一樣都要命的。在生命健康時刻在危險包圍著的時代,芳華的還有什麼價值可言。

家裡窮,吃穿也就是溫飽成問題,勤勞就是每一個人應有的品質和必須要完成的義務。那時候,除了讀書就是幫著幹家裡的活兒。有簡單的家務活,有農活。家務其實很簡單,土牆、土地板,不必拖地,不必擦窗戶,擦傢俱。一把脫穗後的高粱秸稈做到掃把,就把整個屋子打掃得乾乾淨淨。主要的家務就是做飯。燜紅苕,清得可見人影的稀飯,做起來很簡單。記得當年,我為了與小夥伴們耍,接下父母交給的做飯任務後,就抓幾把米,舀了半鍋水(當時銻鍋,估計應該是鋁材料的),用柴火燒開後,就一直蓋上鍋蓋,不再理睬它了,就同夥伴們一同玩,晚上,大人下班回來,鍋裡的稀飯也就燜好了,當然這樣的稀飯不好吃。那年月,肚皮都填不飽,對飯菜的味道也就不講究了。

後來,就到鎮裡讀書。初中、高中都在鎮上。鎮上,在當年就是大都市的感覺。離家有幾十裡地。我們就個同學每次都是相約回家,相約上學。每個歸宿假回來,都要自己帶著糧食去學校。每個月要交30來斤大米。我們一般挑著這30斤大米去學校。沒有交通工具,最初連個自行車都沒有。一個木棒,兩根裝過化肥的塑膠編織口袋。分裝了大米,挑在肩上就出發,帆布膠鞋就蹣跚在長滿青草的山路上。野花野草遍地,狗尾巴花在風中搖曳得慌。累了,選一塊乾淨的大石頭坐在上面,展開大嘴,毫無顧忌深呼吸,每一口口氣都是那麼清新,然後對著田野大聲歌唱: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或者:萬里長城永不到,千里黃河水滔滔,江山秀麗疊彩鋒嶺,問我國家哪像染病,衝開血路 揮手上吧,要致力國家中興,豈讓國土再遭踐踏……然後還要大聲的為自己的拳腳配音“嘿哈、謔!”旁邊的女生早已笑彎了腰。那時候我們的女同學都不高,就是常常被我們男生弄得笑彎了腰,腰都彎了,怎麼長得高嘛!

後來有自行車,那感覺,遠遠比現在省吃儉用按揭了一輛10萬元的小車還高興。但凡週末,我們男生總要蹬著我們的“紅旗”、“山川”牌自信車載著女生飛馳在山間僅有的破公路山。那時最著名的自行車是“永久”和“飛鴿”牌,窮人家哪有資格和金錢買那車。“永久”個“飛鴿”就像現在的寶馬和賓士與夏利和奧拓相比一樣。男生愛比拼騎車的技術和力量。載一個女生在後座,遇到山坡時,不讓女生下來,男生們拿出吃奶的力氣,也要把女生馱上去。累得一個個腿腳無力,汗流浹背也在所不惜,不叫一聲苦,不叫一聲累。儘管學了了物理學,生理衛生,也一直沒有搞懂,為什麼自行車後座搭載一個男生和一個女生的感覺總是不一樣。始終覺得女生比男生輕。男生一路流汗,女生一路歡聲笑語。這種歡聲笑語,一直沒有碰觸出愛情的火花,不,火星都沒有。沒有誰想這個,我們都覺得這事兒不光彩。說“寧肯坐在寶馬車裡苦,也不願坐在自行車後面笑”的人,是沒有體會過當年的搭乘自行車的快樂的。自行車後座搭一個漂亮女生,前面的男生總是不知道騎車的累,這是哪門子學問可以解釋緣由呢?!

在後來就在參加工作,人長大了,社會也變了。老家沒落了,很多東西再也回不去了。那條我們穿著帆布膠鞋或赤足走過的田間小道,早已是雜草叢生,路也不是路了。走的人多,自然就有了路。沒有人走了,路就埋葬在土地裡面了。那些我們渴了就趴在田埂上猛喝水的田裡的水,再也不敢喝了,裡面連魚蝦,連泥鰍都沒有了。出門不行捏一瓶我們認為很乾淨和高級的礦泉水成了標配。以前我們要飲用的水都放在田野間,任由太陽曬著,想喝酒喝。

還有那條我們夏天幾乎天天去洗冷水澡的小河,當年清澈見底,魚蝦遊弋,河的兩岸要麼翠竹成片,要麼柳樹成蔭,河床全是沙子,厚厚的。我們在裡面想怎麼游就怎麼遊,要怎麼玩就怎麼玩,水永遠清澈乾淨,潛水下去,眼睛一睜,就能看見乳白的河沙。婦女們在河裡習衣服,老人們在河裡垂釣。真是水在河裡流,兩岸稻花香。如今,這條河,沙早就沒賣光了,河岸垮的垮,倒的倒,河水混沌,臭不可聞。今天,我們總認為生活好了,但是回味我們的芳華時代,我們卻總覺得以前更好!字太多了,不敢再往下寫了,一是字數多,二是再寫,怕要把自己寫進監獄了。

就此打住,再次欣賞馮小剛的《芳華》,吸取我們覺得有用的,摒棄那些無用的,一部電影,代表不了什麼,也影響不到什麼,僅僅就是一點娛樂和娛樂後的短暫思考而已。沒有必要不分青紅在白,就招商一頂“正能量”或“負能量”的帽子,一棍子打死。

我們這代人,現在的悲痛是,芳華沒有了,老家也沒有了……

過幾天,繼續回憶我們的芳華時代……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