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紅河谷,綠村莊,幸福大道千里長

——河北涉縣生態文明建設紀實

涉縣位於太行山東麓。 作為華北抗戰前哨和戰略要地, 以劉伯承、鄧小平為首的129師帶領抗日軍民在此浴血奮戰, 創建了北方最大、最鞏固的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 傳承著紅色基因的涉縣老區人民始終保持著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 他們牢記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立足本地實際, 走出了一條具有涉縣特色的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之路, 湧現出了一大批甘於奉獻、勇於擔當的優秀黨員和當代“新愚公”, 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新奇跡。 “中國太行紅河谷”、“村莊綠化”、“千里旅遊通道”等生態工程已成為紅色老區熠熠生輝的新名片。

太行山上新愚公

白雪覆蓋的梯田照片

2017年12月20日, 涉縣迎來了入冬以來的第一場大雪。 後池村的包村幹部李亮斌一大早就發現, 微信朋友圈中多了很多被白雪覆蓋的梯田照片,

儼然是一幅幅精美的畫卷。 “太美了, 太震撼了!這是我們後池村的梯田!”他驕傲地說。

後池村是涉縣一個偏遠閉塞的小山村, 素有“地在半空中, 路無半步平”之說, 村後桃花山的近千畝梯田, 是幾百年來祖祖輩輩一點點開墾出來的“活命田”。 因為坡陡無路, 所有物資都是靠手搬肩扛。 後來隨著年輕人外出打工, 村裡基本上都是留守的老人, 梯田也就逐漸荒蕪了。

2015年4月, 涉縣縣委、縣政府帶領各鄉、村幹部到前南峪考察, 大家受到很大震撼和啟發, 下決心修復梯田, 走綠色生態發展之路。 可是, 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是沒路。 這時, 幾個老黨員站了出來:“我們自己修一條路!”

後池村是當年八路軍軍需供給處所在地, 亦是劉伯承、鄧小平指揮的“磁武涉林”戰役的主戰場之一。

這裡民風淳樸,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這裡就有過全村義務修路的歷史。 可是, 在市場經濟的今天, 還會有人回應嗎?第一天, 扛著鋼釺鎬頭出發的只有劉土貴、劉虎泉、劉社會、劉乃分等四人。 第二天、第三天, 人逐漸多了起來。 老黨員的壯舉得到村黨支部的支持, 每天早晨7時, 後池村的大喇叭便會準時響起:“今天誰家有空兒, 上山修路啊!”

修路大軍

這些老人帶著乾糧上山挖土刨石, 一干一整天, 不求任何回報。 在老黨員們的帶動下, 全村留守的、能出工的人幾乎都加入到了修路大軍, 最多時達到200多人。 男的鑿石、搬運、壘路堰, 女的挖土鋪路。 一年的時間, 他們靠用兩隻手釺鑿錘擊完成了6100多米的盤山路。

老黨員帶頭義務修路的事蹟感動了很多人。 邯鄲市委書記高宏志來到施工現場慰問, 稱讚此舉為新時代的愚公精神, 號召邯鄲市黨員幹部認真學習。 縣委、縣政府制定了全面幫扶計畫, 包括修路、植樹、發展經濟林等。 據縣林業局副局長李和保介紹,

不到一年的時間, 後池村累計整治荒廢梯田1000餘畝, 栽植側柏25萬棵。 梯田複墾後, 種植了大片的紫蘇、芍藥、木香、金花葵等中藥材。

2017年5月1日, 涉縣縣委書記汪濤再次來到後池村, 這已經是他第61次來此調研了。 為了找到諸如後池這樣的貧困偏遠山區脫貧致富的路子, 他無數次放棄節假日奔走在田野山間, 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了以專案扶持為突破口, 加快太行山綠化、土地整治、美麗鄉村建設等專案建設步伐, 打響貧困偏遠山區的脫貧攻堅戰, 並實地指導後池村向以梯田、古村落等為主的生態旅遊方向發展。

“按照後池村旅遊規劃設計, 村東重點發展生態梯田觀光、中部發展農耕文化體驗、西部以新愚公精神及紅色文化展示為主。 ”後池村黨支部書記劉留根充滿信心地說。

“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日月換新顏。”在涉縣,類似感人的故事還有很多。在採訪時,記者就遇見了一位元“老愚公”:幾十年在荒山上種樹、即使身患癌症後也不放棄山林的楊喜慶老人。老楊曾是縣林業局一個造林站的工作人員。退休後,他無法割捨對這份神聖事業的熱愛,自己開始承包萬畝荒山——鳳凰山,繼續造林。

這裡的山體多是岩石結構,坡陡土薄,種樹非常困難。為了“保土、保水、保肥”,提高樹木的成活率,當地富有經驗的人一般會採用“魚鱗坑”和“穴坑”的方法育林。據老楊介紹,這不僅是體力活,更是技術活,尤其是穴坑,要將大小不一的石頭擺放在一起,形成整圓的形狀,在不用任何粘合劑的情況下,達到嚴絲合縫,規整堅固,一般人很難做到。

凜冽的寒風中,在老楊的指揮下大家幹勁十足,植樹現場熱火朝天。當發現有個別坑不符合規格時,老楊就毫不客氣地提出來,馬上返工。老楊說,這都不算啥,最難的是在懸崖上種樹。要先在腰裡系上繩子,懸空著在峭壁上鑿石挖坑,那場面比雜技還驚險。萬畝荒山上的每一棵樹,都是這麼艱難栽下的。

每天上山巡視,指導、驗收並親自參與種樹,是老楊最大的樂趣,即使是在荒涼的冬季。“來年你再過來看,這片山就全綠了!”他自豪地說。

目前,新愚公精神已經深入人心,並轉化為全縣黨員幹部群眾的自覺行動。正是憑著這種精神,“綠美涉縣”攻堅行動取得累累碩果,五年來累計新增造林面積80多萬畝,僅2017年就造林21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達56%,植被覆蓋率98%以上,先後榮獲全國綠化模範縣、中國綠色名縣等榮譽稱號,被譽為“太行山最綠的縣”。

太行紅河谷漳河新畫卷

太行紅河谷

太行紅石岩、紅柿子、紅花椒、紅葉、紅色革命文化……針對這些獨特的資源優勢,近年來涉縣開始著力建設清漳河谷美麗鄉村,打造“中國太行紅河谷”。如今,在清漳兩岸120餘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建設了一條七彩旅遊通道和20多條特色旅遊專線,將新建和改造的42個景點串成線,連成片,形成核心景區,構建了全域旅遊發展新格局。在太行紅河谷裡,既有龍頭景區媧皇宮、129師紀念館、太行五指山等,又有一系列景觀節點星羅棋佈,如紅色記憶小鎮、水上玻璃橋、知青文化園、歐情酒莊等,勾勒出了一幅“太行山水、漳河畫廊”的美麗畫卷。同時,涉縣還建設和提升了媧皇宮、129師司令部舊址、太行五指山、韓王九寨、多彩梯田、紅葉大峽谷等9大景區,以紅色文化帶動“國防涉縣”建設,以根祖文化、山水文化推動健康養生產業發展,輻射帶動九峰山、南山寺、長生寺等60個中小景區,形成北有紅葉大峽谷、符山洞天福地,中有媧皇宮、129師紀念館、韓王九寨,南有多彩梯田、後池“新愚公”片區等覆蓋全縣的“926”旅遊景區體系,建成國家級全域旅遊示範縣。

村莊綠化是創建優美宜居環境、實現生態文明的重大舉措。涉縣在重點實施“太行紅河谷片區”等一系列生態建設工程中,將村莊綠化與城市美化綠化、景區生態打造、全域旅遊發展等深度結合,對片區內的21個村莊進行了綠化美化,實現了“三個創新”,即創新資金投入、創新綠化模式、創新造林機制。目前涉縣已經實現了四季見綠,三季有花的標準,建成了綠色花園式村莊,村莊綠化率平均達到46%,

幸福大道通四方

千里旅遊通道

2017年10月28日,從涉縣東南到西北、連接三省三縣、穿越涉縣10個鄉鎮、總長660公里、覆蓋近千平方公里、十幾萬農民受益、平均寬9米、亙古未有的一條幸福大道在涉縣通車。這條“千里旅遊通道”北起縣最西北的偏城鎮圪臘鋪村,南到最東南的合漳鄉田家嘴村,在涉縣東部、東南部、北部、西北部建起了旅遊通道大動脈,使“7.19”受洪災嚴重的158個村群眾走上了幸福大道。

涉縣最西北角的圪臘鋪村村民劉虎林新買的貨車早早跑上了這條新修的公路。“以前山路難走,山上的花椒、核桃、黑棗運不下山,只能眼看著爛掉,乾著急沒辦法,現在大路修好了,山貨不到一小時就能運到縣城,從村子到邯鄲市區也近了幾十裡地,這是幾輩人都不敢想的啊。”劉虎林激動地。

“這是俺們的救命路啊!”合漳鄉田家嘴村的田樹青老人百感交集地說。10年前,他兄弟摔傷後往縣城醫院送,就因為道路難走,耽誤了時間,沒搶救過來。

“千里旅遊通道建設,是對党忠誠,對人民負責,是以幹實事、拿硬活、見實效的實際行動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具體實踐。100天左右的時間裡,全縣15000多名幹部群眾,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和旅發精神,開創新思路、探索新模式,採取‘群眾為骨幹、黨員為先鋒、村莊為主體、鄉鎮為主導、縣裡為獎補、有工優先幹’的新機制,共同打贏了這場人民戰爭;幹就幹群眾期盼的好事,幹就幹全縣發展急需的難事,幹就幹之前想辦而辦不成的大事。”通車儀式上,涉縣縣委書記汪濤豪情滿懷地說。

據專家講,修築這麼長的高標準、高品質的鄉村路,按常規需要3年以上,而涉縣發動群眾,用100多天的時間建成,簡直是奇跡。

從這天起,涉縣踏上了黨的十九大確定的鄉村振興戰略的新征程,向著富強涉縣、美麗涉縣、幸福涉縣的戰略目標又邁進了新的一步。

涉縣縣委書記汪濤介紹,在道路建設中,我們對生態保護、沿線景點打造、旅遊業態培育等均做了通盤考慮,並堅持了“七項原則”:寧可路繞一丈,絕不毀樹一棵;隨坡就勢、減少墊方;寧可多壘堰,也要不劈山;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車在林中行、人在花中游;宜寬則寬、宜窄則窄,個別路段曲徑通幽;以群眾為基礎,村為主體、鄉為主導、縣為支持。

千里旅遊通道建設體現了七大創新:一是辦大事、拿硬活、見實效,作風轉變的重大創新。二是新愚公精神大眾創業的重大創新。三是弘揚正能量,凝聚合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全域旅遊的重大創新。四是以過日子心念推進鄉村道路建設的重大創新。五是新時期鄉村道路建設和搞好災後重建的建設理念、投資主體的重大創新。六是鄉村道路建設標準、工程推進方法和功能發揮的重大創新。七是強化党的組織建設,發揮支部戰鬥堡壘和黨員骨幹作用的重大創新。

千里旅遊通道沿線各鄉鎮、村莊發揮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黨員幹部率先垂范,群眾積極投工投勞,發揮自立更生、艱苦奮鬥的新愚公精神,上演了一出可歌可泣、盪氣迴腸的英雄讚歌

在施工難度最大的台田段,合漳鄉成立台田段臨時黨支部,成立黨員突擊隊。關防鄉王家村70歲的黨支部書記李四的,從醫院脫下病號服趕回村裡修路,他當著村“兩委”幹部的面,帶頭把自家菜地清理乾淨,騰出修路。在他的帶動下,該村兩天時間就完成征地68戶。

槐豐村支書董文海做了膽囊切除手術,依然奮戰在工地上,未休息過一天,為趕工期,他將女兒的3萬元彩禮錢拿出,墊付了工程機械費。女兒出嫁時,也沒給置辦嫁妝。

受到黨員幹部的感召,沿線上萬群眾自發參與到了建設中,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搬石壘堰、掄錘舞鎬、鏟土和漿、肩扛手提,熱火朝天,加油呼號聲、鐵錘敲擊聲,響徹了整個山鄉大地,再現了當年劉鄧大軍修建漳南渠的場景。

在外地工作的涉縣人聽聞家鄉的動人事蹟,紛紛慷慨解囊,捐款捐物,共計數千萬元。

“正是有了堅強的黨支部作堡壘,黨員作先鋒,群眾廣泛參與,才有了今日的通車,我們打贏了這場人民戰爭!”涉縣縣長邢晟說。

2017年12月20日,記者冒著入冬以來的第一場大雪走進129師指揮部所在地赤岸村。村支部書記張金平介紹說,這些年赤岸村的村容村貌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古村落旅遊和紅色旅遊帶動了農家院的發展,村裡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有些外地打工的年輕人也開始回來創業了。

偉岸的塑像,壯麗的浮雕,巍峨的將軍嶺,銘刻著“九千將士進涉縣,三十萬大軍出太行”的光榮歷史。曾經斷流又複流的清漳河,走出貧窮邁向富裕的小山村,幾輩人做夢都不敢想的幸福大道,記錄著新時代老區的美麗輝煌。

山河作證,紅色精神永存!(記者 高巨集然 杜俊利)

”後池村黨支部書記劉留根充滿信心地說。

“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日月換新顏。”在涉縣,類似感人的故事還有很多。在採訪時,記者就遇見了一位元“老愚公”:幾十年在荒山上種樹、即使身患癌症後也不放棄山林的楊喜慶老人。老楊曾是縣林業局一個造林站的工作人員。退休後,他無法割捨對這份神聖事業的熱愛,自己開始承包萬畝荒山——鳳凰山,繼續造林。

這裡的山體多是岩石結構,坡陡土薄,種樹非常困難。為了“保土、保水、保肥”,提高樹木的成活率,當地富有經驗的人一般會採用“魚鱗坑”和“穴坑”的方法育林。據老楊介紹,這不僅是體力活,更是技術活,尤其是穴坑,要將大小不一的石頭擺放在一起,形成整圓的形狀,在不用任何粘合劑的情況下,達到嚴絲合縫,規整堅固,一般人很難做到。

凜冽的寒風中,在老楊的指揮下大家幹勁十足,植樹現場熱火朝天。當發現有個別坑不符合規格時,老楊就毫不客氣地提出來,馬上返工。老楊說,這都不算啥,最難的是在懸崖上種樹。要先在腰裡系上繩子,懸空著在峭壁上鑿石挖坑,那場面比雜技還驚險。萬畝荒山上的每一棵樹,都是這麼艱難栽下的。

每天上山巡視,指導、驗收並親自參與種樹,是老楊最大的樂趣,即使是在荒涼的冬季。“來年你再過來看,這片山就全綠了!”他自豪地說。

目前,新愚公精神已經深入人心,並轉化為全縣黨員幹部群眾的自覺行動。正是憑著這種精神,“綠美涉縣”攻堅行動取得累累碩果,五年來累計新增造林面積80多萬畝,僅2017年就造林21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達56%,植被覆蓋率98%以上,先後榮獲全國綠化模範縣、中國綠色名縣等榮譽稱號,被譽為“太行山最綠的縣”。

太行紅河谷漳河新畫卷

太行紅河谷

太行紅石岩、紅柿子、紅花椒、紅葉、紅色革命文化……針對這些獨特的資源優勢,近年來涉縣開始著力建設清漳河谷美麗鄉村,打造“中國太行紅河谷”。如今,在清漳兩岸120餘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建設了一條七彩旅遊通道和20多條特色旅遊專線,將新建和改造的42個景點串成線,連成片,形成核心景區,構建了全域旅遊發展新格局。在太行紅河谷裡,既有龍頭景區媧皇宮、129師紀念館、太行五指山等,又有一系列景觀節點星羅棋佈,如紅色記憶小鎮、水上玻璃橋、知青文化園、歐情酒莊等,勾勒出了一幅“太行山水、漳河畫廊”的美麗畫卷。同時,涉縣還建設和提升了媧皇宮、129師司令部舊址、太行五指山、韓王九寨、多彩梯田、紅葉大峽谷等9大景區,以紅色文化帶動“國防涉縣”建設,以根祖文化、山水文化推動健康養生產業發展,輻射帶動九峰山、南山寺、長生寺等60個中小景區,形成北有紅葉大峽谷、符山洞天福地,中有媧皇宮、129師紀念館、韓王九寨,南有多彩梯田、後池“新愚公”片區等覆蓋全縣的“926”旅遊景區體系,建成國家級全域旅遊示範縣。

村莊綠化是創建優美宜居環境、實現生態文明的重大舉措。涉縣在重點實施“太行紅河谷片區”等一系列生態建設工程中,將村莊綠化與城市美化綠化、景區生態打造、全域旅遊發展等深度結合,對片區內的21個村莊進行了綠化美化,實現了“三個創新”,即創新資金投入、創新綠化模式、創新造林機制。目前涉縣已經實現了四季見綠,三季有花的標準,建成了綠色花園式村莊,村莊綠化率平均達到46%,

幸福大道通四方

千里旅遊通道

2017年10月28日,從涉縣東南到西北、連接三省三縣、穿越涉縣10個鄉鎮、總長660公里、覆蓋近千平方公里、十幾萬農民受益、平均寬9米、亙古未有的一條幸福大道在涉縣通車。這條“千里旅遊通道”北起縣最西北的偏城鎮圪臘鋪村,南到最東南的合漳鄉田家嘴村,在涉縣東部、東南部、北部、西北部建起了旅遊通道大動脈,使“7.19”受洪災嚴重的158個村群眾走上了幸福大道。

涉縣最西北角的圪臘鋪村村民劉虎林新買的貨車早早跑上了這條新修的公路。“以前山路難走,山上的花椒、核桃、黑棗運不下山,只能眼看著爛掉,乾著急沒辦法,現在大路修好了,山貨不到一小時就能運到縣城,從村子到邯鄲市區也近了幾十裡地,這是幾輩人都不敢想的啊。”劉虎林激動地。

“這是俺們的救命路啊!”合漳鄉田家嘴村的田樹青老人百感交集地說。10年前,他兄弟摔傷後往縣城醫院送,就因為道路難走,耽誤了時間,沒搶救過來。

“千里旅遊通道建設,是對党忠誠,對人民負責,是以幹實事、拿硬活、見實效的實際行動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具體實踐。100天左右的時間裡,全縣15000多名幹部群眾,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和旅發精神,開創新思路、探索新模式,採取‘群眾為骨幹、黨員為先鋒、村莊為主體、鄉鎮為主導、縣裡為獎補、有工優先幹’的新機制,共同打贏了這場人民戰爭;幹就幹群眾期盼的好事,幹就幹全縣發展急需的難事,幹就幹之前想辦而辦不成的大事。”通車儀式上,涉縣縣委書記汪濤豪情滿懷地說。

據專家講,修築這麼長的高標準、高品質的鄉村路,按常規需要3年以上,而涉縣發動群眾,用100多天的時間建成,簡直是奇跡。

從這天起,涉縣踏上了黨的十九大確定的鄉村振興戰略的新征程,向著富強涉縣、美麗涉縣、幸福涉縣的戰略目標又邁進了新的一步。

涉縣縣委書記汪濤介紹,在道路建設中,我們對生態保護、沿線景點打造、旅遊業態培育等均做了通盤考慮,並堅持了“七項原則”:寧可路繞一丈,絕不毀樹一棵;隨坡就勢、減少墊方;寧可多壘堰,也要不劈山;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車在林中行、人在花中游;宜寬則寬、宜窄則窄,個別路段曲徑通幽;以群眾為基礎,村為主體、鄉為主導、縣為支持。

千里旅遊通道建設體現了七大創新:一是辦大事、拿硬活、見實效,作風轉變的重大創新。二是新愚公精神大眾創業的重大創新。三是弘揚正能量,凝聚合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全域旅遊的重大創新。四是以過日子心念推進鄉村道路建設的重大創新。五是新時期鄉村道路建設和搞好災後重建的建設理念、投資主體的重大創新。六是鄉村道路建設標準、工程推進方法和功能發揮的重大創新。七是強化党的組織建設,發揮支部戰鬥堡壘和黨員骨幹作用的重大創新。

千里旅遊通道沿線各鄉鎮、村莊發揮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黨員幹部率先垂范,群眾積極投工投勞,發揮自立更生、艱苦奮鬥的新愚公精神,上演了一出可歌可泣、盪氣迴腸的英雄讚歌

在施工難度最大的台田段,合漳鄉成立台田段臨時黨支部,成立黨員突擊隊。關防鄉王家村70歲的黨支部書記李四的,從醫院脫下病號服趕回村裡修路,他當著村“兩委”幹部的面,帶頭把自家菜地清理乾淨,騰出修路。在他的帶動下,該村兩天時間就完成征地68戶。

槐豐村支書董文海做了膽囊切除手術,依然奮戰在工地上,未休息過一天,為趕工期,他將女兒的3萬元彩禮錢拿出,墊付了工程機械費。女兒出嫁時,也沒給置辦嫁妝。

受到黨員幹部的感召,沿線上萬群眾自發參與到了建設中,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搬石壘堰、掄錘舞鎬、鏟土和漿、肩扛手提,熱火朝天,加油呼號聲、鐵錘敲擊聲,響徹了整個山鄉大地,再現了當年劉鄧大軍修建漳南渠的場景。

在外地工作的涉縣人聽聞家鄉的動人事蹟,紛紛慷慨解囊,捐款捐物,共計數千萬元。

“正是有了堅強的黨支部作堡壘,黨員作先鋒,群眾廣泛參與,才有了今日的通車,我們打贏了這場人民戰爭!”涉縣縣長邢晟說。

2017年12月20日,記者冒著入冬以來的第一場大雪走進129師指揮部所在地赤岸村。村支部書記張金平介紹說,這些年赤岸村的村容村貌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古村落旅遊和紅色旅遊帶動了農家院的發展,村裡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有些外地打工的年輕人也開始回來創業了。

偉岸的塑像,壯麗的浮雕,巍峨的將軍嶺,銘刻著“九千將士進涉縣,三十萬大軍出太行”的光榮歷史。曾經斷流又複流的清漳河,走出貧窮邁向富裕的小山村,幾輩人做夢都不敢想的幸福大道,記錄著新時代老區的美麗輝煌。

山河作證,紅色精神永存!(記者 高巨集然 杜俊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