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寫作方法|記了那麼多解題方法詩歌鑒賞還是低分?怎樣讀懂古詩詞

古詩詞鑒賞是高考的一個重要的考點, 也是一個難點。 近年來, 大家對這一考點涉及的各類題型及其答題模式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在答題的規範性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 然而, 在實際解題中, 很多學生由於急功近利, 過分地關注答題模式的選用和鑒賞術語的運用, 許多同學在還沒有真正讀懂詩詞的情況下, 就匆匆下筆, 結果往往是張冠李戴, 胡亂貼標籤, 答不到點子上。 因此, 拿到一首古詩詞, 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如何讀懂的問題。 那麼, 怎樣在短時間內讀懂一首古詩詞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切入。

一、注意詩的題目

首先是要想一想這首詩“寫的是什麼?”不要急於作答, 看看詩題, 也許就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例如】杜甫的《月夜》詩題告訴我們寫作的背景;李商隱的《夜雨寄北》詩作內容沒有離開夜, 而且這是一個雨夜, 滂沱大雨也好, 綿綿細雨也罷,

這一夜詩人無法入眠要給遠方的親人或是友人寄去綿綿情思;孟浩然的《臨洞庭上張丞相》勢必要描述洞庭風光, 而題目還告訴我們這首詩要呈給張丞相, 一個“上”字, 又向我們透露出張丞相的身份、地位顯然是高於孟浩然的;元稹是白居易的好朋友, 仕途不順被貶到通州得了一場大病, 險些要了他的命, 這時《聞樂天授江州司馬》, 他的心靈會受到怎樣的觸動?題目是解讀詩歌的鑰匙,古詩詞的特點是抒情性, 詩人常常由偶然事件激發感情, 借某一場景表現詩人的所見所感。 從創作動機上講, 題目就是引發作者情思的端點, 展開詩歌內容的引子。

詩歌的題目往往點明了詩的內容, 定下了感情基調。 閱讀時要注意將詩句的內容與詩歌題目結合起來理解。

【例如】北宋寇准的《春日登樓懷歸》一詩, 從題目就可以知道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在春天登樓遠眺所見之景, 抒的是懷念家鄉之情。 “高樓聊引望, 杳杳一川平。 野水無人渡, 孤舟盡日橫。 荒村生斷靄, 古寺語流鶯。 舊業遙清渭, 沉思忽自驚。 ”這首詩出現在2005年高考的詩歌鑒賞題中, 要求結合全詩分析詩人從“聊”到“驚”的感情變化。 如果我們注意了詩的題目, 就能不難分析出這是眼前之景觸動(驚)了詩人的思鄉之情, 答題就不會有偏差。

二、抓住關鍵字(句)

詩歌中那些透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詞句。

【例如】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 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 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 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詞作于貶謫黃州後第三年, 寫眼前景, 寓心中事, 由自然現象談人生哲理, 詩中的“一蓑煙雨任平生”和“也無風雨也無晴”兩句顯然是作者那種超然于物外的淡泊心境的真實反映。

三、注意作者身世及所處的朝代。

要真正讀懂一首詩, 必須知人論世。 同樣的景物, 因詩人遭遇、心境的不同, 會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 霜葉紅了, 有人讚美“紅於二月花”, 有人卻傷心地覺得“總是離人淚”。 因此, 讀詩時, 必須注意詩人的遭遇如何、境況如何, 注意詩人所處朝代的國勢如何, 朝政如何。 聯繫這些背景, 才能準確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 這方面的資訊有的詩歌考題會提供相關的注釋,

有的屬於名家名篇的則不再加注, 需要從平時積累的知識中回憶提取。

【例如】王安石的《梅花》:“牆角數枝梅, 淩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 ”王安石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 他在擔任宰相期間, 力主改革, 但最終因保守派的反對而失敗。 王安石堅持自己的改革主張, 不向保守派屈服。 瞭解了這樣的背景, 就能知道, 王安石正是借梅花而自喻, 表明自己在政治改革上的態度。 不管處境如何, 寒冷且無花為伴, 梅花依然會開放, 並逸香於世。

【例如】王維是一個亦官亦隱的詩人, 有了這樣的背景知識, 再來讀他的《竹裡館》, 就很容易把握了。 “獨坐幽篁裡, 彈琴複長嘯。 深林人不知, 明月來相照。 ”詩人把對隱居生活的嚮往都寫進這美妙無比的景色中了。

四、注意詩的語言特點。

詩歌的語言與散文的語言不同。詩歌的語言是最凝練的,同樣一件事用散文的語言來寫,會是很長的一句話,或者是幾句話,而詩歌卻只用幾個字。如“高樓聊眺望”,若是寫散文,會先交代某年月日,在某地登上一座怎樣的高樓,然後再寫極目眺望遠處的情景,而詩句只有5個字。

詩歌語言也富於跳躍性,在句與句之間留下很多空白,需要讀者通過想像作補充,還原詩歌的場景。

【例如】賈島的《訪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尋訪者與童子的三番問答,至少要用六句話來寫,但詩人採用答話包孕問話的方法,精簡為四句二十個字。這就在句與句之間留下了空白,要我們讀者去想像補充。

此外,由於詩歌不僅講究凝練,還要講究韻律,因此,詩的語言往往會打破語法規則,出現倒裝,出現倒裝的原因:

第一、是聲律的要求。初盛唐成熟的“近體詩”和後來的詞曲,除押韻和字數限制外,還要講究平仄的調配和對仗的工穩。為了符合聲律的要求,詩人便不得不在詞序安排上作些變通。

【例如】上舉晁無咎《臨江仙》詞“水窮行到處,雲起坐看時”二句,本是套用王維《終南別業》詩的成句。王詩正作“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第二、出於修辭上的特殊需要。

【例如】王維《山居秋暝》詩“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一聯時說:“按客觀環境中的動作順序,原是‘浣女’之歸造成‘竹喧’;漁舟之下導致‘蓮動’。但如果就這樣呆板地鋪敘直陳為‘浣女歸喧竹,漁舟下動蓮’,那麼畫面中心就歸結於被動因素‘竹’和‘蓮’——這是動作過程的終點。由於動作至此終結,畫面也便歸於靜止。”現按詩中順序的安排,“‘竹喧’、‘蓮動’便成為‘浣女’、‘漁舟’入畫的引子。於是畫面中心移到了動作的主動因素‘浣女’、‘漁舟’上。‘浣女’、‘漁舟’之動,不僅遠比‘竹’、‘蓮’之動鮮明可見,而且它們作為動作的起點和動力,使過程得以不斷持續。這就大大增強了畫面的動作性、鮮明性。”

第三、聲律的要求和修辭的需要往往是兼而有之的。

【例如】“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就是直接將名詞並列成句,既不用動詞,也不用連詞。再如杜甫的“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就是典型的語序倒置。此例按正常語序應是:鸚鵡啄香稻餘粒,鳳凰棲碧梧老枝。當然語序正常了,詩的節拍便失去了,也完全不符合原詩韻律的要求了。

詩歌中常出現倒裝:

①主語後置

【例如】崔顥《黃鶴樓》詩:“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漢陽樹歷歷(可數),鸚鵡洲芳草萋萋”,“漢陽樹”和“鸚鵡洲”置於“歷歷”、“萋萋”之後,看起來好象是賓語,實際上卻是被陳述的物件。

②賓語前置

【例如】杜甫《月夜》詩:“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實即“香霧濕雲鬟,清輝寒玉臂”。詩人想像他遠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閨中望月,那散發著幽香的濛濛霧氣仿佛沾濕了她的頭髮,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潔白的雙臂感到寒意。這裡的“濕”和“寒”都是所謂使動用法,“雲鬟”“玉臂”本是它們所支配的物件,結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語。

③主、賓換位

【例如】葉夢得《賀新郎》詞:“秋色漸將晚,霜信報黃花。”也顯然是“黃花報霜信”的意思。這種主賓換位的詞序表面上仍是“主——動——賓”的格式,但在意義上必須將它倒過來理解。

④定語的位置

在偏正片語中,定語在前,中心語在後,這是古今漢語的一般情況。詩詞曲定語的位置卻相當靈活,往往可以離開它所修飾的中心語而挪前挪後。下面分別舉例說明。

a.定語挪前

【例如】王昌齡《從軍行》詩:“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門關,為“玉門關”的同位性定語,現卻被挪在動詞“遙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誤解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遙望玉門。

b.定語挪後。

【例如】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詩:“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意即“一月夜飛渡鏡湖”。“月夜”這個偏正片語本為句首的時間狀語,現被分拆為二,定語“月”遠離中心語而居於句末,仿佛成了賓語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飛渡”的顯然只能是“鏡湖”,而不可能是“月”。

⑤以賓語面貌出現的狀語。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笑春風”表面上是動賓片語,實際上“秋風”、“春風”都不受“動”、“笑”的支配,而是分別表示“在秋風中動”、“在春風中笑”的意思。這類情況在詩詞中比較常

【例如】杜甫《秋興》八首之二:“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朝暉中千家山郭靜,日日于江樓翠微中坐。)

⑥其他:

【例如】蘇軾《念奴嬌》詞:“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應笑我多情。)如毛澤東詞“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學生可以很快重排為“寒秋,(我)獨立(於)橘子洲頭,(看到)湘江北去”。

五、注意詩中的意象

意象就是詩中描繪的藝術形象。詩歌借助意象來表情達意。詩人“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于海”,解讀詩歌就要用心去把握蘊含於“山”“水”中的情意。在古典詩歌中,有一些意象在不同時代不同詩人的筆下反復出現,其涵義也具有了穩定性。對這些常見意象應作為讀詩常識把握好。

常見意象一般具有的約定性的涵義。但這些常見意象有時在詩人筆下還會有非約定性的涵義,同時,詩中更多的是詩人即興描繪的意象,其涵義也不具有約定性,這些都需要從具體作品中去感受把握。

六、注意詩的最後兩句

卒章顯志,是詩文常見的寫法。古代詩詞常在末尾兩句點明題旨,閱讀時應該重點注意。

【例如】杜甫有一首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看前兩句,只是寫色彩明麗之美景,情感如何還難以確定。後兩句則點明了詩人思歸之情。詩人流落他鄉,一年又一年,思鄉心切而歸期難知,心中是何等的傷痛。由這後兩句可知,此詩用的是樂景寫哀的手法。

七、詩歌中常用比喻

尤其是暗喻、借喻用起來不露痕跡,要注意識別。暗喻與明喻不同,其表現形式是比與被比的物件它們之間沒有比喻詞,而是用“是”、“為”、“當”、“化”等詞連接。

【例如】《孔雀東南飛》中“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以“磐石”和“蒲葦”作比,表達一種對愛情的堅貞之心,就是典型的例子。借喻,根本不露比喻痕跡,直接用喻體來代替本體,本體和比喻詞都不出現。

或者沒有連接詞。

【例如】譬如“花間鼻祖”溫庭筠的《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描寫一個貴婦遲起床後,梳妝打扮時的嬌懶神態,辭藻濃豔綺麗,用比處形象生動。鬢如雲舒,腮似雪白,眉若蛾秀,面象花美⋯⋯貴婦懶起梳妝形象通過比喻,栩栩如生呈現在讀者面前,就是其中比較典型的例子。

總之,詩歌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體裁,它有著自己特有的語言風格,即抒情性、含蓄性、精煉性、跳躍性。誠然,特殊的語言結構是詩歌創作的必需,而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點。所以,只有真正掌握了它的這種語言結構,並以此為突破口,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整首詩的意境,對問題的解答也才能更得心應手。

編輯:心台

四、注意詩的語言特點。

詩歌的語言與散文的語言不同。詩歌的語言是最凝練的,同樣一件事用散文的語言來寫,會是很長的一句話,或者是幾句話,而詩歌卻只用幾個字。如“高樓聊眺望”,若是寫散文,會先交代某年月日,在某地登上一座怎樣的高樓,然後再寫極目眺望遠處的情景,而詩句只有5個字。

詩歌語言也富於跳躍性,在句與句之間留下很多空白,需要讀者通過想像作補充,還原詩歌的場景。

【例如】賈島的《訪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尋訪者與童子的三番問答,至少要用六句話來寫,但詩人採用答話包孕問話的方法,精簡為四句二十個字。這就在句與句之間留下了空白,要我們讀者去想像補充。

此外,由於詩歌不僅講究凝練,還要講究韻律,因此,詩的語言往往會打破語法規則,出現倒裝,出現倒裝的原因:

第一、是聲律的要求。初盛唐成熟的“近體詩”和後來的詞曲,除押韻和字數限制外,還要講究平仄的調配和對仗的工穩。為了符合聲律的要求,詩人便不得不在詞序安排上作些變通。

【例如】上舉晁無咎《臨江仙》詞“水窮行到處,雲起坐看時”二句,本是套用王維《終南別業》詩的成句。王詩正作“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第二、出於修辭上的特殊需要。

【例如】王維《山居秋暝》詩“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一聯時說:“按客觀環境中的動作順序,原是‘浣女’之歸造成‘竹喧’;漁舟之下導致‘蓮動’。但如果就這樣呆板地鋪敘直陳為‘浣女歸喧竹,漁舟下動蓮’,那麼畫面中心就歸結於被動因素‘竹’和‘蓮’——這是動作過程的終點。由於動作至此終結,畫面也便歸於靜止。”現按詩中順序的安排,“‘竹喧’、‘蓮動’便成為‘浣女’、‘漁舟’入畫的引子。於是畫面中心移到了動作的主動因素‘浣女’、‘漁舟’上。‘浣女’、‘漁舟’之動,不僅遠比‘竹’、‘蓮’之動鮮明可見,而且它們作為動作的起點和動力,使過程得以不斷持續。這就大大增強了畫面的動作性、鮮明性。”

第三、聲律的要求和修辭的需要往往是兼而有之的。

【例如】“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就是直接將名詞並列成句,既不用動詞,也不用連詞。再如杜甫的“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就是典型的語序倒置。此例按正常語序應是:鸚鵡啄香稻餘粒,鳳凰棲碧梧老枝。當然語序正常了,詩的節拍便失去了,也完全不符合原詩韻律的要求了。

詩歌中常出現倒裝:

①主語後置

【例如】崔顥《黃鶴樓》詩:“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漢陽樹歷歷(可數),鸚鵡洲芳草萋萋”,“漢陽樹”和“鸚鵡洲”置於“歷歷”、“萋萋”之後,看起來好象是賓語,實際上卻是被陳述的物件。

②賓語前置

【例如】杜甫《月夜》詩:“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實即“香霧濕雲鬟,清輝寒玉臂”。詩人想像他遠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閨中望月,那散發著幽香的濛濛霧氣仿佛沾濕了她的頭髮,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潔白的雙臂感到寒意。這裡的“濕”和“寒”都是所謂使動用法,“雲鬟”“玉臂”本是它們所支配的物件,結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語。

③主、賓換位

【例如】葉夢得《賀新郎》詞:“秋色漸將晚,霜信報黃花。”也顯然是“黃花報霜信”的意思。這種主賓換位的詞序表面上仍是“主——動——賓”的格式,但在意義上必須將它倒過來理解。

④定語的位置

在偏正片語中,定語在前,中心語在後,這是古今漢語的一般情況。詩詞曲定語的位置卻相當靈活,往往可以離開它所修飾的中心語而挪前挪後。下面分別舉例說明。

a.定語挪前

【例如】王昌齡《從軍行》詩:“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門關,為“玉門關”的同位性定語,現卻被挪在動詞“遙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誤解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遙望玉門。

b.定語挪後。

【例如】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詩:“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意即“一月夜飛渡鏡湖”。“月夜”這個偏正片語本為句首的時間狀語,現被分拆為二,定語“月”遠離中心語而居於句末,仿佛成了賓語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飛渡”的顯然只能是“鏡湖”,而不可能是“月”。

⑤以賓語面貌出現的狀語。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笑春風”表面上是動賓片語,實際上“秋風”、“春風”都不受“動”、“笑”的支配,而是分別表示“在秋風中動”、“在春風中笑”的意思。這類情況在詩詞中比較常

【例如】杜甫《秋興》八首之二:“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朝暉中千家山郭靜,日日于江樓翠微中坐。)

⑥其他:

【例如】蘇軾《念奴嬌》詞:“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應笑我多情。)如毛澤東詞“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學生可以很快重排為“寒秋,(我)獨立(於)橘子洲頭,(看到)湘江北去”。

五、注意詩中的意象

意象就是詩中描繪的藝術形象。詩歌借助意象來表情達意。詩人“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于海”,解讀詩歌就要用心去把握蘊含於“山”“水”中的情意。在古典詩歌中,有一些意象在不同時代不同詩人的筆下反復出現,其涵義也具有了穩定性。對這些常見意象應作為讀詩常識把握好。

常見意象一般具有的約定性的涵義。但這些常見意象有時在詩人筆下還會有非約定性的涵義,同時,詩中更多的是詩人即興描繪的意象,其涵義也不具有約定性,這些都需要從具體作品中去感受把握。

六、注意詩的最後兩句

卒章顯志,是詩文常見的寫法。古代詩詞常在末尾兩句點明題旨,閱讀時應該重點注意。

【例如】杜甫有一首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看前兩句,只是寫色彩明麗之美景,情感如何還難以確定。後兩句則點明了詩人思歸之情。詩人流落他鄉,一年又一年,思鄉心切而歸期難知,心中是何等的傷痛。由這後兩句可知,此詩用的是樂景寫哀的手法。

七、詩歌中常用比喻

尤其是暗喻、借喻用起來不露痕跡,要注意識別。暗喻與明喻不同,其表現形式是比與被比的物件它們之間沒有比喻詞,而是用“是”、“為”、“當”、“化”等詞連接。

【例如】《孔雀東南飛》中“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以“磐石”和“蒲葦”作比,表達一種對愛情的堅貞之心,就是典型的例子。借喻,根本不露比喻痕跡,直接用喻體來代替本體,本體和比喻詞都不出現。

或者沒有連接詞。

【例如】譬如“花間鼻祖”溫庭筠的《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描寫一個貴婦遲起床後,梳妝打扮時的嬌懶神態,辭藻濃豔綺麗,用比處形象生動。鬢如雲舒,腮似雪白,眉若蛾秀,面象花美⋯⋯貴婦懶起梳妝形象通過比喻,栩栩如生呈現在讀者面前,就是其中比較典型的例子。

總之,詩歌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體裁,它有著自己特有的語言風格,即抒情性、含蓄性、精煉性、跳躍性。誠然,特殊的語言結構是詩歌創作的必需,而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點。所以,只有真正掌握了它的這種語言結構,並以此為突破口,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整首詩的意境,對問題的解答也才能更得心應手。

編輯:心台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