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一個微信群的群主,居然將聊天內容出了一本高大上的書

“首席數據官沙龍群”的智庫之旅

文 | 王新濤

大約是2014年與一位好友偶然的閒聊中, 我瞭解了信息化社會幾個有意思的詞, 譬如“首席資訊官”、“首席資料官”,

讓我驚歎於社會崗位的變革。 也許是工作中長久以來養成的習慣, 在那次閒聊之後, 我翻閱了大量的資料, 終於對“首席資料官”有了些許深刻一點的認識。

那次閒聊的對象是北京大學的賴茂生教授。 也許正是從那時候開始, 我意識到在移動互聯網已經成為潮流的背景下, “首席資料官”可能是人類社會變遷的一個縮影。 在這個縮影的背後, 人們的生活方式、交流習慣都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個切身的體會就是微信, 一個很窄的小眾資料載體, 在很多線下會議、洽談、交流在分發名片的同時也會習慣地打開個人微信, 通過掃一掃添加好友。 久而久之, 一個曾經廣泛分佈在全國各地且不經常見面的朋友,

就因為“業緣”和“趣緣”的關係, 從現實空間挪到了虛擬空間中。

按照麥克盧漢的觀點, 一種新的媒介出現後, 它的技術形態遠比其所承載的內容更有價值, 這是因為它所具有的開創無限可能性的價值。 這種可能性遠不只是將接近五千個好友統統裝到自己的微信中, 新媒體之所以能夠創造無限的可能性, 是因為它將分散、孤立的每一個人的專業化知識、碎片化時間串聯成一個整體, 一個龐大的“認知盈餘”, 可以從事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偉大協作, 比如創造一個容量超級龐大的維琪百科。

當然, 我並沒有那個心思去做第二個“吃螃蟹”的人, 既然我們不可能也沒有興趣去再做一個維琪百科, 不如就將那次跟賴茂生教授閒聊中學來的“首席資料官”進行一番由觀念到現實的轉化。

於是一個被命名為“首席資料官”的微信群就這樣成立了, 它最開始的成員來自于我朋友圈中數十個與資訊化、大資料、新媒體傳播相關的行業的朋友, 廣泛覆蓋了政、產、學、研、用各環節與領域。

按照傳播學中較為時髦的觀點, 微信群, 是一種典型的社群傳播現象, 它介乎於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之間, 是構成網路社會最為活躍的力量——它不像大眾傳播那樣漫無邊際的撒播資訊, 也不像人際傳播那樣局限於一對一的小範圍交流——在基於業緣、地緣、趣緣的“重歸部落化”過程中, 它將所有人的智慧基於分享的熱情、閒暇的時間聚集在一起, 從此不再與簡單的“曬娃”或“自拍”有關,

而是具有了集體協作的創造性。

我有這些認識應該是從“首席資料官”群建立之初開始。 那個時候, 這個群還只是一個茶餘飯後簡單交流的平臺, 大家分享一些有意思的文章, 討論一些新鮮的話題;也是在那個時候, 我在陳新河的“中關村大數據群”、楊靜的“新智元”人工智慧群等幾個微信群中穿梭、遊弋, 在汲取資訊和知識的同時, 也驚訝於這些群居然已經被當成一個個獨立的平臺在運營, 除卻偶爾的“發段子”和“搶紅包”之外, 一些線上的分享、線下的沙龍活動也按照相對固定的週期展開, 而且, 這些群都在逐漸變成一個個網路智庫, 正在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和各自擅長的知識創造出積極的社會價值。

“首席資料官沙龍群”的“群微課”就是在這個時候發起的。 復旦大學的鄭磊教授為我們講述的第一節課是關於互聯網+政務, 那一次, 群裡所有的人都到齊了, 頗具專業水準的微課主持人、群友自發製作的微課通知海報、專門的課堂紀律監督員、緊張有序的問答環節……那一次, 微信群的智慧被充分激發, 個體的創造性徹底釋放。 微信群, 也不再是一個“點贊之交”的會客廳, 它已經隱約具備了知識傳播、協作生產、建言問計的功能。

但這不是我所追求的終極目標, 儘管此後“首席資料官”群沙龍有了越來越強的凝聚力, 群友們已經融入這個群體, 也啟動了各自基於專業興趣的創造力。 我所想像中的社群, 應該是一個超越鬆散、超越業餘、超越自發的新型智庫。

大約是在2016年初,我們嘗試系統研究社群管理,並整理出了“首席資料官沙龍群”《微群管理草案》,將微信群管理的基本技巧、如何撰寫群內相關文案、如何保持群成員活躍度、如何讓微信群創造價值等話題發到群內,引發了大家的熱議,為此,群友還就這些問題體系化,專訪了20多位創辦不同類型微信群的群主。

幾個月以後,首席資料官沙龍群逐步建立起了一套獨特的群管理體系,沒有任務性的攤派,也沒有所謂的重金懸賞,這些工作,都是茶餘飯後大家的一種自主性創造。譬如,我們“首席資料官沙龍”群logo的誕生。

2015年的夏天,一個週五的傍晚,幾位群友正在北京西二環復興路旁的一家燒烤店喝啤酒,中場得知有位群友那天恰逢生日,我們請燒烤店的師傅用西瓜雕刻了一個“蛋糕”。當時的氣氛,用簡單的文字表述就是——相當地火爆。大家圍著燒烤吃著西瓜聊著群裡的趣事,有人提議說,要有logo……於是,週末過後,就有了logo。一連串的表情符和“表情包”記錄了那個充滿歡樂的時刻。此後,一旦有群活動,這個logo就會像旗幟一樣被亮出來,成為一個符號、一個標識,它承載的是群友發自內心的認同感,樸素、簡單,充滿感情。

《人類簡史》中有段描述大體的意思是,一個群體如果超過150個人就需要一種信仰或者宗旨來維持方能不至於分崩離析。如果一個群需要一種信仰來凝聚共識的話,我想那就是“交流、學習、發展”。群裡每個人都是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而這些領域又不盡相同,只有找到每個人的“最大公約數”,才能真正讓所謂的宗旨成為共識,於是,我們探索出幾個讓每個人都可以釋放熱情的方向,那就是:大資料、新媒體、互聯網+政務。

在此基礎上,我們將“首席資料官沙龍群”的目標定位為:組建有影響力的大資料與互聯網新型智庫。也是因為群體成員對彼此學識的認同和研究領域的交叉,微信群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我們一切交流和學習活動的前提,此外,我們將“理性,不在群裡進行任何違反群價值觀的活動”的共識細化到入群管理、群內言論管理、群廣告管理、群紅包管理、群資訊管理等系統管理草案。

更為可貴的是,在微信群運維的過程中,一些群友自覺奉獻出各自的業餘時間,拼接出完整的志願者服務隊伍,以至於除卻群微課的主講嘉賓、主持人、紀律委員之外,我們又有了諸如“群秘”、“群小二”等相應的基礎管理隊伍,說到這裡,要特別感謝各位群友的無私奉獻,大家都將一技之長奉獻出來,形成了一個具有包容性和伸縮性的“大資料+互聯網”智庫共同體。

從鄭磊老師第一次群微課結束後,我們又探索性地將線上學習討論活動系統化、規範化、週期化,譬如我們的群微課每週固定在晚上8:30,嚴格規定授課30分鐘的講授時間、5分鐘的中場休息時間,15分鐘的問答時間及充分的自由討論時間,期間有專門的主持人和紀律委員。

譬如,我們的“三五說”每期一個固定主題,有三個專家圍繞不同立場和不同角度各自講解五分鐘,群友圍繞主題與專家展開活動。

再譬如,由群秘及時整理群內專家所分享的有價值的資訊,形成群知識庫,以“群今日頭條”的形式進行分享。

並且,群友微課知識分享的歷次成果也被再次系統化梳理加工,放進了即將出版的群書《資料改變中國——首席資料官沙龍群志》,形成群系統的知識庫,我想,這恐怕是全國第一本基於微信群的集體協作而完成的著作,志史上第一本群志吧。

當然,作為群主來說,還有幾件特別有意思的事情需要分享,群友劉志學創作了《首席資料官沙龍群賦》並且邀請專業配音進行了配音朗誦;由群友自發創作的首席數據官沙龍群歌《在路上》也由群友找到作曲、演唱,還拍成了MV。基於微信群歌、群賦及群裡發生的真實故事所演繹而來的群微電影及群公益活動也線上下同步展開——展現大資料及新媒體人積極向上的文化在群裡形成。

同樣也是基於首席資料官沙龍群強大的凝聚力和“大資料+互聯網”的智庫的實踐成果,群友組織參與了“中國資訊化專家圍觀基層系列策劃與實踐活動”,結合政、產、學、研、用,結合區域實踐,圍觀了8個省,甚者圍觀了聯合國。

微信群所建構的智庫團隊還指導群友組織了“新疆檢察系統微課實踐及新媒體宣傳”活動,説明新疆檢察系統組建新媒體專家庫,指導新媒體矩陣宣傳,獲得超四億的網路流量,獲得很好的新媒體宣傳實踐……

我們很欣慰地看到,一種新技術開創的可能性正在我們的實踐中變成現實;我們也很欣慰地看到,這種基於個人專業知識、彈性時間的互聯網協作正在轉化成更多的成果。我似乎看到了一個新型智庫在新技術下的 最大效率的利用時間,最有效的協作,最大意願的付出——這一切似乎都在描繪著新型智庫的未來。

一路走來,我們一直在探索,用了大量的業餘時間,也嘗試了無數種的可能。唯一不變的就是我們積極擁抱互聯網與大資料時代的初心,一種“一直在路上”的執著與體驗。在潛移默化的思考與實踐中,“首席資料官沙龍群”似乎已經由一個鬆散的團體正在演變成一種推動社會大資料與互聯網發展的力量。它仿佛在昭示著一種可能性:一個極小的平臺也可以創造無限的價值,微末的碎片化時間,也會形成一個極富滲透力的智庫,而這一切一旦將理論和現實對接起來,以一種極富超越性的文化理念為支撐,它所擁有的就已經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大資料+互聯網”共同體,而是一個支點,一旦有了支點,阿基米德說,連地球都可能撬動,如我們將這個支點用來造福中國大資料的發展呢?

【專家簡介】王新濤(網名:輿情觀濤)“首席資料官沙龍群”群主 就職於工信部電子一所網路輿情研究中心。

大約是在2016年初,我們嘗試系統研究社群管理,並整理出了“首席資料官沙龍群”《微群管理草案》,將微信群管理的基本技巧、如何撰寫群內相關文案、如何保持群成員活躍度、如何讓微信群創造價值等話題發到群內,引發了大家的熱議,為此,群友還就這些問題體系化,專訪了20多位創辦不同類型微信群的群主。

幾個月以後,首席資料官沙龍群逐步建立起了一套獨特的群管理體系,沒有任務性的攤派,也沒有所謂的重金懸賞,這些工作,都是茶餘飯後大家的一種自主性創造。譬如,我們“首席資料官沙龍”群logo的誕生。

2015年的夏天,一個週五的傍晚,幾位群友正在北京西二環復興路旁的一家燒烤店喝啤酒,中場得知有位群友那天恰逢生日,我們請燒烤店的師傅用西瓜雕刻了一個“蛋糕”。當時的氣氛,用簡單的文字表述就是——相當地火爆。大家圍著燒烤吃著西瓜聊著群裡的趣事,有人提議說,要有logo……於是,週末過後,就有了logo。一連串的表情符和“表情包”記錄了那個充滿歡樂的時刻。此後,一旦有群活動,這個logo就會像旗幟一樣被亮出來,成為一個符號、一個標識,它承載的是群友發自內心的認同感,樸素、簡單,充滿感情。

《人類簡史》中有段描述大體的意思是,一個群體如果超過150個人就需要一種信仰或者宗旨來維持方能不至於分崩離析。如果一個群需要一種信仰來凝聚共識的話,我想那就是“交流、學習、發展”。群裡每個人都是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而這些領域又不盡相同,只有找到每個人的“最大公約數”,才能真正讓所謂的宗旨成為共識,於是,我們探索出幾個讓每個人都可以釋放熱情的方向,那就是:大資料、新媒體、互聯網+政務。

在此基礎上,我們將“首席資料官沙龍群”的目標定位為:組建有影響力的大資料與互聯網新型智庫。也是因為群體成員對彼此學識的認同和研究領域的交叉,微信群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我們一切交流和學習活動的前提,此外,我們將“理性,不在群裡進行任何違反群價值觀的活動”的共識細化到入群管理、群內言論管理、群廣告管理、群紅包管理、群資訊管理等系統管理草案。

更為可貴的是,在微信群運維的過程中,一些群友自覺奉獻出各自的業餘時間,拼接出完整的志願者服務隊伍,以至於除卻群微課的主講嘉賓、主持人、紀律委員之外,我們又有了諸如“群秘”、“群小二”等相應的基礎管理隊伍,說到這裡,要特別感謝各位群友的無私奉獻,大家都將一技之長奉獻出來,形成了一個具有包容性和伸縮性的“大資料+互聯網”智庫共同體。

從鄭磊老師第一次群微課結束後,我們又探索性地將線上學習討論活動系統化、規範化、週期化,譬如我們的群微課每週固定在晚上8:30,嚴格規定授課30分鐘的講授時間、5分鐘的中場休息時間,15分鐘的問答時間及充分的自由討論時間,期間有專門的主持人和紀律委員。

譬如,我們的“三五說”每期一個固定主題,有三個專家圍繞不同立場和不同角度各自講解五分鐘,群友圍繞主題與專家展開活動。

再譬如,由群秘及時整理群內專家所分享的有價值的資訊,形成群知識庫,以“群今日頭條”的形式進行分享。

並且,群友微課知識分享的歷次成果也被再次系統化梳理加工,放進了即將出版的群書《資料改變中國——首席資料官沙龍群志》,形成群系統的知識庫,我想,這恐怕是全國第一本基於微信群的集體協作而完成的著作,志史上第一本群志吧。

當然,作為群主來說,還有幾件特別有意思的事情需要分享,群友劉志學創作了《首席資料官沙龍群賦》並且邀請專業配音進行了配音朗誦;由群友自發創作的首席數據官沙龍群歌《在路上》也由群友找到作曲、演唱,還拍成了MV。基於微信群歌、群賦及群裡發生的真實故事所演繹而來的群微電影及群公益活動也線上下同步展開——展現大資料及新媒體人積極向上的文化在群裡形成。

同樣也是基於首席資料官沙龍群強大的凝聚力和“大資料+互聯網”的智庫的實踐成果,群友組織參與了“中國資訊化專家圍觀基層系列策劃與實踐活動”,結合政、產、學、研、用,結合區域實踐,圍觀了8個省,甚者圍觀了聯合國。

微信群所建構的智庫團隊還指導群友組織了“新疆檢察系統微課實踐及新媒體宣傳”活動,説明新疆檢察系統組建新媒體專家庫,指導新媒體矩陣宣傳,獲得超四億的網路流量,獲得很好的新媒體宣傳實踐……

我們很欣慰地看到,一種新技術開創的可能性正在我們的實踐中變成現實;我們也很欣慰地看到,這種基於個人專業知識、彈性時間的互聯網協作正在轉化成更多的成果。我似乎看到了一個新型智庫在新技術下的 最大效率的利用時間,最有效的協作,最大意願的付出——這一切似乎都在描繪著新型智庫的未來。

一路走來,我們一直在探索,用了大量的業餘時間,也嘗試了無數種的可能。唯一不變的就是我們積極擁抱互聯網與大資料時代的初心,一種“一直在路上”的執著與體驗。在潛移默化的思考與實踐中,“首席資料官沙龍群”似乎已經由一個鬆散的團體正在演變成一種推動社會大資料與互聯網發展的力量。它仿佛在昭示著一種可能性:一個極小的平臺也可以創造無限的價值,微末的碎片化時間,也會形成一個極富滲透力的智庫,而這一切一旦將理論和現實對接起來,以一種極富超越性的文化理念為支撐,它所擁有的就已經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大資料+互聯網”共同體,而是一個支點,一旦有了支點,阿基米德說,連地球都可能撬動,如我們將這個支點用來造福中國大資料的發展呢?

【專家簡介】王新濤(網名:輿情觀濤)“首席資料官沙龍群”群主 就職於工信部電子一所網路輿情研究中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