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15位交大老教授的信,習總書記作指示啦|小布專訪之一:史維祥

近日, 西安交通大學15位老教授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 彙報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體會和弘揚奉獻報國精神的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收到來信後, 作出重要指示——

向當年回應國家號召、獻身大西北建設的交大老同志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祝大家健康長壽、晚年幸福。 也希望西安交大師生傳承好西遷精神, 為西部發展、國家建設奉獻智慧和力量。

今天

小布專訪的人

就是這15位教授中其中一位

——史維祥教授

↓↓↓

他, 堅守三尺講壇60年, 是我國流體傳動與控制研究領域的開拓者、著名機械工程專家、西安交大原校長。

初見史老, 他精神矍鑠, 眼神深邃而明亮, 皺紋與銀髮難掩他眉宇間的欣喜。 史老今年89歲, 是15位教授中最年長的一位。

61年前, 史老作為青年教師, 響應國家號召, 從上海遷來西安, 這幾十年以來, 他親歷和見證了祖國翻天覆地的變化。 回想起當年西遷的盛況, 他仍然記憶猶新。

史老回憶

“五十年代的大西北, 各方面條件和上海都不能相提並論, 當時也沒有想這麼多, 就是滿懷一腔熱血,

認為支持西部發展很重要, 就一頭紮進來了,一紮就是一輩子。 ”

|上圖依次為1956年交通大學西安校園基礎建設、1959年交通大學校景、1960-1966年西安交通大學校門、草棚大禮堂|

歷史雖然是昨天的故事,但它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是一個時代的人物風貌和精神的光輝寫照。

“上海人素有眷戀繁華市區的風氣,所謂‘寧願要市區一張床,不要郊區一套房。’要把數千師生員工從繁華舒適的上海遷到相對落後的大西北來,現在仍難以想像。當年師生員工剛到西安時正值8月雨季,道路泥濘,泥水濺衣。學校還在基建,沒有一條正規的道路,晴天塵土飛揚,大家形象地稱‘下雨水泥路,晴天揚灰路。’還有難以忘懷的草棚大禮堂,是工人們用從南方運來的毛竹搭成的,能容納數千人,多少重要報告會和晚上的電影放映等都是在這裡進行的。”談起西遷,史老仿佛有說不完的話。

“50年代的上海,許多教師家裡已通上了煤氣管道,而在西安則要花很多時間自己做煤塊、打煤球。主食吃雜糧,每月一戶照顧發大米30斤,蔬菜水果很少、很貴。一些日用品如牙膏、燈泡等有時還要從上海買來。”

史老說

儘管工作、學習和生活條件如此艱苦,但大家都精神振奮,以苦為樂,決心為建設民主、富強的新中國,為早日恢復交大的教學科研,為建設大西北貢獻自己一份力量。

談到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史老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我們幾個老同志在學習了十九大精神後,受到“不忘初心”的觸動,我想,西遷就是我們的初心。但是沒有想到總書記這麼快就回復,感到無比溫暖、無比興奮,更充滿了力量和信心,這不僅僅是總書記對交大西遷精神的肯定,更是對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關切和期望。我們一定牢記初心,把西遷精神在新時代做出新成績,發展新內涵,也期望年輕一代和在第一線的同志們能夠不忘初心,艱苦奮鬥。”

採訪中,史老說的最多的就是“作為黨員,党讓我們去哪裡,我們背上行李就去哪裡。”

史老告訴小布:在西安交通大學工作了一輩子,看到交大培養的學生有所建樹,為國家發展做出貢獻,是他這輩子最大的慰藉。

人物介紹

史維祥,江蘇溧陽人。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2年畢業于交通大學。曾任西安交大教務處處長、副校長、校長等職。是我國著名的液壓傳動及控制專家;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流體傳動與控制學會會長。

長期從事液壓傳動及控制專業的教學研究工作,先後在國內外公開發表論文200餘篇,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省部級一、二等獎各一個,培養博士生40多名以及一大批碩士生,著有《液壓隨動系統》、《系統辨識基礎》《近代機電控制工程》等五部專著。

1956年,交通大學師生員工響應黨和國家號召,從上海遷往西安。61年來,西安交通大學堅持“紮根西部、服務國家、世界一流”的定位和目標,為國家特別是西部地區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創造了許多重大科技成果,並形成了以“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為主要內容的西遷精神。

今天的西安交大,正致力於建成大師薈萃、學子神往、棟樑輩出、影響卓著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已成為大西安一張閃亮的城市名片和城市品牌。

西安將與西安交大師生員工一起,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西安交大西遷精神作出的重要指示,弘揚傳承好西遷精神,為西部發展、國家“一帶一路”建設貢獻力量!

歷史雖然是昨天的故事,但它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是一個時代的人物風貌和精神的光輝寫照。

“上海人素有眷戀繁華市區的風氣,所謂‘寧願要市區一張床,不要郊區一套房。’要把數千師生員工從繁華舒適的上海遷到相對落後的大西北來,現在仍難以想像。當年師生員工剛到西安時正值8月雨季,道路泥濘,泥水濺衣。學校還在基建,沒有一條正規的道路,晴天塵土飛揚,大家形象地稱‘下雨水泥路,晴天揚灰路。’還有難以忘懷的草棚大禮堂,是工人們用從南方運來的毛竹搭成的,能容納數千人,多少重要報告會和晚上的電影放映等都是在這裡進行的。”談起西遷,史老仿佛有說不完的話。

“50年代的上海,許多教師家裡已通上了煤氣管道,而在西安則要花很多時間自己做煤塊、打煤球。主食吃雜糧,每月一戶照顧發大米30斤,蔬菜水果很少、很貴。一些日用品如牙膏、燈泡等有時還要從上海買來。”

史老說

儘管工作、學習和生活條件如此艱苦,但大家都精神振奮,以苦為樂,決心為建設民主、富強的新中國,為早日恢復交大的教學科研,為建設大西北貢獻自己一份力量。

談到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史老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我們幾個老同志在學習了十九大精神後,受到“不忘初心”的觸動,我想,西遷就是我們的初心。但是沒有想到總書記這麼快就回復,感到無比溫暖、無比興奮,更充滿了力量和信心,這不僅僅是總書記對交大西遷精神的肯定,更是對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關切和期望。我們一定牢記初心,把西遷精神在新時代做出新成績,發展新內涵,也期望年輕一代和在第一線的同志們能夠不忘初心,艱苦奮鬥。”

採訪中,史老說的最多的就是“作為黨員,党讓我們去哪裡,我們背上行李就去哪裡。”

史老告訴小布:在西安交通大學工作了一輩子,看到交大培養的學生有所建樹,為國家發展做出貢獻,是他這輩子最大的慰藉。

人物介紹

史維祥,江蘇溧陽人。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2年畢業于交通大學。曾任西安交大教務處處長、副校長、校長等職。是我國著名的液壓傳動及控制專家;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流體傳動與控制學會會長。

長期從事液壓傳動及控制專業的教學研究工作,先後在國內外公開發表論文200餘篇,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省部級一、二等獎各一個,培養博士生40多名以及一大批碩士生,著有《液壓隨動系統》、《系統辨識基礎》《近代機電控制工程》等五部專著。

1956年,交通大學師生員工響應黨和國家號召,從上海遷往西安。61年來,西安交通大學堅持“紮根西部、服務國家、世界一流”的定位和目標,為國家特別是西部地區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創造了許多重大科技成果,並形成了以“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為主要內容的西遷精神。

今天的西安交大,正致力於建成大師薈萃、學子神往、棟樑輩出、影響卓著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已成為大西安一張閃亮的城市名片和城市品牌。

西安將與西安交大師生員工一起,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西安交大西遷精神作出的重要指示,弘揚傳承好西遷精神,為西部發展、國家“一帶一路”建設貢獻力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