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火龍來了”劃破長空激越驚豔 “中華第一龍”夢回隋唐氣勢恢宏

銅梁火龍熾熱的火花, 狂野的龍舞, 赤膊上陣的舞龍人, 組成了刺激、壯觀、驚豔叫絕的迷人畫卷。 鐵水金花, 濃烈狂放, 舞出了人戀火、火依人的強烈情感,

被寄予祈福消災、脫胎換骨、鴻運當頭等美好願望。

1999年, 銅梁九條大龍為祖國母親五十華誕獻禮。

1999年, 銅梁龍鳳呈祥在國慶五十周年首都國慶晚會上。

銅梁大儒龍。

銅梁安居水雲龍。

銅梁安居女子舞龍隊表演荷花龍舞。

銅梁龍舞的代表性品種“中華第一龍”大儒龍,

世人喜歡直呼其為“銅梁龍”。

這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她的名字叫做銅梁。

千百年來, 這裡的人, 把中華民族集體意識的圖騰之物——“龍”, 以舞龍的形式, 將天地護佑、龍神敬畏、生命崇拜、幸福祈祝一併集納於神奇的“龍舞”中, 舞到了極致, 舞成了大美;舞成了重慶銅梁特有的文化名片, 舞成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三次舞到了天安門廣場盛大慶典的隊伍裡, 舞到了美洲、歐洲、東南亞, 最終舞成了“天下第一”。

每到春節、中秋等傳統節日, 中國城鄉無處不有“龍舞”。 而銅梁人在祖祖輩輩的傳承中, 除了氣勢恢宏的大蠕龍, 激越驚豔的火龍, 端莊威嚴的正龍, 古樸豪放的稻草龍, 靈秀多姿的荷花龍, 敲擊有聲的竹梆龍, 還有彩龍、魚龍、板凳龍、滾地龍……僅“龍燈”品類,銅梁就有二十多種。舞龍這種遍及中華大地的民俗,被銅梁人演繹成了獨一無二的奇葩,又在這樣的文化奇葩中讓生命的激情溶鐵開花。他們世世代代傳承著民俗,民俗也世世代代照耀著他們洗去泥濘、洗去生活的辛勞。

除卻強悍、堅韌,智慧、忠貞,勤勞、隱忍……我們還該怎樣詮釋銅梁人乃至中國農民生存與生命的密碼?

“火龍來了!”激越驚豔

月色、星光。巴嶽山下,“火龍”進場了!

威嚴、輝煌、精美、壯麗……似乎找不到更好的詞語來描述夜空下逼真而龐然的兩具大物,那分明是兩具或天庭或海底的神靈。

“火龍舞”開始了!

早已燒熔的鐵液冒著泡,鐵水師傅李詩敏,站在場子一邊,大喝一聲,手一拋、再一擊,一瓢鐵水飛上高空10多米,被擊打出漫天金花,恰如爆竹禮花在夜空炸響,紛紛揚揚,金花燦燦。一個個裸著上身、穿著短褲的舞龍手,揮舞著龍身,沖入這紛飛的火雨。火紅燦爛的鐵花如雨如注,不斷從夜空飄灑而下、飄灑而下,飛向龍體,飛向舞龍人。而兩具金碧輝煌的“銅梁龍”正在燃燒的火樹鐵花中飛騰、翻滾、盤旋、纏繞、穿越、咆哮……

這是生命磅礴壯烈之舞,這更是靈魂浴火重生之舞。

這是銅梁獨有、被冠為“龍舞之首”的火龍舞,高溫加熱生鐵,令其化成鐵水,然後舀起拋出並用平板迅速重擊,鐵水從高處四濺開來成為繽紛的火花,火龍便在鐵水火花之間上下舞動翻騰。鐵水花飛濺的方向不定,每一次擊打,各個方向的人群就會有一次後退,在這齊齊向後的避讓中,又有少量往前躍躍欲試者。傳說,鐵水花是火龍發出的喜氣,能佑平安,驅邪害,因此,除了對於高溫鐵水的本能躲閃,也有人主動向前討個彩頭,祛除晦氣。

舞火龍除了要求舞龍者有高超的技巧還要有過人的膽識,為何全國範圍內只有銅梁熱衷於舞火龍呢?相傳,宋元時期,蒙古鐵騎進攻巴蜀要地合川釣魚城,相鄰釣魚城的銅梁安居人民與釣魚城內居民同仇敵愾,誓守釣魚城,與當時所向披靡的蒙古大軍相抗36年之久,這在世界範圍內戰爭攻防戰中也屬於獨例。最後蒙軍首領蒙古大汗蒙哥在釣魚城戰事中死於非命,蒙古大軍被迫鎩羽而歸。當時民間便有傳說,說與釣魚城地理相連的銅梁安居有龍象護佑,非武力可以攻取。隨後用於守衛釣魚城的銅鐵兵器,被安居人民融化成鐵水,用作舞龍時慶賀的火花,隨後便有了銅梁舞“火龍”的習俗。

“中華第一龍”氣勢恢宏

199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舉行新中國成立50周年慶典,當重慶銅梁舞龍隊以9條50米長的大龍方陣進入天安門廣場,接受党和國家領導人檢閱時,觀禮臺上和台下十萬觀眾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久久不息,為慶典活動掀起熱烈的高潮。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4條燦爛奪目、威風八面的舞龍在萬眾矚目之下,時而交錯盤繞,時而騰雲駕霧,雄渾的氣勢,激昂的神韻,不僅給世界帶來了震撼的視聽享受,也一舉奠定了銅梁“中國龍鄉”的地位。

這就是銅梁龍舞最具代表性品種的大蠕龍,世人喜歡將其直呼為“銅梁龍”。它雍容華貴、套路精美,動作連貫自然,飄逸靈動、翻江倒海、懾人心魄,在多變的構圖和動作轉換中,傳達著神龍的無窮意趣、雄渾氣勢和神韻風采。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銅梁龍舞藝術開始進入中國人的視野,還在海內外舞臺大放異彩,先後參加了國慶35周年、50周年、60周年及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國內重大慶典活動,並遠赴美國、英國、法國、義大利、澳大利亞、卡達、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以及日本、韓國、新加坡、印尼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文化交流,獲得了眾多的褒獎,成就了“中華第一龍”的美稱。2006年,銅梁龍舞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華第一龍”為何誕生于銅梁?銅梁人為何舞龍?

銅梁地處渝西淺丘,古為梁州之域、巴國之地。境內秀山重疊,巴水環流,民富物殷,人文興盛。相傳,伏羲、女媧初制人煙時,奔波於天下,累斃于山野,受日月精華與天地靈氣,變化為龍,降服了鬼怪和瘟疫,使處於弱勢的人類解脫了險遭滅絕的磨難。此後,人們在災害來臨或年關喜慶之時,總要縛草成龍,以竹杖高舉進行祭祀和玩舞,企望消災祛病,五穀豐登。

民間傳說,古時銅梁縣域瓊、涪二江常發大水,淹沒人畜和莊稼,魯班曾在銅梁安居修廟祭祀神龍,降服了洶湧的江水,百姓因之更視龍為神聖,與龍結下不解之緣。每年新春耍龍燈拜年、端午賽龍舟祭江、大旱玩黃荊龍求雨,都是在祈求神龍保佑。古往今來,由篤信演化相沿成習。

銅梁龍舞之所以在中國眾多的龍舞中一枝獨秀,在於它始終包含著精緻和細膩,貫穿著靈動與輕捷。它集南北龍舞之所長,既體現出北方龍的浩大和豪放,又同時具有南方龍的精美與靈巧;既有北方龍舞剛猛有力、激烈奔放、渾樸昂揚、表意直接的“剛”,又有南方龍舞柔緩細膩、輕捷嬌健、活潑靈巧、變化有致的“柔”;從而集高、難、精、美於一身,用豐富的動作和套路,有聲有色地展現出巨龍翻滾騰飛的意蘊與雄姿。正是這種兼收並蓄、剛柔相濟的風格特徵,成就了銅梁龍不同凡響的特殊美學品格——磅礴與細膩共存,浩大與精美同輝,成為巴渝十大民間藝術中的一枝奇葩,在中華龍文化的百花園中綻放著異彩。

“龍的傳人”田坎上走出歡樂使者

早春時節,銅梁區高樓鎮涪江上,漁民正蕩舟撒網,歡快的山歌在江面蕩漾;山坡地頭,村民們忙著鬆土、鋤草、施肥……好一番世外桃源的景象!令你想不到的是,這個地處銅梁、合川、潼南三地交界處的平靜小鎮,卻是“銅梁火龍”之鄉。與你擦身而過的路人,田坎上來往的村民,甚至是學校的學生,他們都有可能是一名舞龍人。

高樓鎮的民間舞龍始于隋唐、盛於明清,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在這裡,數百莊稼漢子忙時種田,閒時玩舞火龍。據瞭解,舞龍隊員的表演勞務收入標準是城內每天120元,市外每天200元,收入高的隊員一年能掙3萬元,平均每人年收入能上萬元;全鎮舞龍農民一年能掙得600萬元。

于舞龍者而言,賺錢是其次,最重要的是,把火龍舞遍大半個中國,並舞出了國門,將快樂帶給全世界,這樣的成就更彌足珍貴。

“火龍舞,舞出的是人的精氣神,是生活的節節高。”曾任高樓鎮副鎮長的劉長江,就是舞龍人出身,已有20多年的經歷。劉長江說,高樓鎮以前8個村,村村都有農民自發組織的舞龍隊,他們被稱作田坎上走出的歡樂使者。

銅梁火龍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詩敏自幼與父親一道耍龍燈,練就了一身舞龍的把式。他在繼承傳統龍舞表演藝術的基礎上,通過數年的琢磨和試驗,自創了火流星表演。在表演場上,每當火流星跳躍,火龍就呼嘯而來,觀看的觀眾無不拍手稱奇。

“玩火龍是我們高樓人的絕活。大蠕龍、豬啃南瓜這些品種,很多地方的人都能玩,但說到火龍,離了我們高樓鎮的人就是不行!”談起火龍時,李詩敏臉上是滿滿的驕傲。“火龍師傅們全是赤膊穿梭於滾燙的鐵水和煙花中,有一定危險性,但我們有技巧,不怕。我16歲就跟父親學舞龍,我們是看著父輩們舞火龍長大的,知道怎麼躲避散開的鐵水,而且身上有汗,即使鐵水濺在身上也不容易燙傷。”2月16日剛從臺灣巡演回來的李詩敏說,自己率領的火龍隊伍,曾多次在國外演出,在國內演出的次數那就更多了。

不僅是李詩敏這樣的傳承人重視火龍,在銅梁,舞龍是從娃娃抓起的。銅梁區第一實驗小學,每週都會用一節體育課的時間進行舞龍教學,對孩子來說,參加舞龍是一項榮譽,能舞龍頭更是至高無上的榮耀。資料顯示,近年來,龍舞藝術進入校園,全區100多所中小學都組建起了舞龍隊。銅梁還確立了一批學校為“銅梁龍舞傳承訓練基地”,長期定向培養龍舞專業人才。

你看,伴隨著急促的鼓點,4條顏色各異的巨龍沖進舞臺,大氣磅礴的傳統龍舞組表演開始,銅梁區2016年中小學生龍舞藝術節開賽了!漫遊龍、連環套、單側快舞、流星趕月,10多個套路舞起來氣勢恢宏,振奮人心。若不是身材嬌小、面容稚嫩,光看臺上來回翻騰的身姿,哪裡想得到他們還是剛上初中的孩子。

交織的火花,炸鳴的鞭炮,激烈的打擊樂,濃郁的紅火氣息。看著舞臺上的游龍,讓人不禁遐想,當先秦時期的巴人將龍蛇作為圖騰的時候,他們哪裡料到自己的後裔通過數千年的傳承,將舞龍發揮到了極致,創造出獨一無二的“銅梁龍”,遨遊四海,名揚天下。

還有彩龍、魚龍、板凳龍、滾地龍……僅“龍燈”品類,銅梁就有二十多種。舞龍這種遍及中華大地的民俗,被銅梁人演繹成了獨一無二的奇葩,又在這樣的文化奇葩中讓生命的激情溶鐵開花。他們世世代代傳承著民俗,民俗也世世代代照耀著他們洗去泥濘、洗去生活的辛勞。

除卻強悍、堅韌,智慧、忠貞,勤勞、隱忍……我們還該怎樣詮釋銅梁人乃至中國農民生存與生命的密碼?

“火龍來了!”激越驚豔

月色、星光。巴嶽山下,“火龍”進場了!

威嚴、輝煌、精美、壯麗……似乎找不到更好的詞語來描述夜空下逼真而龐然的兩具大物,那分明是兩具或天庭或海底的神靈。

“火龍舞”開始了!

早已燒熔的鐵液冒著泡,鐵水師傅李詩敏,站在場子一邊,大喝一聲,手一拋、再一擊,一瓢鐵水飛上高空10多米,被擊打出漫天金花,恰如爆竹禮花在夜空炸響,紛紛揚揚,金花燦燦。一個個裸著上身、穿著短褲的舞龍手,揮舞著龍身,沖入這紛飛的火雨。火紅燦爛的鐵花如雨如注,不斷從夜空飄灑而下、飄灑而下,飛向龍體,飛向舞龍人。而兩具金碧輝煌的“銅梁龍”正在燃燒的火樹鐵花中飛騰、翻滾、盤旋、纏繞、穿越、咆哮……

這是生命磅礴壯烈之舞,這更是靈魂浴火重生之舞。

這是銅梁獨有、被冠為“龍舞之首”的火龍舞,高溫加熱生鐵,令其化成鐵水,然後舀起拋出並用平板迅速重擊,鐵水從高處四濺開來成為繽紛的火花,火龍便在鐵水火花之間上下舞動翻騰。鐵水花飛濺的方向不定,每一次擊打,各個方向的人群就會有一次後退,在這齊齊向後的避讓中,又有少量往前躍躍欲試者。傳說,鐵水花是火龍發出的喜氣,能佑平安,驅邪害,因此,除了對於高溫鐵水的本能躲閃,也有人主動向前討個彩頭,祛除晦氣。

舞火龍除了要求舞龍者有高超的技巧還要有過人的膽識,為何全國範圍內只有銅梁熱衷於舞火龍呢?相傳,宋元時期,蒙古鐵騎進攻巴蜀要地合川釣魚城,相鄰釣魚城的銅梁安居人民與釣魚城內居民同仇敵愾,誓守釣魚城,與當時所向披靡的蒙古大軍相抗36年之久,這在世界範圍內戰爭攻防戰中也屬於獨例。最後蒙軍首領蒙古大汗蒙哥在釣魚城戰事中死於非命,蒙古大軍被迫鎩羽而歸。當時民間便有傳說,說與釣魚城地理相連的銅梁安居有龍象護佑,非武力可以攻取。隨後用於守衛釣魚城的銅鐵兵器,被安居人民融化成鐵水,用作舞龍時慶賀的火花,隨後便有了銅梁舞“火龍”的習俗。

“中華第一龍”氣勢恢宏

199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舉行新中國成立50周年慶典,當重慶銅梁舞龍隊以9條50米長的大龍方陣進入天安門廣場,接受党和國家領導人檢閱時,觀禮臺上和台下十萬觀眾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久久不息,為慶典活動掀起熱烈的高潮。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4條燦爛奪目、威風八面的舞龍在萬眾矚目之下,時而交錯盤繞,時而騰雲駕霧,雄渾的氣勢,激昂的神韻,不僅給世界帶來了震撼的視聽享受,也一舉奠定了銅梁“中國龍鄉”的地位。

這就是銅梁龍舞最具代表性品種的大蠕龍,世人喜歡將其直呼為“銅梁龍”。它雍容華貴、套路精美,動作連貫自然,飄逸靈動、翻江倒海、懾人心魄,在多變的構圖和動作轉換中,傳達著神龍的無窮意趣、雄渾氣勢和神韻風采。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銅梁龍舞藝術開始進入中國人的視野,還在海內外舞臺大放異彩,先後參加了國慶35周年、50周年、60周年及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國內重大慶典活動,並遠赴美國、英國、法國、義大利、澳大利亞、卡達、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以及日本、韓國、新加坡、印尼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文化交流,獲得了眾多的褒獎,成就了“中華第一龍”的美稱。2006年,銅梁龍舞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華第一龍”為何誕生于銅梁?銅梁人為何舞龍?

銅梁地處渝西淺丘,古為梁州之域、巴國之地。境內秀山重疊,巴水環流,民富物殷,人文興盛。相傳,伏羲、女媧初制人煙時,奔波於天下,累斃于山野,受日月精華與天地靈氣,變化為龍,降服了鬼怪和瘟疫,使處於弱勢的人類解脫了險遭滅絕的磨難。此後,人們在災害來臨或年關喜慶之時,總要縛草成龍,以竹杖高舉進行祭祀和玩舞,企望消災祛病,五穀豐登。

民間傳說,古時銅梁縣域瓊、涪二江常發大水,淹沒人畜和莊稼,魯班曾在銅梁安居修廟祭祀神龍,降服了洶湧的江水,百姓因之更視龍為神聖,與龍結下不解之緣。每年新春耍龍燈拜年、端午賽龍舟祭江、大旱玩黃荊龍求雨,都是在祈求神龍保佑。古往今來,由篤信演化相沿成習。

銅梁龍舞之所以在中國眾多的龍舞中一枝獨秀,在於它始終包含著精緻和細膩,貫穿著靈動與輕捷。它集南北龍舞之所長,既體現出北方龍的浩大和豪放,又同時具有南方龍的精美與靈巧;既有北方龍舞剛猛有力、激烈奔放、渾樸昂揚、表意直接的“剛”,又有南方龍舞柔緩細膩、輕捷嬌健、活潑靈巧、變化有致的“柔”;從而集高、難、精、美於一身,用豐富的動作和套路,有聲有色地展現出巨龍翻滾騰飛的意蘊與雄姿。正是這種兼收並蓄、剛柔相濟的風格特徵,成就了銅梁龍不同凡響的特殊美學品格——磅礴與細膩共存,浩大與精美同輝,成為巴渝十大民間藝術中的一枝奇葩,在中華龍文化的百花園中綻放著異彩。

“龍的傳人”田坎上走出歡樂使者

早春時節,銅梁區高樓鎮涪江上,漁民正蕩舟撒網,歡快的山歌在江面蕩漾;山坡地頭,村民們忙著鬆土、鋤草、施肥……好一番世外桃源的景象!令你想不到的是,這個地處銅梁、合川、潼南三地交界處的平靜小鎮,卻是“銅梁火龍”之鄉。與你擦身而過的路人,田坎上來往的村民,甚至是學校的學生,他們都有可能是一名舞龍人。

高樓鎮的民間舞龍始于隋唐、盛於明清,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在這裡,數百莊稼漢子忙時種田,閒時玩舞火龍。據瞭解,舞龍隊員的表演勞務收入標準是城內每天120元,市外每天200元,收入高的隊員一年能掙3萬元,平均每人年收入能上萬元;全鎮舞龍農民一年能掙得600萬元。

于舞龍者而言,賺錢是其次,最重要的是,把火龍舞遍大半個中國,並舞出了國門,將快樂帶給全世界,這樣的成就更彌足珍貴。

“火龍舞,舞出的是人的精氣神,是生活的節節高。”曾任高樓鎮副鎮長的劉長江,就是舞龍人出身,已有20多年的經歷。劉長江說,高樓鎮以前8個村,村村都有農民自發組織的舞龍隊,他們被稱作田坎上走出的歡樂使者。

銅梁火龍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詩敏自幼與父親一道耍龍燈,練就了一身舞龍的把式。他在繼承傳統龍舞表演藝術的基礎上,通過數年的琢磨和試驗,自創了火流星表演。在表演場上,每當火流星跳躍,火龍就呼嘯而來,觀看的觀眾無不拍手稱奇。

“玩火龍是我們高樓人的絕活。大蠕龍、豬啃南瓜這些品種,很多地方的人都能玩,但說到火龍,離了我們高樓鎮的人就是不行!”談起火龍時,李詩敏臉上是滿滿的驕傲。“火龍師傅們全是赤膊穿梭於滾燙的鐵水和煙花中,有一定危險性,但我們有技巧,不怕。我16歲就跟父親學舞龍,我們是看著父輩們舞火龍長大的,知道怎麼躲避散開的鐵水,而且身上有汗,即使鐵水濺在身上也不容易燙傷。”2月16日剛從臺灣巡演回來的李詩敏說,自己率領的火龍隊伍,曾多次在國外演出,在國內演出的次數那就更多了。

不僅是李詩敏這樣的傳承人重視火龍,在銅梁,舞龍是從娃娃抓起的。銅梁區第一實驗小學,每週都會用一節體育課的時間進行舞龍教學,對孩子來說,參加舞龍是一項榮譽,能舞龍頭更是至高無上的榮耀。資料顯示,近年來,龍舞藝術進入校園,全區100多所中小學都組建起了舞龍隊。銅梁還確立了一批學校為“銅梁龍舞傳承訓練基地”,長期定向培養龍舞專業人才。

你看,伴隨著急促的鼓點,4條顏色各異的巨龍沖進舞臺,大氣磅礴的傳統龍舞組表演開始,銅梁區2016年中小學生龍舞藝術節開賽了!漫遊龍、連環套、單側快舞、流星趕月,10多個套路舞起來氣勢恢宏,振奮人心。若不是身材嬌小、面容稚嫩,光看臺上來回翻騰的身姿,哪裡想得到他們還是剛上初中的孩子。

交織的火花,炸鳴的鞭炮,激烈的打擊樂,濃郁的紅火氣息。看著舞臺上的游龍,讓人不禁遐想,當先秦時期的巴人將龍蛇作為圖騰的時候,他們哪裡料到自己的後裔通過數千年的傳承,將舞龍發揮到了極致,創造出獨一無二的“銅梁龍”,遨遊四海,名揚天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