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送孩子進幼稚園之前,父母需要做些什麼?

人人不可錯過的心理學知識, 專業心理學家帶你解讀社會時事, 全球心理諮詢資源盡在簡單心理。

沒有小孩愛去幼稚園

我經常聽到周圍家長談起自己小孩子第一次去幼稚園, 都是類似於“哭了一個多月”, “在門口大人小孩一起哭, 聲嘶力竭”“每天早上都不想去”這樣的表述。 上幼稚園, 似乎給家長和孩子雙方都帶來很多焦慮不安。

今天, 我就想結合發展心理學, 以及我在德國所見的教育理念, 和父母們分享一點關於兒童入園的誤區和經驗。

高璿

《年輕父母必修的25堂心理課》主講人

德國慕尼克大學心理學/藝術史/教育學三專業博士

德國Galli劇場在中國首位認證戲劇治療師、心理諮詢師

為什麼入園很重要?

孩子從一出生就在家庭中, 跟隨父母慢慢長大。 進入托兒所或幼稚園, 是人生中的第一個重大轉變。 生活的場所和重心, 長時間陪伴自己的人,

都將發生變化。 這個改變對孩子來說是巨大的, 是會帶來壓力, 焦慮和恐懼的。

既然至今為止, 父母(通常是母親)是陪伴孩子一點點成長, 一點點發現新世界的那個人, 那麼在這第一次重大分離的時刻, 也應當由父母牽著孩子的手, 陪伴和引領孩子認識這個新環境, 直到他們和新的陪伴人建立起穩定的連接。

你可以設想或者回想一下, 如果你不是全職媽媽, 當你開始上班, 要把孩子交給祖父母照看時, 是不是一定不會一下子就離開把孩子交給新人?總是有一個媽媽和祖父母共同照顧的過程, 逐漸過渡到單獨交給祖父母或保姆, 把生活資訊一點一滴的交待給教給新的照看人, 吃飯, 換尿布, 喜歡什麼樣的遊戲?溝通的方式是怎樣的?孩子也與新的照看人一點一點的建立起信任。

然後你發現可以離開一小會兒, 可以離開半天, 可以離開全天。

上托兒所或者幼稚園(以下都簡稱入園)也是完全一樣的。

入園, 本來是一個對家庭對寶寶都意味著成長和進步的好事, 但如果變成突然的分離, 突然的換人和換環境, 對孩子來說就成了災難。 面對這第一次巨大的生活改變和分離, 怎麼小心謹慎都不過分。

兒童有最佳入園年齡嗎?

我的兒子慕慕入園的年齡是23個月, 之前基本是我自己帶。 姥姥姥爺還有一些朋友, 聽說我要送他入園都表示太小了, 這麼小就去幼稚園好可憐。 去入園體檢的時候, 醫生護士也一人一句“怎麼這麼小就入園”。

原本入園是一件寶貝成長中的大事件, 是值得祝賀和開心的事, 但在這裡我們沒有收穫到很多祝福, 收穫的都是滿滿的懷疑和評判。

關於“狠心”這個輿論我覺得特別荒謬的是:孩子小一點的時候, 分床說你狠心, 送園說你狠心, 不穿襪子也說你狠心。

但到了3歲通常入園的年齡,

孩子哭不愛去, 別人又不斷告訴你, 當爹媽的要狠心, 要放下就走, 要狠心要狠心。 看, 連剛出生的小孩子都躲不過“到什麼時間就該幹什麼事兒”的愚蠢規則。

這就好像禁止早戀, 一直不許孩子談戀愛, 然後大學一畢業又恨不得孩子馬上結婚生子一樣。 邊界就先不說了, 只說這種思維方式, 既沒有尊重孩子是個有心靈的主體, 也沒有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

事實上不存在一個“最佳入園年齡”, 只要入園適應期做好了,入園也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我們需要給孩子的,是安全的環境,積極的回應,和穩定的關係。任何一種照看寶寶的方式,只要滿足這三點,就是好的。遺憾的是,我們國內的幼稚園,對入園適應期做的太少太少了。

由於我的國外經歷以及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專業,我受德國教育理念的影響自然是非常深的。 在國內養娃以來,因為文化差異和種種不可控的因素,我妥協放棄的也不少。但我最最想堅持的,就是入園適應期。

在德國提到幼稚園,“入園適應期”絕對是一個最最重要的概念。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在德國這樣一個如此強調孩子獨立的國家,提倡一出生就分床,強調孩子要有獨立空間的這樣一個文化,居然會在入託或入園的時候有這麼一個嚴謹的制度,為什麼呢?因為有翔實的實踐研究。

這個理論論在德國是80年代就開始研究和實踐,到90年代初就已經非常成熟了,目前在德國評估幼稚園好壞的標準,第一條就是:是否能為每個孩子認真評估和操作入園適應期的計畫。

相反,我們的孩子在出生的頭幾年通常沒有太多自己的空間,然後到了幼稚園就撲通一聲直接給扔了進去,對於孩子安全感和依戀關係是非常有傷害的。

什麼是入園適應期?

德國的入園適應期理論說起來很簡單:既然安全的環境和穩定的關係是我們要給孩子提供的,那麼,當我們要添加或者是更替“主要關係人”的時候,就一定要謹慎而緩慢。

它有三個理論基礎:

依戀關係(及分離焦慮)

有能力的嬰兒

過渡期研究

依戀關係和分離焦慮

不同類型的依戀關係表現在分離焦慮的不同體現上。如果你離開的時候孩子大哭大鬧,那麼恭喜你,你們的依戀關係是安全的。“這個孩子特別粘我” 在三歲以下的孩子這裡,是一件再好不過的事情。

一般7,8個月之後,寶寶開始表現出怕生,對主要撫養人分離焦慮開始明顯的呈現。從8個月到3歲甚至4歲,分離都會帶來明顯(外顯)的壓力和恐懼。

依戀關係的不同讓孩子在入園時的表現不同。同時,對入園這件“重大分離”的處理,也會維護或一定程度的破壞現有的依戀關係。有些孩子在入園時沒有表現出太大的情緒波動,但是,即使有的孩子不會哭,也不代表他沒有分離焦慮,父母在這個時期一定要對孩子有細心的觀察和情感回應。

有能力的嬰兒

有能力的嬰兒,是指每個孩子從一出生,就是一個有能力的個體,可以為自己尋找資源和調動資源。這個理論用在適園期裡是指,我們要相信孩子,只要給他足夠的陪伴,他就會自己走出去,去到你驚喜的方向。

看到這裡可能你會說:既然相信孩子有能力調動資源,為什麼不能把他一下扔到幼稚園?

這是一個典型的誤區。在安全穩定的陪伴下,孩子的能力讓他自發的去發現新環境,適應,喜愛上新環境,並且是長效的。在強烈分離焦慮下的適應,是放棄求助希望後的被動適應,甚至是斯德哥爾摩效應下的順從。這種適應會反復,孩子可能會用頻繁生病的方式來表達,它對依戀關係有一定的破壞,後期父母需要花大量工作和時間來修補。

還有一個誤區是:有人顧慮,要是媽媽在入園前期陪伴,孩子習慣了媽媽陪伴怎麼辦?這其實也是不信任“孩子是有能力主體”的一種說法,孩子並不會習慣於某處而停留,他只會感到安全後前進。

過渡期研究

過渡期研究的內容是,家庭和個體的每個重大過渡期的心理狀態和發展。比如,一個家庭中孩子的出生;入園;離婚等等。傳統的發展心理學研究著重於每個重要發展階段,而過渡期研究則認為,在過渡時期的心理狀態和處理方式對個體的影響要比發展期大很多。對整個家庭來說,緩慢而謹慎的過渡期不僅僅是幫助孩子走入新的世界。也是幫助媽媽度過分離焦慮的最好辦法。

適園期在德國有非常標準的操作模式,根據當時研究的地點,主要分為“柏林模式”和“慕尼克模式” 。他們主要流程很相似,我這裡綜合介紹。

如何度過入園適應期?

適園期在德國有非常標準的操作模式,根據當時研究的地點,主要分為“柏林模式”和“慕尼克模式” ,它們的主要流程很相似,總結下來主要包含兩個關鍵層面的操作。

第一,和一位幼稚園的老師建立新的親密關係。

注意,是一位!

通常,孩子進入幼稚園,需要兩周到一個月的時間,才能和其中一位主要對接的老師建立起比較穩固的情感連接。然後最長需要大約3個月的時間,才能完全適應其他老師和小朋友們。這個過程需要家長的高度陪伴,幼稚園老師的細緻觀察,和雙方的透明交流。也需要家長和老師巨大的耐心和對孩子的信任。

第二,和媽媽(或其他到目前為止的主要撫養人,後文統稱”媽媽“)的逐漸分離,並讓孩子知道,分離後媽媽會再回來!

注意,是逐漸!

適園期分四個階段:

第一

入園前準備

包括參觀和選擇幼稚園,和老師初步認識,父母計畫出完整的適園期時間。

第二

陪伴期

“柏林模式”和慕尼克模式“的主要區別就在這裡,”柏林模式“要求媽媽和孩子一起呆在幼稚園至少3天(通常不是全天,而是每天2個小時左右),3天之內不做任何分離嘗試,媽媽保持被動,不主動參與活動。

而“慕尼克模式”則要求媽媽和孩子一起在園裡至少一周,並且較為主動的參加園裡的每一個活動。“慕尼克模式”認為這樣也能更好的幫助媽媽度過分離焦慮,更放心的離開。

在這個陪伴的階段,你會發現,孩子會時而依偎在父母這裡,觀察老師和其他孩子,時而會過去玩一玩。再回到媽媽身邊,然後再出去。

第三

分離期

最早在第四天嘗試第一次分離,離開時間不超過30分鐘,不能偷偷溜走,要跟孩子大方認真的說拜拜,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孩子可以理解媽媽告別暫時離開,卻無法理解媽媽突然“消失”。

分離後即使孩子哭鬧也沒有關係,堅定的告訴他,媽媽很快就回來。

如果孩子可以在5分鐘內被老師穩定住情緒,那說明他和這位老師已經建立了信任關係,第二天第三天就可以逐漸拉長媽媽離開的時間。

如果孩子哭的無法被安撫,媽媽就5分鐘後再回來。延長陪伴期的時間,再過3天再開始重新嘗試分離。這裡有一點特別重要,就是媽媽回來後就接走!這是一個儀式化的事件,固定的儀式給孩子帶來安全感,讓孩子知道:媽媽會回來,媽媽來是接我走。

如果孩子玩的不愛走,那麼告訴他,明天我們可以玩更長時間一點,今天要跟媽媽回家了。

分離期每個孩子不一樣,大約需要2周到一個月。

第四

穩定期

媽媽每天陪伴孩子在幼稚園呆一小會後離開,孩子已經和一位老師發展了情感連接,媽媽離開時可以被撫慰,那麼這樣就算穩定了。

在穩定期開始後,媽媽可以嘗試不再在幼稚園逗留,而是早上放下孩子,說拜拜,就離開。這時候孩子可能仍然會不滿,生氣,哭鬧,但這是正常的發洩“媽媽為什麼不再陪伴我”的生氣和不滿,通常媽媽離開後馬上就好了。現在的寶貝已經知道媽媽要離開,但媽媽還會回來。他在幼稚園可以度過愉快的半天到一天。

經過這樣長達差不多一個月的適園期,媽媽和孩子都充分的減輕了對分離的焦慮和不適,可以分別開始新的階段了。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

你也許還會遇到更多疑惑:

托兒所和保姆哪個好?

孩子午睡睡不著怎麼辦?

孩子從幼稚園回來什麼也不願意說?

……

這些你會面臨的實際問題

所以,我與簡單心理一起,製作了《年輕父母必修的25堂心理課》。你在親子教育中會面臨的關鍵問題,我們在課程裡都會講到對應的解決辦法,讓我來慢慢告訴你,怎麼做一個懂孩子的好爸媽。

想瞭解此課程?關注簡單心理公眾號:janelee1231,回復“父母課”,獲取更多如何懂孩子的知識!

獲取最敏銳的人性心理洞察請關注——簡單心理,全球心理諮詢資源庫,人人不可錯過的心理學知識。

事實上不存在一個“最佳入園年齡”, 只要入園適應期做好了,入園也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我們需要給孩子的,是安全的環境,積極的回應,和穩定的關係。任何一種照看寶寶的方式,只要滿足這三點,就是好的。遺憾的是,我們國內的幼稚園,對入園適應期做的太少太少了。

由於我的國外經歷以及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專業,我受德國教育理念的影響自然是非常深的。 在國內養娃以來,因為文化差異和種種不可控的因素,我妥協放棄的也不少。但我最最想堅持的,就是入園適應期。

在德國提到幼稚園,“入園適應期”絕對是一個最最重要的概念。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在德國這樣一個如此強調孩子獨立的國家,提倡一出生就分床,強調孩子要有獨立空間的這樣一個文化,居然會在入託或入園的時候有這麼一個嚴謹的制度,為什麼呢?因為有翔實的實踐研究。

這個理論論在德國是80年代就開始研究和實踐,到90年代初就已經非常成熟了,目前在德國評估幼稚園好壞的標準,第一條就是:是否能為每個孩子認真評估和操作入園適應期的計畫。

相反,我們的孩子在出生的頭幾年通常沒有太多自己的空間,然後到了幼稚園就撲通一聲直接給扔了進去,對於孩子安全感和依戀關係是非常有傷害的。

什麼是入園適應期?

德國的入園適應期理論說起來很簡單:既然安全的環境和穩定的關係是我們要給孩子提供的,那麼,當我們要添加或者是更替“主要關係人”的時候,就一定要謹慎而緩慢。

它有三個理論基礎:

依戀關係(及分離焦慮)

有能力的嬰兒

過渡期研究

依戀關係和分離焦慮

不同類型的依戀關係表現在分離焦慮的不同體現上。如果你離開的時候孩子大哭大鬧,那麼恭喜你,你們的依戀關係是安全的。“這個孩子特別粘我” 在三歲以下的孩子這裡,是一件再好不過的事情。

一般7,8個月之後,寶寶開始表現出怕生,對主要撫養人分離焦慮開始明顯的呈現。從8個月到3歲甚至4歲,分離都會帶來明顯(外顯)的壓力和恐懼。

依戀關係的不同讓孩子在入園時的表現不同。同時,對入園這件“重大分離”的處理,也會維護或一定程度的破壞現有的依戀關係。有些孩子在入園時沒有表現出太大的情緒波動,但是,即使有的孩子不會哭,也不代表他沒有分離焦慮,父母在這個時期一定要對孩子有細心的觀察和情感回應。

有能力的嬰兒

有能力的嬰兒,是指每個孩子從一出生,就是一個有能力的個體,可以為自己尋找資源和調動資源。這個理論用在適園期裡是指,我們要相信孩子,只要給他足夠的陪伴,他就會自己走出去,去到你驚喜的方向。

看到這裡可能你會說:既然相信孩子有能力調動資源,為什麼不能把他一下扔到幼稚園?

這是一個典型的誤區。在安全穩定的陪伴下,孩子的能力讓他自發的去發現新環境,適應,喜愛上新環境,並且是長效的。在強烈分離焦慮下的適應,是放棄求助希望後的被動適應,甚至是斯德哥爾摩效應下的順從。這種適應會反復,孩子可能會用頻繁生病的方式來表達,它對依戀關係有一定的破壞,後期父母需要花大量工作和時間來修補。

還有一個誤區是:有人顧慮,要是媽媽在入園前期陪伴,孩子習慣了媽媽陪伴怎麼辦?這其實也是不信任“孩子是有能力主體”的一種說法,孩子並不會習慣於某處而停留,他只會感到安全後前進。

過渡期研究

過渡期研究的內容是,家庭和個體的每個重大過渡期的心理狀態和發展。比如,一個家庭中孩子的出生;入園;離婚等等。傳統的發展心理學研究著重於每個重要發展階段,而過渡期研究則認為,在過渡時期的心理狀態和處理方式對個體的影響要比發展期大很多。對整個家庭來說,緩慢而謹慎的過渡期不僅僅是幫助孩子走入新的世界。也是幫助媽媽度過分離焦慮的最好辦法。

適園期在德國有非常標準的操作模式,根據當時研究的地點,主要分為“柏林模式”和“慕尼克模式” 。他們主要流程很相似,我這裡綜合介紹。

如何度過入園適應期?

適園期在德國有非常標準的操作模式,根據當時研究的地點,主要分為“柏林模式”和“慕尼克模式” ,它們的主要流程很相似,總結下來主要包含兩個關鍵層面的操作。

第一,和一位幼稚園的老師建立新的親密關係。

注意,是一位!

通常,孩子進入幼稚園,需要兩周到一個月的時間,才能和其中一位主要對接的老師建立起比較穩固的情感連接。然後最長需要大約3個月的時間,才能完全適應其他老師和小朋友們。這個過程需要家長的高度陪伴,幼稚園老師的細緻觀察,和雙方的透明交流。也需要家長和老師巨大的耐心和對孩子的信任。

第二,和媽媽(或其他到目前為止的主要撫養人,後文統稱”媽媽“)的逐漸分離,並讓孩子知道,分離後媽媽會再回來!

注意,是逐漸!

適園期分四個階段:

第一

入園前準備

包括參觀和選擇幼稚園,和老師初步認識,父母計畫出完整的適園期時間。

第二

陪伴期

“柏林模式”和慕尼克模式“的主要區別就在這裡,”柏林模式“要求媽媽和孩子一起呆在幼稚園至少3天(通常不是全天,而是每天2個小時左右),3天之內不做任何分離嘗試,媽媽保持被動,不主動參與活動。

而“慕尼克模式”則要求媽媽和孩子一起在園裡至少一周,並且較為主動的參加園裡的每一個活動。“慕尼克模式”認為這樣也能更好的幫助媽媽度過分離焦慮,更放心的離開。

在這個陪伴的階段,你會發現,孩子會時而依偎在父母這裡,觀察老師和其他孩子,時而會過去玩一玩。再回到媽媽身邊,然後再出去。

第三

分離期

最早在第四天嘗試第一次分離,離開時間不超過30分鐘,不能偷偷溜走,要跟孩子大方認真的說拜拜,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孩子可以理解媽媽告別暫時離開,卻無法理解媽媽突然“消失”。

分離後即使孩子哭鬧也沒有關係,堅定的告訴他,媽媽很快就回來。

如果孩子可以在5分鐘內被老師穩定住情緒,那說明他和這位老師已經建立了信任關係,第二天第三天就可以逐漸拉長媽媽離開的時間。

如果孩子哭的無法被安撫,媽媽就5分鐘後再回來。延長陪伴期的時間,再過3天再開始重新嘗試分離。這裡有一點特別重要,就是媽媽回來後就接走!這是一個儀式化的事件,固定的儀式給孩子帶來安全感,讓孩子知道:媽媽會回來,媽媽來是接我走。

如果孩子玩的不愛走,那麼告訴他,明天我們可以玩更長時間一點,今天要跟媽媽回家了。

分離期每個孩子不一樣,大約需要2周到一個月。

第四

穩定期

媽媽每天陪伴孩子在幼稚園呆一小會後離開,孩子已經和一位老師發展了情感連接,媽媽離開時可以被撫慰,那麼這樣就算穩定了。

在穩定期開始後,媽媽可以嘗試不再在幼稚園逗留,而是早上放下孩子,說拜拜,就離開。這時候孩子可能仍然會不滿,生氣,哭鬧,但這是正常的發洩“媽媽為什麼不再陪伴我”的生氣和不滿,通常媽媽離開後馬上就好了。現在的寶貝已經知道媽媽要離開,但媽媽還會回來。他在幼稚園可以度過愉快的半天到一天。

經過這樣長達差不多一個月的適園期,媽媽和孩子都充分的減輕了對分離的焦慮和不適,可以分別開始新的階段了。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

你也許還會遇到更多疑惑:

托兒所和保姆哪個好?

孩子午睡睡不著怎麼辦?

孩子從幼稚園回來什麼也不願意說?

……

這些你會面臨的實際問題

所以,我與簡單心理一起,製作了《年輕父母必修的25堂心理課》。你在親子教育中會面臨的關鍵問題,我們在課程裡都會講到對應的解決辦法,讓我來慢慢告訴你,怎麼做一個懂孩子的好爸媽。

想瞭解此課程?關注簡單心理公眾號:janelee1231,回復“父母課”,獲取更多如何懂孩子的知識!

獲取最敏銳的人性心理洞察請關注——簡單心理,全球心理諮詢資源庫,人人不可錯過的心理學知識。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