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脫貧路上,我們一起努力——市委辦公廳定點幫扶沁縣定昌鎮煙立村紀實

決戰貧困的衝刺時刻已經到來。

面對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 市委、市政府吹響集結號。 市委書記席小軍發出動員令——我們要站在講政治、顧大局的高度, 堅持精准方略, 扛起領導責任, 聚焦深度貧困, 以十二分的氣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作為貫徹落實市委決策部署的“第一關”、推進工作的“第一棒”, 市委辦公廳不負市委期望, 不負群眾期盼, 走在前列、樹立標杆, 與沁縣定昌鎮煙立村結成掛鉤幫扶對子, 擔起幫助煙立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任, 許下“農民不脫貧, 幫扶不脫鉤”的承諾——

明確靶向, 精准施策。

籌資金、上項目, 煙立村基礎設施大大改善, 村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觀, 一批特色產業正在逐步形成;

紮根基層, 激情幹事。 幫得准、扶得實, 駐村第一書記和扶貧工作隊員, 與當地幹群結下深厚情誼, 成為脫貧攻堅的中堅力量;

調動全員, 傾情幫扶。 訪民情、解民憂, 機關黨員幹部情系煙立父老鄉親, 做貧困群眾的知心人和貼心人;

……

冬日的煙立村, 祥和美麗。 一排排移民新居整潔敞亮, 一條條柏油路四面延伸, 三三兩兩的村民房前屋後忙碌著, 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 風景如畫。 昔日的“髒、亂、窮”村已變成了村容整潔、村風文明、家家幸福的希望村。

精准識別, 制定幫扶計畫, 一張藍圖繪長遠

打贏脫貧攻堅戰, 精准識別、摸清底數是關鍵。

物件上牆、目標上牆、措施上牆……在煙立村村委會顯眼處懸掛著一張“作戰圖”, 圖上清晰記錄著貧困戶的基本資訊、致貧原因、生產條件、勞動能力及增收計畫等基本情況。

從精准識別扶貧對象入手, 市委辦公廳開展了縱向到戶、橫向到人的幫扶工作。

“脫貧攻堅是當前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 是第一民生工程, 辦公廳機關黨員幹部要真正把脫貧攻堅任務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實在行動上。 這就需要我們創新扶貧思路, 在精准識貧的基礎上做到精准扶貧、精准脫貧。 ”市委常委、秘書長、統戰部長劉卓良對脫貧攻堅工作提出明確要求。

你們家裡有幾口人?娃娃讀書沒有?想學什麼技術?今年之內有沒有信心脫貧……就推進煙立村精准扶貧、精准脫貧,

劉卓良從繁忙的工作中擠出時間, 多次帶領辦公廳機關黨員幹部走進貧困戶家中、田間地頭、涉農企業訪貧問計, 與基層幹部群眾一起探尋貧困根源、謀劃致富出路。

聽民聲、察民情、訪民意、排民憂、解民困, 向所有貧困戶傾注自己的心血、精力。 “老百姓最需要什麼, 我們就去解決什麼。 要真正深入基層, 深入每個貧困戶, 瞭解他們, 熟悉他們, 做他們的知心人和貼心人。 ”劉卓良對辦公廳機關全體黨員幹部寄予厚望。 每名黨員幹部與貧困戶結為“幫扶親戚”, 每戶“窮親戚”家的致貧原因、貧困程度、經濟收入來源等, 劉卓良不僅自己一一寫在本子上, 記在心裡頭, 還要求黨員幹部稔熟于心。

情況清了、底數明瞭,

才能出思路定措施。 駐村第一書記柴建勳和扶貧隊員王奕浦, 自帶行李, 吃住在村, 他們像村裡人一樣參加村黨支部會議、村民大會;他們一戶一戶敲開貧困戶家門詳細瞭解情況;他們與村幹部、村民促膝交談, 認真聽取對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意見建議。 “幹部們做事認真仔細, 每次來都拿著計算器, 邊問、邊算、邊記, 俺自己記帳都沒這麼清楚。 ”貧困群眾紛紛說。

全村有兩個自然村, 153戶396人, 建檔立卡貧困戶77戶175人;村集體經濟為零;村民致富缺少門路、缺少發展資金、缺乏資訊服務;到自然村何家莊仍是土路;子女上學負擔重……掌握了第一手材料, 在經過反復研究論證的基礎上, 市委辦公廳為煙立村謀劃出“發展主導產業、拓寬增收管道、壯大集體經濟、加強基礎建設、提升村容村貌、建設美麗鄉村”的發展思路。

從迫在眉睫的村容村貌改變到長遠的建設美麗鄉村, 從眼下的增加收入到未來的穩定脫貧, 找到了窮根, 明確了思路, 下一步就是一個字——幹!

夯實基礎, 實施民心工程, 幹一個成一個

心中有思路, 手中有項目。 項目是助推煙立村脫貧致富的主要突破口。 圍繞發展村集體經濟和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 市委辦公廳提出了“規劃先行、產業跟進、注重特色、促進發展”的理念, 找准適合煙立村發展的產業專案和惠民專案。

“短線”與“長線”相結合, 資金跟著扶貧物件走、扶貧物件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項目走、產業專案跟著市場走, 根據煙立村的特點和實際, 市委辦公廳首先組織協調村裡成立“沁縣吉達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採取“村集體+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建起7座雙孢菇大棚,硬化備料場地1700餘平方米,讓全村貧困戶入股合作社,實行收益分紅。

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脫貧計畫,但在實際操作中,一些貧困戶卻打起退堂鼓:“如果以後沒人管了,我們還能掙到錢嗎?還能按期分紅嗎?”為打消貧困戶顧慮,駐村扶貧隊員分片區組織全體建檔立卡戶召開會議,宣傳脫貧攻堅產業發展政策,制定建檔立卡戶入股方案,逐戶簽訂協定書,讓貧困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以前,俺靠在外打工生活,日子過得緊巴巴。如今,俺來大棚幹活兒,除了每月1800元的工資外,還能分紅!俺的生活有了盼頭!”大棚裡,看著長勢正旺的雙孢菇,53歲的貧困戶張建偉喜悅之情溢於言表。像他一樣,其他76戶貧困戶全部入股,175名貧困人口第一年每人就分紅440元。

“竭盡所能改善民生所需”。一年多來,市委辦公廳整合社會幫扶資金,將多個項目拉向煙立村。協調15萬元修建440米排水渠,徹底解決村主幹道路雨後積水問題;爭取園林示範村項目,今年春季,林業部門在村內種植柏樹、金葉榆樹、紅寶石樹等價值10萬元的樹木;向縣扶貧辦爭取易地搬遷指標,今年4月以來,全力推進煙立村20戶41人移民房建設工程,目前移民房已具備入住條件;開展村容村貌整治,粉刷牆面6700餘平方米,修建排水溝180餘平方米,戶前硬化1300餘平方米,壘花牆300餘平方米,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同相關部門協調,爭取到8.5萬元用於建設村級衛生所,解決村民看病難、看病遠問題;爭取煙立至何家莊1.16公里道路修建專案,目前工程已建成,使村民出行更便捷;邀請專家為村裡進行園林設計,對村西林地及古槐樹周邊進行提升改造,對道路兩旁裸地進行治理,為村民增添休閒娛樂場所;多方爭取資金,為村主幹道重新鋪設柏油路面,總長1400余米;協調體育部門為村裡安裝籃球架、乒乓球台等健身器材……

一件件實事辦到了煙立百姓的心窩裡。看著身邊的變化,全村老少的熱情被帶動起來,集體榮譽感油然而生。牆壁粉刷,自家的東西礙事了,主動挪走;義務清理垃圾、打掃衛生……61歲的老黨員劉曉栓說:“幹部幫咱幹好事,咱也要爭氣啊!

激發動力,實施產業扶貧,“輸血”變“造血”

在脫貧攻堅中,有很多貧困戶在政府的扶持下甩開膀子,擼起袖子,幹出了樣子,過上了好日子。但是也不乏“蹲著牆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不盡如人意的現象。村黨支部書記張宇飛告訴記者,煙立村的貧困,跟思想觀念比較落後有很大關係,村裡有的貧困戶長期以來“等靠要”思想嚴重。

打贏脫貧攻堅戰,要讓貧困群眾的心熱起來、行動起來,內生動力迸發出來。“貧困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甘於貧困,只要脫貧的心不死,致富的辦法和幹勁肯定會有的。在幫扶中,我們實施‘扶志’工程,不僅注重財物等有形的東西,更在精神層面進行幫扶,如果不從內向外進行扶貧,即使他們一時脫貧,以後還會重返貧困。”柴建勳深有感觸地說。

為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解決不會幹、不想幹的問題,市委辦公廳派駐扶貧隊員幾乎踏遍了貧困戶的家門,掰開了揉碎了一遍遍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貧困戶何廣勝在扶貧隊員的勸說下,比往年多種了幾畝沁州黃穀子。見記者採訪,他高興地說:“往年也種,但賣不上好價錢。今年在市里幹部的努力下,俺們直接與沁州黃小米集團簽了訂單,這下不用發愁賣啦。”協調金融部門和企業,今年煙立村12戶貧困戶貸款加入沁州黃小米集團,將連續三年每年可享受4000元分紅,實現靠龍頭企業帶動貧困戶增收脫貧。

只有讓貧困戶幹得了、長受益,才能真正變“輸血”為“造血”,實現穩定脫貧。“要用好用活沁州黃這張生態綠色牌,切實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把發展劣勢轉化為後發優勢,把綠色打造成最亮的名片。”劉卓良在調研中多次強調。他還特別強調,要重抓班子帶隊伍,夯實脫貧攻堅的黨建力量,將農村黨組織打造成為有脫貧真本領的“工作隊”。按照這一要求,市委辦公廳在幫扶中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以加強党的基層建設為引領,大力實施產業扶貧,在傳統農業提質增效上打好生態牌——

夯實基層黨建基礎,對照任務清單逐項完善黨建工作,向沁縣組織部門爭取2萬元專款用於健全完善村黨建活動室。經常和村裡的黨員們交流談心,傾聽他們對村裡脫貧和發展的建議,激發黨員幹部在脫貧攻堅中的戰鬥堡壘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

發展雙孢菇種植,成立沁縣吉達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新建雙孢菇大棚7個,按一年兩季計算,貧困戶從這個項目中每人年分紅可達1000餘元,同時通過協調還將合作社確定為資產收益扶貧試點單位。積極同沁縣農委協調,以沁州黃小米集團為依託,推進煙立村150畝沁州黃穀子連片種植,並全部簽訂農業訂單;以晉汾高粱開發公司為依託,發展晉汾高粱種植120畝;以潞安集團為依託,發展油用牡丹100畝。引進100kw光伏發電專案,目前已進入具體實施階段,專案建成後可帶動30名深度貧困人口脫貧增收。

扎實推進各項扶貧政策的落實。針對不同的人採取不同措施,精准發力,一策為主,多策跟進,綜合施策。如對喪失勞動能力的老年貧困群體,除普惠政策的養老保險外,疊加“三農”普惠政策、扶貧特殊政策。像危房改造、移民搬遷、教育支助、殘疾人五保戶供養等針對困難群體的優惠政策,都是通過累積疊加進行綜合施策來解決貧困戶的實際問題,從而大大增強貧困群眾的獲得感,使他們真正感受到來自政府的關懷。去年6月以來,全村共有11戶13人享受了教育扶貧資助;全村所有貧困人口均辦理了大病和意外傷害保險。

不等不靠憑雙手,脫貧致富奔小康。隨著扶貧工作的深入,扶貧政策的落實,煙立村的貧困戶積極主動發展產業,在辛勤勞動中增加了收入,心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燈火。

撲下身子,實施精准幫扶,不脫貧決不收兵

11月7日,市委辦公廳組織42名聯戶黨員幹部來到煙立村開展幫扶活動。自去年6月定點幫扶煙立村以來,這是他們第五次集體到聯繫點開展幫扶活動。

“今年莊稼收成怎麼樣?”“上次給你買的藥吃完了嗎?”“高粱都賣了吧?”“明年有什麼打算”……在幫扶物件家中,黨員幹部們拉著貧困群眾的手,聊家常、聽心聲,瞭解他們的生活實際,詢問各項政策的落實情況,鼓勵他們要樹立信心,積極向上。

秉承“用真心、帶真情、真扶貧、扶真貧”和“幫扶精准貧困戶永遠在路上,不脫貧決不收兵”的思路,開展結對幫扶以來,市委辦公廳的黨員幹部們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從項目、資金、人才、技術、愛心關懷等方方面面,為幫扶物件謀劃產業發展,規劃脫貧目標,開展全方位立體式幫扶。“脫貧攻堅工作越到最後,精神上越不能放鬆,工作越要做扎實做仔細,設身處地幫助貧困戶解決困難,不折不扣落實幫扶政策,確保貧困戶儘早脫貧。”黨員幹部們紛紛表示。

村裡留守老人多、病殘家庭多、對外交流閉塞、醫療服務薄弱。黨員幹部們主動聯繫“歡樂天使小丑醫生”醫療志願者服務隊,為村民義診解疾病困擾。

聯合市青聯、市青企協開展“助力脫貧攻堅,送溫暖獻愛心”捐助活動,為貧困戶捐贈桌椅、洗衣機等,將各級黨組織及社會各界的溫暖和關懷送到貧困群眾的心坎兒上。

為貧困戶捐衣物、被褥60餘件,捐款14600元;逢節日到村慰問,為貧困戶送去米、面、油等慰問品;組織村民進城看晚會,請文藝工作者“送戲下鄉”……

“開始俺認為上面來與窮困人家結對認親不過是做樣子,可實際上他們卻是真心實意為俺們辦事,真的把俺們當自家親人,想盡辦法幫俺們脫貧,每次來還要給俺和老伴零用錢……”67歲的貧困戶劉文良老人每每提及市委辦公廳的幫扶幹部都眼含熱淚。

“吃得苦、受得氣、作風實、辦法多”,是煙立村百姓對市委辦公廳幫扶幹部的中肯評價。沁縣副縣長魏瑛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市委辦公廳派來的這支駐村幫扶工作隊既懂政策又接地氣,帶來了新觀點、新思維、新作風,留下了好經驗、好方法、好局面,為全縣脫貧攻堅起到了示範引領作用。”

集體經濟成功破零、村民土地收入穩定、村容村貌提檔升級、幹部群眾精神振奮、家家戶戶心嚮往之……煙立村正迅速發生著變化,整體脫貧指日可待。

市委辦公廳首先組織協調村裡成立“沁縣吉達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採取“村集體+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建起7座雙孢菇大棚,硬化備料場地1700餘平方米,讓全村貧困戶入股合作社,實行收益分紅。

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脫貧計畫,但在實際操作中,一些貧困戶卻打起退堂鼓:“如果以後沒人管了,我們還能掙到錢嗎?還能按期分紅嗎?”為打消貧困戶顧慮,駐村扶貧隊員分片區組織全體建檔立卡戶召開會議,宣傳脫貧攻堅產業發展政策,制定建檔立卡戶入股方案,逐戶簽訂協定書,讓貧困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以前,俺靠在外打工生活,日子過得緊巴巴。如今,俺來大棚幹活兒,除了每月1800元的工資外,還能分紅!俺的生活有了盼頭!”大棚裡,看著長勢正旺的雙孢菇,53歲的貧困戶張建偉喜悅之情溢於言表。像他一樣,其他76戶貧困戶全部入股,175名貧困人口第一年每人就分紅440元。

“竭盡所能改善民生所需”。一年多來,市委辦公廳整合社會幫扶資金,將多個項目拉向煙立村。協調15萬元修建440米排水渠,徹底解決村主幹道路雨後積水問題;爭取園林示範村項目,今年春季,林業部門在村內種植柏樹、金葉榆樹、紅寶石樹等價值10萬元的樹木;向縣扶貧辦爭取易地搬遷指標,今年4月以來,全力推進煙立村20戶41人移民房建設工程,目前移民房已具備入住條件;開展村容村貌整治,粉刷牆面6700餘平方米,修建排水溝180餘平方米,戶前硬化1300餘平方米,壘花牆300餘平方米,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同相關部門協調,爭取到8.5萬元用於建設村級衛生所,解決村民看病難、看病遠問題;爭取煙立至何家莊1.16公里道路修建專案,目前工程已建成,使村民出行更便捷;邀請專家為村裡進行園林設計,對村西林地及古槐樹周邊進行提升改造,對道路兩旁裸地進行治理,為村民增添休閒娛樂場所;多方爭取資金,為村主幹道重新鋪設柏油路面,總長1400余米;協調體育部門為村裡安裝籃球架、乒乓球台等健身器材……

一件件實事辦到了煙立百姓的心窩裡。看著身邊的變化,全村老少的熱情被帶動起來,集體榮譽感油然而生。牆壁粉刷,自家的東西礙事了,主動挪走;義務清理垃圾、打掃衛生……61歲的老黨員劉曉栓說:“幹部幫咱幹好事,咱也要爭氣啊!

激發動力,實施產業扶貧,“輸血”變“造血”

在脫貧攻堅中,有很多貧困戶在政府的扶持下甩開膀子,擼起袖子,幹出了樣子,過上了好日子。但是也不乏“蹲著牆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不盡如人意的現象。村黨支部書記張宇飛告訴記者,煙立村的貧困,跟思想觀念比較落後有很大關係,村裡有的貧困戶長期以來“等靠要”思想嚴重。

打贏脫貧攻堅戰,要讓貧困群眾的心熱起來、行動起來,內生動力迸發出來。“貧困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甘於貧困,只要脫貧的心不死,致富的辦法和幹勁肯定會有的。在幫扶中,我們實施‘扶志’工程,不僅注重財物等有形的東西,更在精神層面進行幫扶,如果不從內向外進行扶貧,即使他們一時脫貧,以後還會重返貧困。”柴建勳深有感觸地說。

為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解決不會幹、不想幹的問題,市委辦公廳派駐扶貧隊員幾乎踏遍了貧困戶的家門,掰開了揉碎了一遍遍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貧困戶何廣勝在扶貧隊員的勸說下,比往年多種了幾畝沁州黃穀子。見記者採訪,他高興地說:“往年也種,但賣不上好價錢。今年在市里幹部的努力下,俺們直接與沁州黃小米集團簽了訂單,這下不用發愁賣啦。”協調金融部門和企業,今年煙立村12戶貧困戶貸款加入沁州黃小米集團,將連續三年每年可享受4000元分紅,實現靠龍頭企業帶動貧困戶增收脫貧。

只有讓貧困戶幹得了、長受益,才能真正變“輸血”為“造血”,實現穩定脫貧。“要用好用活沁州黃這張生態綠色牌,切實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把發展劣勢轉化為後發優勢,把綠色打造成最亮的名片。”劉卓良在調研中多次強調。他還特別強調,要重抓班子帶隊伍,夯實脫貧攻堅的黨建力量,將農村黨組織打造成為有脫貧真本領的“工作隊”。按照這一要求,市委辦公廳在幫扶中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以加強党的基層建設為引領,大力實施產業扶貧,在傳統農業提質增效上打好生態牌——

夯實基層黨建基礎,對照任務清單逐項完善黨建工作,向沁縣組織部門爭取2萬元專款用於健全完善村黨建活動室。經常和村裡的黨員們交流談心,傾聽他們對村裡脫貧和發展的建議,激發黨員幹部在脫貧攻堅中的戰鬥堡壘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

發展雙孢菇種植,成立沁縣吉達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新建雙孢菇大棚7個,按一年兩季計算,貧困戶從這個項目中每人年分紅可達1000餘元,同時通過協調還將合作社確定為資產收益扶貧試點單位。積極同沁縣農委協調,以沁州黃小米集團為依託,推進煙立村150畝沁州黃穀子連片種植,並全部簽訂農業訂單;以晉汾高粱開發公司為依託,發展晉汾高粱種植120畝;以潞安集團為依託,發展油用牡丹100畝。引進100kw光伏發電專案,目前已進入具體實施階段,專案建成後可帶動30名深度貧困人口脫貧增收。

扎實推進各項扶貧政策的落實。針對不同的人採取不同措施,精准發力,一策為主,多策跟進,綜合施策。如對喪失勞動能力的老年貧困群體,除普惠政策的養老保險外,疊加“三農”普惠政策、扶貧特殊政策。像危房改造、移民搬遷、教育支助、殘疾人五保戶供養等針對困難群體的優惠政策,都是通過累積疊加進行綜合施策來解決貧困戶的實際問題,從而大大增強貧困群眾的獲得感,使他們真正感受到來自政府的關懷。去年6月以來,全村共有11戶13人享受了教育扶貧資助;全村所有貧困人口均辦理了大病和意外傷害保險。

不等不靠憑雙手,脫貧致富奔小康。隨著扶貧工作的深入,扶貧政策的落實,煙立村的貧困戶積極主動發展產業,在辛勤勞動中增加了收入,心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燈火。

撲下身子,實施精准幫扶,不脫貧決不收兵

11月7日,市委辦公廳組織42名聯戶黨員幹部來到煙立村開展幫扶活動。自去年6月定點幫扶煙立村以來,這是他們第五次集體到聯繫點開展幫扶活動。

“今年莊稼收成怎麼樣?”“上次給你買的藥吃完了嗎?”“高粱都賣了吧?”“明年有什麼打算”……在幫扶物件家中,黨員幹部們拉著貧困群眾的手,聊家常、聽心聲,瞭解他們的生活實際,詢問各項政策的落實情況,鼓勵他們要樹立信心,積極向上。

秉承“用真心、帶真情、真扶貧、扶真貧”和“幫扶精准貧困戶永遠在路上,不脫貧決不收兵”的思路,開展結對幫扶以來,市委辦公廳的黨員幹部們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從項目、資金、人才、技術、愛心關懷等方方面面,為幫扶物件謀劃產業發展,規劃脫貧目標,開展全方位立體式幫扶。“脫貧攻堅工作越到最後,精神上越不能放鬆,工作越要做扎實做仔細,設身處地幫助貧困戶解決困難,不折不扣落實幫扶政策,確保貧困戶儘早脫貧。”黨員幹部們紛紛表示。

村裡留守老人多、病殘家庭多、對外交流閉塞、醫療服務薄弱。黨員幹部們主動聯繫“歡樂天使小丑醫生”醫療志願者服務隊,為村民義診解疾病困擾。

聯合市青聯、市青企協開展“助力脫貧攻堅,送溫暖獻愛心”捐助活動,為貧困戶捐贈桌椅、洗衣機等,將各級黨組織及社會各界的溫暖和關懷送到貧困群眾的心坎兒上。

為貧困戶捐衣物、被褥60餘件,捐款14600元;逢節日到村慰問,為貧困戶送去米、面、油等慰問品;組織村民進城看晚會,請文藝工作者“送戲下鄉”……

“開始俺認為上面來與窮困人家結對認親不過是做樣子,可實際上他們卻是真心實意為俺們辦事,真的把俺們當自家親人,想盡辦法幫俺們脫貧,每次來還要給俺和老伴零用錢……”67歲的貧困戶劉文良老人每每提及市委辦公廳的幫扶幹部都眼含熱淚。

“吃得苦、受得氣、作風實、辦法多”,是煙立村百姓對市委辦公廳幫扶幹部的中肯評價。沁縣副縣長魏瑛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市委辦公廳派來的這支駐村幫扶工作隊既懂政策又接地氣,帶來了新觀點、新思維、新作風,留下了好經驗、好方法、好局面,為全縣脫貧攻堅起到了示範引領作用。”

集體經濟成功破零、村民土地收入穩定、村容村貌提檔升級、幹部群眾精神振奮、家家戶戶心嚮往之……煙立村正迅速發生著變化,整體脫貧指日可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