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選大學、專業、城市先選哪個?

很多考生家長都在問怎麼填報志願等問題, 今天小編就來說說怎麼在大學、專業、城市之間進行選擇。

選城市:你認真考慮過嗎?

中國的家長是很看重大城市的, 例如北京、上海、北京等, 總認為到這些在經濟、文化、政治等方面極具優越性的城市讀書, 不僅能夠接受到最好的教育, 享受優質的教學資源, 而且還大大增加了未來就業的競爭力。 這樣的思路固然有其道理, 但是卻也同樣忽略了一個問題:我們究竟是不是有這樣的實力?這些大城市高校在錄取上一再凸顯“三高”分數高、要求高、消費高。 考生和家長真該多掂量掂量,

千萬不要衝高冒險。

選大學:兩大誤區你有沒有?

填報志願之前, 很少有家長和考生會去研究一下高校的歷史和實力。 往往是拿到志願填報的“大本”之後, 看哪個順眼就報哪個。 對於高校的理解充其量停留在從校名上“下定義”:比如看到“交通”大學, 就覺得一定與公路、鐵路相關。 “望名識大學”成為選大學時最容易出現的誤區之一。

誤區之二是根深蒂固的“名校情結”。 很多考生和家長非常在意學校的排名, 總給人一種非名牌或非重點不讀的感覺。 實際上, 名校情結本不是什麼壞事, 可理想和現實總會存在差距。 211大學雖然有100多所, 但是具體分配到各省的招生計畫就屈指可數了。 冷靜地分析一下, 你的分數確有競爭力嗎?

選專業:什麼叫冷門什麼叫熱門?

同學們在填報志願的時候, 一般都想填報時下熱門的專業, 也不管自己適合不適合。 其實, 專業沒有冷熱之分, 報考的人數多了, 分數高了, 自然就成了所謂的熱門專業。

不管是冷門還是熱門, 都首先應該瞭解專業的內涵, 也就是說, 針對一個專業, 我們要知道該專業的一些常識, 比如這個專業是什麼?主要學習的課程有哪些?以後就業的方向?今後可以怎麼深造等。 不要一味地去追求所謂的熱門, 還是應該從自身情況出發, 去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

填報志願時, 一般都流行這樣一句行話, 即:高分考生優選學校, 中低分的考生優選專業。 其實在高考志願填報中, 每一個分數段上都存在一個“最佳選擇”的問題。

選擇好的學校不能忽略好的專業, 選擇好的專業同樣不能忽略好的學校, 將兩者結合起來方是最佳選擇。

對首選學校還是首選專業

有不同的看法

目前有兩種觀點

1.認為要首選專業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你想想,

要是你大學幾年讀著一個自己並不感興趣的專業, 那不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嗎?

首選自己喜歡的專業, 濃厚的興趣便會帶著自己在這個領域盡情地遨遊, 能更主動地、高效率地學習專業知識, 並且充滿了樂趣, 做出更大的成績, 促進自己今後的長遠發展。

從現實的情況看, 目前各高校對專業的建設都十分重視, 配備優良的師資, 加大教學設備的資金投入, 加強專業的研究力度, 使得專業的教學品質大幅度提高。

可以說, 專業建設已經成為各高校的工作重點, 現在不僅名牌重點大學有自己的重點和特色專業, 就是一些不太出名的地方高校, 也有自己的品牌專業。

目前很多考生和家長認為, 清華大學冷門專業的畢業生也肯定比三流大學的畢業生更容易找到工作。

於是, 有些同學為了邁進自己心中最理想的大學, 不惜選擇非常冷僻的專業, 而往往到就業時就遇到了麻煩。

因為這些同學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 即如果能考上清華大學的冷門專業, 一般也都能考上其他名牌學校的重點、熱門專業, 在將來的就業競爭中會有更大的優勢。

如果考生不能進入符合自己發展潛能的專業, 也要選擇相近或相關的專業, 這樣可以為今後的發展夯實基礎。 更重要的是, 要想在未來社會的競爭發展中得到長足、持續的個人發展, 選擇適合的專業比選擇學校更重要。

2.認為要首選學校

用人單位在挑選畢業生時, 已不再是過去計劃經濟時代那種只強調專業對口了, 而更注重同學的知識結構、綜合素質。

為了適應這一變化,高等院校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在辦學模式上進行了較大的調整,提出了“加強基礎,淡化專業,因材施教,分流培養”等新的教學方法。因此,考生、家長在填報志願時,應首選學校次選專業。

從綜合調查分析來看,絕大部分人是“學非所用”,即專業不對口,是在工作中邊學邊幹,良好的教育經歷和比較合理的知識結構使他們能融會貫通、順勢而變。

名氣較大的大學,有精良的辦學條件,有眾多的著名教授、學者和國家級研究機構,儲藏量龐大的圖書館,先進的辦學理念和育人模式,正好能實現上述目標。

上述兩種觀點孰對孰錯呢?都有道理!它們闡述的正是同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即所謂的辯證統一。然而,當選擇專業與學校發生衝突,“魚”和“熊掌”不能兼得時,同學則應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以下四種情況應優先選擇專業

1.成績不太理想的考生,可供選擇的學校層次相差不大時,應該將報考的重心、重點轉向選擇專業上。

2.在所報專業和就讀學校發生矛盾時,應該優先考慮專業。因為升學最終是為了就業,選擇一個畢業後能用得上、更容易就業的專業,比選擇學校更重要。

3.學校各方面情況差不多時,優先考慮專業。現在有的高校實行按大類招生,同學入校後到大二或是大三才選專業,在這種情況下可優先選擇學校。

4.如果大學畢業後想繼續深造,則應該打好專業基礎,為今後的長遠發展目標做好規劃。可能同學選擇的專業所處學校的牌子不是太響亮,但是如果同學能把專業學得很好,本科就讀的學校不僅不會帶來負面影響,而且還可以為同學以後考入更好的學校打下堅實的基礎。

首選學校的情況也有四種

1.學習成績優秀,在省級重點中學年級排名位于前列的考生,應首選名牌綜合大學,在此前提下選擇自己相對喜歡的專業。切忌以專業定學校。因為在名牌綜合大學裡,即使同學對專業不滿意,在入學後仍有很多轉系、轉專業、修第二學位、第二專業等二次選擇的機會。

如果是以專業定學校,這部分同學的某些能力就可能得不到發揮,特別是選擇了那些操作性很強、專業面很窄的工科專業,當想跨學科學習或轉系、轉專業時,便會發現由於專業的限制,困難重重。

2.學習成績中等的考生,似乎可選擇的學校數量多,專業也多為操作性很強的工科、社會科學及相關專業,機會要多於學習成績優秀的考生。

但事實上是,由於這部分考生為數眾多,高攀不上去,低又不肯屈就,可選擇的餘地就變得很小了。對於這部分考生的志願,應選擇地理位置相對較偏遠的名牌學校,這樣可選擇的餘地會變得更大,競爭會小些,同時也有益於今後的發展。

3.對於學習成績相對較差的考生,選學校更為重要。特別是那些考試成績在當地一般本科或專科錄取批次控制線上下浮動的考生。

應當承認,這部分同學的高考競爭能力相對於前兩類同學要弱一些,所以,選擇一所位置較偏、所設專業又不太“熱”的學校,就很有可能被錄取。

4.如果同學大學畢業後打算直接就業,可以考慮優先選學校。因為大學畢業後直接就業,應聘時學校的牌子相對而言顯得更重要。

結合實際好選擇

上面說的是一般原理,當然不能一概而論,大家要綜合起來考慮。根本的一條還是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和需要做出選擇。

1、如果同學有明確的專業方向,就要對開設這個專業的院校進行一番認真考察,進行比較後再選擇。有些大學名氣雖然很大,卻有可能在某個專業上“輸”給學有專攻而名氣稍遜的其他大學。

2、就業方向也可以決定選什麼類型的學校。例如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如果想做一名教師,因為需要有教學實習經驗和教師修養課程,選擇師範類院校會比綜合類院校更容易就業;如果想做文秘或記者,在綜合類院校就能得到多元文化的薰陶,比較適合文秘或記者工作。

而更注重同學的知識結構、綜合素質。

為了適應這一變化,高等院校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在辦學模式上進行了較大的調整,提出了“加強基礎,淡化專業,因材施教,分流培養”等新的教學方法。因此,考生、家長在填報志願時,應首選學校次選專業。

從綜合調查分析來看,絕大部分人是“學非所用”,即專業不對口,是在工作中邊學邊幹,良好的教育經歷和比較合理的知識結構使他們能融會貫通、順勢而變。

名氣較大的大學,有精良的辦學條件,有眾多的著名教授、學者和國家級研究機構,儲藏量龐大的圖書館,先進的辦學理念和育人模式,正好能實現上述目標。

上述兩種觀點孰對孰錯呢?都有道理!它們闡述的正是同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即所謂的辯證統一。然而,當選擇專業與學校發生衝突,“魚”和“熊掌”不能兼得時,同學則應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以下四種情況應優先選擇專業

1.成績不太理想的考生,可供選擇的學校層次相差不大時,應該將報考的重心、重點轉向選擇專業上。

2.在所報專業和就讀學校發生矛盾時,應該優先考慮專業。因為升學最終是為了就業,選擇一個畢業後能用得上、更容易就業的專業,比選擇學校更重要。

3.學校各方面情況差不多時,優先考慮專業。現在有的高校實行按大類招生,同學入校後到大二或是大三才選專業,在這種情況下可優先選擇學校。

4.如果大學畢業後想繼續深造,則應該打好專業基礎,為今後的長遠發展目標做好規劃。可能同學選擇的專業所處學校的牌子不是太響亮,但是如果同學能把專業學得很好,本科就讀的學校不僅不會帶來負面影響,而且還可以為同學以後考入更好的學校打下堅實的基礎。

首選學校的情況也有四種

1.學習成績優秀,在省級重點中學年級排名位于前列的考生,應首選名牌綜合大學,在此前提下選擇自己相對喜歡的專業。切忌以專業定學校。因為在名牌綜合大學裡,即使同學對專業不滿意,在入學後仍有很多轉系、轉專業、修第二學位、第二專業等二次選擇的機會。

如果是以專業定學校,這部分同學的某些能力就可能得不到發揮,特別是選擇了那些操作性很強、專業面很窄的工科專業,當想跨學科學習或轉系、轉專業時,便會發現由於專業的限制,困難重重。

2.學習成績中等的考生,似乎可選擇的學校數量多,專業也多為操作性很強的工科、社會科學及相關專業,機會要多於學習成績優秀的考生。

但事實上是,由於這部分考生為數眾多,高攀不上去,低又不肯屈就,可選擇的餘地就變得很小了。對於這部分考生的志願,應選擇地理位置相對較偏遠的名牌學校,這樣可選擇的餘地會變得更大,競爭會小些,同時也有益於今後的發展。

3.對於學習成績相對較差的考生,選學校更為重要。特別是那些考試成績在當地一般本科或專科錄取批次控制線上下浮動的考生。

應當承認,這部分同學的高考競爭能力相對於前兩類同學要弱一些,所以,選擇一所位置較偏、所設專業又不太“熱”的學校,就很有可能被錄取。

4.如果同學大學畢業後打算直接就業,可以考慮優先選學校。因為大學畢業後直接就業,應聘時學校的牌子相對而言顯得更重要。

結合實際好選擇

上面說的是一般原理,當然不能一概而論,大家要綜合起來考慮。根本的一條還是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和需要做出選擇。

1、如果同學有明確的專業方向,就要對開設這個專業的院校進行一番認真考察,進行比較後再選擇。有些大學名氣雖然很大,卻有可能在某個專業上“輸”給學有專攻而名氣稍遜的其他大學。

2、就業方向也可以決定選什麼類型的學校。例如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如果想做一名教師,因為需要有教學實習經驗和教師修養課程,選擇師範類院校會比綜合類院校更容易就業;如果想做文秘或記者,在綜合類院校就能得到多元文化的薰陶,比較適合文秘或記者工作。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